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太被奪了管家權,暫閉門思過,可府中的事情千頭萬緒,卻不能沒人處理。
老太太也是心裏犯愁,當初把家中大權交給大太太,便未嚐不是因為實在沒有能用之人的緣故。
這家裏麵原本三個兒媳婦,本來中饋順理成章在二太太林氏手中,老太太放心不說,旁人也都沒有什麽異議。可自林氏去了朔北,這中饋交給誰,真一度成了老太太的難題。
從本心而論,她自然是希望三太太韓氏能撐起大局的。可惜,韓氏自己卻沒這個意願,甚至也沒這個能力。
她是家中幼女,從小瘋跑瘋玩著長大。她爹娘早與老太太有共識,將來要讓她嫁於三老爺懷遠。不僅是她爹娘疼她,不願拘束了,也是本來就是按著三子媳婦的標準,把她教養長大的。怕的就是養出個爭強好勝的閨女,不肯與妯娌好好相處,倒要去逞人家世子夫人的強,這可不就是在沒事找事了!
韓家老爺、太太想得不錯,教出的女兒也沒有辜負他們的一片心思。雖爭強好勝還是有,卻不過是跟自己的相公,對妯娌們來說,三太太從來都是最好相處的一個。性子活潑,又不掐尖好勝,又不搬弄口舌,還不會挑三揀四,要求頻多,簡直是最最標準,最最省事不過的三子媳婦。
可誰又能想到,作為家中主母的二太太會遠去朔北,甚至一去不迴呢。
從來就沒往那方麵培養過,就冒冒然讓三太太主持中饋,她如何應付得來。
老太太也不是沒想過要培養她,可不行就是不行,三太太實在不是這個料子。老太太在沒法可想下,這才將中饋交給了大太太。一交就是十年。
當初,老太太都找不到人來接手家裏,如今就更是千難萬難。她心裏自然知道,要論還算可用,如今也就是大姑娘東毓和四姑娘北毓了。
前者是得了大太太的指點。大太太雖是繼母,可在該教的事情上,卻真是一點沒落東毓。就連她自己的親生女兒南毓都沒得到大太太在家事方麵的幾句教導,卻偏偏沒少了大姑娘這個原配女兒的。
至於北毓,老太太雖不知她在朔北家中的情形,可想也知道,她母親早逝,不是她撐起家裏的事情,還能是誰?
這若是在不久之前,老太太一定二話不說就把家事交了北毓。可如今,老太太卻躊躇了。
她在親自掌了兩天家事後,還是作了決定:讓三太太來管家。
這件事情,老太太還是在眾人早上到寶慶堂請安的時候宣布的。她對韓氏道:“如今家中這情形你也知道,除了你,也再沒什麽長輩了。我知道你現在身子不適宜操勞,可也沒有辦法,你就把這家事擔起來吧。”
三太太略為難,可也知道自己推遲不得,隻是她心裏也實在是沒底,“媳婦自然義不容辭的,隻是我的這點斤兩,母親也是知道的。平常時候也就罷了,如今卻是將近年關,各種大事小情紛至遝來,不比往日裏隻是關起門來過日子,就算有什麽疏漏,自己家裏,也都混過去了。這若是出了紕漏,我丟臉還罷了,怕是丟了府裏的臉麵,或傷了人情,就不好了。”
