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看著趙樞的眼神中透露了相當多的倔強。
其實這也不怪趙構,宋徽宗可謂是一個風流皇帝,妃子眾多。像趙構母親這種相貌並不出眾的妃子當然也不會受到宋徽宗寵愛。所以也就養成了趙構對宋徽宗非常不滿的性格。
同時,宋徽宗的子女也是極其眾多的。光趙樞在後世知道的,僅僅皇子就有近三十個。趙樞甚至懷疑,如果自己母親不是皇後,那估計自己父親宋徽宗連自己叫什麽都不知道。
趙樞也同時看了一眼他身後的另外一名女子,這正是趙構的母親宋徽宗賢妃韋氏。
當下也不在這裏做過多停留,當走到太子趙桓麵前時,他的身邊正有一個年過五旬的男子。趙桓的母親宋徽宗的第一任皇後早亡,所以朝夕陪伴他的也就是他身邊這名年過五旬的男子——當朝太子太傅周淮。
“五哥此行一路上多加注意安全,大哥在此為你踐行了。”趙桓對趙樞拘了一禮,道。
“多謝大哥!”趙樞還禮道。說完,便牽著馬走到最後一人,自己的母親顯肅皇後麵前。
“殿下,建安郡王之心怕已是昭然若揭了,不得不防啊!”待趙樞離開趙桓之後,周淮湊到趙桓耳邊輕聲說道。
趙桓怔了一下,喃喃自語道:“防?”
周淮點了點頭,道:“自太祖開朝以來,曆代除太子之外從無皇子幹涉政事甚至軍事之先例,今日郡王代聖招安,其心已是昭然若揭呀,殿下您不可不防呐!”
說到這裏,趙桓的臉龐抽搐了一陣。但還是有點僥幸的向周淮說道:“自古王位嫡子繼承。五哥才排行第五,就算聖上將我廢黜,那儲君之位也輪不著他啊,老師多慮了吧。”
周淮臉色凝重地搖了搖頭道:“不然,儲君之事關乎江山社稷,若郡王在大宋朝廷的威望超過殿下,加之郡王又和蔡京一黨走得很近,而其餘的三位王爺對大宋朝事根本沒有任何興趣。。。。。。殿下還是小心為妙!”
但趙桓的問題又來了,道:“現在五哥為聖上所寵信,一旦招安梁山成功勢必聲名大噪,老師有何辦法嗎?”
隻見周淮眉頭緊鎖,搖了搖頭,過了一會兒,道:“如今之勢,殿下切不可在聖上麵前說郡王不是,郡王若想做什麽,你順水推舟就是。至於辦法,或許他會有。”
“誰呀?”周淮的話把趙桓說得雲裏霧裏。
周淮搖了搖頭,不再答複趙桓的話。
趙樞牽著馬走到顯肅皇後麵前,兩人對視,相望無言,最終,顯肅皇後歎了一口氣,語重心長的說道:“路上多加小心,今後之事你自己好自為之罷!”
趙樞無奈,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要奪儲,即便在前日聚餐時自己都說不會奪儲了,可甚至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會相信,估計宋徽宗也不會相信。
趙樞也懶得管別人怎麽想了,放下馬疆,當場給顯肅皇後跪下,磕頭,說道:“今後樞兒無法常侍母親身邊,望母親保重身體!”
