其實對於這次的【護衛武將】抽取機會的獲得,李誠自己也很是訝異。
在完全清剿了遼東屬國境內的慕容評勢力後,係統突然跳出一條提示,大意說的是李誠完全保有一郡之地,獲得【郡士】品評,並獲得一次隨機【護衛武將】抽選機會。
所謂品評,本就是劃分天下三六九等的手段。以武評而言,很是簡單,隻要你的武力足夠橫行一縣,便是縣士。
然而文評卻複雜了許多,在這個還沒有創立科舉製度的時代,並沒有任何可以硬性衡量的標準,尤其是對於縣城這個級別而言。
故而文評不評縣,而以郡士起評,提高了品評的起點,自然也就能更加嚴格的把關——當然,如果一個人的文氣之名能夠強悍到欺騙一郡,那也真是沒辦法了。
係統一直以來都設定為武評提升,可獲得抽取人物機會;卻不想,在文評這裏,卻還隱藏了一道獎勵。
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推測,係統的文評,應該不分上中下三品,而且獎勵也並不是抽取主要三國人物,而是【護衛武將】。隻不過【護衛武將】的品評,會與自己的文評相對而已。
而這一次,李誠就恰巧抽取到了方悅:《三國演義》中諸侯討董時,河內太守王匡的部將,與呂布交戰五合被殺,定品為【上品郡士】。
一個沒有自身思維的【上品郡士】,對於現下的林謙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助益。因為沒有思維,自然就沒法領兵,甚至連一些簡單的事務都沒法處理。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夏侯霸和於禁等人,可以完全解放出來,今後不用總是貼身跟隨,護衛他的安全了。
能夠用來震懾慕容令,也算是意外之喜了吧。
目送夏侯霸帶著依舊失魂落魄的慕容令離去,李誠又轉而看向方悅。
一張完全的撲克臉上,沒有半點正常人該有的情感,尤其是那一雙眼眸,滿是空洞。持槍而立的身姿,像是被定了型的雕塑,紋絲不動的筆挺而立,像極了前世某些仙俠小說裏的戰鬥傀儡。
李誠緩緩歎氣。
習慣了有血有肉,也有著自我堅持的三國群英們,突然來了個行屍走肉的方悅,還真是有點不適應。
不過借著方悅的存在,自己給慕容令許下了鮮卑一脈的從龍之功,雖說慕容令一時還難以接受這般顛覆認知的事情,但事後想想,應該也會懂得要如何真正臣服於自己了吧?
那麽接下來……
李誠抬頭望天,一層極為淡薄的灰色籠罩天空,雖然陽光依舊極力的穿透了阻擋,灑在這片平原上,但畢竟遭到了削弱,沒有剩下多少熱量。
“還有兩個月,就要開始入冬了……”
冬季不興刀兵,並不是胡人從草原上帶迴來的無端舊習。對於漢人政權來說,也是一樣。雖然不用像胡人一般在草原上頂著大雪滅族的風險,但冬季行軍,不論對於軍隊素質,還是對於物資保障,都是極為嚴峻的考驗。
除此之外,領兵大將麵對天氣變幻的臨陣應變,以及天地風雲的氣機時運,也都不可獲缺。
甚至可以說,哪怕是世之名將,會在冬季大舉興兵的,也都是敢於一賭生死的賭徒!因為你不知道第二天,會不會一場風雪,就毀了你的補給線,阻了你的行軍道路,迷了你的前進目標。
而李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趁著慕容評新敗,北燕朝廷既來不及重新整合麾下士卒,又被大敗惹得朝堂震蕩,人心惶惶之際,一舉襲破北燕中樞!
在這入冬前的兩個月之內!
隻有這樣,自己才能夠將損耗降至最低;也隻有這樣,才能夠在政權初立的時候,利用寒冬,擋住四麵強敵,給自己一個冬天——運氣好的話,甚至還能多上一個春天的接手時間,來真正穩固下這幽州的基業!
…………
以李誠最開始的猜測,在慕容評大敗後,不管是慕容評本人還是燕廷方麵,一定都會盡力的遮掩。如此一來,在沒有辦法獲得確切消息的情況下,又缺乏足夠的戰爭動員時間,再加上國戰新敗,北魏就算有心來撿這個便宜,也無力實施。
而北邊柔然的情報線,就更沒有中原政權來得快捷準確了。
柔然,作為這個時代的草原霸主,雖然延續了草原民族一貫的善戰以及對中原王朝的威脅,但本身開化程度卻相對較低,也沒有出現什麽決定性的雄傑君王。
人們會對柔然時期之前的匈奴、鮮卑印象深刻;也會對柔然之後的突厥、契丹有所了解。但偏偏就是這個承上啟下的柔然,似乎在整個南北朝的進程中,完全沒有站在曆史的舞台中央過,籍籍而興,籍籍而亡。
正是出於對幽州南北,這兩個龐然大物的動向篤定,才讓李誠敢於定下如今這個計劃。
然而再怎麽精準的計劃,也會有著意想不到的變化。
首先一點,慕容評雖然在征戰領兵上,輕慢驕奢,惹得大敗,但在政治嗅覺上,卻出奇的敏銳和果決!
