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閣是誰?為什麽她生前要把老舍的一百多封信燒毀大半?
老舍好客,朋友遍天下,他和趙清閣之間的親密情誼更是在他的人生裏占據了特別重要的位置。其中以張彥林所著《錦心繡女趙清閣》(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資料最為翔實。擅長挖掘史料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藏書家陳子善,在《月上柳梢》文中的講述也比較清楚。程紹國在長篇散文《鴻雁存影——林斤瀾與沈從文、老舍、茅盾》裏,則把老舍1949迴國前後的生活,作了相對客觀的敘述,引起關注。
趙清閣,1914年農曆五月初九生,河南信陽人。5歲喪母,7歲時在外祖母家家塾裏開始讀書,後轉入信陽省立第二女師附小。初中快畢業時,因父親和繼母商量,要讓她與當地一個有功名的人家訂婚,恰被她聽見,又不想中斷學業,性格孤傲的趙清閣便決心離家出走,考入開封藝術高中。後發奮苦讀,獲得助學金,並開始發表文章。畢業後,主編報紙副刊。因文得罪人遭解雇,乃遠走上海,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藝術教育係二年級,攻西畫,學習音樂。常在上海的《女子月刊》上發表作品。受到複旦大學教授姚名達和夫人黃心勉賞識,美專教授倪貽德和作家葉靈鳳也常常對她有幫助,向一些報刊推薦文章。
名氣漸大,她在天一電影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半工半讀。並認識洪深、歐陽予倩、袁牧之等電影、戲劇界人士。“美專”畢業以後,趙清閣再迴到開封,受聘在母校藝術高中教書。暑假時寫了些針砭時弊的雜文,其中兩篇因揭露一個軍閥強行搶婚和抨擊西餐館用女招待變相賣笑闖禍,刺傷地方當權者,因為那個館子是他們開的。一天深夜,幾個軍警借查毒品為名,抄了趙清閣的家,查獲一封有名的“赤色分子”田漢的信和《資本論》一類的書,成為罪證,次日一大早,下著蒙蒙雨,闖進四個軍警,宣稱趙清閣是**的嫌疑犯,將她逮捕。老師、同學、報館編輯都很擔憂,為她申請具保,軍警卻不釋放。她在獄中苦熬幾個月後,多虧初中時代的一位老師設法營救。
出獄後,趙清閣甩掉特務盯梢,再迴上海,姚名達聘她任女子書店總編輯兼《女子月刊》編委會委員。抗日形勢日緊,才輾轉至南京,創辦主編《婦女文化》。日軍侵華後,1938年2月她來到武漢。恰好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文協”成立前夕,由於老舍是當時的中間派,國共兩黨都能接受,所以推舉他做了協會總負責,據林斤瀾說,這時“周恩來便想法讓24歲的女作家趙清閣做了老舍的秘書,由趙主編宣傳抗戰的文藝月刊《彈花》”。
趙清閣則在“茹苦憶《彈花》”一文裏介紹,私營書店出版一本刊物,總是希望賺錢,賠錢生意絕不肯做。《彈花》是華中圖書公司的老板唐性天支持創辦的,此人出身北京大學,他們談得來,比如對《彈花》的創刊宗旨一拍即合,都主張宣傳抗戰救國,“隻是有一個前提,就是要銷路好;銷路好,要靠名作家,他認為名作家才有號召力,這等於是他的條件。至於作家的政治傾向他不在乎,他表示:反正大敵當前,抗戰第一,各黨各派的作家,除了漢奸都會是抗日的。我同意他的看法。這也反映了《彈花》的立場觀點,反映了文藝界的普遍願望——團結抗戰。《彈花》是抗戰後出版的第一個文藝刊物,……恰值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之時。我是‘文協’會員,就為《彈花》組稿帶來了便利,保證了一定質量,相應地銷數也逐漸增加”。
《彈花》刊名寓意即是“抗戰的子彈,開出勝利之花”。刊名如人,它完全吻合趙清閣的氣質。劉以鬯在《記趙清閣》文章中說:“趙清閣是個具有男子氣概的女人,氣質憂鬱,性格倔強。……在十七歲之前,因為幼失母愛,變成一個孤僻的孩子,處境雖劣,卻能在暴風中堅定如勁草。
在她的小說集《鳳》中,她說‘喜歡孤僻’;又說‘喜歡寂靜’。‘孤僻’的人容易自卑,她卻是一個例外。
她在‘寂靜’中學會怎樣思索,活得既倨傲又倔強。唯其倨傲,唯其倔強,成年後,才能寫出這麽多的作品,這麽多的並不低於一般水平的作品。……桑尼爾在哈佛讀‘英文四十七’時開始‘找到信任自己作品的勇氣’;趙清閣則與敵人、病魔作戰時產生衝鋒陷陣的勇氣。一個身體孱弱的人,在缺乏醫藥與物質的環境中,極有可能成為悲觀主義者。趙清閣的情形有悖於常理。當她從事文藝工作時,她有鋼鐵般的意誌與鋼鐵般的毅力,……因此變成一個執拗的樂觀主義者。具有這種意誌與毅力的作家並不多,蕭紅太軟弱,即使葉紫也不能與趙清閣相比。……病魔一直在威脅著她,甚至有可能奪去她的生命,她卻不斷與病魔抗爭……盡管健康情況不好,卻活得十分有勁,既無‘弱不勝衣’的病態;也沒有1 want live fast的消極思想……一若徐誌摩將曼殊斐爾喻鵑鳥時所說:‘唱至血枯音嘶,也還不忘她的責任是犧牲自己有限的精力’……作為一個劇作家,趙清閣是偏見的受害者。無論怎樣努力,她的作品總不像曹禹、洪深、田漢……那樣受人重視。她與老舍合作的《桃李春風》,雖然得過獎,人們卻將功勞記在老舍頭上。老舍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對戲劇原理的認識不夠充分。這一點,他自己也知道。
因此,寫《國家至上》時,與宋之的合作;寫《桃李春風》時,與趙清閣合作。在抗戰時期的重慶,趙清閣的名字常與老舍聯在一起;不過我見到她時,她總是與封鳳子在一起的。……封鳳子溫柔似水;趙清閣剛強豪爽。也許是這種略帶陽剛的性格,使‘見著女人也老覺得拘束’(見《老牛破車》)的老舍有勇氣跟她合寫《桃李春風》。老舍一向怕女人’,與女作家合寫劇本,需要極大的勇氣。……缺乏熱情的作家,絕對寫不出扣人心弦的作品。趙清閣與別人不同的地方是:她願意將熱情注在作品裏,不願意將它當作麵具戴在臉上。……趙清閣的國家觀念特別強烈,有良知,願意負起匹夫的責任。”
這樣的氣質,就給正在武漢主編《文藝戰線》旬刊的胡紹軒留下印象。1938年2月,胡紹軒為給《文藝》組稿,曾在武昌一家酒樓訂席,宴請作家,其中有老舍、鬱達夫和趙清閣等。二人因此結識。也許這的確是善於搞“統戰”的周恩來,“想法”讓她接近老舍的最佳方式但據趙清閣的履曆顯示,她“1957年參加農工民主黨1983年入中國**”,趙清閣也是1938年和周恩來在武漢相識,直到1940年夏天與逝世九周年安娥一起為替“左聯”劇作家左明,尋求治療肺病的費用,才在重慶第一次正麵與周恩來接觸,周恩來被趙清閣為朋友俠肝義膽的情懷感動,留下印象的。可見當時她不是**黨員,除非是秘密黨員,否則就隻能算“進步作家”了。無論過程怎樣,結果老舍成為《彈花》的主要撰稿人,並為《彈花》創刊號寫了《我們攜起手來》:“偉大的是能喚起民眾共同奮鬥的這些中國作家,散開來,我們也許隻能放出飛蚊的微音,聯合起來,他們定能發出驚天動地的怒吼!大家能湊在一起呐喊就是偉大。……我們也是一團精兵,隻要我們能邁齊了腳步,一同朝著暴日奔去,我們的勢力不可侮!”