皇後的麵色在此刻顯得格外慈祥,將趙樞扶起之後,從腰間腰帶中取出一塊白綠色四方體用一根紅線係住的東西,大拇指輕輕在玉佩上麵搓了一下,道:“樞兒,這塊玉佩你拿著,這是當年母後進宮時,先帝太皇太後賜給我的。你要隨時戴在身上,若是想母後了,就拿出來看一眼。”
看著這塊玉佩,趙樞要伸出的手猶豫了,因為此趙樞已非彼趙樞,他不知道該不該接受這個東西。
但這又是顯肅皇後送給自己留作紀念的東西啊,估計是顯肅皇後覺得最貴重的東西,盡管皇宮之中不乏珍貴的珠寶器具。如果不收,豈不是讓皇後寒心嗎。
誰讓自己也叫趙樞呢,誰叫自己跟她兒子長得那麽像呢,誰叫自己陰差陽錯變成了她的兒子呢。算了,也就替那個趙樞給皇宮盡孝吧。
說著,趙樞從顯肅皇後手中接過那塊玉佩,卻被顯肅皇後阻止住了。
正當趙樞發愣的時候,顯肅皇後解開紅繩,而後係在趙樞脖子上,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是母後親自帶著長大的。今後若是想母後了就在月光下看看這塊玉佩,處在這深宮禁苑當中,母後喜的唯有天上的月亮。”
說這話時,顯肅皇後的眼中已是晶瑩剔透,淚珠飽和了她的眼睛。
趙樞也想哭,世界上最偉大的也許莫過於母愛。這讓趙樞更加堅定了今後一定要阻止後世所熟知的靖康之恥的發生。宋徽宗的死活他可不想管,至少不能讓自己母親被擄到北方去。
暗自下定決心,趙樞辭別顯肅皇後之後便騎上馬,走到淩風跟前:“走吧!”
“大軍開拔!!!”隨著淩風一聲令下,校場中號角聲,戰鼓聲齊鳴。如千鈞之雷,刺得人耳膜發燙,好不壯闊。
校場中霎時旌旗招展,身著紅色衣甲,舉著紅色旌旗的近千宋軍“大軍”浩浩蕩蕩向東開去。而攜帶的招安用的物資則緊隨其後。
好好的一個招安被弄得像大將軍領兵出戰一樣。隻是趙樞所不知道的是,為了防止此次招安被南方方臘幹擾。宋徽宗已經下詔,從異常緊張的大宋西北邊陲,在精銳的西軍當中抽調劉延慶一部萬餘人取道武關,至荊湖路鄂州,以牽製方臘。
汴京現在是萬人空巷,都聽聞皇上的皇子親自前去招安。百姓們紛紛夾道相看,更讓他們瞠目結舌的是這個皇子不坐車架,騎在馬上,就好像不是一個嬌生慣養的貴族皇子,倒像是征戰遠方的大將軍一樣。
淩楓久經戰陣,武力卓絕,不太放心周揚跟在趙樞身邊,於是淩楓就親自隨侍在趙樞的身邊。這支隊伍中央,在趙樞身後不遠的地方就是明月的車駕,他答應過明月一定要將她帶出宮去,給她一個完整的名分。
如今這第一步算是踏出去了,不知道未來的路會是什麽樣子,也不知道這踏出去的腳會不會再收迴來。但常言道: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
來到宋朝這麽幾個多月,這是趙樞第一次這麽浩浩蕩蕩的離開汴京。甚至在之前出宮的幾次當中,趙樞都還沒有見過汴京的城牆到底是什麽樣的。
如今,這路車駕浩浩蕩蕩。很快便走到了禦街的盡頭,前方一座巍峨雄麗的城樓映入趙樞眼簾。城樓,緊緊從從地表到上方牆端的距離足有十米來高,都是青磚所砌。跟明代修建的讓外國人歎為觀止的萬裏長城有得一拚。
大隊人馬走進城牆,在城門洞處趙樞就走了幾分鍾的時間,這是一處甕城。所為甕城就是城樓之外再圍上的一道城牆。而城牆的寬度至少都是二十米。
在古代,這種城池已是相當堅固的。城樓上還有瞭望塔,趙樞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如此完善的城防,在後來為何加上從各地勤王的數十萬援軍,為何宋欽宗連守下去的勇氣都沒有。
趙樞心裏想著,估計是趙桓那小子長這麽大連汴京都沒有出過,所以也不知道汴京的城防是何等堅固,所以也就沒有什麽信心堅守下去。當然,這隻是趙樞一個人在這裏意淫。
畢竟在後世的史料當中,女真騎兵南下,北自幽雲十六州至黃河北岸,僅兩萬人南下,如入無人之境。堅固城池不在少數,誰還有信心繼續堅守汴京呢?
