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幢破舊的小房子裏,愛因斯坦住了下來。哈勒先生已經通知他,專利局隻要一有空缺,他就可以正式上班,在待職期間,他可以當家庭教師,以此糊口。


    首都有的是學生,愛因斯坦有的是物理學。於是,伯爾尼的報上出現了一則小小的廣告:“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聯邦工業大學畢業。講授物理課,每小時3法郎,願者請洽。”


    廣告吸引的學生寥寥無幾,但此時的愛因斯坦已經是一副坦然成熟的心態。一個曾受業於他的學生描述當時的愛因斯坦:“身高約5英尺10英寸,肩膀寬闊,腰稍微有點前曲,棕色的皮膚顯得蒼白,長著一張引起美感的嘴,上唇留著黑胡,鼻子稍帶鷹鉤,棕色的眼睛十分明亮,語音歡快,法語發音準確,但略帶德語口音。”


    我的作文素材


    愛因斯坦是個樂觀的人,對生活從不抱怨。


    1902年3月底,一個應廣告而來的學生結識了愛因斯坦,他就是莫裏斯·索洛文。


    索洛文是羅馬尼亞人,他來到蘇黎世上大學,同時希望加深自己的物理學知識。索洛文在大學裏不僅學了哲學、文學、希臘文、數學、物理學、地質學,還在醫學係聽課。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可以闡明自然界一般觀點的理論物理學。


    當索洛文按廣告找來時,雖然愛因斯坦是在半明半暗的樓道裏迎接他的,可是,愛因斯坦那雙大眼睛射出的不尋常光輝使他感到驚訝。


    這次談話之後,兩個人進行了長達數年的交流,而且還結下了終身的友誼。幾個星期之後,哈比希特也來參加他們的討論,他來到伯爾尼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大學學業。


    通常,他們都在工餘和課後見麵,每到這時候,他們不是在一起散步,就是在某個人的寓所聚會、座談並一起大量閱讀。他們不僅研究過斯賓諾莎和休謨的一些哲學著作,還拜讀過馬赫、阿芬那留斯、畢爾生的新著,就連安培的《科學的哲學經驗》、黎曼的著名演講《論作為幾何學基礎的假設》、戴德金和克利福德的數學論文、彭加勒的《科學的假設》都涉獵過。他們經常會就某一頁、某一句話引起爭論,有時候爭論會持續到深夜,甚至一連幾天都在爭論。


    在米列娃搬來之前的日子裏,朋友們都是在一起吃飯的,午餐通常都是一些灌腸、幹酪、水果和加蜂蜜的茶之類的東西。由於授課收入低,愛因斯坦經常會開玩笑說:或許自己沿街串巷演奏小提琴會更好些。不過,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他們還是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團結、友愛、共同的興趣、思想,使他們三個人心心相印,他們幹脆為這個三人世界起了個名字:奧林匹亞科學院。


    我的作文素材


    精神的歡悅與物質的貧困間的反差越大,往往越容易產生奇跡。


    三人世界形成後不久,奧林匹亞科學院又增加了新的成員,一個是愛因斯坦的同事,意大利人、工程師貝索;還有一個是愛因斯坦的妹妹瑪雅的丈夫泡利·溫德勒。


    貝索是在1904年由愛因斯坦介紹進入伯爾尼專利局的,每天他們兩人都一起工作,一起下班。貝索在哲學、社會學、醫學、技術、數學和物理學方麵的淵博知識,使愛因斯坦有了與之共同探討各種新思想的至朋好友。愛因斯坦後來說過:貝索是他在全歐洲都找不到的“新思想更好的共振器”。


    每當清晨來臨的時候,幾個年輕人就會一起走進小飯館,喝過咖啡,大約9點鍾以前才下山。有時候,他們會徒步到20公裏外的圖恩城去。他們置身於阿爾卑斯山脈之中,會一起談起地球的曆史、山脈的形成等地質學問題。此時的愛因斯坦,整個身心都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中。


    我的作文素材


    愛因斯坦的思考無處不在。


    不久之後,奧林匹亞科學院變成了家庭沙龍,經常會有一些代表科學技術未來的年輕人,聚集在這裏高談闊論。


    其實,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學科也是沒有邊界的,這種民間的互動式的交流,常常會觸發突如其來的靈感。他們在這裏提出問題,探討、爭吵、辯論……許多奇思妙想,或被推翻,或被認可,或被發展……愛因斯坦的思路被打開了。


    在對相對論研究論證的過程中,愛因斯坦完成了一些由相對論衍生出來的論文。


    有一天,格羅斯曼來了,兩個老朋友在客廳裏無所不談。


    格羅斯曼慢慢地翻著愛因斯坦的手稿。他突然盯住一遝手稿看了好久,驚詫地說:“老朋友,你已經進入了量子理論的範疇,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說,這可是當前的尖端學科呢!”


    “哪裏呀,這是論證相對論所必需的,”愛因斯坦淡淡地說,“這能解決光能、電能互相轉換的問題。”


    我的作文素材


    愛因斯坦對自己的要求嚴格,從來不居高自傲。


    “愛因斯坦,你趕快整理一篇論文交給我。”格羅斯曼說,“學校正為申請博士學位的論文水平太低而頭疼呢,你卻把這些手稿隨意放在茶幾上。快一點,下個月學校就要舉行博士論文答辯會了。”


    “這有意義嗎?不過我遵命。”愛因斯坦笑笑說,“科學研究好像鑽木板,有人喜歡鑽薄的,而我喜歡鑽厚的。”


    1905年4月,在堅冰消融的日子裏,蘇黎世瑞士聯邦工業大學的第一學術廳裏,幾排座位上坐的都是一些學界的巨頭。校長赫爾澤克先生也來了,他為自己當年慧眼識人才,指點愛因斯坦完成了學業而無比欣慰。


    愛因斯坦提交給母校的博士論文是《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這個題目就像他本人一樣樸實。在純學術領域,從理論到理論的論證,往往要通過漫長的時間考驗才能體現它的指導意義。而愛因斯坦的論文,不僅有關於學科發展的論述、有假說,還有能量轉換的論證。這就是說,一旦投入運用,很快就會讓社會產生巨大的財富。


    評委們都很興奮,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優秀博士論文,而論文的作者,就是本校的學子。所以,當愛因斯坦走上答辯論壇時,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一切如願以償,愛因斯坦拿到了博士學位,是答辯委員會一致通過的。


    我的一句話感受


    愛因斯坦並不居高自傲,他與朋友的交流給他帶來了靈感,也正是朋友發現了他的價值,雖然這是他自己沒有覺察到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愛因斯坦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井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井才並收藏愛因斯坦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