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郎琛沒有急著在杭州府衙和襄桐分說清楚, 而是直接將人帶迴了南昱王府,蔡老則迴了陸記安穩心神, 他年紀漸長, 方才一場驚嚇耗神不少, 隻囑咐襄桐有什麽消息迴去後同他互通有無。
結果等襄桐進了王府外書房, 沈庭和沈庚竟然也在。按說這個時辰, 沈庚應是縣衙辦公才對。
沈庭見襄桐安然無恙, 這才把揪著的心放迴肚裏,“桐娘方才沒被知府和那兩個佞幸小人為難吧?”
襄桐隨即才反應過來,沈庭竟是知道她去知府衙門被訓話的事,也反應過來,郎琛會出現在府衙並不是偶然。。
“所以郎大人是受你所托才去知府衙門替我解圍的?”
“我去陸記尋你, 聽李大哥說你和蔡老被叫去了知府衙門, 我實在擔心,情急之下這才尋了我大哥和郎大人幫忙,唯恐那狗官喪心病狂起來不顧後果。”
郎琛在一旁點點頭, “桐娘你是沒見著二郎方才睚眥欲裂同人搏命似的樣子,哪是求我去救人?簡直是要把刀駕了我的脖子上逼我動身。”
沈庭麵上一赧,抱拳致歉,“都是我一時失態了。”
郎琛當然沒有真的生氣, 隻勾搭住沈庭的肩膀,“我明白的,你是怕丟了夫人又折兵嘛。”
襄桐沒介意郎琛的調侃,而是從這場“營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沈庭關心則亂不能說明問題的話, 郎琛肯為了自己強闖府衙那得是何等緊急的情況?
“到底是出了什麽大事,竟讓你們覺得,我青天白日的就會在知府衙門裏發生意外?”襄桐還是忍不住問了出來。
若不是覺得知府會痛下毒手,沈庭也不會如此跳腳。
南昱王適時插話進來。“這件事,由我來細說吧。”
襄桐見他眉間鬱色不散,也趕忙正色。“王爺請講。”
“這件事,要從幾日前北方大捷說起。遼人在北地和咱們大頌的精兵僵持了數月,之前數次交手不過有輸有贏,總體來說,算是打了個平手。但是前幾日,遼人似有預謀突然發起了奇襲,險些乘夜攻破了北地的高牆,最後還是玉老將軍親自率領近萬騎兵孤軍深入敵營腹地,繞到了遼人後營,火燒了他們的糧草,才用這圍魏救趙的法子險勝一招。也正是因為遼國屯糧不足,不堪久峙,此番已經退迴到邊境以外,不敢妄動。與此同時更有一則大事,先頭琛兒懷疑西北軍中有細作的事,張西善將軍身為西北統帥,在手下細作欲起兵嘩變策應遼軍的當口先發製人,防止了西北叛軍和遼人裏應外合,所以眼下遼人沒了內應,且糧草不足,相信退兵隻是遲早,朝臣們商量過後,也一致認定這場戰事眼下算是穩住了。”
打勝仗是好事,但在場之人卻很難笑得出來。
此番大捷,是玉家立了大功,玉老將軍已經是國公之尊加封異性王爵,官家也不可能再讓玉家在軍中繼續做大,所以為了不讓有功之人寒心,也是和天下行伍之人做個交代,官家隻能在其他地方找補。
於是皇帝隻能盡量滿足後族的心意。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和中宮眼緣不合的寧王。
果然,南昱王聲音一沉,“官家近來上朝已經將安王帶在身邊親自教導,反而讓寧王離京代天子去蘇州安撫災民。想來最遲明春,咱們即將迎來官家冊封太子的敕令。”
南昱王盡量讓自己看起來從容淡泊,可聲音裏還是嘶啞得有些蒼涼。
畢竟父子連心,又事關滿門榮辱。
如今皇後一脈即將如願讓安王上位,暫是將寧王發配至遠離京師的蘇州架空,還不算最糟的局麵。隻怕等到新帝登基,寧王作為已記在中宮名下的昔日皇子,恐就不僅僅是被打壓雪藏那麽簡單了。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寧王之後,相信不遠的將來,會是一場血洗,不論是貴妃一係還是南昱王滿門,甚至連和王府交好的他們都無法再置身事外。
襄桐也總算明白過來,為什麽沈庭會如此擔心她在知府衙門會遭遇危險,而知府那狗官為何又一再和她提起柏哥和南昱王的關係,假意關心的嘴臉現在細想,真是醜惡的可以。
原來知府是早就知道寧王一脈眼看不行事了,想燒了中宮的熱灶。
如此一看,知府沒在當場把陸記祭天以投誠中宮,也算是沉得住氣了。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冊立太子的詔書還沒頒布,現在落井下石還為時過早,畢竟朝中太師餘威仍在,勝負不到最後誰人敢輕易下注?
