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勇氣的價值


    如果你失去了財產,那麽你隻是失去了一點;如果你失去了榮譽,那麽你就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勇氣,那麽你就失去了全部。


    ——歌德


    勇氣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所在。父母應該經常對孩子說:“你很棒!”這種鼓勵,會給孩子去做一切事情的勇氣。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總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難,這是不能避免的事實。作為家長,就應該有責任有義務教育孩子積極麵對這一切,勇敢麵對這一切。


    哈佛故事


    她從小就“與眾不同”,因為患有小兒麻痹症,不要說像其他孩子那樣歡快地跳躍和奔跑,就連平常走路都做不到。寸步難行的她內心充滿了悲觀和失望,當醫生教她做一些簡單的運動,說這可能對她恢複健康有益時,她就像沒有聽到一般。因為她覺得那隻是一種幻想。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憂鬱和自卑感越來越重,甚至,她對所有接近她的人都很反感。但也有個例外,鄰居家那位隻有一隻胳膊的老人卻成為她的好夥伴。老人是在一場戰爭中失去胳膊的,老人十分樂觀,她非常喜歡聽老人講故事。


    這天,老人用輪椅推著她去附近的一所幼兒園,操場上孩子們動聽的歌聲深深地吸引了他們。當一首歌唱完,老人微笑著對她說道:“我們為他們鼓掌吧!”她吃驚地看著老人,問道:“我的胳膊動不了,你隻有一隻胳膊,怎麽鼓掌啊?”老人依舊滿臉微笑,解開襯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


    那是一個初春的早晨,風中還有幾分寒意,但她卻突然感覺自己的身體裏湧動起一股暖流。老人對她笑了笑,說:“隻要努力,一隻巴掌一樣可以拍響。你一樣能站起來的,請你相信自己!”


    那天晚上,她讓父親幫她寫了一張紙條,貼在牆上,上麵是這樣的一行字:“一隻巴掌也能拍響。”從那之後,她一反常態,開始配合醫生做運動,不管多麽艱難和痛苦,她都咬牙堅持著。有一點進步了,她又鼓足信心和勇氣去爭取更大的進步。甚至當父母不在時,她自己扔開支架,試著走路。蛻變的痛苦是牽扯到筋骨的,她堅持著,她相信自己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行走、奔跑。她要行走,她要奔跑……


    11歲時,她終於扔掉支架,再一次向另一個更高的目標努力著,她開始鍛煉打籃球和參加田徑運動。


    1960年羅馬奧運會女子100米跑決賽中,當她以11秒18的成績第一個撞線後,掌聲雷動,人們都站起來為她喝彩,齊聲歡唿著這個美國黑人的名字:威爾瑪·魯道夫。


    那一屆奧運會上,威爾瑪·魯道夫成為當時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她共摘取了3枚金牌,也是第一個黑人奧運女子百米冠軍。


    愛心課堂


    其實,成功並不如人們想象得那樣困難,隻需要足夠的勇氣而已。


    人貴有誌。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誌”就是誌向夢想,人不能沒有夢想,一個人一旦沒有了夢想,那就是隻會生存的人,而不是會生活的人。


    孩子在實現自己夢想的征途中,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多多少少總會有一些坎坷和挫折,既然如此,就要堅定自己心中的夢想,不要放棄。


    有些小孩因為自身的缺陷,比如身高矮、體重胖等,受到夥伴們的譏諷,因而喪失了自信。漸漸地,他不敢在同齡人麵前大聲說話,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見到人時恨不得鑽進地縫中,再也不出來。


    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讓孩子明白,我們的出生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卻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我們的命運。雖然我們長得矮小肥胖,但是我們健康樂觀。就這樣,讓孩子逐漸了解到自己的優點,讓孩子有勇氣麵對自己的缺陷和他人的議論了。一個人在世上立足的強大武器便是勇氣。真正的勇者無論遇到什麽樣的困難和危險,都能夠勇敢地去麵對,也能夠冷靜地解決問題。


    教育小妙招


    作為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勇氣,讓孩子了解事實的真相。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勇敢的麵對生活,麵對這個世界,那麽父母就不應該給予孩子過多的保護。家長應該給予孩子麵對困難的信心,鼓勵他們要用自己的勇氣去迎接困難、解決困難。其具體行動方案參考哈佛教育專家的所給出的意見:


