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襄桐在城北分號的所為, 很快得到了更多鋪戶的響應。
她這迴沒有想著收斂鋒芒,反而接二連三又大興起一係列舉措。
其中的重中之重, 便是將收集到的信息用心存底和興辦勞力工市。
信息存底倒還好說, 不過是將過去經手之事落到紙麵再逐一細化分門別類, 諸如記錄每一行都有哪些商家、每個商戶大致都經營了多久, 在何處落腳, 且還給他們按信用和貨物品質排了名次分了優劣等級, 以便於往後向外人舉薦時做個內部的參考依據。
勞力工市這一頭,側重於用人方和閑散勞力的雙管齊下,無論是想招工的,還是欲找活計的,都可以免費在陸記登下信息。
商家要注明店鋪的名稱、位置、用工的要求等詳情;而要務工的人則要留下姓名、下塌處、求職的意向以及有何專長。
總的來說, 和從前人牙子做的活計基本雷同, 不過最大的差異在於,陸記並不接受死買死賣的情況,且要全憑著當事著自己的意願。
這也就在一定限度上防止有人私賣人口。
這一舉措的興起, 果然引發了買賣雙方的讚揚,皆稱大大便利了勞工雙方互相選擇的餘地。
但是同時,因觸及了某些人的利益,很快也掀起了反對的聲音。
先是有買賣家仆的私牙跳出來表達不滿, 說陸記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後來,連著有正經憑照的牙行也都聯合起來,聲討陸記是為了在行裏稱霸, 才做下這損人不利己的事出來。
一時間,抵製的聲音四起,甚至有些身後有靠的牙行,連著先頭吃了暗虧的各業行首們均聯縱起來,一起尋了門路找到杭州知府的後衙麵稟知府大人,直說陸記夜郎自大,且有欺行霸市之嫌。
知府大人慣來講個中庸之道,既不想得罪樊家身後的南昱王府,也不想挺身而出站在陸記一頭,隻把當事人叫到一起,做個和解了事。
和解是和解不了的,陸記為了公理道義,對家的人為了切身利益,哪個都是寸步不肯想讓。
襄桐做到如今這個地步,從一開始就沒想過退縮,況且,民心向背,陸記如今人望正高,那些少數人除了白罵幾句,絲毫改變不了眼下工市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麵。
告黑狀不行,於是便有人打起了歪主意。
“他們陸記不就仗著攬稅的事才和商戶們打通了關係嗎?它陸記能做得,憑什麽我們做不得?”
於是果然有人到知府大人跟前毛遂自薦,“我等願為官府出力,承擔攬稅之事。”
這件事,知府大人早有心念,“既然攬稅之事確已初見成效,再讓陸記一家孤軍奮戰確實不妥,那我便將杭州府劃做三個部分,再選兩家牙行和陸記同擔此重任。”
眾人摩拳擦掌,甚至有人備了厚禮乘夜去後衙“拜見”。
可是知府大人怎肯輕易將這肥肉散了出去,早在心裏分派好了人家。
其中一家給了他自己的一位古姓近親,並事先談好了分成。這般無本萬利的事,他不好一開始就自己出麵,隻能交給信得過的族人暗中操作,省得敗壞了官聲,再則,如今有個陸記頂在前頭掩護也就不那麽打緊。
第二家則給了一位姓劉的本地商戶,那人手裏本沒有牙行,而是主做絲綢生意,如今為了攬稅的營生,特意雇了不少能寫會算的人手,又買下家經營不善即將歇業的牙行做底。
那些暫沒得著利的牙行和商戶,也沒氣餒,均圍繞在這劉姓商人周遭,一來為了看陸記吃癟,二來因劉家往上數兩代,曾是當今後族玉家主母的遠親,雖眼下離得遠了,但北方戰事正焦灼,玉家的勢頭如日中天,沒有哪個敢站出來公然反對。