縱使明白眼下局麵的不利,襄桐也不願讓王爺太過沮喪,其中利弊大家心知肚明,不若做好準備以待天時。
“王爺不必太過擔心,蘇州離著咱們杭州不遠,等寧王殿下歸來,您一家闔家團圓,也不失為一樁美事。到時讓柏哥兒陪著他那位素未謀麵的義兄多在城裏鬆散鬆散,也好去去在那醃臢地界的晦氣。”
南昱王見襄桐非但沒有撇清和王府的關係,反而在這危難時候投誠,心下感動,卻不願輕談,也學著襄桐憧憬著來日。
“嗯,承哥兒能囫圇個的迴來,我已覺得是天幸。隻要咱們這些人聚攏在一處,就還不到山窮水盡的時候。”
02
沈庭擔心襄桐再次被請去府衙“問話”,便同她商量這幾日暫在王府避避風頭。
“那狗官膽子再大,也不敢硬闖王府來拿人。”
襄桐哭笑不得,“你這說的是傻話,我躲在王府,難道整個陸記也能?”
沈庭有心讓襄桐暫把手頭事交出去,但一想若她真肯為形勢所迫而抽身自保,也就不是她了。
“那至少從今日起,無論你去哪兒都帶上我。”
襄桐剛想開口拒絕,但見沈庭格外認真且擔憂的神情,最終隻能臨時改口。
“那成吧,順便在陸記給我打個下手,不過說好了,我隻管飯,可不給工錢。”
沈庭聽了她調侃不以為意,“能跟在你身邊就行,管是做白工還是黑工。”
襄桐便帶著沈庭迴了陸記。
卻不是城北分店,而是陸記在城西的總店,結果被告知陸老沒迴店裏。
襄桐又帶了人往蔡老的宅子去,總要把京裏的動向和他交代一聲,省得兩眼一抹黑被人算計。
門上的人認得襄桐,隻悄聲告訴她,“東家從府衙迴來後臉色便不好。”
等見到蔡老本人,比門上的人說的還要不濟。
臉色慘白也就算了,大冷的天竟然還冒著虛汗。
“您這是怎麽了?”方才在府衙還沒發現有什麽不適。
蔡老擺擺手,“不礙事。”“你從王府特意過來,是有什麽重要消息嗎?”
襄桐見屋裏沒有旁人,揀這緊要的和他說了一遍。
蔡老凝神想了一會兒,和襄桐直言相告。“我估摸著,等什麽時候冊封太子的敕令正式頒布,咱們這攬稅的營生也就徹底到了頭。”
其實何止攬稅,便是陸記能不能被知府那牆頭草見容都不好說。
襄桐雖然問心無愧,但到底有些對不起陸記,“都是我連累了您。”
“你這孩子,說的是什麽傻話。縱是沒有你,我陸記也做不來和人同流合汙的事,被當做異己踢開隻是遲早的事。倒是因為有你銳意開拓,才讓行市裏的人重新認識了我們陸記,也重新認識了牙人這個行當。所以縱使哪日我們陸記不得不暫時歇業,我也不後悔當初選了你給我做城北分店的掌櫃。”
“我也從沒有後悔入了陸記,不後悔追隨了您做個牙人。”
沈庭在一旁,也不禁為這師徒二人的情誼所感動。
“蔡老且放心,我們是不會被歪風邪氣壓塌了脊梁的,哪怕有一日陸記真的不能開張,但我相信,陸記的誠信之心會被更多的商戶奉作信條,陸記的精神也會成為眾人追求的目標,這樣,隻要有公道的地方,陸記的招牌便不會倒。”
“好好好,你們都是好孩子,我隻恨我如今已是風燭殘年,沒個強健的體魄能在行市裏同你們並肩放手一搏。我老了,不中用了,也沒多少心力能繼續操持。”“桐娘,日後不止城北,我要你代我暫理整個陸記的生意,直到我的孫兒歸來。”
襄桐隻當蔡老身體不適,沒有深究他話裏深意。