戰事日緊後,《彈花》不久便無法按期出版,趙清閣不願放棄,其時她被教育部聘為中小學教科書特約編委,陳立夫任教育部部長,她通過努力,很快取得政府給予的辦刊津貼,《彈花》又陸續出版十期。後因文章開罪官方,官資取消,刊物隻好停辦。1938年7月,武漢吃緊,趙清閣隨老舍到了重慶。直到1942年10月,胡絮青攜子女三個輾轉抵渝,他們一家在北碚住下。
趙清閣和老舍又合寫了劇本《虎嘯》(文藝獎助金管理委員會出版)和《桃李春風》。先前趙清閣已改編過不少作品。
趙清閣的主要作品包括《(紅樓夢)話劇集》,改編的老舍同名小說劇本《離婚》,又據民間傳說改編出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據湯顯祖《牡丹亭》改編出小說《杜麗娘》,據孔尚任《桃花扇》改編出越劇本《李香君》等。趙清閣寫戲劇先於老舍,所以在劇本創作技巧及操作方麵曾影響過老舍。其中四幕話劇《桃李春風》(又名《金聲玉震》,中西書局1943年)是值得關注的作品。它歌頌了一位熱誠、剛直、慈祥、富於正義感的教師辛永年,事教十餘年,落得兩袖清風,白發蒼蒼。對窮學生慷慨解囊相助,對其子卻勸其從軍。
抗戰中,他力辦平民教育,喚醒民眾,帶領學生走出敵占區,沿路受到過去學生的愛戴。
趙清閣說,寫這個劇本“旨在表揚教育者的氣節操守,犧牲的精神,並提倡尊師重道,多給教育者一點安慰和鼓勵”,“合作劇本是一件難事,弄得不好,很容易使故事情節不統一,人物性格相矛盾。所以當初老舍叫我同他合作劇本的時候,我不大讚成;因為他的意思,是希望發揮兩個人的長處!他善於寫對話,我比較懂得戲的表現:俾成功一個完整的劇本。而我卻相反地擔心這樣會失敗。……合作的經過是如此:故事由我們兩個人共同商定後,他把故事寫出來,我從事分幕。好像蓋房子,我把架子搭好以後,他執筆第一、二幕。那時候我正……住醫院……他帶著一、二幕的原稿來看我的病,於是我躺在床上接著草寫第三、四幕。
但我不過‘草’寫而已,文字上還是他偏勞整理起來的……老舍的對話很幽默,如第一、二幕情節雖嫌平靜,對話卻調和了空氣,演出博得不少喝彩聲,但假如你一半用欣賞藝術的眼光去看她,那麽劇本能夠使你發現兩樣珍貴的東西:一是人類最高的感情——天倫的、師生的;二是良心——教育的、生活的”。
老舍在迴憶中則說:“《桃李春風》雖然得過獎,裏麵缺欠可實在不少。此劇係與趙清閣先生合寫的,上演時的修正,都是由她執筆的,那時是越來越多了。國民黨以劇審、重稅、限價等高壓手段,再加上獎勵誘導,雙管齊下,在抗戰的最後兩年終於把話劇逼進了死胡同:或者迎合官方,或者遁人曆史,或者媚俗”(《論國民黨話劇政策的兩歧性及其危害》,《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弊端雖早現,後來卻愈演愈烈,成了一個總也甩不掉的頑固的傳統。
1943年,《掃蕩報》因在連載徐訐的長篇《風蕭蕭》而聲名大噪,將要載完正在物色新的長篇時,趙清閣說老舍正在寫作《四世同堂》,並將交某個刊物發表。《掃蕩報》主編立刻給老舍寫信,希望老舍把它交給她,老舍爽快同意。從1944年1 1月10日起,《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便以《四世同堂》為題在它的副刊上連載,到1945年9月2日載畢,共179期,34段。可見趙清閣對老舍的一切,是非常熟悉的。
20世紀末,趙清閣在晚年迴憶戰時重慶文友歡聚場麵時,猶表懷念,說:那時的文人常喜聯句賭酒,數老舍“聯得既快又精,他還善於集人名為詩,很有風趣”。老舍曾為趙清閣寫過一首五言絕句,都是用人名組成,既有意境,又朗朗上口,廣為流傳。詩為:“清閣趙家璧,白薇黃藥眠。江村陳瘦竹,高天臧雲遠。”趙清閣說:“人名詩難作,作得自然,不露痕跡,尤其難!我佩服老舍的才華。”趙清閣還藏有老舍大量的手劄。她自製了一個精美的畫冊,都是自己的畫作,每幅畫旁分別有郭沫若、冰心、梅貽琦、張恨水等人的題詞。這本冊頁的題簽“清閣翰墨香”,則為老舍手書。
抗戰後期,重慶白色恐怖,趙清閣處境困難,她本以為無黨無派、住在鄉間北碚就能少一些政治是非,其實不然。一次趙清閣接到郭沫若信,邀她到賴家橋談談。信中說:“我們這裏都是紅幫。‘近朱者赤’,你怕嗎?”趙清閣當即迴信:“就是近郭者宰,我也在所不惜,一定去!”
