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經過一段時間的惡補,對大明的軍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大明朝士農工商的局麵已經有了些許的變化,商業雖然還被排在末位,但其實已經在發生悄然的改變,特別是在江南,商業的興起,商業的規模已經具有相當的局麵,甚至在朝堂之中,已經培植了代表性的政黨東林黨。


    不過,在天啟年間,東林黨已經被打壓,但這些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以魏忠賢為主的礦監等,在實施具體的政策過程中,大肆撈錢,激起重大的民變。抗稅而形成的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礦監等以太監為主的體係,在整個大明的天下,形成了頗為尷尬的局麵。亦或者說,這就使得一切陷入僵局之中。


    崇禎很清楚大明部隊分為京軍和處所軍兩大部分。京軍為全國衛軍中的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在洪武初年,京軍就有四十八衛。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天子守國門的勢態,京師處於險要之地,前線之中,京軍擴充為七十二衛,並且在那時就成立了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平時五軍營習營陣,三千營主巡哨,神機營掌火器,戰時護駕隨征。一時間,京師成為對外作戰的主力部隊。


    此外,除京師外,還有拱衛皇帝的侍衛親軍,如錦衣、金吾、羽林、虎賁、府軍等十二衛軍,以及附屬禦馬監的武驤、騰驤、左衛和右衛等四衛營。


    其中在十二衛軍之中,錦衣衛也最為出名,這主要是由其特殊的稽查特權導致的結果。所以,崇禎要改組侍衛親軍。在這亂世之中,沒有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是無法應對這亂世的。但是如何訓練新軍,崇禎心中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思路,麵對如今的亂局,隻能走一步算一步。局勢之艱難,豈非一時能夠判定。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登高而行,進退兩難。


    明末局勢,風起雲湧,有忠於大明的仁人誌士,亦有貪圖個人榮辱的叛國之臣。在明末紛擾的局勢之中,人性被暴露得很徹底,危機讓人的弱點徹底顯現,但是在這樣的時刻,依然可以迸發出光輝。崇禎欣賞史可法的忠貞,厭倦吳三桂的叛逆。


    人生在世,人若無氣節則如豬狗,城破身亡固然是個人以及國家的悲哀,但卻死得其所,亦無憾!人生可以短暫,亦可漫長,但卻不可以為了活著泯滅自己的良知,舉起屠刀來殺戮自己曾經守護的人民。


    有讀者在此就有疑問,既然明知這些不忠之臣,為何不盡快鏟除之,以快慰天下人之心。但是,現實並非如此簡單,倘若崇禎真的如此做下去,這天下恐怕將會亂得更快,亡得更加徹底。到時恐怕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治理一個國家,並非兒戲,更不可以隨心所欲,不可任意施為。且不論此時,他們未曾顯露叛逆之跡象,殺之簡單,但會寒天下將士之心,得不償失。


    縱使已經有了叛逆的跡象,亦不可以輕易動手,這些人都坐擁天下兵馬,現在崇禎在根基為穩就急於動手,反而會造成大明王朝混亂的局麵。


    再者,崇禎雖為君王,但並非一人說了算,在朝廷之中,仍然會受到太多的掣肘。


    明朝君王處於危險之地,多次陷於危局之中,就是因為沒有一支強有力的部隊來拱衛京師。天子守國門的曆史局勢,讓明朝的君王多了些危機意識,卻少了些戰略要地。因此,崇禎絕不能讓這樣的事情,一次次發生在自己身上。唯一的解決之道,就隻有訓練出一支強有力的親衛軍,阻擊一切來犯之敵。邊軍如今多為私軍,雖還受到朝堂的節製,但是也隻是表麵之上敷衍罷了。


    第二天朝會,各部大臣討論了一些軍國大事,全都無關痛癢,但焦點都集中在錢上,缺錢已經成為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崇禎暫時也沒有什麽好的解決方案,大明的稅收不收工商稅,隻收農業稅,重擔都壓在農民身上。在崇禎沒有準備對工商業動手改革前,這樣的狀況一時還是無法解決的頑症,所有大臣和崇禎都很無奈,討論很久,也沒有誰能夠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這一迫切的狀況,最後在崇禎不耐煩之中,宣布散朝。


    兵部尚書崔呈秀被留了下來,崔呈秀薊州人,萬曆四十一年中進士。熹宗天啟初年,擢升禦史,巡按淮、揚。後因貪汙被革職,恰逢此時,魏忠賢受到朝廷大臣們的交相攻擊,正想尋求外援,於是與魏忠賢一拍而合。崔呈秀官職一直做到兵部尚書,兼左都禦史,並被封為少傅,勢傾朝野。天啟六年十一月,協助劉廷元頂替袁可立的南都兵部尚書之任,時北則崔呈秀為本兵,從此天下兵馬大權盡歸魏忠賢勢力所掌控。


    崔呈秀雖任兵部尚書,但卻無治兵之才,所以,崔呈秀一貫的原則,在軍事上不會發表什麽特殊意見。


    今日,崔呈秀亦在朝堂之上,眼觀鼻,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在崔呈秀的心中,他更關心自己能夠到手的實際利益,如今局勢不明朗,他正盤算著朝會後,去魏忠賢那裏拜會一下。


    而恰在此時,崇禎點名讓其留下,這讓他的心中一慌。


    預知後事如何,請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之血洗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鼎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鼎皇並收藏崇禎之血洗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