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轉眼到了四月十五結夏日, 天氣愈發熱起來,才不過巳時, 日頭就比往常更毒辣了幾分。
襄桐曆來畏寒也畏熱, 且身上還是裹得嚴嚴實實的春衫, 在二樓的賬房裏便不太待得下去, 隻得把用井水浸濕的帕子擱在案頭, 隨時抹上把臉。
肇掌櫃看她實在辛苦, 特去街市上買了冰桶迴來,置在西頭窗下,由風吹了送些涼氣消暑。
襄桐十分過意不去,“就我一個在賬房裏,倒用上一桶冰, 實在靡費, 要不便把冰放在樓下堂屋吧,旁人從外頭迴來也能消消暑熱……至於賬房,白日裏先鎖上, 我帶了紙筆在樓下櫃上謄錄,晚間暑熱退了再迴二樓錄賬。”
肇掌櫃知道襄桐曆來體貼,便拿話村她一迴。
“怎麽,怕我這掌櫃買冰折了本錢?你忘了近日來的流水, 已比往年足高了五成還有餘。”
襄桐不免也跟著感歎,“要說咱們杭州城裏街市繁華,人流不息,買房置地的人多些也是常態, 但像今年如此紮堆的,還真不多見。”
因陸記近來正在爭取替官府收稅的“攬戶”營生,肇掌櫃同衙門口也打過不少交道,比襄桐知道些內情,也不藏私,隻悄聲告訴她。
“我聽官衙的於主簿說,咱們杭州城即將破格被升做杭州府,眼看這田土房舍看漲,不少外地人來投、本地人哄搶,是以咱陸記的買賣自然一派蒸蒸日上,尤其我們城東,大都是些淺屋矮廈,那些手頭銀錢有限的買不起城西大宅,隻能退而求其次考慮此地了。”
襄桐也禁不住稱奇,“咱們杭州由城升府?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不過卻不知是什麽緣由?”
“聽說是,咱們杭州人傑地靈,有位到此地端居的國姓爺獻子予帝。那嗣子已記名在皇後名下,不日將得王封,所以他昔日盤桓之地水漲船高,說不得日後咱杭州成了龍興潛邸,比汴京城怕也不遑多讓。”
襄桐聞言一下子就想到那迴同沈庭去晁府見郎氏老安人的情景,看來那位未曾謀麵的承哥兒,終歸已經進京了。
“聽您這麽說,咱們大頌有了皇嗣,國祚得繼,這還真是國之大幸。”
“可不就是這個理兒,國泰才能民安,咱們升鬥小民求的不就是災年有糧,太平時有肉。”
襄桐閑話之餘不忘正事,一邊動手研磨墨,一邊又問肇掌櫃。
“不知您方才冰桶是多少錢得來的?迴頭我錄了帳,好把錢給您衝抵了。”
因分號裏沒有大賬房,襄桐和肇掌櫃每日一個管錄了店裏流水細賬,一個管錢,每日晚間再由掌櫃的把賬目和大宗銀錢統一交給總店處置,所以店裏花耗也要一筆一筆記下及時銷核。
肇掌櫃卻道,“這冰桶三十文錢、桶的押金十文,你看著怎麽錄得當?”
襄桐想了想,“押金可以退還,我隻錄在副冊吧,迴頭您把桶的質票給我,待退了再銷賬。”
“那家冰鋪才開張兩日,雖有質票但店印還沒刻好,若往後咱常買冰,可以一直押個桶周轉,不過要在今日午後帶著白條子去加印。”
襄桐便在副賬上記了一筆,兩人分別簽了押,又一同從個上鎖的櫃子裏取出錢,把肇掌櫃墊付的銀子結清。
肇掌櫃又道,“那冰鋪子還兼賣些山鮮、醃貨和甜蔗,價格也十分公道,你午間迴家用飯路過,不妨也去瞧瞧,你家裏有個讀書的哥兒,吃了甜蔗定準歡喜。”
襄桐先頭聽說附近有冰鋪,雖第一時間就想起了沈家,但畢竟杭州城裏這麽大,且沈家的客戶多在城北和城西,就沒太上心。
但這一聽說,那鋪子除了製冰兼又賣蔗?她心裏頓時開始不安起來。
本地從前沒有好的蔗種,連鋪子裏的甜食多是靠蜂蜜或飴提味,如今突地冒出來賣蔗又賣冰的人家,難道真是沈家進城開了鋪子?