那位劉老板也屬實是個“人才”,他雖然沒經營過牙行,更不懂攬稅,但卻有些急智,籌建伊始就用重金挖角了一個在陸記總店做管事的人來當二櫃,不過十數日就把個攬稅所張羅起來。
李烊知道了頗憤恨,憤恨的是知府大人卸磨殺驢,憤恨的是從前的陸記人吃裏扒外。
襄桐卻不太擔心,“劉記縱使能從陸記偷藝,學得不過是個皮毛。”
李烊也咬著牙賭咒,“不錯,他們那幫眼裏隻有浮財的黑心肝破落戶,縱使得了再好的法子也用不明白。我相信,咱們陸記定是能笑到最後的贏家。”
全然已經把另兩家當做勢不兩立的仇敵。
話雖如此,但三家分管三個區域,並沒有大的交際。
若說有什麽聯係,也隻能在年底攏賬的時候看出個優劣對比。
另兩家攬稅所開業前夕,官府的於主簿特意到了陸記一趟,把先頭給陸記總店的商戶冊子又收迴了多半。
其實這些冊子另有備份,於主簿這一行,主要是給那兩家撐腰造勢來了,言外之意,是讓陸記不要插手另兩處的事。
蔡老為這事還特意來寬襄桐心,“咱本就沒甚根基,太過招人眼熱對你也不好。你隻專心做好城北,旁的也不要在意。”
襄桐在城北的那部分倒是沒動,但城西商戶最多的那部分卻實打實地被人連鍋端走,給的還是那位古姓商家,知府大人所謂的“一碗水端平”不過成了戲言。
襄桐其實早就想過,攬稅如此重要的事,不可能永遠隻在陸記一家之手,但知府大人吃相如此難看,還是讓人齒冷。
“您放心,我並不當意。左右先頭咱們把該做的都做好了,旁家就算有什麽大才,也未必能越過咱們去。”
襄桐的信心不止源於在市麵上闖出了名頭、搶占了先機。
而是她對於未來兩位對手的為人摸得清楚。
但凡是夾雜了太多私心的人就做不到公平公正,而但凡有不公之事,人們或是要奮起抵製、或是要敬而遠之,總歸是癤子總要出頭,她相信論行事磊落和人心向背,沒人能出陸記左右。
果然,時序入了十月,天氣徹底轉寒,而上一季結束,新一輪的商稅攬收馬上開始,市麵上再次鬧出了風波。
02
襄桐起初並未十分去留意古家和劉家的動向,三家本就劃好了區間,全憑各自本事吃飯,她隻防著對手不下絆子就好,無須過分關心。
縱使這樣,市麵上的風聞還是像是鳥雀的翅膀一樣,源源不斷傳入襄桐耳中。
所談論的內情皆和古、劉兩家開張以來的種種劣行有關。
李烊說起這些事的時候,頗有些嗤之以鼻。
“我說什麽來的?那兩家哪肯老實本分的經營,這才開張幾日,就已經有百十來個商家聯名去衙門口擊鼓,說是被黑心攬戶坑騙了錢財。”
襄桐打著算盤審核著書案上的稅冊,似乎毫不驚詫,連頭也不抬就附和了李烊一句,“他們之所以要做攬戶的買賣,圖的就是一個‘利’字,況且,這稅種按著曆年律令本就有著模糊不清的地方,就低就高的標準商戶也未見得能說得清楚,古、劉兩家如今上頭有人遮著,正是磨刀霍霍等著宰殺肥羊,又豈會束手束腳。”
李烊點頭,“要隻是這樣也就罷了,總歸有章程在那擺著,高了低了都是進了官中府庫,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已。偏那兩家竟然利用這稅率的差額,公然像商戶們所要好處,若哪個不依,就會被變本加厲地盤剝,隻怕時日久了,會積下民怨。”
“這也不是我們眼下能管的事。”
李烊也明白,有知府在背後撐腰,古家和劉家隻怕有恃無恐的很,但他實在擔心,按著這個架勢,待明年重新厘定攬戶人選的時候,陸記還有沒有機會繼任,畢竟陸記在襄桐的帶領下,行事如此清明磊落。
“要不,掌櫃的抽空把這事同南昱王府說說?”