1945年抗戰勝利不久,“文協”在歡送周恩來迴延安的酒會上,趙清閣曾問周恩來:“有前途嗎?”周恩來斬釘截鐵地迴答:“就要天亮了,但還要鬥爭。”
1945年1 1月趙清閣迴到上海,任《神州日報》副刊主編,表現活躍,寫了長篇、散文等,並參加由田漢、陽翰笙、夏衍等主持的全國戲劇協會,在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任教。1947年春,趙清閣寫有短篇小說《落葉無限愁》,收入她主編的《無題集——現代中國女作家小說專集》。寫的是邵環教授有妻子、有孩子,人至中年,卻愛上了未婚的年輕女畫家燦。滿以為能夠與燦終成眷屬,不料燦漢會戰前的不願毀壞邵教授已有的家室,抗戰勝利後悄然離去,留下一封婉拒書。
邵環教授讀完信,離家出走,往上海尋到燦,兩人漫步街頭。燦還是顧忌邵環有家室,承認自己心情矛盾,說:“因為我們是活在現實裏的,現實會不斷地折磨我們!除非我們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現實,才能克服矛盾。”當邵環要求與燦一起離開上海,燦又得知邵妻明日將追到上海後,便下決心悄悄離開原住處,永遠消失。失望中,“邵環倒在泥濘中,落葉寂寞地埋葬了他的靈魂”。作品滿紙愁緒,消失了銳氣。讀者以為她沒有寫完,期待一個團圓結局。趙清閣卻說“我寧願到此為止”,三十年後還說“今天依然這樣看”。不少人認為,這篇小說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此外,在創作《落葉無限愁》前不久,趙清閣還寫過一篇《記校長先生》,寫的同樣是一個有家室的中年知識分子,戀上年輕女子而未成眷屬的故事。由於事情曲折,兼有對話描寫,因此編輯在題目下注明“迴憶短篇”,同今日之自傳小說。20世紀90年代,趙清閣出版了她的《不堪迴首》,收了此篇,特加按語,說“這是五十年前在重慶寫的一篇散文……”篇名改成《心中的秘密》。
趙清閣終生未嫁。她和老舍的深厚友誼,到1945年發生了“微妙的轉折”。老舍唯有到美國去。但老舍在美國的狀態並不那麽如願,相反,他過得特別艱難,很難再挺下去。加上周恩來見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缺了冰心(當時冰心在日本)、老舍兩位**的老朋友,表示過遺憾,“他需要老舍這樣的大作家歌唱新中國”。曾先後請曹禺和陽翰笙等友人給老舍寫信,轉達邀請他迴國的意見,陽翰笙把這個意思告訴了趙清閣,希望由趙清閣出麵寫信,說明周恩來的意圖。老舍接到了趙清閣的信,很快下定決心,決定迴國。趙清閣本人因此在“文革”中被誣為“為陽翰笙、邵荃麟招降納叛”。
1949年,內戰形勢緊迫,上海風聲鶴唳,趙清閣上了黑名單。時已在港的陽翰笙關懷趙清閣,勸她隱避,她隻好東逃躲。但總算沒有生命之憂。
老舍雖然事務繁忙,卻仍時刻關心趙清閣,常給她寫信。如50年代中後期和1964年寫的信(四信出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六期文獻史料專號。),說:清弟:
快到你的壽日了:我祝你健康,快活!
許久無信,或係故意不寫。我猜:也許是為我那篇小文(待考)的緣故。我也猜得出,你願我忘了此事,全心去服務,你總是為別人想,連通信的一點權益也願犧牲。這就是你,自己甘於吃虧,絕不拖住別人!我感謝你的深厚友誼!不管你吧,我到時候即寫信給你,但不再亂說,你若以為這樣做可以,就請也暇中寫幾行來,好吧?我忙極,腿又很壞。匆匆,祝長壽!
舍
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果來信,不必辯論什麽,告訴我些工作上的事吧,我極盼知道!
清弟:
我已迴京月餘(1956年8月初,老舍得病,往遼寧療養,9月初返迴北京。),因頭仍發暈,故未寫信。已服湯藥十多劑……家璧來,帶來茶葉,謝謝你。
昨見廣平(許廣平(1898-1968):魯迅夫人。當時她去上海,了解知識分子政策落實情況,在座談會上對趙清閣工作不對口提出意見,上海電影廠隨即恢複趙清閣編劇職務。但她的處境好像不太好。如1957年4月末,周恩來曾到上海舉行一次電影工作者座談會。走進會場後,他見白楊、趙丹、張駿祥等人都到了,再掃視一遍,忽然間:“趙清閣怎麽沒有來?”主事者忙解釋,說今天星期日,來不及通知。次日《文匯報》將此事披露。翌年,周恩來又至上海召開文藝界座談會,才見到趙清閣。)同誌,她說你精神略好,隻是仍很消瘦,她十分關切你,並言設法改進一切。我也告訴她,你非常感謝她的溫情與友誼。
舍
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日
清弟:
近日想念甚切,因王瑩(女演員、作家,主演《自由神》,寫有《兩種美國人》等。1974年去世。)由南返京,說在滬沒見到你。我甚不放心,也不敢寫信,怕你或在積極學習中。昨得函,始悉你又病了。我前日給家璧函,提到我的關心,叫他去看你。切盼你的病況急速好轉,好多服務。
謝謝你提的意見(趙清閣原注:1957年老舍先生奉命寫了一個“新喜劇”《西望長安》,雖是諷刺喜劇,但讀來缺乏幽默感。而他的作品之吸引入,就在於這一特色,不過50年代正是極左思潮泛濫的時候,寫喜劇不易,諷刺更難!我直率地提出了意見,也是反映讀者的意見。我說《西望長安》像“活報劇”(活報劇乃抗戰時期的一種街頭宣傳劇,簡短明確;隨時隨地在街頭巷尾向民眾演出,宣傳抗日救國)。老舍先生不同意我的看法,作了解釋,隻承認是“新活搬劇”。也坦直地說出了他的難處與顧慮。可讀者不理解,私下頗有議論。《西望長安》發表於《人民文學》1956年1月號。)。……“反特”未能突出因係諷刺劇。反動分子未能寫好,因材料多,不易概括。詳細寫他,不易諷刺;顧了諷刺,而不能多寫他。況且,還給正麵人物留出兩幕三場戲。……“活報”不正確。戲雖沒寫好,但是新嚐試,此種戲向無前例。對於幹部們的諷刺不夠,正因為它是新喜劇——與古典諷刺文學不同。古人可否定一切,故諷刺深入。
我們不能那樣辦。我們必須諷刺壞的那一部分,而不能全盤否定,以致使人有反對我們的社會製度的感染,那不行。此劇極難寫,但給創作上開辟了一條道路,它也許像“活報”,但是一種新的活報。
粟到中南海受訓,而又作了官,劇中已交待清楚。
忙,不多寫。盼你新春快樂!祝你健康!