不會那麽巧吧?
襄桐一邊腹誹一邊打探。
“掌櫃可知道,這冰鋪是什麽人家開的?又開在哪裏?迴頭我得空順路去瞧瞧。”
“那鋪麵就開在咱們街尾北向,雙開間的門麵,西頭臨水,東頭挨著胭脂鋪子,店名我倒沒留意。哦對了,給我付冰的是對壯年夫婦,還帶了個小郎。”
襄桐聽了是一家三口開的店,稍稍放心,沈家一個寡婦帶了三個兒子,再尋不出什麽壯年夫妻,不過也順口白問一句。
“咱們城東多是貧民小戶,用得起冰的怕是不多,那家為何不把鋪子選在城西或城北?”
“你新來咱們城裏卻是不知道了。管是城北還是城西,繁華歸繁華,但鋪麵也是寸土寸金,尋常單開間的平層鋪麵一個月少說也要六七兩銀子的租錢。它一個開冰鋪的,雖店麵用不到多大,但需要敞闊陰涼的地方製冰和存儲,把鋪子賃在城東,至少能省下一半租錢。”
襄桐卻不認同,“可是城東少有用冰的大戶,客源有限,就算賃屋錢省下了,冰桶製出來賣不出去,一樣是損失呢。”
“許是它家有旁的門路吧?我去買冰桶時,看冰鋪裏夥計正往旁邊船塢的篷船裏搬運冰桶,說不定早有了大主道沿著水路販送,也就不太在意在市麵裏散賣的三瓜兩棗了。”
襄桐這才恍然大悟,城內水係貫通,而街尾正臨著內城河道,用船運冰屬實也比用騾馬經紀得便的多。
解了心中疑惑,襄桐便和肇管事鎖好了賬房,拎著冰桶一道到樓下去。
02
近來買屋之置地的人多,經紀們除了早晚幾乎很難著店,此刻陸記裏麵隻有襄桐和肇掌櫃看家。
襄桐坐了櫃後,借著櫃台遮擋視線;肇掌櫃為了方便客人登門來詢,則直接在堂內臨窗的案牘坐著。
說是守店,其實也要兼顧著幫外出的經紀們達成兜售田地和屋舍的目的,譬如有人登門來買地,他們先要大概問清對方意願,比如想買什麽位置的,是要水田還是旱地,又準備買上多少畝。
然後根據客人屬意的位置分派給不同經紀帶看,時間一般安排在次日,且大都定在上午。而下午則讓經紀們安排自己的客源。
因近來登門的客人多,原本隻管謄寫的襄桐也不得不披掛上陣,不過她不好大包大攬,涉及到敏感的事則要肇掌櫃掂對。
忙了有近半個時辰,襄桐給經紀們次日約好的客人已經寫滿了近兩張紙,她幾乎已經能夠預見,經濟們這個月勢必又能賺個盆滿缽滿。
正替旁人高興,一位年約三十許、穿了身短打的郎君從外頭進來。
他看了看屋裏正口若懸河和客人介紹屋舍的肇掌櫃,又看了看櫃台後頭的襄桐,直接就近詢問。
“敢問這位娘子,我想在左近尋處敞闊的院子,可有現成的房源?最好今日就得住。”
襄桐本低著頭書寫,聞聲抬起頭,卻見眼前一個胡子拉碴的男人正同她問話。
她把筆先擱好,又仔細問了問,“您是想臨屋還是買屋?左近的房源我們陸記都有往來,您說個大體要求,我到時安排經紀們帶您相看。隻是眼下人手不足,恐怕午後才有經紀迴店,您可以先把要求和您下塌處留給我,迴頭店裏有人必定馬上登門去尋。”
那人卻比襄桐想象的急迫,“不能馬上就相看嗎?若是合意我立即就可以把足租錢。至於要求,我想租個帶大院子的,要存些粗重瓷器兼自住,因買賣有固定主道,所以不需臨街,隻巷子能走騾車就成。”
襄桐見肇管事往這頭看了看,顯是聽見了,卻沒有過來,便隻得自己拿個主意。
“我本是店裏二賬,平時少有機會外出,知道的房源或許也有限,您要實在急用,我便先帶您到左近相看一兩處,萬許相合,也好解您燃眉之急。”
那郎君連連點頭,“那隻得勞煩您了。”
襄桐跟著梅娘子走過些地方,因每日管著錄契,所以也大概知道哪處房舍可能還空著。她眼見這位客人急得火上房一樣,出了陸記指定等不到下午就會去旁家,不想憑白讓店裏損失,這才臨時越俎代庖。
襄桐繞出櫃台尋肇掌櫃說完,肇掌櫃先是擔心,“你從前沒獨自帶人看過房舍,這迴自己去能成?”