襄桐還是一副氣定神閑,“沒什麽好說的,縱使王爺肯開這個口,知府大人也未必肯照做。何況我也不想拿這雞毛蒜皮的事給王府添麻煩。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咱們隻管獨善其身,也勿給旁人招禍。”
“那來年,若是攬戶的營生被收走了咱們怎麽辦?”
襄桐略頓了頓,“這攬戶的身份,於我們最大的便宜,其實不在盈利薄厚,而是在於我們通過攬稅結交下多少人物、又積累下多少人望。我們做得是至誠至信,總不會因沒了攬戶的身份就立時山窮水盡。況且,這一行做不得,咱們大不了專做勞力工市和旁的就是。”“我想,我們用心做完這一年,哪怕明年真的被替換下去,也無愧於心。”
“掌櫃的說的不錯,我相信,若論公允,再沒有哪家可以和您、和我們陸記作比。”
襄桐欲言又止,其實她眼下也不如表麵看起來的淡定,因為她心裏已有預感,接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她還有許多硬仗要打。
她不指望真的能憑一己之力改變整個杭州商市的格局和形態,但至少,要讓更多的人明白,隻有在公允和正義的環境才能維持商戶們的根本利益。
她已經率先朝前邁出了第一步,那麽接下來,便會有更多的人會沿著她的足跡往前一步步開拓。
且這一步步走了出去,就再不會有人再倒退迴去。
就好像如今古、劉兩家的劣跡,其實從前又有哪個商戶沒經曆過盤剝呢?
如今不過是因著有陸記獨樹一幟的清正公平入珠玉在前,才令人敢於去府衙擊鼓鳴冤。
當然,陸記如今,也定然成為了某些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到了十月底的某一日,果然有人再按捺不住要發作。
李烊午後帶著滿臉憂色上到二樓。
“掌櫃的,咱們知府派人來請,說請您和蔡老過府一敘。”
襄桐在城北分號的所為, 很快得到了更多鋪戶的響應。
她這迴沒有想著收斂鋒芒,反而接二連三又大興起一係列舉措。
其中的重中之重, 便是將收集到的信息用心存底和興辦勞力工市。
信息存底倒還好說, 不過是將過去經手之事落到紙麵再逐一細化分門別類, 諸如記錄每一行都有哪些商家、每個商戶大致都經營了多久, 在何處落腳, 且還給他們按信用和貨物品質排了名次分了優劣等級, 以便於往後向外人舉薦時做個內部的參考依據。
勞力工市這一頭,側重於用人方和閑散勞力的雙管齊下,無論是想招工的,還是欲找活計的,都可以免費在陸記登下信息。
商家要注明店鋪的名稱、位置、用工的要求等詳情;而要務工的人則要留下姓名、下塌處、求職的意向以及有何專長。
總的來說, 和從前人牙子做的活計基本雷同, 不過最大的差異在於,陸記並不接受死買死賣的情況,且要全憑著當事著自己的意願。
這也就在一定限度上防止有人私賣人口。
這一舉措的興起, 果然引發了買賣雙方的讚揚,皆稱大大便利了勞工雙方互相選擇的餘地。
但是同時,因觸及了某些人的利益,很快也掀起了反對的聲音。
先是有買賣家仆的私牙跳出來表達不滿, 說陸記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後來,連著有正經憑照的牙行也都聯合起來,聲討陸記是為了在行裏稱霸, 才做下這損人不利己的事出來。
一時間,抵製的聲音四起,甚至有些身後有靠的牙行,連著先頭吃了暗虧的各業行首們均聯縱起來,一起尋了門路找到杭州知府的後衙麵稟知府大人,直說陸記夜郎自大,且有欺行霸市之嫌。
知府大人慣來講個中庸之道,既不想得罪樊家身後的南昱王府,也不想挺身而出站在陸記一頭,隻把當事人叫到一起,做個和解了事。
和解是和解不了的,陸記為了公理道義,對家的人為了切身利益,哪個都是寸步不肯想讓。
襄桐做到如今這個地步,從一開始就沒想過退縮,況且,民心向背,陸記如今人望正高,那些少數人除了白罵幾句,絲毫改變不了眼下工市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麵。
告黑狀不行,於是便有人打起了歪主意。
“他們陸記不就仗著攬稅的事才和商戶們打通了關係嗎?它陸記能做得,憑什麽我們做不得?”