話說大金滅亡北宋之戰,先從幽州守將郭藥師降女真始。宋軍戰力不如契丹,契丹敵不過女真,在那個會長胡子的奇葩太監童貫北伐遼國的時候宋軍就有所體會了。是故,誰還會願意找死的去阻擋女真鐵騎。
兩宋缺馬,這是宋朝對外戰爭不占優勢的一個主要因素。但從後世穿越到北宋的趙樞其實也知道,曆史上在冷兵器時代步兵戰勝騎兵的案例也是不計其數的。
如明朝末年,鄭成功所創建的“鐵甲軍”——手執長矛,腰間挎劍,身披重鎧,頭頂巨盔,臉覆假麵。遠戰以矛,近戰用劍,在南明時期有效的阻擋了大清鐵騎對南方的進攻。
密集的鐵甲步兵陣型往往是騎兵部隊的噩夢,就如南宋中期端平入洛。宋理宗麾下趙葵北伐中原,一舉從蒙古軍手中收複汴京、洛陽等地,卻在洛陽遭到蒙軍襲擊。宋軍倉促之間組成步兵陣型,蒙古騎兵連續進攻無法擊破,最後還是在這支部隊自己斷糧斷草的情況下不攻自破的。
想到這些,趙樞的心裏似乎有了點數。確實需要一支裝備精良的步兵部隊,但就目前情況而言,自己手下就這近千人的兵馬。如果梁山招安無法成功,那這些人馬都還要交迴自己父皇手中,想到這裏,趙樞想哭的心都有了。
也隻能在心裏默念祈禱:梁山好漢行行好,發發善心吧,讓自己招安成功吧。自己把《水滸傳》中的招安用的三十六道金牌和七十二道銀牌和必要的金銀器具,鎧甲兵符都準備妥當了。
其實這也不怪趙構,宋徽宗可謂是一個風流皇帝,妃子眾多。像趙構母親這種相貌並不出眾的妃子當然也不會受到宋徽宗寵愛。所以也就養成了趙構對宋徽宗非常不滿的性格。
同時,宋徽宗的子女也是極其眾多的。光趙樞在後世知道的,僅僅皇子就有近三十個。趙樞甚至懷疑,如果自己母親不是皇後,那估計自己父親宋徽宗連自己叫什麽都不知道。
趙樞也同時看了一眼他身後的另外一名女子,這正是趙構的母親宋徽宗賢妃韋氏。
當下也不在這裏做過多停留,當走到太子趙桓麵前時,他的身邊正有一個年過五旬的男子。趙桓的母親宋徽宗的第一任皇後早亡,所以朝夕陪伴他的也就是他身邊這名年過五旬的男子——當朝太子太傅周淮。
“五哥此行一路上多加注意安全,大哥在此為你踐行了。”趙桓對趙樞拘了一禮,道。
“多謝大哥!”趙樞還禮道。說完,便牽著馬走到最後一人,自己的母親顯肅皇後麵前。
“殿下,建安郡王之心怕已是昭然若揭了,不得不防啊!”待趙樞離開趙桓之後,周淮湊到趙桓耳邊輕聲說道。
趙桓怔了一下,喃喃自語道:“防?”
周淮點了點頭,道:“自太祖開朝以來,曆代除太子之外從無皇子幹涉政事甚至軍事之先例,今日郡王代聖招安,其心已是昭然若揭呀,殿下您不可不防呐!”
說到這裏,趙桓的臉龐抽搐了一陣。但還是有點僥幸的向周淮說道:“自古王位嫡子繼承。五哥才排行第五,就算聖上將我廢黜,那儲君之位也輪不著他啊,老師多慮了吧。”
周淮臉色凝重地搖了搖頭道:“不然,儲君之事關乎江山社稷,若郡王在大宋朝廷的威望超過殿下,加之郡王又和蔡京一黨走得很近,而其餘的三位王爺對大宋朝事根本沒有任何興趣。。。。。。殿下還是小心為妙!”