舍上
一九五七年二月七日
清閣:
昨得家璧函,知病勢有發展,極感不安!千祈靜養,不要著急,不要苦悶。治病須打起精神去治,心中放不下,雖有好藥亦失效用!練練氣功,這能養氣養心,所以能治病!舒繡文@在滬時,曾有名醫為她診治。她亦將赴滬,請向她打聽……
舍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上麵的信,抬頭用“清弟”或“清閣”,郭沫若卻是稱其為“清閣仁兄”,關係很好的冰心、趙家璧,也不過隻叫她“清閣”,其餘人等就更為疏遠了。可見二人情誼之不一般。
從20世紀40年代後,趙清閣就不時收到老舍的信,1996年她花費兩年的時間,將它們連同其他著名人士的信編成《書信集錦》,想出版,卻不成。
1999年去世前,她將書信的原件捐獻出去,一部分贈上海圖書館,小部分贈上海魯迅紀念館,另一部分則退還這些已故作家的後人。《書信集錦》則交唯一相依為命的保姆吳嫂。後來吳嫂捐出其書籍、文房四寶後,卻未捐出《書信集錦》,而是把它的抄本送到趙清閣好友、上海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史承鈞手中,請他幫助聯係出版社出版。史承鈞找過兩個出版社,但都沒有理想的結果。
2005年6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將其出版,易名《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書信集錦》,收書信210餘封,其中有不少談到了老舍,如1979年2月23日趙家璧信中說:“記得1962年在北京學習期間,為敦勸舍公趕快編選‘文集’事,我曾作過一番努力,並得到陽翰笙同誌的支持,可惜舍公無意於此,隻好作罷。現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舊事重提,今年除出《劇作選》和《駱駝祥子》外,籌備出版《文集》。他們要我在滬收買老舍舊著,我當然全力以赴,最近向上海書店弄到40餘種,有劇本、詩集,都是抗戰期間土紙印初版本,極為名貴。其中有些我都沒見到過,如《劍北篇》、《誰先到了重慶》、《張自忠》等。最後一種是列入你主編的《彈花文藝叢書》中,該書係唐性天出版。抗戰期間,我家就借居唐性天書店樓上,當時舍公等常來我家吃飯,可惜當時我還沒認識你。屈指計算,那是35年前的舊事了。
我在舍公生前忠誠服務,今天,還是全力以赴。這樣的恩友,就他一人而已。如能看到《文集》出版,也算了我心願。”
老舍本人的信件,卻隻有如上四件。
趙清閣生前,曾有人讀到由她提供的老舍給她的十多封信,據說她當時收有老舍的信達一百多封,去世前卻燒毀大半。
至於趙清閣收藏的名家書畫,則都捐出去了,家裏掛的是複製品,唯一的真跡是老舍的對聯:“清流笛韻微添醉,翠閣花香勤著書。”那是趙清閣1961年生日時老舍題贈的,邊上的小字是“清閣長壽”,落款為“老舍恭祝”。它掛在書案前方的牆上,與她朝暮相處。
在她一生中,應該時常記起和老舍的最後一次見麵。那是1963年4月,陽翰笙、老舍出席廣州文藝會議後返途經上海,老舍來看望趙清閣。
她正患肝病,老舍在那裏逗留三天才離滬迴京,並一直關心趙清閣病情發展,才有了1964年的信。
1966年老舍不幸去世,對趙清閣打擊很大。“文革”中她同樣受到批鬥和抄家,患上腦血栓,偏癱數年。1976年後,她經常把別人所寫的紀念老舍的文章剪下來,以寄想念。並在諸多懷念文章中,常提到老舍。1949年以後政治陰影之所以若即若離跟隨她許多年,一個主要原因則是她曾向國民黨要員張道藩習美術,且都寫劇本,一度過從不淺,參與過國民黨主辦的《文藝先鋒》、《申報》“春秋”副刊的創作活動。
在《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書信集錦》中,最有意思的是丁玲1979年2月27日來信,說:“我離開文藝界幾乎已經是一個世紀的四分之一的時間了。是一個臭名遠揚的人,在這期間中除蟄居北京(1955-1958年)兩年多,關在牛棚一年,坐監獄五年,其餘時間都在北大荒農場勞動改造,還做過一點基層的文教工作和被發配在山西農村當不十分自由的老百姓。生活過來的確是不易的。不過現在迴想起來,倒覺得實在有許多好處。可以說比較懂得了一些農民,確實照我自己曾對文藝工作者所說的‘到群眾中去落戶’(不過我要比一個作家去落戶困難多一點)。在廣大的勞動人民中,的確有許多好人。同這些人做朋友,總是使人愉快的,總是覺得人類有希望、祖國有希望,我個人也是很有希望的。正因為我多年在下麵當農工、當農民,我才得以不死,我才得以有今天,我才好像很有一點雄心勃勃咧。遺憾的是廿四年過去了,時間太長了,最好的年齡過去了!勃勃雄心已經同身體、同僅有的歲月很不相稱了!”