“您若身體不適隻管好好休息,我替您跑腿奔波都隻是小事,但咱們陸記往後如何行事,還請您給個準話兒。”
蔡老擺頭,“從前什麽樣兒,往後也還什麽樣兒。左右咱們已經是那砧板上的魚肉,與其失了氣節學那些無良之人苟延殘喘,不如堂堂正正堅持到最後一刻。”
襄桐點點頭,“您放心,隻要我在一日,就絕不會讓陸記的招牌蒙塵。”
03
繼那日在府衙麵談後,蔡老突發了咳症,連著幾日高熱不退,竟一病不起。
而外間的事情好像暫時恢複了平靜。
當然,隻是表麵上的。
襄桐知道,知府之所以沒有再召她過去,不是打算輕易放過,而是在等那個消息落到實處。
相形之下,襄桐要忙碌的,則是整個陸記的運營。
因先頭攬稅的三分之二皆被另兩家拿走,而城北攬稅的分店有李烊暫理,襄桐每日的重點,又迴歸到田土和樓市牙紀的主業上。
不得不說,隨著寧王身價的一落千丈,杭州街市上的鋪麵價格再次跌入了穀底。
襄桐忙碌之餘,竟還有餘力幫著家裏藥鋪尋了一處更加敞闊且便利的鋪麵,且就在樊家藥坊現址的斜對麵。
因店家賣的急,且趕上樓市不景氣,鋪子舊主隻要了過去的六成左右。
樊大伯當機立斷,當日付清了房錢,隻等著用白契換了紅契,再擇個宜遷屋、祭祀的吉日搬過去即可。
沈庭則繼續日日跟在襄桐身邊,陸記的人從一開擠眉弄眼暗中揣測,到後來見怪不怪目不斜視,皆已默認這沈二郎是樊掌櫃的“姘頭”,雖然暗地裏沒少嚼舌,但當麵卻不敢造次,隻因掌櫃的發過狠話,若哪個敢在他病中招惹了樊掌櫃,日後便再也別想繼續吃陸記這口飯。
襄桐麵上看不出心緒,隻用心按部就班把諸事做好。
在冬至那一日,讓眾人或是盼望,或是抗拒的那個消息,終於以最快的速度,傳抵了杭州府的大街小巷。
北境玉家軍打退了遼人的進犯,安王殿下被立為太子。
郎琛沒有急著在杭州府衙和襄桐分說清楚, 而是直接將人帶迴了南昱王府,蔡老則迴了陸記安穩心神, 他年紀漸長, 方才一場驚嚇耗神不少, 隻囑咐襄桐有什麽消息迴去後同他互通有無。
結果等襄桐進了王府外書房, 沈庭和沈庚竟然也在。按說這個時辰, 沈庚應是縣衙辦公才對。
沈庭見襄桐安然無恙, 這才把揪著的心放迴肚裏,“桐娘方才沒被知府和那兩個佞幸小人為難吧?”
襄桐隨即才反應過來,沈庭竟是知道她去知府衙門被訓話的事,也反應過來,郎琛會出現在府衙並不是偶然。。
“所以郎大人是受你所托才去知府衙門替我解圍的?”
“我去陸記尋你, 聽李大哥說你和蔡老被叫去了知府衙門, 我實在擔心,情急之下這才尋了我大哥和郎大人幫忙,唯恐那狗官喪心病狂起來不顧後果。”
郎琛在一旁點點頭, “桐娘你是沒見著二郎方才睚眥欲裂同人搏命似的樣子,哪是求我去救人?簡直是要把刀駕了我的脖子上逼我動身。”
沈庭麵上一赧,抱拳致歉,“都是我一時失態了。”
郎琛當然沒有真的生氣, 隻勾搭住沈庭的肩膀,“我明白的,你是怕丟了夫人又折兵嘛。”
襄桐沒介意郎琛的調侃,而是從這場“營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沈庭關心則亂不能說明問題的話, 郎琛肯為了自己強闖府衙那得是何等緊急的情況?
