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兩個沒出嫁的小姑娘掌管家中大事,可說是極為少見。
原本跟在三太太身邊輔助她時,東毓倒還不覺有些什麽。反正一切事情自有三太太做主,說是輔助也可,說是跟在身邊學習也行,這算不上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可如今三太太抽身而出,所有大事都落到了東毓和北毓身上,北毓倒沒什麽,東毓卻先舉棋不定一番。
一方麵,北毓身份雖更貴重,可東毓是長姐,自覺該比北毓承擔的更多、更重。她心底其實也有一番小小的誌氣。
雖然大老爺是庶子,可東毓自己卻是嫡女,不僅是嫡女,還是作為這整個謝府的嫡長女出生的。不論是在哪一家裏,嫡長女的分量都是最重的。可她出生沒多久就失了生母,迎來繼母,爹爹在家裏又是那般一個尷尬境地,就是繼母從來對她不薄,可到底也不是親生的母親。
東毓在這個家裏,看似自在,其實也有自己的尷尬。平日裏做事,是既怕被人小瞧了去,也怕出色太過,招了人眼。她自覺是有一番靈秀心思,卻不得不露出一半,再藏了一半,過得也殊為不易。可心底裏卻又何嚐不想無所顧忌,痛痛快快地一展誌向。如今正有一個絕好的機會擺在眼前,要說不動心,那真就是假的。
可另一方麵,當家大事又哪是那般好做的。
這一方侯府,從管事婆子到丫鬟小廝,哪個不是人精似的人物。要辦事不難,侯府累世底蘊,什麽都是有慣例在的,有拿不準的,查查舊曆,也再沒什麽辦不下的。然辦下了,卻不等於辦好。要想把事情辦好,就得讓這家中大小奴仆人人服帖,這卻是難辦得了。若隻是用嘴來說,一句恩威並施就行。可做起來,這其間的分寸卻不是那麽好掌握的了。
最起碼,要想先把家事順利接手,就要讓下人們服膺,這就先要立威才行。可威好立,若過了,卻免不了被下人們議論為刻薄。這對一個還沒出嫁的女兒家來說,可不是一個什麽好聽的名聲。
東毓倉促接手了中饋,又覺得身為長姐,要比北毓多一份擔待,可她心中猶豫,拿不定主意是要接續藏一半露一半,還是要大逞威風,一展誌向。
不想,諸位管事婆子卻根本沒給她一個選擇的機會。
不僅被老太太派下來的錢媽媽對兩人服帖恭順,就是從大太太手下出來的那些管事媽媽們,也沒一個給兩人使絆子的。家中大小事情,本就在大太太轄下各有人理,每天按部就班報於兩位姑娘。她們若有什麽不明白、不知道的,負責該事的媽媽也一定會把往年舊曆和各種關聯禁忌,一著報於兩人知道。
東毓怎麽也沒想到自己猶豫多時,可真到了接手竟是如此簡單。
北毓卻早就心裏有底。大太太是聰明人,雖被她擺了一道,此刻身上背著不明不白的罪名。可即是不明不白,這罪就還沒有定實,大太太若是此刻發難,豈不是就要坐實了她有對付二房的心思。
更何況北毓借青桃反誣的這一手,也確實是把她驚到了。她從前就覺得自己小看過北毓一次,如今看來,她還是又小看北毓了。大太太也怕,她隻要一示意管家媽媽們故意為難北毓,北毓就會立刻借機,清洗了她在府中的勢力。
雖說北毓此時是陣腳不穩,可她剛剛被挫,又何嚐陣腳穩固。她情願暫且偃旗息鼓,哪怕是給北毓時間讓她對這家裏的大小事情有更多了解,也要讓自己先緩過一口氣來,再伺機而動。
北毓早看出大太太是個求穩的性子,也早知道初初管家,不會遇到阻攔。是以對於管事媽媽們的盡心,北毓自然安之若素。
因她們要管家,老太太一聲令下,連閨學都令兩人停了,每日一早請過安,就在靜園的一處廂房理事。這是因為靜園人少,往各處都出入方便。畢竟當初林氏作為世子夫人就是在靜園理事的,這個院子,本就是這侯府未來主人的住所。