這多少說明了一個時代人物的多重命運中,背後帶有的一些通性吧?
老舍好客,朋友遍天下,他和趙清閣之間的親密情誼更是在他的人生裏占據了特別重要的位置。其中以張彥林所著《錦心繡女趙清閣》(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資料最為翔實。擅長挖掘史料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藏書家陳子善,在《月上柳梢》文中的講述也比較清楚。程紹國在長篇散文《鴻雁存影——林斤瀾與沈從文、老舍、茅盾》裏,則把老舍1949迴國前後的生活,作了相對客觀的敘述,引起關注。
趙清閣,1914年農曆五月初九生,河南信陽人。5歲喪母,7歲時在外祖母家家塾裏開始讀書,後轉入信陽省立第二女師附小。初中快畢業時,因父親和繼母商量,要讓她與當地一個有功名的人家訂婚,恰被她聽見,又不想中斷學業,性格孤傲的趙清閣便決心離家出走,考入開封藝術高中。後發奮苦讀,獲得助學金,並開始發表文章。畢業後,主編報紙副刊。因文得罪人遭解雇,乃遠走上海,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藝術教育係二年級,攻西畫,學習音樂。常在上海的《女子月刊》上發表作品。受到複旦大學教授姚名達和夫人黃心勉賞識,美專教授倪貽德和作家葉靈鳳也常常對她有幫助,向一些報刊推薦文章。
名氣漸大,她在天一電影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半工半讀。並認識洪深、歐陽予倩、袁牧之等電影、戲劇界人士。“美專”畢業以後,趙清閣再迴到開封,受聘在母校藝術高中教書。暑假時寫了些針砭時弊的雜文,其中兩篇因揭露一個軍閥強行搶婚和抨擊西餐館用女招待變相賣笑闖禍,刺傷地方當權者,因為那個館子是他們開的。一天深夜,幾個軍警借查毒品為名,抄了趙清閣的家,查獲一封有名的“赤色分子”田漢的信和《資本論》一類的書,成為罪證,次日一大早,下著蒙蒙雨,闖進四個軍警,宣稱趙清閣是**的嫌疑犯,將她逮捕。老師、同學、報館編輯都很擔憂,為她申請具保,軍警卻不釋放。她在獄中苦熬幾個月後,多虧初中時代的一位老師設法營救。
出獄後,趙清閣甩掉特務盯梢,再迴上海,姚名達聘她任女子書店總編輯兼《女子月刊》編委會委員。抗日形勢日緊,才輾轉至南京,創辦主編《婦女文化》。日軍侵華後,1938年2月她來到武漢。恰好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文協”成立前夕,由於老舍是當時的中間派,國共兩黨都能接受,所以推舉他做了協會總負責,據林斤瀾說,這時“周恩來便想法讓24歲的女作家趙清閣做了老舍的秘書,由趙主編宣傳抗戰的文藝月刊《彈花》”。
趙清閣則在“茹苦憶《彈花》”一文裏介紹,私營書店出版一本刊物,總是希望賺錢,賠錢生意絕不肯做。《彈花》是華中圖書公司的老板唐性天支持創辦的,此人出身北京大學,他們談得來,比如對《彈花》的創刊宗旨一拍即合,都主張宣傳抗戰救國,“隻是有一個前提,就是要銷路好;銷路好,要靠名作家,他認為名作家才有號召力,這等於是他的條件。至於作家的政治傾向他不在乎,他表示:反正大敵當前,抗戰第一,各黨各派的作家,除了漢奸都會是抗日的。我同意他的看法。這也反映了《彈花》的立場觀點,反映了文藝界的普遍願望——團結抗戰。《彈花》是抗戰後出版的第一個文藝刊物,……恰值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之時。我是‘文協’會員,就為《彈花》組稿帶來了便利,保證了一定質量,相應地銷數也逐漸增加”。
《彈花》刊名寓意即是“抗戰的子彈,開出勝利之花”。刊名如人,它完全吻合趙清閣的氣質。劉以鬯在《記趙清閣》文章中說:“趙清閣是個具有男子氣概的女人,氣質憂鬱,性格倔強。……在十七歲之前,因為幼失母愛,變成一個孤僻的孩子,處境雖劣,卻能在暴風中堅定如勁草。
在她的小說集《鳳》中,她說‘喜歡孤僻’;又說‘喜歡寂靜’。‘孤僻’的人容易自卑,她卻是一個例外。
她在‘寂靜’中學會怎樣思索,活得既倨傲又倔強。唯其倨傲,唯其倔強,成年後,才能寫出這麽多的作品,這麽多的並不低於一般水平的作品。……桑尼爾在哈佛讀‘英文四十七’時開始‘找到信任自己作品的勇氣’;趙清閣則與敵人、病魔作戰時產生衝鋒陷陣的勇氣。一個身體孱弱的人,在缺乏醫藥與物質的環境中,極有可能成為悲觀主義者。趙清閣的情形有悖於常理。當她從事文藝工作時,她有鋼鐵般的意誌與鋼鐵般的毅力,……因此變成一個執拗的樂觀主義者。具有這種意誌與毅力的作家並不多,蕭紅太軟弱,即使葉紫也不能與趙清閣相比。……病魔一直在威脅著她,甚至有可能奪去她的生命,她卻不斷與病魔抗爭……盡管健康情況不好,卻活得十分有勁,既無‘弱不勝衣’的病態;也沒有1 want live fast的消極思想……一若徐誌摩將曼殊斐爾喻鵑鳥時所說:‘唱至血枯音嘶,也還不忘她的責任是犧牲自己有限的精力’……作為一個劇作家,趙清閣是偏見的受害者。無論怎樣努力,她的作品總不像曹禹、洪深、田漢……那樣受人重視。她與老舍合作的《桃李春風》,雖然得過獎,人們卻將功勞記在老舍頭上。老舍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對戲劇原理的認識不夠充分。這一點,他自己也知道。
因此,寫《國家至上》時,與宋之的合作;寫《桃李春風》時,與趙清閣合作。在抗戰時期的重慶,趙清閣的名字常與老舍聯在一起;不過我見到她時,她總是與封鳳子在一起的。……封鳳子溫柔似水;趙清閣剛強豪爽。也許是這種略帶陽剛的性格,使‘見著女人也老覺得拘束’(見《老牛破車》)的老舍有勇氣跟她合寫《桃李春風》。老舍一向怕女人’,與女作家合寫劇本,需要極大的勇氣。……缺乏熱情的作家,絕對寫不出扣人心弦的作品。趙清閣與別人不同的地方是:她願意將熱情注在作品裏,不願意將它當作麵具戴在臉上。……趙清閣的國家觀念特別強烈,有良知,願意負起匹夫的責任。”
這樣的氣質,就給正在武漢主編《文藝戰線》旬刊的胡紹軒留下印象。1938年2月,胡紹軒為給《文藝》組稿,曾在武昌一家酒樓訂席,宴請作家,其中有老舍、鬱達夫和趙清閣等。二人因此結識。也許這的確是善於搞“統戰”的周恩來,“想法”讓她接近老舍的最佳方式但據趙清閣的履曆顯示,她“1957年參加農工民主黨1983年入中國**”,趙清閣也是1938年和周恩來在武漢相識,直到1940年夏天與逝世九周年安娥一起為替“左聯”劇作家左明,尋求治療肺病的費用,才在重慶第一次正麵與周恩來接觸,周恩來被趙清閣為朋友俠肝義膽的情懷感動,留下印象的。可見當時她不是**黨員,除非是秘密黨員,否則就隻能算“進步作家”了。無論過程怎樣,結果老舍成為《彈花》的主要撰稿人,並為《彈花》創刊號寫了《我們攜起手來》:“偉大的是能喚起民眾共同奮鬥的這些中國作家,散開來,我們也許隻能放出飛蚊的微音,聯合起來,他們定能發出驚天動地的怒吼!大家能湊在一起呐喊就是偉大。……我們也是一團精兵,隻要我們能邁齊了腳步,一同朝著暴日奔去,我們的勢力不可侮!”