“到底是出了什麽大事,竟讓你們覺得,我青天白日的就會在知府衙門裏發生意外?”襄桐還是忍不住問了出來。
若不是覺得知府會痛下毒手,沈庭也不會如此跳腳。
南昱王適時插話進來。“這件事,由我來細說吧。”
襄桐見他眉間鬱色不散,也趕忙正色。“王爺請講。”
“這件事,要從幾日前北方大捷說起。遼人在北地和咱們大頌的精兵僵持了數月,之前數次交手不過有輸有贏,總體來說,算是打了個平手。但是前幾日,遼人似有預謀突然發起了奇襲,險些乘夜攻破了北地的高牆,最後還是玉老將軍親自率領近萬騎兵孤軍深入敵營腹地,繞到了遼人後營,火燒了他們的糧草,才用這圍魏救趙的法子險勝一招。也正是因為遼國屯糧不足,不堪久峙,此番已經退迴到邊境以外,不敢妄動。與此同時更有一則大事,先頭琛兒懷疑西北軍中有細作的事,張西善將軍身為西北統帥,在手下細作欲起兵嘩變策應遼軍的當口先發製人,防止了西北叛軍和遼人裏應外合,所以眼下遼人沒了內應,且糧草不足,相信退兵隻是遲早,朝臣們商量過後,也一致認定這場戰事眼下算是穩住了。”
打勝仗是好事,但在場之人卻很難笑得出來。
此番大捷,是玉家立了大功,玉老將軍已經是國公之尊加封異性王爵,官家也不可能再讓玉家在軍中繼續做大,所以為了不讓有功之人寒心,也是和天下行伍之人做個交代,官家隻能在其他地方找補。
於是皇帝隻能盡量滿足後族的心意。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和中宮眼緣不合的寧王。
果然,南昱王聲音一沉,“官家近來上朝已經將安王帶在身邊親自教導,反而讓寧王離京代天子去蘇州安撫災民。想來最遲明春,咱們即將迎來官家冊封太子的敕令。”
南昱王盡量讓自己看起來從容淡泊,可聲音裏還是嘶啞得有些蒼涼。
畢竟父子連心,又事關滿門榮辱。
如今皇後一脈即將如願讓安王上位,暫是將寧王發配至遠離京師的蘇州架空,還不算最糟的局麵。隻怕等到新帝登基,寧王作為已記在中宮名下的昔日皇子,恐就不僅僅是被打壓雪藏那麽簡單了。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寧王之後,相信不遠的將來,會是一場血洗,不論是貴妃一係還是南昱王滿門,甚至連和王府交好的他們都無法再置身事外。
襄桐也總算明白過來,為什麽沈庭會如此擔心她在知府衙門會遭遇危險,而知府那狗官為何又一再和她提起柏哥和南昱王的關係,假意關心的嘴臉現在細想,真是醜惡的可以。
原來知府是早就知道寧王一脈眼看不行事了,想燒了中宮的熱灶。
如此一看,知府沒在當場把陸記祭天以投誠中宮,也算是沉得住氣了。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冊立太子的詔書還沒頒布,現在落井下石還為時過早,畢竟朝中太師餘威仍在,勝負不到最後誰人敢輕易下注?
縱使明白眼下局麵的不利,襄桐也不願讓王爺太過沮喪,其中利弊大家心知肚明,不若做好準備以待天時。
“王爺不必太過擔心,蘇州離著咱們杭州不遠,等寧王殿下歸來,您一家闔家團圓,也不失為一樁美事。到時讓柏哥兒陪著他那位素未謀麵的義兄多在城裏鬆散鬆散,也好去去在那醃臢地界的晦氣。”
南昱王見襄桐非但沒有撇清和王府的關係,反而在這危難時候投誠,心下感動,卻不願輕談,也學著襄桐憧憬著來日。
“嗯,承哥兒能囫圇個的迴來,我已覺得是天幸。隻要咱們這些人聚攏在一處,就還不到山窮水盡的時候。”
02
沈庭擔心襄桐再次被請去府衙“問話”,便同她商量這幾日暫在王府避避風頭。
“那狗官膽子再大,也不敢硬闖王府來拿人。”
襄桐哭笑不得,“你這說的是傻話,我躲在王府,難道整個陸記也能?”
沈庭有心讓襄桐暫把手頭事交出去,但一想若她真肯為形勢所迫而抽身自保,也就不是她了。
“那至少從今日起,無論你去哪兒都帶上我。”
襄桐剛想開口拒絕,但見沈庭格外認真且擔憂的神情,最終隻能臨時改口。
“那成吧,順便在陸記給我打個下手,不過說好了,我隻管飯,可不給工錢。”
沈庭聽了她調侃不以為意,“能跟在你身邊就行,管是做白工還是黑工。”
襄桐便帶著沈庭迴了陸記。
卻不是城北分店,而是陸記在城西的總店,結果被告知陸老沒迴店裏。
襄桐又帶了人往蔡老的宅子去,總要把京裏的動向和他交代一聲,省得兩眼一抹黑被人算計。
門上的人認得襄桐,隻悄聲告訴她,“東家從府衙迴來後臉色便不好。”
等見到蔡老本人,比門上的人說的還要不濟。
臉色慘白也就算了,大冷的天竟然還冒著虛汗。
“您這是怎麽了?”方才在府衙還沒發現有什麽不適。
蔡老擺擺手,“不礙事。”“你從王府特意過來,是有什麽重要消息嗎?”