在確定了李誠的軍隊沒有繼續追擊後,慕容評收攏敗兵數千,掩去了自己的帥旗,沿路城池,都是悄然出現在城守麵前,並下達了最為嚴格的封口令,不準透露半點消息。
特別是在即將進入薊城之前,更是讓大部隊遠遠留守,自己與十幾名親兵,喬裝為傳令兵,直抵大燕王宮,直接麵見太後可足渾氏。
敗是必然已敗,但敗到什麽程度,李誠一部又承受了多少損傷,這一切都由慕容評說了算。更不要說慕容令的叛逆表現,是有目共睹,也完全可以推諉責任的。
更重要的是,敗仗已然發生了,就隻能看結果,而不能再追究責任。
在這種人心惶惶的時刻,再推出一個有足夠資曆和能力震懾住燕廷上下的人,已然沒有可能。
可足渾氏能做的,也就是和慕容評這艘破船,同舟共濟到底,看看天意如何了。
而在王宮對奏後,慕容評請動可足渾氏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徹底剿滅吳王府上下親信!
然而當宮廷衛兵到達吳王府上,才發現,吳王府在看似一切運轉正常的情況下,主要人物,早已人去樓空,不知所蹤。
至此,慕容垂背祖叛國,畏罪潛逃的名頭,是徹底的被慕容評給扣在頭上了。
而李誠所沒有料到的另外一點,則是他小瞧了天下英雄。
即便是三國群英中最頂尖的幾個謀臣,也不敢說自己算盡天下,萬無一失。
否則曹操不會在初期與呂布難解難分;東吳不至於在江東多年,眼睜睜看著曹操壯大而毫無作為;蜀漢也不會痛失荊州,偏安一隅,最終漢室難挽。
更不要說如今李誠手下,品評最高的,也隻是上品州士的諸葛誕和王異。最多算上係統中的導師呂蒙,也終究是個統帥型的帥才,並非純粹意義上的謀士。
在這個時代,也有著屬於這個時代的天驕
在完全清剿了遼東屬國境內的慕容評勢力後,係統突然跳出一條提示,大意說的是李誠完全保有一郡之地,獲得【郡士】品評,並獲得一次隨機【護衛武將】抽選機會。
所謂品評,本就是劃分天下三六九等的手段。以武評而言,很是簡單,隻要你的武力足夠橫行一縣,便是縣士。
然而文評卻複雜了許多,在這個還沒有創立科舉製度的時代,並沒有任何可以硬性衡量的標準,尤其是對於縣城這個級別而言。
故而文評不評縣,而以郡士起評,提高了品評的起點,自然也就能更加嚴格的把關——當然,如果一個人的文氣之名能夠強悍到欺騙一郡,那也真是沒辦法了。
係統一直以來都設定為武評提升,可獲得抽取人物機會;卻不想,在文評這裏,卻還隱藏了一道獎勵。
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推測,係統的文評,應該不分上中下三品,而且獎勵也並不是抽取主要三國人物,而是【護衛武將】。隻不過【護衛武將】的品評,會與自己的文評相對而已。
而這一次,李誠就恰巧抽取到了方悅:《三國演義》中諸侯討董時,河內太守王匡的部將,與呂布交戰五合被殺,定品為【上品郡士】。
一個沒有自身思維的【上品郡士】,對於現下的林謙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助益。因為沒有思維,自然就沒法領兵,甚至連一些簡單的事務都沒法處理。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夏侯霸和於禁等人,可以完全解放出來,今後不用總是貼身跟隨,護衛他的安全了。
能夠用來震懾慕容令,也算是意外之喜了吧。
目送夏侯霸帶著依舊失魂落魄的慕容令離去,李誠又轉而看向方悅。
一張完全的撲克臉上,沒有半點正常人該有的情感,尤其是那一雙眼眸,滿是空洞。持槍而立的身姿,像是被定了型的雕塑,紋絲不動的筆挺而立,像極了前世某些仙俠小說裏的戰鬥傀儡。
李誠緩緩歎氣。
習慣了有血有肉,也有著自我堅持的三國群英們,突然來了個行屍走肉的方悅,還真是有點不適應。
不過借著方悅的存在,自己給慕容令許下了鮮卑一脈的從龍之功,雖說慕容令一時還難以接受這般顛覆認知的事情,但事後想想,應該也會懂得要如何真正臣服於自己了吧?