戰事日緊後,《彈花》不久便無法按期出版,趙清閣不願放棄,其時她被教育部聘為中小學教科書特約編委,陳立夫任教育部部長,她通過努力,很快取得政府給予的辦刊津貼,《彈花》又陸續出版十期。後因文章開罪官方,官資取消,刊物隻好停辦。1938年7月,武漢吃緊,趙清閣隨老舍到了重慶。直到1942年10月,胡絮青攜子女三個輾轉抵渝,他們一家在北碚住下。
趙清閣和老舍又合寫了劇本《虎嘯》(文藝獎助金管理委員會出版)和《桃李春風》。先前趙清閣已改編過不少作品。
趙清閣的主要作品包括《(紅樓夢)話劇集》,改編的老舍同名小說劇本《離婚》,又據民間傳說改編出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據湯顯祖《牡丹亭》改編出小說《杜麗娘》,據孔尚任《桃花扇》改編出越劇本《李香君》等。趙清閣寫戲劇先於老舍,所以在劇本創作技巧及操作方麵曾影響過老舍。其中四幕話劇《桃李春風》(又名《金聲玉震》,中西書局1943年)是值得關注的作品。它歌頌了一位熱誠、剛直、慈祥、富於正義感的教師辛永年,事教十餘年,落得兩袖清風,白發蒼蒼。對窮學生慷慨解囊相助,對其子卻勸其從軍。
抗戰中,他力辦平民教育,喚醒民眾,帶領學生走出敵占區,沿路受到過去學生的愛戴。
趙清閣說,寫這個劇本“旨在表揚教育者的氣節操守,犧牲的精神,並提倡尊師重道,多給教育者一點安慰和鼓勵”,“合作劇本是一件難事,弄得不好,很容易使故事情節不統一,人物性格相矛盾。所以當初老舍叫我同他合作劇本的時候,我不大讚成;因為他的意思,是希望發揮兩個人的長處!他善於寫對話,我比較懂得戲的表現:俾成功一個完整的劇本。而我卻相反地擔心這樣會失敗。……合作的經過是如此:故事由我們兩個人共同商定後,他把故事寫出來,我從事分幕。好像蓋房子,我把架子搭好以後,他執筆第一、二幕。那時候我正……住醫院……他帶著一、二幕的原稿來看我的病,於是我躺在床上接著草寫第三、四幕。
但我不過‘草’寫而已,文字上還是他偏勞整理起來的……老舍的對話很幽默,如第一、二幕情節雖嫌平靜,對話卻調和了空氣,演出博得不少喝彩聲,但假如你一半用欣賞藝術的眼光去看她,那麽劇本能夠使你發現兩樣珍貴的東西:一是人類最高的感情——天倫的、師生的;二是良心——教育的、生活的”。
老舍在迴憶中則說:“《桃李春風》雖然得過獎,裏麵缺欠可實在不少。此劇係與趙清閣先生合寫的,上演時的修正,都是由她執筆的,那時是越來越多了。國民黨以劇審、重稅、限價等高壓手段,再加上獎勵誘導,雙管齊下,在抗戰的最後兩年終於把話劇逼進了死胡同:或者迎合官方,或者遁人曆史,或者媚俗”(《論國民黨話劇政策的兩歧性及其危害》,《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弊端雖早現,後來卻愈演愈烈,成了一個總也甩不掉的頑固的傳統。
1943年,《掃蕩報》因在連載徐訐的長篇《風蕭蕭》而聲名大噪,將要載完正在物色新的長篇時,趙清閣說老舍正在寫作《四世同堂》,並將交某個刊物發表。《掃蕩報》主編立刻給老舍寫信,希望老舍把它交給她,老舍爽快同意。從1944年1 1月10日起,《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便以《四世同堂》為題在它的副刊上連載,到1945年9月2日載畢,共179期,34段。可見趙清閣對老舍的一切,是非常熟悉的。
20世紀末,趙清閣在晚年迴憶戰時重慶文友歡聚場麵時,猶表懷念,說:那時的文人常喜聯句賭酒,數老舍“聯得既快又精,他還善於集人名為詩,很有風趣”。老舍曾為趙清閣寫過一首五言絕句,都是用人名組成,既有意境,又朗朗上口,廣為流傳。詩為:“清閣趙家璧,白薇黃藥眠。江村陳瘦竹,高天臧雲遠。”趙清閣說:“人名詩難作,作得自然,不露痕跡,尤其難!我佩服老舍的才華。”趙清閣還藏有老舍大量的手劄。她自製了一個精美的畫冊,都是自己的畫作,每幅畫旁分別有郭沫若、冰心、梅貽琦、張恨水等人的題詞。這本冊頁的題簽“清閣翰墨香”,則為老舍手書。
抗戰後期,重慶白色恐怖,趙清閣處境困難,她本以為無黨無派、住在鄉間北碚就能少一些政治是非,其實不然。一次趙清閣接到郭沫若信,邀她到賴家橋談談。信中說:“我們這裏都是紅幫。‘近朱者赤’,你怕嗎?”趙清閣當即迴信:“就是近郭者宰,我也在所不惜,一定去!”