老太太哪裏不知三太太說的是正理,這件事情,她也早想到了。她歎息了一聲,就要開口。
姑太太謝鳳華卻搶先道:“這有什麽?這不正趕上我也在家,反正我閑著也是無事,不如就幫幫弟妹。這些個事情,我原在秦家也是做熟了的,必定好好指點弟妹,不讓你出了差錯就是。”
老太太可沒有讓謝鳳華插手的意思,她的臉當即一沉,“胡說什麽?你雖住迴了娘家,可也是在守孝。不說關閉門戶,好好在自己院子裏呆著,至少也不能招招搖搖地管娘家的家事。”老太太不好明說女兒的手伸得太長,管得太寬,可也教訓了幾乎。
謝鳳華沒有出聲迴應,隻垂了頭,麵色沉黯。
老太太這才繼續了剛才被謝鳳華打斷的話,“我也知道年關裏頭人多事雜,你又初處接手,未必都事事顧及,便讓大丫頭和四丫頭去幫你吧。”她頓了一下,又道:“讓六丫頭也跟在你身邊,她年齡小,肯定不懂什麽,可這正是個好機會,讓她也跟著學學。”
此事就這麽決定下來。
除被點名的三位姑娘,餘下的,自然也各有一番心思。誰都知道,小小姑娘家,要參與到家中大權,是很少有這個機會的。可侯府裏的姑娘,就是庶出,將來也不會去給人做妾,說不定一嫁,就有了主持中饋的機緣。畢竟誰也說不好將來嫁的人,就一定不是家中主事的兒孫。雖嫡女嫁給嫡子,再主持家業的機會肯定比庶女來得大,卻不是說庶女就一定沒這個機會。
然而在家時,謝家是不會特意安排每一個女孩兒都來學習這類事情的。
畢竟就是嫡女,也是每人的性情都各自不同。
如東毓,就是個穩妥的性子,大太太便將她帶在身邊,教了她些。
而南毓,雖是大太太的親生女兒,可自幼病弱,哪裏是能堪大事的料子。大太太根本沒想讓她嫁個長子,也希望她如韓氏一般,當個不費心力的幼子媳婦。因此,反倒從沒教導過南毓類似事情。
至於賢毓,她隻是現在還小。待她長大些,就算別人想不起來,老太太也會下令讓人教她。
剩下的西毓、淑毓兩個庶女,卻是真真沒人為她們考慮過這件事了。
聽老太太把東毓、北毓和賢毓都安排到了三太太身邊,南毓倒沒多想,西毓也隻是冷冷一笑,淑毓卻是眼珠一轉,想要開口,又閉上了,可她嘴角帶笑,眼睛柔柔地注視著三太太,顯是還有打算。
老太太交代過事情,便宣布開飯。
吃了飯,三太太自去處理家事,小姑娘們則去上學。老太太雖領東毓、北毓輔助三太太,卻沒讓斷了她們的學習,是以她們還要先去了閨學,再去尋三太太。
可其實就是謝府裏人多事雜,又哪用得上一整天來處理,很多事都是要當天早上就要交代下來,然後再去做的,
等東毓和北毓下了閨學,再去梅園尋三太太時,她都已經忙過了小半天,把大半事情都處理完了。
三太太把處理家事的地點定在了一處廂房,幾位姑娘進去時,三太太正揉著頭,倚在炕上。
六姑娘賢毓現狀,趕快跑到母親身邊,關切地問:“娘,你怎麽了?是不是累著了?”
