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見和個性,是孩子的閃光點


    每個人都有其他隱藏的精華,和其他人的精華都不一樣,它讓人擁有了獨屬於自己的氣味和個性。


    ——羅曼·羅蘭


    哈佛教育專家都秉承這樣的理念: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必羨慕別家小孩子的才能和成績,也不用感歎自己孩子的平庸和調皮,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魅力,而家長所要做的就是認識、挖掘孩子的這種魅力,並且按照孩子的個性,讓他自由發展。


    哈佛故事


    克裏斯的兒子雷諾是一個非常有主見且十分個性的孩子。雷諾很喜歡將各種電子產品拆開,然後慢慢地研究裏麵的構造。當然了,因為年紀小,雷諾將東西拆開之後很少能再安裝好。


    為了這事,克裏斯沒少責罵兒子,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揍兒子。但是,雷諾特別倔強,無論克裏斯打他還是罵他,他總是迴答:“我就是想看看裏麵是什麽樣子的。”之後,雷諾依然我行我素。


    前幾天,克裏斯新買了一塊金表,非常喜歡。為了防止兒子再偷偷將金表拆開,他一直將金表戴在手上。雷諾知道爸爸買了個金表之後,自然很想拆開看看。但是他看到爸爸一直不離身,隻能悄悄等待機會。


    過了好幾天之後,克裏斯逐漸放鬆了警惕。一天,他把金表落在了家裏。雷諾趁機悄悄將金表“大卸八塊”了。可憐的是,雷諾剛拆開,正看得入神,克裏斯迴來了,正好看到這一幕。克裏斯非常憤怒,將雷諾狠狠地暴打了一頓。


    一位先生知道這件事情後,評論道:“恐怕我們國家的愛迪生就是這樣被毀掉的。”於是,這位先生就給這位太太提議到,與其對孩子拳打腳踢,倒不如帶著孩子一起去修表店,請師傅修理一下金表,讓孩子在一邊觀看修表的過程。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或許還能夠學會修表呢!


    愛心課堂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偶爾闖下禍端,大多數的家長都能夠寬容以待,並且對他們加以引導。可是,如果孩子經常因為淘氣而惹來大大小小的麻煩,那麽家長就失去了原本的耐心,並且對孩子“嚴加管教”,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變得聽話一些。如果這種方法都沒有用的話,從此,家長就會帶著“有色眼鏡”去審視孩子的一舉一動。


    為什麽家長會這麽做呢?追根究底,主要包括兩方麵的原因:第一,社會上的主流觀念影響了父母的思想,例如,旁邊的人都在誇獎其他孩子的聰明聽話,輪到自己的孩子時,得到的卻是一片唏噓聲,這讓家長很沒有麵子。久而久之,家長對孩子也產生了懷疑,不再去考慮什麽主見與個性了;第二,父母都整天忙著工作,沒有足夠的耐心與時間去教導孩子,所以,他們往往會選擇中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孩子變得“乖”一些。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和優勢,因為現時教育的單一性和片麵性,這才讓很多原本可以成為“愛迪生”的孩子中途夭折。所以,要想培養出思維活躍、個性鮮明的人才,就應該解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個性,對孩子要多一點信任、理解、耐心和寬容。


    教育小妙招


    孩子的淘氣其實都是好奇心、創造力和求知欲的表現,是自主思考的起點。家長應該為孩子創造表達感受、積極探索的機會和環境,去相信他們的天賦和潛能,而不是去幹擾孩子的思路,或者是將孩子心中的想法強行壓製下去。隻有這樣,孩子才會自然發展,成為一個有思想、有主見、有個性的行動者。


    ·不要用成人的思維去理解孩子


    通常,孩子反常或者是不合理的行為都會有一個合理的理由。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言行表現出瞧不起、否決的態度,就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致使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進而去迎合大人的規則。這對於孩子思維和品性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當孩子的行為反常時,千萬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孩子的行為,應該要耐心詢問孩子這麽做的原因,讓孩子自己表達出真實的內心想法。家長隻需要付出一點耐心,就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肯定,從而昂首挺胸地前進。