那麽接下來……
李誠抬頭望天,一層極為淡薄的灰色籠罩天空,雖然陽光依舊極力的穿透了阻擋,灑在這片平原上,但畢竟遭到了削弱,沒有剩下多少熱量。
“還有兩個月,就要開始入冬了……”
冬季不興刀兵,並不是胡人從草原上帶迴來的無端舊習。對於漢人政權來說,也是一樣。雖然不用像胡人一般在草原上頂著大雪滅族的風險,但冬季行軍,不論對於軍隊素質,還是對於物資保障,都是極為嚴峻的考驗。
除此之外,領兵大將麵對天氣變幻的臨陣應變,以及天地風雲的氣機時運,也都不可獲缺。
甚至可以說,哪怕是世之名將,會在冬季大舉興兵的,也都是敢於一賭生死的賭徒!因為你不知道第二天,會不會一場風雪,就毀了你的補給線,阻了你的行軍道路,迷了你的前進目標。
而李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趁著慕容評新敗,北燕朝廷既來不及重新整合麾下士卒,又被大敗惹得朝堂震蕩,人心惶惶之際,一舉襲破北燕中樞!
在這入冬前的兩個月之內!
隻有這樣,自己才能夠將損耗降至最低;也隻有這樣,才能夠在政權初立的時候,利用寒冬,擋住四麵強敵,給自己一個冬天——運氣好的話,甚至還能多上一個春天的接手時間,來真正穩固下這幽州的基業!
…………
以李誠最開始的猜測,在慕容評大敗後,不管是慕容評本人還是燕廷方麵,一定都會盡力的遮掩。如此一來,在沒有辦法獲得確切消息的情況下,又缺乏足夠的戰爭動員時間,再加上國戰新敗,北魏就算有心來撿這個便宜,也無力實施。
而北邊柔然的情報線,就更沒有中原政權來得快捷準確了。
柔然,作為這個時代的草原霸主,雖然延續了草原民族一貫的善戰以及對中原王朝的威脅,但本身開化程度卻相對較低,也沒有出現什麽決定性的雄傑君王。
人們會對柔然時期之前的匈奴、鮮卑印象深刻;也會對柔然之後的突厥、契丹有所了解。但偏偏就是這個承上啟下的柔然,似乎在整個南北朝的進程中,完全沒有站在曆史的舞台中央過,籍籍而興,籍籍而亡。
正是出於對幽州南北,這兩個龐然大物的動向篤定,才讓李誠敢於定下如今這個計劃。
然而再怎麽精準的計劃,也會有著意想不到的變化。
首先一點,慕容評雖然在征戰領兵上,輕慢驕奢,惹得大敗,但在政治嗅覺上,卻出奇的敏銳和果決!
在確定了李誠的軍隊沒有繼續追擊後,慕容評收攏敗兵數千,掩去了自己的帥旗,沿路城池,都是悄然出現在城守麵前,並下達了最為嚴格的封口令,不準透露半點消息。
特別是在即將進入薊城之前,更是讓大部隊遠遠留守,自己與十幾名親兵,喬裝為傳令兵,直抵大燕王宮,直接麵見太後可足渾氏。
敗是必然已敗,但敗到什麽程度,李誠一部又承受了多少損傷,這一切都由慕容評說了算。更不要說慕容令的叛逆表現,是有目共睹,也完全可以推諉責任的。
更重要的是,敗仗已然發生了,就隻能看結果,而不能再追究責任。
在這種人心惶惶的時刻,再推出一個有足夠資曆和能力震懾住燕廷上下的人,已然沒有可能。
可足渾氏能做的,也就是和慕容評這艘破船,同舟共濟到底,看看天意如何了。
而在王宮對奏後,慕容評請動可足渾氏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徹底剿滅吳王府上下親信!
然而當宮廷衛兵到達吳王府上,才發現,吳王府在看似一切運轉正常的情況下,主要人物,早已人去樓空,不知所蹤。
至此,慕容垂背祖叛國,畏罪潛逃的名頭,是徹底的被慕容評給扣在頭上了。
而李誠所沒有料到的另外一點,則是他小瞧了天下英雄。
即便是三國群英中最頂尖的幾個謀臣,也不敢說自己算盡天下,萬無一失。
否則曹操不會在初期與呂布難解難分;東吳不至於在江東多年,眼睜睜看著曹操壯大而毫無作為;蜀漢也不會痛失荊州,偏安一隅,最終漢室難挽。
更不要說如今李誠手下,品評最高的,也隻是上品州士的諸葛誕和王異。最多算上係統中的導師呂蒙,也終究是個統帥型的帥才,並非純粹意義上的謀士。
在這個時代,也有著屬於這個時代的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