襄桐見屋裏沒有旁人,揀這緊要的和他說了一遍。
蔡老凝神想了一會兒,和襄桐直言相告。“我估摸著,等什麽時候冊封太子的敕令正式頒布,咱們這攬稅的營生也就徹底到了頭。”
其實何止攬稅,便是陸記能不能被知府那牆頭草見容都不好說。
襄桐雖然問心無愧,但到底有些對不起陸記,“都是我連累了您。”
“你這孩子,說的是什麽傻話。縱是沒有你,我陸記也做不來和人同流合汙的事,被當做異己踢開隻是遲早的事。倒是因為有你銳意開拓,才讓行市裏的人重新認識了我們陸記,也重新認識了牙人這個行當。所以縱使哪日我們陸記不得不暫時歇業,我也不後悔當初選了你給我做城北分店的掌櫃。”
“我也從沒有後悔入了陸記,不後悔追隨了您做個牙人。”
沈庭在一旁,也不禁為這師徒二人的情誼所感動。
“蔡老且放心,我們是不會被歪風邪氣壓塌了脊梁的,哪怕有一日陸記真的不能開張,但我相信,陸記的誠信之心會被更多的商戶奉作信條,陸記的精神也會成為眾人追求的目標,這樣,隻要有公道的地方,陸記的招牌便不會倒。”
“好好好,你們都是好孩子,我隻恨我如今已是風燭殘年,沒個強健的體魄能在行市裏同你們並肩放手一搏。我老了,不中用了,也沒多少心力能繼續操持。”“桐娘,日後不止城北,我要你代我暫理整個陸記的生意,直到我的孫兒歸來。”
襄桐隻當蔡老身體不適,沒有深究他話裏深意。
“您若身體不適隻管好好休息,我替您跑腿奔波都隻是小事,但咱們陸記往後如何行事,還請您給個準話兒。”
蔡老擺頭,“從前什麽樣兒,往後也還什麽樣兒。左右咱們已經是那砧板上的魚肉,與其失了氣節學那些無良之人苟延殘喘,不如堂堂正正堅持到最後一刻。”
襄桐點點頭,“您放心,隻要我在一日,就絕不會讓陸記的招牌蒙塵。”
03
繼那日在府衙麵談後,蔡老突發了咳症,連著幾日高熱不退,竟一病不起。
而外間的事情好像暫時恢複了平靜。
當然,隻是表麵上的。
襄桐知道,知府之所以沒有再召她過去,不是打算輕易放過,而是在等那個消息落到實處。
相形之下,襄桐要忙碌的,則是整個陸記的運營。
因先頭攬稅的三分之二皆被另兩家拿走,而城北攬稅的分店有李烊暫理,襄桐每日的重點,又迴歸到田土和樓市牙紀的主業上。
不得不說,隨著寧王身價的一落千丈,杭州街市上的鋪麵價格再次跌入了穀底。
襄桐忙碌之餘,竟還有餘力幫著家裏藥鋪尋了一處更加敞闊且便利的鋪麵,且就在樊家藥坊現址的斜對麵。
因店家賣的急,且趕上樓市不景氣,鋪子舊主隻要了過去的六成左右。
樊大伯當機立斷,當日付清了房錢,隻等著用白契換了紅契,再擇個宜遷屋、祭祀的吉日搬過去即可。
沈庭則繼續日日跟在襄桐身邊,陸記的人從一開擠眉弄眼暗中揣測,到後來見怪不怪目不斜視,皆已默認這沈二郎是樊掌櫃的“姘頭”,雖然暗地裏沒少嚼舌,但當麵卻不敢造次,隻因掌櫃的發過狠話,若哪個敢在他病中招惹了樊掌櫃,日後便再也別想繼續吃陸記這口飯。
襄桐麵上看不出心緒,隻用心按部就班把諸事做好。
在冬至那一日,讓眾人或是盼望,或是抗拒的那個消息,終於以最快的速度,傳抵了杭州府的大街小巷。
北境玉家軍打退了遼人的進犯,安王殿下被立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