    ·因材施教,正確適開發孩子的潛能


    在每個孩子的體內都暗含著很大的潛力,但是這種潛力的性質並不相同,所以不同的孩子,開發潛力的方式和渠道也不相同。如果沒有與孩子潛力相匹配的教育資源,那麽就不能將孩子的潛力開發出來,甚至還會埋沒了孩子的個性與主見,讓孩子的心靈變得平庸。


    ·不以自己的喜好作為評論標準


    美國著名的心理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了“暈輪效應”,在這個理論啟示下,教育界的各個學者開始針對淘氣學生教育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暈輪效應”指出,人們總會根據主觀的好壞來判定事物的品質。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這個人是好人,那麽在他身上的品質就都是好的;如果你認為這個人是壞人,那麽在他身上的品質也就都是壞的。所以,家長應該正確對待孩子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看待每件事情,盡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個性和主見是孩子身上最大的閃光點,不要拿成人的想法去猜測孩子,也不要用別人的長處來對比孩子的短處。作為家長,應該善於發現這種閃光點,並且給予適時地肯定和引導。


    不要抑製孩子的自發活動


    自發活動是幼兒的本能,這將有助於幼兒潛力的開發和發展。


    ——福祿貝爾


    在家長的眼裏孩子都是十分弱小的。其實不然,孩子的身體中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與潛能,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不要隨意去幹預,或者刻意去抑製孩子的自發活動,隻需要為孩子提供發展環境與條件就可以了。


    哈佛故事


    艾利是幼稚園大班的學生,這天晚上放學之後,她顯得特別高興。在迴家的一路上,她一邊蹦蹦跳跳地往前走,一邊唱著歡快的兒歌。


    迴到家之後,艾利笑著與爸爸媽媽打過招唿之後,繼續唱她的兒歌,一邊唱著,一邊還手舞足蹈的。


    爸爸媽媽見到她這樣之後後非常好奇,發生什麽事情,讓自己的寶貝女兒高興成這樣。


    於是,媽媽開口問道:“今天有什麽高興事兒啊?”


    艾利高興地撲在媽媽的懷裏說:“媽媽,今天我們老師讓我們自由活動了兩個小時,我和小夥伴玩一起玩了辦家家的遊戲呢。”


    艾利媽媽問道:“哦?那寶貝你扮演的是什麽角色啊!”


    “媽媽,我的願望就是做一名警察,所以我也就扮演了警察,抓住了扮演小偷的艾斯。”


    艾利的媽媽聽了之後,笑著說:“我們家寶貝可真厲害,竟然都能夠抓住小偷了。”


    “嗯,我們今天玩得可開心了。傑克的願望是當一名科學家,所以,他就扮演了科學家的角色;傑瑞長大後想當一名醫生,所以他就在遊戲中扮演了醫生的角色;而漢斯扮演的願望是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所以遊戲中的教師角色就由他扮演了。哇,我到今天才知道我這些朋友的理想是這些啊!”


    媽媽又笑著說:“看,老師放了你們兩個小時,你就像撒歡一樣,好了,趕快去吃飯吧。”


    愛心課堂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作為執行者的家長必須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不要抑製孩子的自發行為。孩子雖然小,但卻是一個有著自我意識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如果家長真的關心自己的孩子,就應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這樣孩子才能夠自由地活動與學習,才能夠傾聽自己心靈的唿喚,才能夠激發潛藏在身體中的無限潛能。


    在孩子有了自發行動之後,就會產生所謂的紀律。這種紀律,這種秩序,就會讓孩子在自由的發展中出現一種“選擇自我”的趨向。這種趨向一旦出現,孩子的智力活動就會開始按照一個軌道發展,蒙特梭利曾經說過,我們要嚴格避免抑製孩子們的自發活動。在自發活動中,孩子自己就會吸收各種各樣的知識。家長隻要遵循讓孩子在自發行動中的發展規律,孩子的發展就會變得十分完善。在孩子的世界裏,不需要大人訂立的各種條款,也不需要學校各種紀律。不然就可能會抑製孩子的成長。