襄桐本也不是為了攬功,“要不就勞煩掌櫃一趟?”
肇掌櫃有些為難,“衙門裏的於主簿說今日可能要來尋我談攬稅的事……”“罷了,還是勞煩樊娘子走這一趟吧。”
襄桐做事自然是有的放矢,“掌櫃的放心,我隻帶客人在梅嫂管顧的附近房舍看看,應該很快就會迴來,倒是辛苦您要一個人看店了。”
身後的客人似等不及,又催了聲,“勞煩這位娘子快著些,我家裏老娘和兄弟還在醫館裏寄著,邸店又不肯收留,我須得天黑前把房子賃下才好安頓。”
襄桐見還真是個急活,趕忙帶人去看房。
頭一處看的,便是樊家如今住的那條巷子把邊的一個臨街大院。
院子眼下鎖著,所幸房東就在隔壁住著,襄桐上迴陪梅嫂帶客時也見過,所以也沒費太大功夫就找到了人也進了院。
客人隻簡單看了一眼便連連搖頭,“不成,這院子太小了,且房舍太多,我一家三口人,實在用不上。”
房主被折騰一迴還沒得句好話難免不快,“我這裏又不是村裏地頭,難不成要預備幾十畝良田給你住不成?你想尋大院子,怎不去巷子裏老癩子他家的危房?”
襄桐見這客人實在不會說話,隻得替他轉圜,“文大娘子別惱,我這客人是想尋了大院子兼做庫房的,想來是他家什太多擺不下。”
文大娘子聽是行商的,反倒慶幸他不租了,不然成日裏人來人往的,她在隔壁住了也不安生,於是又朝著襄桐囑咐,“那行吧,迴頭再有人想賃屋,你可記得幫我奔忙啊。”
襄桐也笑著答她,“這個自然,都是一個巷子裏的街坊,我遇見合適的主顧,定會頭一個想著您這處。”
身後的人卻又催開了,“方才那位娘子說的大院子在何處,您要不帶我去看看?”
襄桐就沒見過這麽直的,被人嫌惡了還不自知。
她便先辭了文大娘子,帶著那莽漢子出了門。
待走出段距離,她才細細解釋,“文大娘子說的那處院子就在前頭,隻是那家一年前曾鬧過官司,尋常人多有避諱,我怕您介意,這才沒提起。”
那莽漢子卻不在意,“若院子夠寬敞,倒也不是大事,擱了三百年前,哪裏不是亂葬崗。”
任是襄桐足夠圓融,這話都不知如何接,隻得往前引路,“那院子在巷尾,雖不臨街,但挨著河道。”
等到了近前,襄桐直接上手解了栓門的麻繩,“到了,您跟我進來吧。”
那莽漢也不由一愣,“連門都不鎖嗎?”
樊家如今就住了斜對門,也知道些這家情況,“這處院子本就數月沒人住過,且除了三間破屋再沒半點值錢物什。房東現下住了他女婿家,為了方便旁人相看,也就不上鎖了。”
客人點點頭主動推門進去,果見裏麵一片衰敗荒蕪。
所幸房子雖舊,但卻是青磚砌的,隻是屋頂需要修繕。
再用目光丈量院子,比方才那處足大了兩倍。
襄桐見客人沒有轉身要走的意思,便又引他進屋去看。
主屋裏除了一張瘸了腿的板床再無其他,左右兩邊更是空無一物。
襄桐為他著想,不免又勸,“這處院子雖租金低,但需要補買的家用也多,您要是不中意,我再帶您往旁處看看。”
沒想到那莽漢似十分中意,沒有答襄桐的話反而又到院子裏仔細丈量起來。
又過了一會兒,他才主動來尋襄桐說話。
“這院子租錢多少?”
襄桐啞然,從前上門的人都沒相中,根本沒問過價錢。
“您要確準是這處了,我先帶您迴店裏,隨後我替您尋了房主過來詳談,您看如何。”
那莽漢卻一刻也不想等,“房主現在在何處,我同你一起過去吧。”
於是,襄桐又帶著那人往迴折騰,去陸記西邊十幾丈遠的友鄰茶樓尋一個頭頂長癩子的老丈。
這趟總算沒有白走,老癩頭和莽漢三言兩語功夫就敲定了價錢和租期,襄桐這才恍然,這麽輕易就談成了一樁生意?