如此匆匆月餘時間一晃而過,期間過了一個年,雖整個侯府除二房都已出了孝,可畢竟府中世子在年中出殯,這個年,就還是按照孝裏的習俗來過。除仆下往來,往各處府裏送了年禮,又接待了各處的問禮裏,家中主子,一概沒有往外拜年,所來者,也不過是各處親戚。
老太爺想過一個平靜的年,然年前出現了大太太欲謀害二房獨子一事,其間牽扯的卻是一個從寶慶堂老太太處出去的丫鬟,老太爺雖沒過問,又怎麽還會覺得這個年平靜。與其說是平靜,倒不如說這個年過的是十足冷清。
轉眼初八日,按京裏的習俗,家家都要掛上燈籠,一直掛到十七,為元宵節張彩。這一次,府裏倒不例外,除了靜園,府中各處全都掛起了大紅宮燈,一到晚上,便亮如白晝。
初九,謝府裏迎來一位貴客,宮裏的公公來傳旨,令謝侯爺、謝朔和東毓、北毓元宵入宮赴宴。
旨雖是一處傳的,卻是分兩處赴宴。這也是大魏朝的老規矩了,元宵時節,君臣歡聚。外臣們自去赴皇帝的宴,內命婦們則與皇後一道過節。隻是如今中宮不在,多年來這後宮的元宵宴就一直由舒貴妃主持。隻是往年都是內命婦入宮,卻少有連著家裏的小姑娘都一起叫進去的。這一次宮裏的太監出來宣旨時,卻是特意點了東毓和北毓的名字。
謝侯爺那邊,自是不必多說。聖旨一下,他就將謝朔叫了去,好一番交代。雖招大臣入宮,也是不帶子孫的,可到底謝懷安死在任上,聖上除出殯時令太子代祭外,便再沒發話,此次借宮中擺宴,令謝朔也去,想來自有聖意。反正有老太爺領著他,也不需擔心什麽。
倒是後宅女眷們,對於東毓和北毓入宮,猜疑頗多。尤其最麻煩的一點,是謝家沒有能帶兩人入宮的人。
這種宮中宴會,就是侯府媳婦,沒有一定的品級,也照樣沒資格過去。
可此時謝家,除了老太太身俱二品誥命外,其他人都是不夠格入宮的。可自舒貴妃主持元宵宴開始,老太太就沒有入過宮。不是她品級不夠,是舒貴妃不好接受老太太的跪拜。貴妃的身份、品級再高,到底也隻是副後,不是正經的中宮皇後。老太太按品級,自然在貴妃之下,可按輩分,卻長了舒貴妃一輩。貴妃在後宮,雖再無人轄製,到底不好名正言順地讓天下內命婦都給她跪拜,是以每年元宵宴,如老太太一般的老封君就都得有特赦,不入宮,而是由宮中賞宴。按說能入宮本是一份榮耀,老封君們反而因輩分不得入宮,看似不倫不類,其實卻是貴妃在向天下表示,自己不僭越,沒有取代皇後之意。
往年這還沒有什麽,可今年舒貴妃卻令東毓和北毓入宮覲見,然兩人身邊連個陪同的長輩都沒有,豈不讓人犯愁。
好在這旨意下了沒多久,薛夫人就帶著女兒玉娘和麗娘來了。
兩個小姑娘過年的時候就來拜過年,今日來,卻穿得比過年的時候還豔麗。
老太太一看,哪還不知道意思。正好府裏一幹女眷也都在,就連受罰的大太太和懷孕的三太太也沒有缺席。前者能出院子,是因為之前過年,老太太比任何人都不願虎狼補藥的事情傳出去,自然不會再關著大太太。哪怕是不尷不尬,在外人麵前,老太太也要幫大太太遮掩下藥一事,其實也是為她自己遮掩。而三太太因管家一事,熬了心力,再修養一陣,也漸漸穩妥,隻是不能繼續耗費心力罷了。
薛夫人過來,彼此見過禮。
老太太道:“看你把玉娘和麗娘帶過來,是不是貴妃娘娘也令她們入宮了?”
薛夫人雖不聰明,但最基本的話還是會聽的,她瞪大眼,“府裏也有姑娘要入宮?”不等老太太迴答,她的眼睛已經在幾位姑娘間巡視了一圈,雖努力不往北毓身上停留,但也是看的時間最長。
老太太一點頭,“剛剛宮裏來了旨意,令大丫頭和四丫頭入宮。我正愁,不知該讓誰帶她們進宮好呢。”
薛夫人聽完,眼睛就一亮,知道北毓也要入宮,她自然責無旁貸。薛夫人拍了拍胸脯,“老太太何須發愁這個,正好侄媳婦也是要入宮的,就讓我帶著她們小姐妹過去,保證萬無一失。老太太就放心好了。”
說真的,交給薛夫人,老太太還真不能放心,“懷義媳婦,怕也是第一次入宮吧?”