    在自由中快樂成長的孩子,會自己學到生活的秩序。家長應該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隨心所欲,在有危險的情況下,教會孩子應該如何應對。


    教育小妙招


    家長不僅不可以抑製孩子的自發行為,而且還要通過一些行為來促進孩子的自發行為,這樣才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很多東西。那麽,家長具體應該怎麽做呢?以下是哈佛教育專家給出的建議:


    ·讓孩子與同齡人接觸


    身為家長,應該讓孩子盡可能多地與同齡孩子接觸,因為孩子在成人麵前總是被動的,是需要遵從的,這在無形當中就給他們造成一種壓力,使他們沒有辦法自發地進行很多活動。


    而在同齡孩子麵前,他們是自由的,開放的,所以在與同齡人的接觸人,孩子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


    ·隨時隨地教孩子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在各種實際場合教導孩子。盡管選擇特定場合教導孩子,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幹擾因素,起到非常的教育效果。


    但是,這樣的場合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隨時都存在的。所以,為了長遠的發展,家長應該在自然產生的環境中教導孩子,而且隻有自然環境才更能讓孩子自發地產生一些東西。


    ·給孩子創造的機會


    一旦孩子獲得基本行為之後,家長就需要放開手讓孩子自行發展,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孩子的獨立行為越多,自發的行為就越多。


    這期間要注意讓孩子積累經驗,因為沒有積累,就沒有自發行為。如教孩子搭積木、拚拚圖等。這樣孩子在無聊的時候就會自主搭積木,做出很多有創造性的東西。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最人性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尊重的方式,讓太陽像太陽那樣升起,讓星星像星星那樣閃爍;讓花像花那樣開放,讓孩子像孩子一樣快樂——這就是最人性的教育。所以,千萬不要擔心孩子們沒有規矩,不懂得紀律。多愛他們,多給他們自由,不要對他們的自發行為進行抑製,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讓他們自由地成長,讓他們發展完善的人格、智力和秩序。


    進行沒有強迫的訓練


    教育能增加人固有的價值。有素的訓練能堅定人的信心。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


    在現代生活中,有很多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為了孩子製定了各種各樣的計劃,也不管孩子的意願,經常強迫性地要求孩子按時完成。殊不知,這種強迫式的教育並不適合每一個孩子,有的時候,非但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會弄巧成拙。


    哈佛故事


    有一位退休的老人買了一棟簡樸的住宅,準備在此安度晚年。


    但是,附近有一群六、七歲的小孩子很是調皮,經常無故砸壞公共設施,並且用腳踢垃圾桶,製造出很大的噪音,吵得街坊四鄰不得安寧。附近的人們也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是都無濟於事,這些小孩子仍然一意孤行。


    時間長了,人們也隻能聽之任之。但是,對於這樣的行為,退休的老人可受不了,他決定要想一個好辦法來製止這種行為。


    當這群小孩子又來狠狠踢垃圾桶時,老人對他們說道:“倘若你們每天都能夠來踢這些垃圾桶,我就每天給你們每個人1美元作為報酬。我非常喜歡聽踢垃圾桶發出的聲音。”孩子們都十分高興,於是開始變本加厲地踢垃圾桶。幾天之後,老人滿臉愁容地對這群小孩子說:“由於經濟危機使我的收入減少了,從現在開始,恐怕我隻能給你們每個人50美分了。”


    盡管這群小孩子有些不滿意,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的條件,每天都繼續來踢垃圾桶,但是他們踢得卻沒有以前那麽賣力了。幾天之後,老人又找到他們,說道:“請你們千萬要理解,因為最近我沒有收到養老金支票,所以從今天開始,你們可以免費踢給我聽嗎?”