一直跟在她們身後的五姑娘淑毓也趕緊道:“家事雖重要,母親也要保重身體才好。”
三太太睜開緊閉的眼,對著女兒笑了一下,又看淑毓,淡淡問:“你怎麽也過來了。”
淑毓低下頭,露出一種又乖巧又小心翼翼的表情來,“女兒……女兒是跟著兩位姐姐和六妹妹一起過來的。女兒年紀雖小,又沒有多大的用處,可也想幫幫母親的忙,還請母親成全了女兒的一片孝心。”淑毓自然是不願放過這一個能夠接觸家事的機會的,可她知道,今日不比從前,以前老太太還寵愛她,她撒撒嬌,老太太就會滿足她的要求。可如今,老太太看她,也就跟西毓是一樣的了。再不因她是親生的,就對她這個庶女高看一眼。她想學習家事這個心思,拿到老太太麵前,說不得立刻就會被駁了。可到三太太跟前說就不一樣了。三太太從來不像大太太似的,還要做一個十全十美的標準媳婦,恨不得把一切美德都裝點在身上。三太太是從來都對他們這個庶子庶女不假辭色,也不聞不問的,可三太太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你求到她麵前,她也不會隨便拒絕你。
果然,三太太點頭,“你願意在這呆著,就呆著好了。”說完,三太太不在理淑毓,倒是對東毓和北毓一招手,“快過來,今天可真是把我愁死了。正盼著你們倆早早下了學,過來呢。我這裏有幾樁難辦事,正要你們幫忙參詳參詳。”
兩人到三太太身邊,被三太太拉著坐下了。然後三太太道:“第一樁,便是今年給林家的禮,要怎麽送?”她看著北毓,“這事還要你來拿主意,快快幫我想想。我真是愁了一早上了。”
往年謝懷安在朔北,年禮都是由朔北往山東送的。林家那邊倒是會送兩份禮來,一份送京城,一份送朔北。可送京城的這份,名義上就等於是孝敬謝家老太爺和老太太的。林家沒有與兩人同輩的人在,京城這邊就不迴禮,一著都由朔北迴了。
可如今二房迴京,這迴禮就要由京城謝府來辦。之所以到現在都沒定下來,就是因為連大太太都躊躇著不知該辦多大的規格,大太太都難下決定,換了三太太接手,可不就更抓瞎了嘛。
北毓笑笑,“三嬸不必著急,我那裏有往年給舅舅家的年節禮單,雖有些東西是從前隻在朔北能置辦到的,也沒有關係,拿同等的東西填換了就是。”北毓說著,讓雁行迴靜園去找撒星要禮單。雁行應一聲,立刻去了。
三太太鬆了口氣,“太好了,我這算是解決了一個難題。多虧得你來了,否則真不知該如何是好呢。”
北毓道:“舅舅家裏,怎麽都是好說的。舅舅和舅母都不是在意細枝末節的,心意到了,也就是了。”
三太太道:“到底也不能失了禮數。”
沒用多長時間,雁行就把這幾年往林家的禮單都送了來。三太太接手看了,這禮單要比送廖家和韓家的多上許多。可三太太二話沒說,就按著這禮單的分量,與北毓商量了哪些還按原樣不動,哪些就要替換。
北毓自然知道這禮單比之送往廖家和韓家的要貴重,畢竟林家每年是要往兩地送兩份禮的,這迴禮自然也是按兩份來的。可北毓卻故意沒提這茬,這送的不僅僅是一份迴禮,迴禮的分量也代表著迴禮的一房在這家裏的分量。就是謝懷安不在了,二房隻剩一對失怙姐弟,他們在這家裏的分量,也隻能升不能降。
處理好了這一件事情,其餘事情,三太太跟著東毓和北毓有商有量,好歹也就一一應付了過去。
如此幾天,看似平穩過渡。可三太太到底本就不擅這些事情,沒幾日就耗費了太多心力,竟然又病了起來。
老太太一邊暗自懊悔,一邊又暗自發愁這家裏的事情。
還是老太爺又到了寶慶堂正房,先數落一通老太太,“老三家的本就懷的艱難,你不讓她好好養胎,又讓她操勞什麽。”然後又下令,“大丫頭和四丫頭不是已經跟著老三家的處理了幾天事嘛。如今也不用老三家的再多操勞了,就把中饋交給大丫頭和四丫頭吧。”
老太太心裏不願,可終究還是沒有其他的辦法,她猶豫了一下,“要不……讓鳳華也跟著幫幫忙?兩個丫頭畢竟……”
不等老太太說完,老太爺就怒道:“她一個嫁出去的女兒,不好好守寡,管娘家的事,幹什麽?”