但趙桓的問題又來了,道:“現在五哥為聖上所寵信,一旦招安梁山成功勢必聲名大噪,老師有何辦法嗎?”
隻見周淮眉頭緊鎖,搖了搖頭,過了一會兒,道:“如今之勢,殿下切不可在聖上麵前說郡王不是,郡王若想做什麽,你順水推舟就是。至於辦法,或許他會有。”
“誰呀?”周淮的話把趙桓說得雲裏霧裏。
周淮搖了搖頭,不再答複趙桓的話。
趙樞牽著馬走到顯肅皇後麵前,兩人對視,相望無言,最終,顯肅皇後歎了一口氣,語重心長的說道:“路上多加小心,今後之事你自己好自為之罷!”
趙樞無奈,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要奪儲,即便在前日聚餐時自己都說不會奪儲了,可甚至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會相信,估計宋徽宗也不會相信。
趙樞也懶得管別人怎麽想了,放下馬疆,當場給顯肅皇後跪下,磕頭,說道:“今後樞兒無法常侍母親身邊,望母親保重身體!”
皇後的麵色在此刻顯得格外慈祥,將趙樞扶起之後,從腰間腰帶中取出一塊白綠色四方體用一根紅線係住的東西,大拇指輕輕在玉佩上麵搓了一下,道:“樞兒,這塊玉佩你拿著,這是當年母後進宮時,先帝太皇太後賜給我的。你要隨時戴在身上,若是想母後了,就拿出來看一眼。”
看著這塊玉佩,趙樞要伸出的手猶豫了,因為此趙樞已非彼趙樞,他不知道該不該接受這個東西。
但這又是顯肅皇後送給自己留作紀念的東西啊,估計是顯肅皇後覺得最貴重的東西,盡管皇宮之中不乏珍貴的珠寶器具。如果不收,豈不是讓皇後寒心嗎。
誰讓自己也叫趙樞呢,誰叫自己跟她兒子長得那麽像呢,誰叫自己陰差陽錯變成了她的兒子呢。算了,也就替那個趙樞給皇宮盡孝吧。
說著,趙樞從顯肅皇後手中接過那塊玉佩,卻被顯肅皇後阻止住了。
正當趙樞發愣的時候,顯肅皇後解開紅繩,而後係在趙樞脖子上,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是母後親自帶著長大的。今後若是想母後了就在月光下看看這塊玉佩,處在這深宮禁苑當中,母後喜的唯有天上的月亮。”
說這話時,顯肅皇後的眼中已是晶瑩剔透,淚珠飽和了她的眼睛。
趙樞也想哭,世界上最偉大的也許莫過於母愛。這讓趙樞更加堅定了今後一定要阻止後世所熟知的靖康之恥的發生。宋徽宗的死活他可不想管,至少不能讓自己母親被擄到北方去。
暗自下定決心,趙樞辭別顯肅皇後之後便騎上馬,走到淩風跟前:“走吧!”