因老癩頭要迴家取房契,三個人就約定一刻鍾以後在陸記碰麵,襄桐也準備帶著客人先迴陸記。
哪知道剛走到街上,她就看見個十分眼熟的身影,確切說,是個十分眼熟的“驢影”。
那是隻倍兒精神漂亮的小黑驢,此刻正踏著雪白的四蹄,拉著半車甜蔗歡實地朝著西頭一家掛著兩色旗幡的門麵行去。
襄桐不由得喃喃自語,“是銀子……”
身後跟著的莽漢不禁狐疑,“待會兒隻能付銀子嗎?匯昌票號的銀鈔行不行?”
襄桐卻沒理會他的話,而是閃身躲藏到一處梁珠後,繼續朝著驢車駛去的方向不由自主地張望。
可惜車上的果蔗擋去了襄桐大半視線,一時也看不清駕車的人到底是不是她預想的那人。
為了盡快找出答案,她隻得朝著身後的人告罪,“我似乎見著個熟人,想去打聲招唿。您先去陸記等我。”
她怕會有什麽意外,想想又補充一句,“若房東帶著房契迴來我還沒歸,您就尋肇掌櫃幫您立契收房就是。”
說完,襄桐便貼著右手邊小心行將過去。
走出不遠,果然見那驢車停在了街尾的一處鋪麵前,迎風招展的兩麵旗幟上分別寫著“蔗”和“冰”字,而正中烏木牌匾上“沈家雜食冰鋪”幾個暗金大字觸目驚心。
襄桐沒見著人,自然不能死心,冒著風險又朝前逼近了幾步。
很快,打裏麵出來一雙中年夫婦,帶著個十來歲的小郎一同從車上往下搬運果蔗。
這三個人,襄桐都識得,那對夫婦是霍山村的薛老四兩口子,而那個小童,正是她避之唯恐不及的沈家人——三郎沈慶。
作者有話要說: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轉眼到了四月十五結夏日, 天氣愈發熱起來,才不過巳時, 日頭就比往常更毒辣了幾分。
襄桐曆來畏寒也畏熱, 且身上還是裹得嚴嚴實實的春衫, 在二樓的賬房裏便不太待得下去, 隻得把用井水浸濕的帕子擱在案頭, 隨時抹上把臉。
肇掌櫃看她實在辛苦, 特去街市上買了冰桶迴來,置在西頭窗下,由風吹了送些涼氣消暑。
襄桐十分過意不去,“就我一個在賬房裏,倒用上一桶冰, 實在靡費, 要不便把冰放在樓下堂屋吧,旁人從外頭迴來也能消消暑熱……至於賬房,白日裏先鎖上, 我帶了紙筆在樓下櫃上謄錄,晚間暑熱退了再迴二樓錄賬。”
肇掌櫃知道襄桐曆來體貼,便拿話村她一迴。
“怎麽,怕我這掌櫃買冰折了本錢?你忘了近日來的流水, 已比往年足高了五成還有餘。”
襄桐不免也跟著感歎,“要說咱們杭州城裏街市繁華,人流不息,買房置地的人多些也是常態, 但像今年如此紮堆的,還真不多見。”
因陸記近來正在爭取替官府收稅的“攬戶”營生,肇掌櫃同衙門口也打過不少交道,比襄桐知道些內情,也不藏私,隻悄聲告訴她。
“我聽官衙的於主簿說,咱們杭州城即將破格被升做杭州府,眼看這田土房舍看漲,不少外地人來投、本地人哄搶,是以咱陸記的買賣自然一派蒸蒸日上,尤其我們城東,大都是些淺屋矮廈,那些手頭銀錢有限的買不起城西大宅,隻能退而求其次考慮此地了。”
襄桐也禁不住稱奇,“咱們杭州由城升府?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不過卻不知是什麽緣由?”