於是果然有人到知府大人跟前毛遂自薦,“我等願為官府出力,承擔攬稅之事。”
這件事,知府大人早有心念,“既然攬稅之事確已初見成效,再讓陸記一家孤軍奮戰確實不妥,那我便將杭州府劃做三個部分,再選兩家牙行和陸記同擔此重任。”
眾人摩拳擦掌,甚至有人備了厚禮乘夜去後衙“拜見”。
可是知府大人怎肯輕易將這肥肉散了出去,早在心裏分派好了人家。
其中一家給了他自己的一位古姓近親,並事先談好了分成。這般無本萬利的事,他不好一開始就自己出麵,隻能交給信得過的族人暗中操作,省得敗壞了官聲,再則,如今有個陸記頂在前頭掩護也就不那麽打緊。
第二家則給了一位姓劉的本地商戶,那人手裏本沒有牙行,而是主做絲綢生意,如今為了攬稅的營生,特意雇了不少能寫會算的人手,又買下家經營不善即將歇業的牙行做底。
那些暫沒得著利的牙行和商戶,也沒氣餒,均圍繞在這劉姓商人周遭,一來為了看陸記吃癟,二來因劉家往上數兩代,曾是當今後族玉家主母的遠親,雖眼下離得遠了,但北方戰事正焦灼,玉家的勢頭如日中天,沒有哪個敢站出來公然反對。
那位劉老板也屬實是個“人才”,他雖然沒經營過牙行,更不懂攬稅,但卻有些急智,籌建伊始就用重金挖角了一個在陸記總店做管事的人來當二櫃,不過十數日就把個攬稅所張羅起來。
李烊知道了頗憤恨,憤恨的是知府大人卸磨殺驢,憤恨的是從前的陸記人吃裏扒外。
襄桐卻不太擔心,“劉記縱使能從陸記偷藝,學得不過是個皮毛。”
李烊也咬著牙賭咒,“不錯,他們那幫眼裏隻有浮財的黑心肝破落戶,縱使得了再好的法子也用不明白。我相信,咱們陸記定是能笑到最後的贏家。”
全然已經把另兩家當做勢不兩立的仇敵。
話雖如此,但三家分管三個區域,並沒有大的交際。
若說有什麽聯係,也隻能在年底攏賬的時候看出個優劣對比。
另兩家攬稅所開業前夕,官府的於主簿特意到了陸記一趟,把先頭給陸記總店的商戶冊子又收迴了多半。
其實這些冊子另有備份,於主簿這一行,主要是給那兩家撐腰造勢來了,言外之意,是讓陸記不要插手另兩處的事。
蔡老為這事還特意來寬襄桐心,“咱本就沒甚根基,太過招人眼熱對你也不好。你隻專心做好城北,旁的也不要在意。”
襄桐在城北的那部分倒是沒動,但城西商戶最多的那部分卻實打實地被人連鍋端走,給的還是那位古姓商家,知府大人所謂的“一碗水端平”不過成了戲言。
襄桐其實早就想過,攬稅如此重要的事,不可能永遠隻在陸記一家之手,但知府大人吃相如此難看,還是讓人齒冷。
“您放心,我並不當意。左右先頭咱們把該做的都做好了,旁家就算有什麽大才,也未必能越過咱們去。”
襄桐的信心不止源於在市麵上闖出了名頭、搶占了先機。
而是她對於未來兩位對手的為人摸得清楚。
但凡是夾雜了太多私心的人就做不到公平公正,而但凡有不公之事,人們或是要奮起抵製、或是要敬而遠之,總歸是癤子總要出頭,她相信論行事磊落和人心向背,沒人能出陸記左右。
果然,時序入了十月,天氣徹底轉寒,而上一季結束,新一輪的商稅攬收馬上開始,市麵上再次鬧出了風波。
02
襄桐起初並未十分去留意古家和劉家的動向,三家本就劃好了區間,全憑各自本事吃飯,她隻防著對手不下絆子就好,無須過分關心。
縱使這樣,市麵上的風聞還是像是鳥雀的翅膀一樣,源源不斷傳入襄桐耳中。
所談論的內情皆和古、劉兩家開張以來的種種劣行有關。