    ·父母不能萬事包辦,要讓孩子自己去麵對


    勇氣是麵對所有困難的動力,膽小懦弱的人會受人鄙視,隻有勇敢堅強的人才會得到人們的尊重。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督促孩子去做他們能夠做、應該做的事情。你要知道,逆境生存的孩子要比溫室長大的孩子,有著麵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而逆境中的孩子承擔挫折的能力也要比一般孩子強很多。自然而然,他也就會比其他孩子變得更加勇敢堅強。


    ·適時地給孩子一些鼓勵


    孩子承受生活的能力很差,作為父母,應該給予適時地鼓勵。哪怕孩子隻是完成了一點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給予他們讚美和欣賞。


    對於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父母也要充分的挖掘,多加鼓勵孩子去應對外麵的世界,讓孩子更早地適應社會生活,適應新的環境。在此過程中,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勇氣,讓孩子知道,人隻有擁有了勇氣,才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打倒困難和挫折,才能夠擁有成功的人生。


    ·任何時候都要告訴孩子還有希望


    任何時候,家長、孩子都不要放棄希望,隻要有勇氣就有成功的可能,哪怕隻剩下一隻胳膊,也可以為生命喝彩。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勇氣是培養出來的!孩子從小所接受到的教育就決定他是否能成為一個勇敢的人。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孩子,挖掘孩子心中勇敢的一麵,趕走孩子內心的懦弱。


    鼓勵孩子嚐試新鮮事物


    世界上的成功之人並不是因為他比你會做,而是因為他比你敢做。


    ——培根


    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是未知而又神秘的。隻有那些擁有探索精神的人,才能夠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的秘密。探索能夠幫助孩子學習新知識,發展各項能力,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鍛煉孩子的意誌力,挖掘孩子的潛力。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去嚐試這個世界,嚐試每一種新鮮的事物。


    哈佛故事


    羅斯福有一個5歲的兒子,他可是一個破壞大王,非常頑皮,除了睡覺,他可是一點兒也沒有閑著。家裏的電話、鬧鍾都被他整壞過,這讓他的父母很是頭疼。他的好奇心非常重,總是追著父母問個不停,如果羅斯福的迴答不能令他滿意的話,他會追著你,直到你給出滿意的答案為止。


    有一天,兒子拿著《神奇的動物界》來到羅斯福的房間:“爸爸,書上說老虎是由貓變成的,是這樣嗎?我怎麽沒有聽過。”


    羅斯福知道這本書上全部都是一些學者的假想和猜測,於是便說:“倒是有這個說法,不過並沒有證實。”


    “既然這樣,為什麽世界上還會有貓呢?它們不喜歡做老虎嗎?”


    羅斯福反問道:“那麽你是怎麽想的呢?”


    “我認為,一些貓可能因為貪玩而誤了變老虎的時機,貪玩可不是什麽好事兒,是吧爸爸?”


    羅斯福高興地說:“兒子,你的答案應該很接近真相了,的確,貪玩可不是好事兒。”


    “那爸爸怎麽看呢?”


    “有一些貓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為了逮捕更加美味的食物,才變成了現在的老虎;而有一些貓則是喜歡安逸,對食物要求也不高,所以它們還是貓。”


    “恩,我覺得你的答案也是對的,要是我,我一定會變成老虎,多威風啊。”


    “沒錯,隻是動物的演變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多厲害,而是為了適應新環境罷了。”


    “可是,有誰不願意變強大呢?”


    “要想強大就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如果環境適宜的話,又有誰願意付出那樣的辛苦呢。”


    孩子對父親的迴答似乎很滿意,他接著又問道:“那麽人和老虎相比,那個更強大呢?人肯定不是老虎的對手吧?”