“聽說是,咱們杭州人傑地靈,有位到此地端居的國姓爺獻子予帝。那嗣子已記名在皇後名下,不日將得王封,所以他昔日盤桓之地水漲船高,說不得日後咱杭州成了龍興潛邸,比汴京城怕也不遑多讓。”
襄桐聞言一下子就想到那迴同沈庭去晁府見郎氏老安人的情景,看來那位未曾謀麵的承哥兒,終歸已經進京了。
“聽您這麽說,咱們大頌有了皇嗣,國祚得繼,這還真是國之大幸。”
“可不就是這個理兒,國泰才能民安,咱們升鬥小民求的不就是災年有糧,太平時有肉。”
襄桐閑話之餘不忘正事,一邊動手研磨墨,一邊又問肇掌櫃。
“不知您方才冰桶是多少錢得來的?迴頭我錄了帳,好把錢給您衝抵了。”
因分號裏沒有大賬房,襄桐和肇掌櫃每日一個管錄了店裏流水細賬,一個管錢,每日晚間再由掌櫃的把賬目和大宗銀錢統一交給總店處置,所以店裏花耗也要一筆一筆記下及時銷核。
肇掌櫃卻道,“這冰桶三十文錢、桶的押金十文,你看著怎麽錄得當?”
襄桐想了想,“押金可以退還,我隻錄在副冊吧,迴頭您把桶的質票給我,待退了再銷賬。”
“那家冰鋪才開張兩日,雖有質票但店印還沒刻好,若往後咱常買冰,可以一直押個桶周轉,不過要在今日午後帶著白條子去加印。”
襄桐便在副賬上記了一筆,兩人分別簽了押,又一同從個上鎖的櫃子裏取出錢,把肇掌櫃墊付的銀子結清。
肇掌櫃又道,“那冰鋪子還兼賣些山鮮、醃貨和甜蔗,價格也十分公道,你午間迴家用飯路過,不妨也去瞧瞧,你家裏有個讀書的哥兒,吃了甜蔗定準歡喜。”
襄桐先頭聽說附近有冰鋪,雖第一時間就想起了沈家,但畢竟杭州城裏這麽大,且沈家的客戶多在城北和城西,就沒太上心。
但這一聽說,那鋪子除了製冰兼又賣蔗?她心裏頓時開始不安起來。
本地從前沒有好的蔗種,連鋪子裏的甜食多是靠蜂蜜或飴提味,如今突地冒出來賣蔗又賣冰的人家,難道真是沈家進城開了鋪子?
不會那麽巧吧?
襄桐一邊腹誹一邊打探。
“掌櫃可知道,這冰鋪是什麽人家開的?又開在哪裏?迴頭我得空順路去瞧瞧。”
“那鋪麵就開在咱們街尾北向,雙開間的門麵,西頭臨水,東頭挨著胭脂鋪子,店名我倒沒留意。哦對了,給我付冰的是對壯年夫婦,還帶了個小郎。”
襄桐聽了是一家三口開的店,稍稍放心,沈家一個寡婦帶了三個兒子,再尋不出什麽壯年夫妻,不過也順口白問一句。
“咱們城東多是貧民小戶,用得起冰的怕是不多,那家為何不把鋪子選在城西或城北?”
“你新來咱們城裏卻是不知道了。管是城北還是城西,繁華歸繁華,但鋪麵也是寸土寸金,尋常單開間的平層鋪麵一個月少說也要六七兩銀子的租錢。它一個開冰鋪的,雖店麵用不到多大,但需要敞闊陰涼的地方製冰和存儲,把鋪子賃在城東,至少能省下一半租錢。”
襄桐卻不認同,“可是城東少有用冰的大戶,客源有限,就算賃屋錢省下了,冰桶製出來賣不出去,一樣是損失呢。”
“許是它家有旁的門路吧?我去買冰桶時,看冰鋪裏夥計正往旁邊船塢的篷船裏搬運冰桶,說不定早有了大主道沿著水路販送,也就不太在意在市麵裏散賣的三瓜兩棗了。”
襄桐這才恍然大悟,城內水係貫通,而街尾正臨著內城河道,用船運冰屬實也比用騾馬經紀得便的多。
解了心中疑惑,襄桐便和肇管事鎖好了賬房,拎著冰桶一道到樓下去。
02
近來買屋之置地的人多,經紀們除了早晚幾乎很難著店,此刻陸記裏麵隻有襄桐和肇掌櫃看家。
襄桐坐了櫃後,借著櫃台遮擋視線;肇掌櫃為了方便客人登門來詢,則直接在堂內臨窗的案牘坐著。
說是守店,其實也要兼顧著幫外出的經紀們達成兜售田地和屋舍的目的,譬如有人登門來買地,他們先要大概問清對方意願,比如想買什麽位置的,是要水田還是旱地,又準備買上多少畝。