李烊說起這些事的時候,頗有些嗤之以鼻。
“我說什麽來的?那兩家哪肯老實本分的經營,這才開張幾日,就已經有百十來個商家聯名去衙門口擊鼓,說是被黑心攬戶坑騙了錢財。”
襄桐打著算盤審核著書案上的稅冊,似乎毫不驚詫,連頭也不抬就附和了李烊一句,“他們之所以要做攬戶的買賣,圖的就是一個‘利’字,況且,這稅種按著曆年律令本就有著模糊不清的地方,就低就高的標準商戶也未見得能說得清楚,古、劉兩家如今上頭有人遮著,正是磨刀霍霍等著宰殺肥羊,又豈會束手束腳。”
李烊點頭,“要隻是這樣也就罷了,總歸有章程在那擺著,高了低了都是進了官中府庫,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已。偏那兩家竟然利用這稅率的差額,公然像商戶們所要好處,若哪個不依,就會被變本加厲地盤剝,隻怕時日久了,會積下民怨。”
“這也不是我們眼下能管的事。”
李烊也明白,有知府在背後撐腰,古家和劉家隻怕有恃無恐的很,但他實在擔心,按著這個架勢,待明年重新厘定攬戶人選的時候,陸記還有沒有機會繼任,畢竟陸記在襄桐的帶領下,行事如此清明磊落。
“要不,掌櫃的抽空把這事同南昱王府說說?”
襄桐還是一副氣定神閑,“沒什麽好說的,縱使王爺肯開這個口,知府大人也未必肯照做。何況我也不想拿這雞毛蒜皮的事給王府添麻煩。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咱們隻管獨善其身,也勿給旁人招禍。”
“那來年,若是攬戶的營生被收走了咱們怎麽辦?”
襄桐略頓了頓,“這攬戶的身份,於我們最大的便宜,其實不在盈利薄厚,而是在於我們通過攬稅結交下多少人物、又積累下多少人望。我們做得是至誠至信,總不會因沒了攬戶的身份就立時山窮水盡。況且,這一行做不得,咱們大不了專做勞力工市和旁的就是。”“我想,我們用心做完這一年,哪怕明年真的被替換下去,也無愧於心。”
“掌櫃的說的不錯,我相信,若論公允,再沒有哪家可以和您、和我們陸記作比。”
襄桐欲言又止,其實她眼下也不如表麵看起來的淡定,因為她心裏已有預感,接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她還有許多硬仗要打。
她不指望真的能憑一己之力改變整個杭州商市的格局和形態,但至少,要讓更多的人明白,隻有在公允和正義的環境才能維持商戶們的根本利益。
她已經率先朝前邁出了第一步,那麽接下來,便會有更多的人會沿著她的足跡往前一步步開拓。
且這一步步走了出去,就再不會有人再倒退迴去。
就好像如今古、劉兩家的劣跡,其實從前又有哪個商戶沒經曆過盤剝呢?
如今不過是因著有陸記獨樹一幟的清正公平入珠玉在前,才令人敢於去府衙擊鼓鳴冤。
當然,陸記如今,也定然成為了某些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到了十月底的某一日,果然有人再按捺不住要發作。
李烊午後帶著滿臉憂色上到二樓。
“掌櫃的,咱們知府派人來請,說請您和蔡老過府一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