“大軍開拔!!!”隨著淩風一聲令下,校場中號角聲,戰鼓聲齊鳴。如千鈞之雷,刺得人耳膜發燙,好不壯闊。
校場中霎時旌旗招展,身著紅色衣甲,舉著紅色旌旗的近千宋軍“大軍”浩浩蕩蕩向東開去。而攜帶的招安用的物資則緊隨其後。
好好的一個招安被弄得像大將軍領兵出戰一樣。隻是趙樞所不知道的是,為了防止此次招安被南方方臘幹擾。宋徽宗已經下詔,從異常緊張的大宋西北邊陲,在精銳的西軍當中抽調劉延慶一部萬餘人取道武關,至荊湖路鄂州,以牽製方臘。
汴京現在是萬人空巷,都聽聞皇上的皇子親自前去招安。百姓們紛紛夾道相看,更讓他們瞠目結舌的是這個皇子不坐車架,騎在馬上,就好像不是一個嬌生慣養的貴族皇子,倒像是征戰遠方的大將軍一樣。
淩楓久經戰陣,武力卓絕,不太放心周揚跟在趙樞身邊,於是淩楓就親自隨侍在趙樞的身邊。這支隊伍中央,在趙樞身後不遠的地方就是明月的車駕,他答應過明月一定要將她帶出宮去,給她一個完整的名分。
如今這第一步算是踏出去了,不知道未來的路會是什麽樣子,也不知道這踏出去的腳會不會再收迴來。但常言道: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
來到宋朝這麽幾個多月,這是趙樞第一次這麽浩浩蕩蕩的離開汴京。甚至在之前出宮的幾次當中,趙樞都還沒有見過汴京的城牆到底是什麽樣的。
如今,這路車駕浩浩蕩蕩。很快便走到了禦街的盡頭,前方一座巍峨雄麗的城樓映入趙樞眼簾。城樓,緊緊從從地表到上方牆端的距離足有十米來高,都是青磚所砌。跟明代修建的讓外國人歎為觀止的萬裏長城有得一拚。
大隊人馬走進城牆,在城門洞處趙樞就走了幾分鍾的時間,這是一處甕城。所為甕城就是城樓之外再圍上的一道城牆。而城牆的寬度至少都是二十米。
在古代,這種城池已是相當堅固的。城樓上還有瞭望塔,趙樞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如此完善的城防,在後來為何加上從各地勤王的數十萬援軍,為何宋欽宗連守下去的勇氣都沒有。
趙樞心裏想著,估計是趙桓那小子長這麽大連汴京都沒有出過,所以也不知道汴京的城防是何等堅固,所以也就沒有什麽信心堅守下去。當然,這隻是趙樞一個人在這裏意淫。
畢竟在後世的史料當中,女真騎兵南下,北自幽雲十六州至黃河北岸,僅兩萬人南下,如入無人之境。堅固城池不在少數,誰還有信心繼續堅守汴京呢?
話說大金滅亡北宋之戰,先從幽州守將郭藥師降女真始。宋軍戰力不如契丹,契丹敵不過女真,在那個會長胡子的奇葩太監童貫北伐遼國的時候宋軍就有所體會了。是故,誰還會願意找死的去阻擋女真鐵騎。
兩宋缺馬,這是宋朝對外戰爭不占優勢的一個主要因素。但從後世穿越到北宋的趙樞其實也知道,曆史上在冷兵器時代步兵戰勝騎兵的案例也是不計其數的。
如明朝末年,鄭成功所創建的“鐵甲軍”——手執長矛,腰間挎劍,身披重鎧,頭頂巨盔,臉覆假麵。遠戰以矛,近戰用劍,在南明時期有效的阻擋了大清鐵騎對南方的進攻。
密集的鐵甲步兵陣型往往是騎兵部隊的噩夢,就如南宋中期端平入洛。宋理宗麾下趙葵北伐中原,一舉從蒙古軍手中收複汴京、洛陽等地,卻在洛陽遭到蒙軍襲擊。宋軍倉促之間組成步兵陣型,蒙古騎兵連續進攻無法擊破,最後還是在這支部隊自己斷糧斷草的情況下不攻自破的。
想到這些,趙樞的心裏似乎有了點數。確實需要一支裝備精良的步兵部隊,但就目前情況而言,自己手下就這近千人的兵馬。如果梁山招安無法成功,那這些人馬都還要交迴自己父皇手中,想到這裏,趙樞想哭的心都有了。
也隻能在心裏默念祈禱:梁山好漢行行好,發發善心吧,讓自己招安成功吧。自己把《水滸傳》中的招安用的三十六道金牌和七十二道銀牌和必要的金銀器具,鎧甲兵符都準備妥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