然後根據客人屬意的位置分派給不同經紀帶看,時間一般安排在次日,且大都定在上午。而下午則讓經紀們安排自己的客源。
因近來登門的客人多,原本隻管謄寫的襄桐也不得不披掛上陣,不過她不好大包大攬,涉及到敏感的事則要肇掌櫃掂對。
忙了有近半個時辰,襄桐給經紀們次日約好的客人已經寫滿了近兩張紙,她幾乎已經能夠預見,經濟們這個月勢必又能賺個盆滿缽滿。
正替旁人高興,一位年約三十許、穿了身短打的郎君從外頭進來。
他看了看屋裏正口若懸河和客人介紹屋舍的肇掌櫃,又看了看櫃台後頭的襄桐,直接就近詢問。
“敢問這位娘子,我想在左近尋處敞闊的院子,可有現成的房源?最好今日就得住。”
襄桐本低著頭書寫,聞聲抬起頭,卻見眼前一個胡子拉碴的男人正同她問話。
她把筆先擱好,又仔細問了問,“您是想臨屋還是買屋?左近的房源我們陸記都有往來,您說個大體要求,我到時安排經紀們帶您相看。隻是眼下人手不足,恐怕午後才有經紀迴店,您可以先把要求和您下塌處留給我,迴頭店裏有人必定馬上登門去尋。”
那人卻比襄桐想象的急迫,“不能馬上就相看嗎?若是合意我立即就可以把足租錢。至於要求,我想租個帶大院子的,要存些粗重瓷器兼自住,因買賣有固定主道,所以不需臨街,隻巷子能走騾車就成。”
襄桐見肇管事往這頭看了看,顯是聽見了,卻沒有過來,便隻得自己拿個主意。
“我本是店裏二賬,平時少有機會外出,知道的房源或許也有限,您要實在急用,我便先帶您到左近相看一兩處,萬許相合,也好解您燃眉之急。”
那郎君連連點頭,“那隻得勞煩您了。”
襄桐跟著梅娘子走過些地方,因每日管著錄契,所以也大概知道哪處房舍可能還空著。她眼見這位客人急得火上房一樣,出了陸記指定等不到下午就會去旁家,不想憑白讓店裏損失,這才臨時越俎代庖。
襄桐繞出櫃台尋肇掌櫃說完,肇掌櫃先是擔心,“你從前沒獨自帶人看過房舍,這迴自己去能成?”
襄桐本也不是為了攬功,“要不就勞煩掌櫃一趟?”
肇掌櫃有些為難,“衙門裏的於主簿說今日可能要來尋我談攬稅的事……”“罷了,還是勞煩樊娘子走這一趟吧。”
襄桐做事自然是有的放矢,“掌櫃的放心,我隻帶客人在梅嫂管顧的附近房舍看看,應該很快就會迴來,倒是辛苦您要一個人看店了。”
身後的客人似等不及,又催了聲,“勞煩這位娘子快著些,我家裏老娘和兄弟還在醫館裏寄著,邸店又不肯收留,我須得天黑前把房子賃下才好安頓。”
襄桐見還真是個急活,趕忙帶人去看房。
頭一處看的,便是樊家如今住的那條巷子把邊的一個臨街大院。
院子眼下鎖著,所幸房東就在隔壁住著,襄桐上迴陪梅嫂帶客時也見過,所以也沒費太大功夫就找到了人也進了院。
客人隻簡單看了一眼便連連搖頭,“不成,這院子太小了,且房舍太多,我一家三口人,實在用不上。”
房主被折騰一迴還沒得句好話難免不快,“我這裏又不是村裏地頭,難不成要預備幾十畝良田給你住不成?你想尋大院子,怎不去巷子裏老癩子他家的危房?”
襄桐見這客人實在不會說話,隻得替他轉圜,“文大娘子別惱,我這客人是想尋了大院子兼做庫房的,想來是他家什太多擺不下。”
文大娘子聽是行商的,反倒慶幸他不租了,不然成日裏人來人往的,她在隔壁住了也不安生,於是又朝著襄桐囑咐,“那行吧,迴頭再有人想賃屋,你可記得幫我奔忙啊。”
襄桐也笑著答她,“這個自然,都是一個巷子裏的街坊,我遇見合適的主顧,定會頭一個想著您這處。”
身後的人卻又催開了,“方才那位娘子說的大院子在何處,您要不帶我去看看?”