薛夫人訕笑一聲,“嘿嘿,可不是呢?按說我家老爺從前是四品,如今也還是四品,根本又沒升官。我這兒也奇怪呢,從前元宵宴,可沒我什麽事兒的,怎麽如今倒把我也叫進去了?不僅是我,那位傳旨的公公還說,若我有意,也可以帶我家的丫頭們過去。往年倒好像也沒聽說讓帶姑娘們的。我這不疑惑,才來請教老太太的嗎?”
老太太沉吟著沒有說話。
倒是三太太開了口,“也不是從來沒叫過小姑娘入宮。母親可還記得,當年太子選妃那年,也叫過呢。”她頓了一下,雖沒有意義,可聲音還是情不自禁地壓低了,“如今……三皇子可是也到了成親的年齡呢。”
薛夫人瞪大眼,幾乎是要叫嚷出來,“這……這是要給三皇子選妃?”
老太太看她一眼,這一點老太太可比三太太想到得更早,之所以沒說話,就是在考慮給三皇子選妃,卻叫東毓和北毓去的緣由,她們兩個,一個是庶子出的,一個沒有出孝,能入選的幾率太小了。舒貴妃卻又偏偏點了名。
見薛夫人如此大驚小怪,老太太很不屑,“舒貴妃是三皇子生母,這有什麽好驚訝的?”
薛夫人卻沒在意老太太的奚落,隻喃喃道:“二皇子當年成親,好像沒有過這個流程吧?”
老太太臉一沉,心裏怪薛夫人不會講話,二皇子的親事,那簡直就是一樁醜聞了,也是好拿來比較的嗎?
三太太趕緊扯開這個話題,“不論是因個兒什麽,現在最愁的,還是大丫頭和四丫頭進了宮,沒有長輩照顧呢。”
薛夫人趕緊又一次自我推薦,“不是說了,這就包在我的身上,老太太放心,我肯定會好好照顧兩個侄女的。”
老太太遲疑了一下,薛夫人不是個好人選,卻實在方便。她對北毓懷著一種極複雜的心情,從前恨不得所有事都幫她想得周到全麵,如今卻是下意識地避免去想,她問:“你們兩個看呢?”話是問兩個人的,其實卻隻是想要北毓的答案。
北毓道:“有堂伯母在,孫女便沒有什麽好擔心的了。”
北毓話落同時,薛夫人舒心一笑,這位小祖宗迴來這麽久,可算是有用得到她的時候了。
老太太見北毓都沒異議,自然點頭,“那就這麽定了吧。”
原本跟在三太太身邊輔助她時,東毓倒還不覺有些什麽。反正一切事情自有三太太做主,說是輔助也可,說是跟在身邊學習也行,這算不上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可如今三太太抽身而出,所有大事都落到了東毓和北毓身上,北毓倒沒什麽,東毓卻先舉棋不定一番。
一方麵,北毓身份雖更貴重,可東毓是長姐,自覺該比北毓承擔的更多、更重。她心底其實也有一番小小的誌氣。
雖然大老爺是庶子,可東毓自己卻是嫡女,不僅是嫡女,還是作為這整個謝府的嫡長女出生的。不論是在哪一家裏,嫡長女的分量都是最重的。可她出生沒多久就失了生母,迎來繼母,爹爹在家裏又是那般一個尷尬境地,就是繼母從來對她不薄,可到底也不是親生的母親。
東毓在這個家裏,看似自在,其實也有自己的尷尬。平日裏做事,是既怕被人小瞧了去,也怕出色太過,招了人眼。她自覺是有一番靈秀心思,卻不得不露出一半,再藏了一半,過得也殊為不易。可心底裏卻又何嚐不想無所顧忌,痛痛快快地一展誌向。如今正有一個絕好的機會擺在眼前,要說不動心,那真就是假的。
可另一方麵,當家大事又哪是那般好做的。
這一方侯府,從管事婆子到丫鬟小廝,哪個不是人精似的人物。要辦事不難,侯府累世底蘊,什麽都是有慣例在的,有拿不準的,查查舊曆,也再沒什麽辦不下的。然辦下了,卻不等於辦好。要想把事情辦好,就得讓這家中大小奴仆人人服帖,這卻是難辦得了。若隻是用嘴來說,一句恩威並施就行。可做起來,這其間的分寸卻不是那麽好掌握的了。
最起碼,要想先把家事順利接手,就要讓下人們服膺,這就先要立威才行。可威好立,若過了,卻免不了被下人們議論為刻薄。這對一個還沒出嫁的女兒家來說,可不是一個什麽好聽的名聲。
東毓倉促接手了中饋,又覺得身為長姐,要比北毓多一份擔待,可她心中猶豫,拿不定主意是要接續藏一半露一半,還是要大逞威風,一展誌向。
不想,諸位管事婆子卻根本沒給她一個選擇的機會。
不僅被老太太派下來的錢媽媽對兩人服帖恭順,就是從大太太手下出來的那些管事媽媽們,也沒一個給兩人使絆子的。家中大小事情,本就在大太太轄下各有人理,每天按部就班報於兩位姑娘。她們若有什麽不明白、不知道的,負責該事的媽媽也一定會把往年舊曆和各種關聯禁忌,一著報於兩人知道。