老太太自己也知道讓謝鳳華插手謝家事不是個道理,最後還是一歎氣,聽從了老太爺的。
至此,家裏的中饋,就正式交到了東毓和北毓手裏。
而沒過幾日,林家今年送到謝府的年禮也到了,隨之而來的還有林愚一封書信:他已通過鄉試,年後,就要進京準備大考了。
老太太也是心裏犯愁,當初把家中大權交給大太太,便未嚐不是因為實在沒有能用之人的緣故。
這家裏麵原本三個兒媳婦,本來中饋順理成章在二太太林氏手中,老太太放心不說,旁人也都沒有什麽異議。可自林氏去了朔北,這中饋交給誰,真一度成了老太太的難題。
從本心而論,她自然是希望三太太韓氏能撐起大局的。可惜,韓氏自己卻沒這個意願,甚至也沒這個能力。
她是家中幼女,從小瘋跑瘋玩著長大。她爹娘早與老太太有共識,將來要讓她嫁於三老爺懷遠。不僅是她爹娘疼她,不願拘束了,也是本來就是按著三子媳婦的標準,把她教養長大的。怕的就是養出個爭強好勝的閨女,不肯與妯娌好好相處,倒要去逞人家世子夫人的強,這可不就是在沒事找事了!
韓家老爺、太太想得不錯,教出的女兒也沒有辜負他們的一片心思。雖爭強好勝還是有,卻不過是跟自己的相公,對妯娌們來說,三太太從來都是最好相處的一個。性子活潑,又不掐尖好勝,又不搬弄口舌,還不會挑三揀四,要求頻多,簡直是最最標準,最最省事不過的三子媳婦。
可誰又能想到,作為家中主母的二太太會遠去朔北,甚至一去不迴呢。
從來就沒往那方麵培養過,就冒冒然讓三太太主持中饋,她如何應付得來。
老太太也不是沒想過要培養她,可不行就是不行,三太太實在不是這個料子。老太太在沒法可想下,這才將中饋交給了大太太。一交就是十年。
當初,老太太都找不到人來接手家裏,如今就更是千難萬難。她心裏自然知道,要論還算可用,如今也就是大姑娘東毓和四姑娘北毓了。
前者是得了大太太的指點。大太太雖是繼母,可在該教的事情上,卻真是一點沒落東毓。就連她自己的親生女兒南毓都沒得到大太太在家事方麵的幾句教導,卻偏偏沒少了大姑娘這個原配女兒的。
至於北毓,老太太雖不知她在朔北家中的情形,可想也知道,她母親早逝,不是她撐起家裏的事情,還能是誰?
這若是在不久之前,老太太一定二話不說就把家事交了北毓。可如今,老太太卻躊躇了。
她在親自掌了兩天家事後,還是作了決定:讓三太太來管家。
這件事情,老太太還是在眾人早上到寶慶堂請安的時候宣布的。她對韓氏道:“如今家中這情形你也知道,除了你,也再沒什麽長輩了。我知道你現在身子不適宜操勞,可也沒有辦法,你就把這家事擔起來吧。”
三太太略為難,可也知道自己推遲不得,隻是她心裏也實在是沒底,“媳婦自然義不容辭的,隻是我的這點斤兩,母親也是知道的。平常時候也就罷了,如今卻是將近年關,各種大事小情紛至遝來,不比往日裏隻是關起門來過日子,就算有什麽疏漏,自己家裏,也都混過去了。這若是出了紕漏,我丟臉還罷了,怕是丟了府裏的臉麵,或傷了人情,就不好了。”