    “如果人赤手空拳地和老虎打架,那人類當然不是老虎的對手。不過,人類是最聰明的動物,能夠製作各種武器,這些武器可以幫助我們打敗老虎。也正是因為人類這種超凡的智慧,才使得我們的社會變得文明起來。”


    從那之後,對於兒子的每一個問題,羅斯福都會耐心地一一作答。當然,他知道孩子的問題往往很麻煩,但是他經常提醒自己和妻子,一定要有耐心去聆聽,去幫助孩子解答各種疑惑。在孩子麵前,他永遠都是微笑的、有耐心地,因為他知道,其實小孩子的問題都不能小看,他們有時候和成年人一樣,需要和成年人一樣來對待。


    愛心課堂


    孩子的求知欲是與生俱來的,對世界追根究底是他們的天性使然。有位名人曾經說過,人生最大的使命,便是探索事情的真相和真理。


    作為父母,對於孩子的這些疑問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去解答和討論。雖然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是比較幼稚可笑的,但這是他們看問題的角度,所以孩子的答案也就顯得尤為珍貴。對於一些具體的知識,父母最好給予孩子詳細的答案;對於爭議性比較強的知識,那麽父母也隻能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是這並不代表可以敷衍過去,因為如果你的答案被孩子認同,那麽他就會銘記於心,記住一輩子。所以,不管迴答什麽樣的問題,家長都應該認真對待,以免誤導孩子。


    如果孩子得不到滿意的答案,那麽他們就會自己試著去尋找答案,去嚐試一些新事物。而在尋找的過程中,也有這樣那樣的危險存在,傷害到孩子的自身安全。因此,很多家長都是在這種矛盾心理中糾結,他們既不想扼殺孩子的探索精神,但是又害怕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受到傷害。


    不過,世界上的事情本就無法十全十美,父母應該綜合考慮,權衡利弊,為孩子創造探索的條件,要以輔助者的身份站在孩子旁邊,告訴孩子哪些事物是危險的,哪些事物是安全的。這樣,把危險降到最低,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他所需要的真相。不過,父母也不能把危險誇大,這樣一來隻會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漸漸失去了探索新事物的勇氣和信心。


    教育小妙招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自由的環境,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引領孩子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將個人嚐試和討論結合起來,讓孩子具備科學家的探索精神;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經常閱讀,拓展知識麵;讓孩子和大自然多接觸。那麽,家長到底如何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讓孩子試著嚐試新鮮事物呢?


    ·探索的內容應該符合孩子的年齡、心理


    孩子的腦袋就是“十萬個為什麽”的合集,他們有著很強的求知欲,他們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喜歡問你為什麽。所以,在探索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探索的內容應該符合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同時父母選取的內容,應該有趣味性,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感到乏味。


    ·探索過程要符合規律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父母在引領孩子認識新事物的時候,應該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比如:父母隻有讓孩子認識了植物的根、莖、葉等後,才能引導孩子了解植物的生理特征,進而認識到植物的生長規律。事物的本質並不能從外在看出來,而是需要父母一步步地引導孩子去認識事物的表象,從而認識到事物的內在本質。


    ·父母應該勸孩子嚐試新事物


    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需要父母以及老師及時地誘導和啟發。在整個過程中,父母可以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計劃去選擇實施的方法、實施時間、安全事項等,通過討論、展覽等方式讓孩子匯報研究成果,進而激發孩子探索新事物的**,鼓勵孩子去嚐試新事物。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給孩子製定一個雷區。比如:告訴孩子不能去危險地區,不能獨自去河邊釣魚,不可采摘路邊的鮮花等,以此來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


    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便對他的行為處處限製。其實,隻要沒有違反基本原則,沒有對他人帶來傷害,父母就應該鼓勵孩子去嚐試新事物,鼓勵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果父母將所有的事情都幫孩子打理好,這樣就會讓孩子失去基本的自主能力,造成很強的依賴心理,沒有了解決困難的能力,使得孩子變得膽小怯懦。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當孩子出現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時,也就意味著孩子已經具備思考的能力了,他在用自己的思維去嚐試新事物。這個時候,父母不能打擊孩子的探索精神,而是要鼓勵孩子敢於嚐試探索,讓孩子認識新事物。環境是孩子潛在的老師,舒適、適宜的環境更有利於孩子的探索和操作,因此父母應該在日常教育中,為孩子設置有利於探索的環境,激發他們嚐試新事物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嘿!我是早教書:全麵解讀哈佛大學智能教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璐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璐璐並收藏嘿!我是早教書:全麵解讀哈佛大學智能教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