東毓怎麽也沒想到自己猶豫多時,可真到了接手竟是如此簡單。
北毓卻早就心裏有底。大太太是聰明人,雖被她擺了一道,此刻身上背著不明不白的罪名。可即是不明不白,這罪就還沒有定實,大太太若是此刻發難,豈不是就要坐實了她有對付二房的心思。
更何況北毓借青桃反誣的這一手,也確實是把她驚到了。她從前就覺得自己小看過北毓一次,如今看來,她還是又小看北毓了。大太太也怕,她隻要一示意管家媽媽們故意為難北毓,北毓就會立刻借機,清洗了她在府中的勢力。
雖說北毓此時是陣腳不穩,可她剛剛被挫,又何嚐陣腳穩固。她情願暫且偃旗息鼓,哪怕是給北毓時間讓她對這家裏的大小事情有更多了解,也要讓自己先緩過一口氣來,再伺機而動。
北毓早看出大太太是個求穩的性子,也早知道初初管家,不會遇到阻攔。是以對於管事媽媽們的盡心,北毓自然安之若素。
因她們要管家,老太太一聲令下,連閨學都令兩人停了,每日一早請過安,就在靜園的一處廂房理事。這是因為靜園人少,往各處都出入方便。畢竟當初林氏作為世子夫人就是在靜園理事的,這個院子,本就是這侯府未來主人的住所。
如此匆匆月餘時間一晃而過,期間過了一個年,雖整個侯府除二房都已出了孝,可畢竟府中世子在年中出殯,這個年,就還是按照孝裏的習俗來過。除仆下往來,往各處府裏送了年禮,又接待了各處的問禮裏,家中主子,一概沒有往外拜年,所來者,也不過是各處親戚。
老太爺想過一個平靜的年,然年前出現了大太太欲謀害二房獨子一事,其間牽扯的卻是一個從寶慶堂老太太處出去的丫鬟,老太爺雖沒過問,又怎麽還會覺得這個年平靜。與其說是平靜,倒不如說這個年過的是十足冷清。
轉眼初八日,按京裏的習俗,家家都要掛上燈籠,一直掛到十七,為元宵節張彩。這一次,府裏倒不例外,除了靜園,府中各處全都掛起了大紅宮燈,一到晚上,便亮如白晝。
初九,謝府裏迎來一位貴客,宮裏的公公來傳旨,令謝侯爺、謝朔和東毓、北毓元宵入宮赴宴。
旨雖是一處傳的,卻是分兩處赴宴。這也是大魏朝的老規矩了,元宵時節,君臣歡聚。外臣們自去赴皇帝的宴,內命婦們則與皇後一道過節。隻是如今中宮不在,多年來這後宮的元宵宴就一直由舒貴妃主持。隻是往年都是內命婦入宮,卻少有連著家裏的小姑娘都一起叫進去的。這一次宮裏的太監出來宣旨時,卻是特意點了東毓和北毓的名字。
謝侯爺那邊,自是不必多說。聖旨一下,他就將謝朔叫了去,好一番交代。雖招大臣入宮,也是不帶子孫的,可到底謝懷安死在任上,聖上除出殯時令太子代祭外,便再沒發話,此次借宮中擺宴,令謝朔也去,想來自有聖意。反正有老太爺領著他,也不需擔心什麽。
倒是後宅女眷們,對於東毓和北毓入宮,猜疑頗多。尤其最麻煩的一點,是謝家沒有能帶兩人入宮的人。
這種宮中宴會,就是侯府媳婦,沒有一定的品級,也照樣沒資格過去。
可此時謝家,除了老太太身俱二品誥命外,其他人都是不夠格入宮的。可自舒貴妃主持元宵宴開始,老太太就沒有入過宮。不是她品級不夠,是舒貴妃不好接受老太太的跪拜。貴妃的身份、品級再高,到底也隻是副後,不是正經的中宮皇後。老太太按品級,自然在貴妃之下,可按輩分,卻長了舒貴妃一輩。貴妃在後宮,雖再無人轄製,到底不好名正言順地讓天下內命婦都給她跪拜,是以每年元宵宴,如老太太一般的老封君就都得有特赦,不入宮,而是由宮中賞宴。按說能入宮本是一份榮耀,老封君們反而因輩分不得入宮,看似不倫不類,其實卻是貴妃在向天下表示,自己不僭越,沒有取代皇後之意。
往年這還沒有什麽,可今年舒貴妃卻令東毓和北毓入宮覲見,然兩人身邊連個陪同的長輩都沒有,豈不讓人犯愁。
好在這旨意下了沒多久,薛夫人就帶著女兒玉娘和麗娘來了。
兩個小姑娘過年的時候就來拜過年,今日來,卻穿得比過年的時候還豔麗。
老太太一看,哪還不知道意思。正好府裏一幹女眷也都在,就連受罰的大太太和懷孕的三太太也沒有缺席。前者能出院子,是因為之前過年,老太太比任何人都不願虎狼補藥的事情傳出去,自然不會再關著大太太。哪怕是不尷不尬,在外人麵前,老太太也要幫大太太遮掩下藥一事,其實也是為她自己遮掩。而三太太因管家一事,熬了心力,再修養一陣,也漸漸穩妥,隻是不能繼續耗費心力罷了。
薛夫人過來,彼此見過禮。
老太太道:“看你把玉娘和麗娘帶過來,是不是貴妃娘娘也令她們入宮了?”