    “免費,我們才不要,每天起這麽早,還要費盡力氣去踢垃圾桶,我們可不幹。”這些小孩子都囔囔道。從此之後,踢垃圾桶的聲音消失了,並且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家也都重新過上了安靜的日子。


    愛心課堂


    故事中的小孩子踢垃圾桶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周圍人們的生活。人們為了過安靜的生活,多次進行勸阻,想要強迫他們停止這一行徑,但是結果都不理想。而那位退休老人卻采用了一種完全相反的方法——“鼓勵他們踢垃圾桶”,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活動,然後,再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最終成功了。


    由此可見,孩子是不是能夠自由自在地活動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一個健康的人需要的不是束縛而是自由,即使這種束縛看起來非常舒適也不行。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過於迫切,經常會給孩子做一些強迫性的訓練。比如,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一名音樂家,就拚命地為孩子報各種學習音樂的班,但是從未在意過孩子的想法;孩子喜歡雕刻,並且具有這方麵的天賦,但是父母卻想讓他成為一名畫家。於是乎,父母開始為他報各種學習繪畫的班,美其名曰:“我們這是為了你好,你現在還小不懂,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


    現在,孩子的年齡確實不大,但是這並不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父母的各種強迫性訓練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並不代表適合孩子。孩子在一種壓抑、抗拒的環境下怎麽可能靜下心去學習。孩子沒有學習的**,又怎麽可能激發自身的潛能呢?


    教育小妙招


    作為家長,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一些有益的訓練是沒有錯的,但是要特別注意,這種訓練應該是沒有強迫的,否則,很容易適得其反。那麽,家長到底應該怎麽做呢?下麵就來聽聽哈佛教育專家的建議:


    ·帶孩子出去遊玩


    在對孩子進行沒有強迫的訓練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提供良好的環境。孩子周圍的成長環境會直接對孩子的健康產生影響。如果周圍的環境氣氛陰鬱,必然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導致孩子的健康受損。所以,在天氣晴朗的時候,不妨帶孩子去田野,眺望一下綠色的原野。注意讓孩子的身體能夠自由自在地進行活動。


    ·讓孩子多曬曬太陽


    家長除了每天要帶孩子進行必需的體能訓練之外,還應該適當地讓孩子曬太陽、唿吸新鮮空氣。陽光裏的紅外線能夠使身體發熱,促進血流循環,使得新陳代謝變得更加旺盛,增強人體活動功能;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防止貧血,而且還能夠殺滅皮膚上的細菌,增強皮膚的抵抗力。


    ·不同的孩子,教育方法也不同


    眾所周知,教育應該因人而異,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對孩子進行訓練也不例外。所以,在訓練孩子的自製力或者其他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孩子的意願,不要強迫孩子,與此同時,還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製定相應的方案。隻有這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達到你最想要的結果。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在學習中或麵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可以使用強迫的方式,否則隻能讓事情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在營養與體能兩個方麵對孩子進行的精心培育,不強迫孩子進行訓練,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健康活潑。


    每個孩子擁有無限的創造力


    創造力正是一種衝動,每個孩子,每個人,都渴望與人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力,時時想展現自己。


    ——哈佛教子箴言


    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但在過去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內,很多人有存在一個這樣的錯誤概念:創造力隻存在極少數的身上,屬於先天的稟賦,與後天的教育沒有關係。但後來經過20多年來科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創造力是每個幼兒都具備的智力特征,凡是健康發育的幼兒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創造潛能。


    哈佛故事


    瑪莎是一個5歲的小女孩,非常喜歡畫畫。媽媽根據女兒特點,精心為女兒挑選了幾本適合她的圖畫書。剛開始瑪莎還拿著看,並且模仿書上畫。沒過幾天,瑪莎就把圖畫書扔一邊上不再看了,整天拿著一支彩色鉛筆,隨心所欲地畫著,走到哪兒畫到哪兒。


    瑪莎的媽媽很了解孩子的天性,不但沒有阻止瑪莎,強迫按照圖畫書去畫,反而鼓勵她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怎麽畫就怎麽畫。