老太太哪裏不知三太太說的是正理,這件事情,她也早想到了。她歎息了一聲,就要開口。
姑太太謝鳳華卻搶先道:“這有什麽?這不正趕上我也在家,反正我閑著也是無事,不如就幫幫弟妹。這些個事情,我原在秦家也是做熟了的,必定好好指點弟妹,不讓你出了差錯就是。”
老太太可沒有讓謝鳳華插手的意思,她的臉當即一沉,“胡說什麽?你雖住迴了娘家,可也是在守孝。不說關閉門戶,好好在自己院子裏呆著,至少也不能招招搖搖地管娘家的家事。”老太太不好明說女兒的手伸得太長,管得太寬,可也教訓了幾乎。
謝鳳華沒有出聲迴應,隻垂了頭,麵色沉黯。
老太太這才繼續了剛才被謝鳳華打斷的話,“我也知道年關裏頭人多事雜,你又初處接手,未必都事事顧及,便讓大丫頭和四丫頭去幫你吧。”她頓了一下,又道:“讓六丫頭也跟在你身邊,她年齡小,肯定不懂什麽,可這正是個好機會,讓她也跟著學學。”
此事就這麽決定下來。
除被點名的三位姑娘,餘下的,自然也各有一番心思。誰都知道,小小姑娘家,要參與到家中大權,是很少有這個機會的。可侯府裏的姑娘,就是庶出,將來也不會去給人做妾,說不定一嫁,就有了主持中饋的機緣。畢竟誰也說不好將來嫁的人,就一定不是家中主事的兒孫。雖嫡女嫁給嫡子,再主持家業的機會肯定比庶女來得大,卻不是說庶女就一定沒這個機會。
然而在家時,謝家是不會特意安排每一個女孩兒都來學習這類事情的。
畢竟就是嫡女,也是每人的性情都各自不同。
如東毓,就是個穩妥的性子,大太太便將她帶在身邊,教了她些。
而南毓,雖是大太太的親生女兒,可自幼病弱,哪裏是能堪大事的料子。大太太根本沒想讓她嫁個長子,也希望她如韓氏一般,當個不費心力的幼子媳婦。因此,反倒從沒教導過南毓類似事情。
至於賢毓,她隻是現在還小。待她長大些,就算別人想不起來,老太太也會下令讓人教她。
剩下的西毓、淑毓兩個庶女,卻是真真沒人為她們考慮過這件事了。
聽老太太把東毓、北毓和賢毓都安排到了三太太身邊,南毓倒沒多想,西毓也隻是冷冷一笑,淑毓卻是眼珠一轉,想要開口,又閉上了,可她嘴角帶笑,眼睛柔柔地注視著三太太,顯是還有打算。
老太太交代過事情,便宣布開飯。
吃了飯,三太太自去處理家事,小姑娘們則去上學。老太太雖領東毓、北毓輔助三太太,卻沒讓斷了她們的學習,是以她們還要先去了閨學,再去尋三太太。
可其實就是謝府裏人多事雜,又哪用得上一整天來處理,很多事都是要當天早上就要交代下來,然後再去做的,
等東毓和北毓下了閨學,再去梅園尋三太太時,她都已經忙過了小半天,把大半事情都處理完了。
三太太把處理家事的地點定在了一處廂房,幾位姑娘進去時,三太太正揉著頭,倚在炕上。
六姑娘賢毓現狀,趕快跑到母親身邊,關切地問:“娘,你怎麽了?是不是累著了?”