1945年抗戰勝利不久,“文協”在歡送周恩來迴延安的酒會上,趙清閣曾問周恩來:“有前途嗎?”周恩來斬釘截鐵地迴答:“就要天亮了,但還要鬥爭。”
1945年1 1月趙清閣迴到上海,任《神州日報》副刊主編,表現活躍,寫了長篇、散文等,並參加由田漢、陽翰笙、夏衍等主持的全國戲劇協會,在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任教。1947年春,趙清閣寫有短篇小說《落葉無限愁》,收入她主編的《無題集——現代中國女作家小說專集》。寫的是邵環教授有妻子、有孩子,人至中年,卻愛上了未婚的年輕女畫家燦。滿以為能夠與燦終成眷屬,不料燦漢會戰前的不願毀壞邵教授已有的家室,抗戰勝利後悄然離去,留下一封婉拒書。
邵環教授讀完信,離家出走,往上海尋到燦,兩人漫步街頭。燦還是顧忌邵環有家室,承認自己心情矛盾,說:“因為我們是活在現實裏的,現實會不斷地折磨我們!除非我們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現實,才能克服矛盾。”當邵環要求與燦一起離開上海,燦又得知邵妻明日將追到上海後,便下決心悄悄離開原住處,永遠消失。失望中,“邵環倒在泥濘中,落葉寂寞地埋葬了他的靈魂”。作品滿紙愁緒,消失了銳氣。讀者以為她沒有寫完,期待一個團圓結局。趙清閣卻說“我寧願到此為止”,三十年後還說“今天依然這樣看”。不少人認為,這篇小說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此外,在創作《落葉無限愁》前不久,趙清閣還寫過一篇《記校長先生》,寫的同樣是一個有家室的中年知識分子,戀上年輕女子而未成眷屬的故事。由於事情曲折,兼有對話描寫,因此編輯在題目下注明“迴憶短篇”,同今日之自傳小說。20世紀90年代,趙清閣出版了她的《不堪迴首》,收了此篇,特加按語,說“這是五十年前在重慶寫的一篇散文……”篇名改成《心中的秘密》。
趙清閣終生未嫁。她和老舍的深厚友誼,到1945年發生了“微妙的轉折”。老舍唯有到美國去。但老舍在美國的狀態並不那麽如願,相反,他過得特別艱難,很難再挺下去。加上周恩來見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缺了冰心(當時冰心在日本)、老舍兩位**的老朋友,表示過遺憾,“他需要老舍這樣的大作家歌唱新中國”。曾先後請曹禺和陽翰笙等友人給老舍寫信,轉達邀請他迴國的意見,陽翰笙把這個意思告訴了趙清閣,希望由趙清閣出麵寫信,說明周恩來的意圖。老舍接到了趙清閣的信,很快下定決心,決定迴國。趙清閣本人因此在“文革”中被誣為“為陽翰笙、邵荃麟招降納叛”。
1949年,內戰形勢緊迫,上海風聲鶴唳,趙清閣上了黑名單。時已在港的陽翰笙關懷趙清閣,勸她隱避,她隻好東逃躲。但總算沒有生命之憂。
老舍雖然事務繁忙,卻仍時刻關心趙清閣,常給她寫信。如50年代中後期和1964年寫的信(四信出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六期文獻史料專號。),說:清弟:
快到你的壽日了:我祝你健康,快活!
許久無信,或係故意不寫。我猜:也許是為我那篇小文(待考)的緣故。我也猜得出,你願我忘了此事,全心去服務,你總是為別人想,連通信的一點權益也願犧牲。這就是你,自己甘於吃虧,絕不拖住別人!我感謝你的深厚友誼!不管你吧,我到時候即寫信給你,但不再亂說,你若以為這樣做可以,就請也暇中寫幾行來,好吧?我忙極,腿又很壞。匆匆,祝長壽!
舍
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果來信,不必辯論什麽,告訴我些工作上的事吧,我極盼知道!
清弟:
我已迴京月餘(1956年8月初,老舍得病,往遼寧療養,9月初返迴北京。),因頭仍發暈,故未寫信。已服湯藥十多劑……家璧來,帶來茶葉,謝謝你。
昨見廣平(許廣平(1898-1968):魯迅夫人。當時她去上海,了解知識分子政策落實情況,在座談會上對趙清閣工作不對口提出意見,上海電影廠隨即恢複趙清閣編劇職務。但她的處境好像不太好。如1957年4月末,周恩來曾到上海舉行一次電影工作者座談會。走進會場後,他見白楊、趙丹、張駿祥等人都到了,再掃視一遍,忽然間:“趙清閣怎麽沒有來?”主事者忙解釋,說今天星期日,來不及通知。次日《文匯報》將此事披露。翌年,周恩來又至上海召開文藝界座談會,才見到趙清閣。)同誌,她說你精神略好,隻是仍很消瘦,她十分關切你,並言設法改進一切。我也告訴她,你非常感謝她的溫情與友誼。
舍
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日
清弟:
近日想念甚切,因王瑩(女演員、作家,主演《自由神》,寫有《兩種美國人》等。1974年去世。)由南返京,說在滬沒見到你。我甚不放心,也不敢寫信,怕你或在積極學習中。昨得函,始悉你又病了。我前日給家璧函,提到我的關心,叫他去看你。切盼你的病況急速好轉,好多服務。
謝謝你提的意見(趙清閣原注:1957年老舍先生奉命寫了一個“新喜劇”《西望長安》,雖是諷刺喜劇,但讀來缺乏幽默感。而他的作品之吸引入,就在於這一特色,不過50年代正是極左思潮泛濫的時候,寫喜劇不易,諷刺更難!我直率地提出了意見,也是反映讀者的意見。我說《西望長安》像“活報劇”(活報劇乃抗戰時期的一種街頭宣傳劇,簡短明確;隨時隨地在街頭巷尾向民眾演出,宣傳抗日救國)。老舍先生不同意我的看法,作了解釋,隻承認是“新活搬劇”。也坦直地說出了他的難處與顧慮。可讀者不理解,私下頗有議論。《西望長安》發表於《人民文學》1956年1月號。)。……“反特”未能突出因係諷刺劇。反動分子未能寫好,因材料多,不易概括。詳細寫他,不易諷刺;顧了諷刺,而不能多寫他。況且,還給正麵人物留出兩幕三場戲。……“活報”不正確。戲雖沒寫好,但是新嚐試,此種戲向無前例。對於幹部們的諷刺不夠,正因為它是新喜劇——與古典諷刺文學不同。古人可否定一切,故諷刺深入。
我們不能那樣辦。我們必須諷刺壞的那一部分,而不能全盤否定,以致使人有反對我們的社會製度的感染,那不行。此劇極難寫,但給創作上開辟了一條道路,它也許像“活報”,但是一種新的活報。
粟到中南海受訓,而又作了官,劇中已交待清楚。
忙,不多寫。盼你新春快樂!祝你健康!