    所以,不管是家裏的牆壁上,還是走廊的窗戶上,抑或是地上都是瑪雅創作的地點。瑪莎不停地畫著,始終保持著亢奮的創作狀態。


    有一天中午,到了午睡的時間了。瑪莎的媽媽按照慣例,安排好瑪莎躺下之後,就出去了。沒過幾分鍾,瑪莎趁著媽媽沒有注意,飛快地爬起來在牆上畫了一幅畫。畫作的完成居然僅僅隻用了一分鍾。


    而且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個在一分鍾內創造出來的畫十分的生動:一個小女孩正伸出一條腿,想要要翻越高的牆頭,小女孩的身後跟著一排星星,一直連到了天上,小女孩的臉上滿是開心的笑容,星星的嘴角也都在俏皮地上翹,這樣的圖畫真讓人忍不住讚歎。


    愛心課堂


    有的時候,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創造力常常讓人驚奇讚歎,但是有些人卻認為創造力隻是個別孩子的專利,與普通孩子沒有任何關係。


    但是隻要我們細心觀察一些自己身邊的孩子,就會發現,這些孩子的小腦袋瓜還真不簡單,創造力每時每都在他們的生活中產生,就好像工廠中產品一樣源源不斷地從他們的頭腦中生產出來,仿佛根本不受任何束縛。


    既然每個孩子都擁有無限的創造力,那麽為什麽人們當中隻有少數人才將自己的思想、觀念、經驗與智慧轉化成某種終身有用的資源和信息,究其個中緣由,主要包括兩方麵的因素:一是錯誤的觀念,二是不當的教育。


    所以,作為父母有責任有義務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創造力,保護孩子最原始的創造意識與創新精神,使得孩子們的創造性能夠持續地發展下去。否則,這種非常可貴的創新萌芽,就會被無情地扼殺在搖籃之中。孩子最後隻能在模仿與順從的環境中成長,喪失了創造的機會、創造的條件以及創造的信心,而最終成為一個缺乏獨特見解,平庸無能之人。


    教育小妙招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隻有創造力才能保證孩子在今後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確,在當進社會的“聽話式”教育中,很多孩子變得很乖,很聽話,逐漸養成了膽小懦弱的性格,大大影響了自身的創造力。麵對這樣情況,父母應該怎麽做呢?


    ·弄清楚孩子創造力的特點


    孩子的創造力自發性強,針對性比較差,而借以表現的活動以及領域非常廣泛。這在孩子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他們的創造力幾乎在所從事的所有活動中都能夠發現。他們沒有強烈的目的性,沒有定型的行為模式。不受規範與習慣的限製、製約,思路非常開闊,自由空間相當大,最充分地表達了現有的水平,這也是孩子經常讓大人獲得意外驚喜的主要原因。人的創造潛力是與生俱來的。對於孩子來說,創造潛力人皆有之,隻要不被扼殺,以後必成大器。


    ·牢記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雖然孩子的創造力沒有任何社會價值,但是卻可以產生獨立的個性活動。隨著孩子的身心發展,這種人皆有之的創造性就會朝特殊才能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其中某種低級的、原始的創造力隨著孩子的身心發展,會變成高級的、有真正創新意義的創造力。


    ·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父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不一定就非得讓他達到科學或是藝術的最高峰。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創造力同樣可以讓孩子的未來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對於孩子而言,創造力不應該具有職業的味道,而應該就是他的生活本身。營造民主、寬鬆的家庭環境,這對於孩子形成獨特的個性,表現有創新意識的思維、舉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年紀小,需要成人照顧而把他視為成人的附屬品,應該受成人支配。孩子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應該允許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間。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父母通過正確的教育與營造寬鬆的環境,就能確保孩子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釋放,並且能夠促進孩子健康發展。人的創新與創造潛能是無限的,大量的實踐證明,人類生來就具有某種探索、學習、發現、發明和創造的能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嘿!我是早教書:全麵解讀哈佛大學智能教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璐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璐璐並收藏嘿!我是早教書:全麵解讀哈佛大學智能教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