一直跟在她們身後的五姑娘淑毓也趕緊道:“家事雖重要,母親也要保重身體才好。”
三太太睜開緊閉的眼,對著女兒笑了一下,又看淑毓,淡淡問:“你怎麽也過來了。”
淑毓低下頭,露出一種又乖巧又小心翼翼的表情來,“女兒……女兒是跟著兩位姐姐和六妹妹一起過來的。女兒年紀雖小,又沒有多大的用處,可也想幫幫母親的忙,還請母親成全了女兒的一片孝心。”淑毓自然是不願放過這一個能夠接觸家事的機會的,可她知道,今日不比從前,以前老太太還寵愛她,她撒撒嬌,老太太就會滿足她的要求。可如今,老太太看她,也就跟西毓是一樣的了。再不因她是親生的,就對她這個庶女高看一眼。她想學習家事這個心思,拿到老太太麵前,說不得立刻就會被駁了。可到三太太跟前說就不一樣了。三太太從來不像大太太似的,還要做一個十全十美的標準媳婦,恨不得把一切美德都裝點在身上。三太太是從來都對他們這個庶子庶女不假辭色,也不聞不問的,可三太太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你求到她麵前,她也不會隨便拒絕你。
果然,三太太點頭,“你願意在這呆著,就呆著好了。”說完,三太太不在理淑毓,倒是對東毓和北毓一招手,“快過來,今天可真是把我愁死了。正盼著你們倆早早下了學,過來呢。我這裏有幾樁難辦事,正要你們幫忙參詳參詳。”
兩人到三太太身邊,被三太太拉著坐下了。然後三太太道:“第一樁,便是今年給林家的禮,要怎麽送?”她看著北毓,“這事還要你來拿主意,快快幫我想想。我真是愁了一早上了。”
往年謝懷安在朔北,年禮都是由朔北往山東送的。林家那邊倒是會送兩份禮來,一份送京城,一份送朔北。可送京城的這份,名義上就等於是孝敬謝家老太爺和老太太的。林家沒有與兩人同輩的人在,京城這邊就不迴禮,一著都由朔北迴了。
可如今二房迴京,這迴禮就要由京城謝府來辦。之所以到現在都沒定下來,就是因為連大太太都躊躇著不知該辦多大的規格,大太太都難下決定,換了三太太接手,可不就更抓瞎了嘛。
北毓笑笑,“三嬸不必著急,我那裏有往年給舅舅家的年節禮單,雖有些東西是從前隻在朔北能置辦到的,也沒有關係,拿同等的東西填換了就是。”北毓說著,讓雁行迴靜園去找撒星要禮單。雁行應一聲,立刻去了。
三太太鬆了口氣,“太好了,我這算是解決了一個難題。多虧得你來了,否則真不知該如何是好呢。”
北毓道:“舅舅家裏,怎麽都是好說的。舅舅和舅母都不是在意細枝末節的,心意到了,也就是了。”
三太太道:“到底也不能失了禮數。”
沒用多長時間,雁行就把這幾年往林家的禮單都送了來。三太太接手看了,這禮單要比送廖家和韓家的多上許多。可三太太二話沒說,就按著這禮單的分量,與北毓商量了哪些還按原樣不動,哪些就要替換。
北毓自然知道這禮單比之送往廖家和韓家的要貴重,畢竟林家每年是要往兩地送兩份禮的,這迴禮自然也是按兩份來的。可北毓卻故意沒提這茬,這送的不僅僅是一份迴禮,迴禮的分量也代表著迴禮的一房在這家裏的分量。就是謝懷安不在了,二房隻剩一對失怙姐弟,他們在這家裏的分量,也隻能升不能降。
處理好了這一件事情,其餘事情,三太太跟著東毓和北毓有商有量,好歹也就一一應付了過去。
如此幾天,看似平穩過渡。可三太太到底本就不擅這些事情,沒幾日就耗費了太多心力,竟然又病了起來。
老太太一邊暗自懊悔,一邊又暗自發愁這家裏的事情。
還是老太爺又到了寶慶堂正房,先數落一通老太太,“老三家的本就懷的艱難,你不讓她好好養胎,又讓她操勞什麽。”然後又下令,“大丫頭和四丫頭不是已經跟著老三家的處理了幾天事嘛。如今也不用老三家的再多操勞了,就把中饋交給大丫頭和四丫頭吧。”
老太太心裏不願,可終究還是沒有其他的辦法,她猶豫了一下,“要不……讓鳳華也跟著幫幫忙?兩個丫頭畢竟……”
不等老太太說完,老太爺就怒道:“她一個嫁出去的女兒,不好好守寡,管娘家的事,幹什麽?”
老太太自己也知道讓謝鳳華插手謝家事不是個道理,最後還是一歎氣,聽從了老太爺的。
至此,家裏的中饋,就正式交到了東毓和北毓手裏。
而沒過幾日,林家今年送到謝府的年禮也到了,隨之而來的還有林愚一封書信:他已通過鄉試,年後,就要進京準備大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