舍上
一九五七年二月七日
清閣:
昨得家璧函,知病勢有發展,極感不安!千祈靜養,不要著急,不要苦悶。治病須打起精神去治,心中放不下,雖有好藥亦失效用!練練氣功,這能養氣養心,所以能治病!舒繡文@在滬時,曾有名醫為她診治。她亦將赴滬,請向她打聽……
舍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上麵的信,抬頭用“清弟”或“清閣”,郭沫若卻是稱其為“清閣仁兄”,關係很好的冰心、趙家璧,也不過隻叫她“清閣”,其餘人等就更為疏遠了。可見二人情誼之不一般。
從20世紀40年代後,趙清閣就不時收到老舍的信,1996年她花費兩年的時間,將它們連同其他著名人士的信編成《書信集錦》,想出版,卻不成。
1999年去世前,她將書信的原件捐獻出去,一部分贈上海圖書館,小部分贈上海魯迅紀念館,另一部分則退還這些已故作家的後人。《書信集錦》則交唯一相依為命的保姆吳嫂。後來吳嫂捐出其書籍、文房四寶後,卻未捐出《書信集錦》,而是把它的抄本送到趙清閣好友、上海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史承鈞手中,請他幫助聯係出版社出版。史承鈞找過兩個出版社,但都沒有理想的結果。
2005年6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將其出版,易名《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書信集錦》,收書信210餘封,其中有不少談到了老舍,如1979年2月23日趙家璧信中說:“記得1962年在北京學習期間,為敦勸舍公趕快編選‘文集’事,我曾作過一番努力,並得到陽翰笙同誌的支持,可惜舍公無意於此,隻好作罷。現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舊事重提,今年除出《劇作選》和《駱駝祥子》外,籌備出版《文集》。他們要我在滬收買老舍舊著,我當然全力以赴,最近向上海書店弄到40餘種,有劇本、詩集,都是抗戰期間土紙印初版本,極為名貴。其中有些我都沒見到過,如《劍北篇》、《誰先到了重慶》、《張自忠》等。最後一種是列入你主編的《彈花文藝叢書》中,該書係唐性天出版。抗戰期間,我家就借居唐性天書店樓上,當時舍公等常來我家吃飯,可惜當時我還沒認識你。屈指計算,那是35年前的舊事了。
我在舍公生前忠誠服務,今天,還是全力以赴。這樣的恩友,就他一人而已。如能看到《文集》出版,也算了我心願。”
老舍本人的信件,卻隻有如上四件。
趙清閣生前,曾有人讀到由她提供的老舍給她的十多封信,據說她當時收有老舍的信達一百多封,去世前卻燒毀大半。
至於趙清閣收藏的名家書畫,則都捐出去了,家裏掛的是複製品,唯一的真跡是老舍的對聯:“清流笛韻微添醉,翠閣花香勤著書。”那是趙清閣1961年生日時老舍題贈的,邊上的小字是“清閣長壽”,落款為“老舍恭祝”。它掛在書案前方的牆上,與她朝暮相處。
在她一生中,應該時常記起和老舍的最後一次見麵。那是1963年4月,陽翰笙、老舍出席廣州文藝會議後返途經上海,老舍來看望趙清閣。
她正患肝病,老舍在那裏逗留三天才離滬迴京,並一直關心趙清閣病情發展,才有了1964年的信。
1966年老舍不幸去世,對趙清閣打擊很大。“文革”中她同樣受到批鬥和抄家,患上腦血栓,偏癱數年。1976年後,她經常把別人所寫的紀念老舍的文章剪下來,以寄想念。並在諸多懷念文章中,常提到老舍。1949年以後政治陰影之所以若即若離跟隨她許多年,一個主要原因則是她曾向國民黨要員張道藩習美術,且都寫劇本,一度過從不淺,參與過國民黨主辦的《文藝先鋒》、《申報》“春秋”副刊的創作活動。
在《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書信集錦》中,最有意思的是丁玲1979年2月27日來信,說:“我離開文藝界幾乎已經是一個世紀的四分之一的時間了。是一個臭名遠揚的人,在這期間中除蟄居北京(1955-1958年)兩年多,關在牛棚一年,坐監獄五年,其餘時間都在北大荒農場勞動改造,還做過一點基層的文教工作和被發配在山西農村當不十分自由的老百姓。生活過來的確是不易的。不過現在迴想起來,倒覺得實在有許多好處。可以說比較懂得了一些農民,確實照我自己曾對文藝工作者所說的‘到群眾中去落戶’(不過我要比一個作家去落戶困難多一點)。在廣大的勞動人民中,的確有許多好人。同這些人做朋友,總是使人愉快的,總是覺得人類有希望、祖國有希望,我個人也是很有希望的。正因為我多年在下麵當農工、當農民,我才得以不死,我才得以有今天,我才好像很有一點雄心勃勃咧。遺憾的是廿四年過去了,時間太長了,最好的年齡過去了!勃勃雄心已經同身體、同僅有的歲月很不相稱了!”
這多少說明了一個時代人物的多重命運中,背後帶有的一些通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