襄桐就沒見過這麽直的,被人嫌惡了還不自知。
她便先辭了文大娘子,帶著那莽漢子出了門。
待走出段距離,她才細細解釋,“文大娘子說的那處院子就在前頭,隻是那家一年前曾鬧過官司,尋常人多有避諱,我怕您介意,這才沒提起。”
那莽漢子卻不在意,“若院子夠寬敞,倒也不是大事,擱了三百年前,哪裏不是亂葬崗。”
任是襄桐足夠圓融,這話都不知如何接,隻得往前引路,“那院子在巷尾,雖不臨街,但挨著河道。”
等到了近前,襄桐直接上手解了栓門的麻繩,“到了,您跟我進來吧。”
那莽漢也不由一愣,“連門都不鎖嗎?”
樊家如今就住了斜對門,也知道些這家情況,“這處院子本就數月沒人住過,且除了三間破屋再沒半點值錢物什。房東現下住了他女婿家,為了方便旁人相看,也就不上鎖了。”
客人點點頭主動推門進去,果見裏麵一片衰敗荒蕪。
所幸房子雖舊,但卻是青磚砌的,隻是屋頂需要修繕。
再用目光丈量院子,比方才那處足大了兩倍。
襄桐見客人沒有轉身要走的意思,便又引他進屋去看。
主屋裏除了一張瘸了腿的板床再無其他,左右兩邊更是空無一物。
襄桐為他著想,不免又勸,“這處院子雖租金低,但需要補買的家用也多,您要是不中意,我再帶您往旁處看看。”
沒想到那莽漢似十分中意,沒有答襄桐的話反而又到院子裏仔細丈量起來。
又過了一會兒,他才主動來尋襄桐說話。
“這院子租錢多少?”
襄桐啞然,從前上門的人都沒相中,根本沒問過價錢。
“您要確準是這處了,我先帶您迴店裏,隨後我替您尋了房主過來詳談,您看如何。”
那莽漢卻一刻也不想等,“房主現在在何處,我同你一起過去吧。”
於是,襄桐又帶著那人往迴折騰,去陸記西邊十幾丈遠的友鄰茶樓尋一個頭頂長癩子的老丈。
這趟總算沒有白走,老癩頭和莽漢三言兩語功夫就敲定了價錢和租期,襄桐這才恍然,這麽輕易就談成了一樁生意?
因老癩頭要迴家取房契,三個人就約定一刻鍾以後在陸記碰麵,襄桐也準備帶著客人先迴陸記。
哪知道剛走到街上,她就看見個十分眼熟的身影,確切說,是個十分眼熟的“驢影”。
那是隻倍兒精神漂亮的小黑驢,此刻正踏著雪白的四蹄,拉著半車甜蔗歡實地朝著西頭一家掛著兩色旗幡的門麵行去。
襄桐不由得喃喃自語,“是銀子……”
身後跟著的莽漢不禁狐疑,“待會兒隻能付銀子嗎?匯昌票號的銀鈔行不行?”
襄桐卻沒理會他的話,而是閃身躲藏到一處梁珠後,繼續朝著驢車駛去的方向不由自主地張望。
可惜車上的果蔗擋去了襄桐大半視線,一時也看不清駕車的人到底是不是她預想的那人。
為了盡快找出答案,她隻得朝著身後的人告罪,“我似乎見著個熟人,想去打聲招唿。您先去陸記等我。”
她怕會有什麽意外,想想又補充一句,“若房東帶著房契迴來我還沒歸,您就尋肇掌櫃幫您立契收房就是。”
說完,襄桐便貼著右手邊小心行將過去。
走出不遠,果然見那驢車停在了街尾的一處鋪麵前,迎風招展的兩麵旗幟上分別寫著“蔗”和“冰”字,而正中烏木牌匾上“沈家雜食冰鋪”幾個暗金大字觸目驚心。
襄桐沒見著人,自然不能死心,冒著風險又朝前逼近了幾步。
很快,打裏麵出來一雙中年夫婦,帶著個十來歲的小郎一同從車上往下搬運果蔗。
這三個人,襄桐都識得,那對夫婦是霍山村的薛老四兩口子,而那個小童,正是她避之唯恐不及的沈家人——三郎沈慶。
作者有話要說:驚不驚喜,意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