薛夫人雖不聰明,但最基本的話還是會聽的,她瞪大眼,“府裏也有姑娘要入宮?”不等老太太迴答,她的眼睛已經在幾位姑娘間巡視了一圈,雖努力不往北毓身上停留,但也是看的時間最長。
老太太一點頭,“剛剛宮裏來了旨意,令大丫頭和四丫頭入宮。我正愁,不知該讓誰帶她們進宮好呢。”
薛夫人聽完,眼睛就一亮,知道北毓也要入宮,她自然責無旁貸。薛夫人拍了拍胸脯,“老太太何須發愁這個,正好侄媳婦也是要入宮的,就讓我帶著她們小姐妹過去,保證萬無一失。老太太就放心好了。”
說真的,交給薛夫人,老太太還真不能放心,“懷義媳婦,怕也是第一次入宮吧?”
薛夫人訕笑一聲,“嘿嘿,可不是呢?按說我家老爺從前是四品,如今也還是四品,根本又沒升官。我這兒也奇怪呢,從前元宵宴,可沒我什麽事兒的,怎麽如今倒把我也叫進去了?不僅是我,那位傳旨的公公還說,若我有意,也可以帶我家的丫頭們過去。往年倒好像也沒聽說讓帶姑娘們的。我這不疑惑,才來請教老太太的嗎?”
老太太沉吟著沒有說話。
倒是三太太開了口,“也不是從來沒叫過小姑娘入宮。母親可還記得,當年太子選妃那年,也叫過呢。”她頓了一下,雖沒有意義,可聲音還是情不自禁地壓低了,“如今……三皇子可是也到了成親的年齡呢。”
薛夫人瞪大眼,幾乎是要叫嚷出來,“這……這是要給三皇子選妃?”
老太太看她一眼,這一點老太太可比三太太想到得更早,之所以沒說話,就是在考慮給三皇子選妃,卻叫東毓和北毓去的緣由,她們兩個,一個是庶子出的,一個沒有出孝,能入選的幾率太小了。舒貴妃卻又偏偏點了名。
見薛夫人如此大驚小怪,老太太很不屑,“舒貴妃是三皇子生母,這有什麽好驚訝的?”
薛夫人卻沒在意老太太的奚落,隻喃喃道:“二皇子當年成親,好像沒有過這個流程吧?”
老太太臉一沉,心裏怪薛夫人不會講話,二皇子的親事,那簡直就是一樁醜聞了,也是好拿來比較的嗎?
三太太趕緊扯開這個話題,“不論是因個兒什麽,現在最愁的,還是大丫頭和四丫頭進了宮,沒有長輩照顧呢。”
薛夫人趕緊又一次自我推薦,“不是說了,這就包在我的身上,老太太放心,我肯定會好好照顧兩個侄女的。”
老太太遲疑了一下,薛夫人不是個好人選,卻實在方便。她對北毓懷著一種極複雜的心情,從前恨不得所有事都幫她想得周到全麵,如今卻是下意識地避免去想,她問:“你們兩個看呢?”話是問兩個人的,其實卻隻是想要北毓的答案。
北毓道:“有堂伯母在,孫女便沒有什麽好擔心的了。”
北毓話落同時,薛夫人舒心一笑,這位小祖宗迴來這麽久,可算是有用得到她的時候了。
老太太見北毓都沒異議,自然點頭,“那就這麽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