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年寒窗苦, 一朝金榜題名新登科,沈庚較旁的寒門學子, 多的不隻是那麽點運道, 而也是靠著實打實的才學和不懈的努力才有今日。
天子瓊林宴上, 他雖沒能像頭甲狀元榜眼和探花郎那般惹人注目, 但勝在年紀輕, 不過剛弱冠的年紀, 且生得麵如冠玉、少年老成且言談合宜,也在仕林中收獲了不錯的風評,甚至和另外十名魚躍龍門的新科進士一道,得了官家親賜的宮花簪發,著了綠袍沿著禦道一路打馬遊街, 一時成了京中嫁女的上佳人選。
作為杜大學士的座上賓, 沈庚也曾被許多官宦人家示好打聽婚事,他卻以早定媒妁、師恩為大為由,均敬謝不敏, 又在瓊林宴後隔日,就收拾行裝衣錦還鄉。
到了四月初三這一日正午,沈庚終於隨著同科赴考的同窗們一道迴了杭州城。
因搭坐了城南齊家的馬車,離著求學的文瀾書院不遠, 自然要順道去拜見一趟師長。
白老先生先頭是沒有多高看這位出身寒微的學子的,甚至連他頭遭求娶都沒有立時應下。
但兩年前,沈庚在省試失利後越挫越勇,砥礪奮進的勁頭終於打動尊長, 白山長不僅為他進京試舉遞了保書,還將唯一的骨肉-年方十五的白姑娘許給沈庚做娘子,並在次年省試後就過了小定,隻等著他四月裏返鄉就成婚。
言外之意,無論沈庚登科與否,白家女兒都要做了他沈家婦。這恩施得不可謂不深。
沈庚這遭進了文瀾院的山門,一路到了學裏,當著一眾同窗和後輩的麵就立時行了大禮叩謝師長大恩。
得了消息的白姑娘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因大婚在即,不好出來相見,隻能央告自小將她帶大的姨媽叢竇氏去前頭替她看看。
沈庚拜過了師長,白老先生自然提起要留飯,因他娘子仙逝多年,情深不改,便再沒有續弦,隻得托了前來湊趣的叢竇氏準備酒菜。
沈庚一揖到底,“這趟來的匆忙,也未曾備下謝師的大禮,哪敢再驚動師長?”“且我剛剛迴來,還不曾家去見過家慈……”
叢竇氏聽了便有些不快,“沈大郎好大的架子,這才賺了身綠袍就要違逆你師長的盛情,那以你未來嶽丈的身份開口,沈郎總不能再拒了吧?”
叢竇氏這話貌似玩笑,但何嚐不是在試探沈庚態度,弦外之音便是,你沈庚是靠著嶽家扶持才有今日,諒你也不敢舍本逐末,過河拆橋。
沈庚還不待開口,白老先生卻道,“天地君親師,這親還排在師前,待你歸家看過母親,過兩日進城赴府尹大人的鹿鳴宴時再來詳敘京中見聞不遲,今日我且暫放你家去,快快歸家就是。”
沈庚見不必兩頭作難,心裏感激,便準備辭別恩師,及早歸家。
叢竇氏見她姐婿已經放行,也沒法再留難,但一想到沈家還有個“眼中釘”的事懸而未決,遂假作客套,“那我就代姐婿送送咱們新科進士。”
沈庚從前也曾和這叢竇氏打過交道,知道她對未來娘子有教養的大恩,雖平日不喜她跋扈,倒也不曾掛相。
這會兒聽叢竇氏主動相送,他還當是替白家姑娘捎話兒,便由著她作陪,一路往山門方向而去。
行出段距離,左右已無人,叢竇氏果然停住腳步。
“未來甥女婿,且住住腳,我有些要緊事,要替我甥女問你。”
沈庚見她一臉陰鬱,還當真有什麽大事,便也正色答應,“叢大娘子但說無妨。”
“這件事,我其實是羞於啟齒的,本是你沈家家務事,但我如今既然知道,少不得要替我那自小沒了親娘的外甥女早做打算。”“你可知道,你進京赴考這些時日,你家裏二弟,已取了位樊姓娘子,且那位,還是個雙親俱亡、手段了得的仆役之流,如今已登堂入室,當起你沈家的掌家娘子了……”
沈庚聞言將信將疑,“叢大娘子這話是從哪裏聽來的?我雖然數月未歸家,但家裏如此大事,是萬萬不會瞞著我匆匆定下的。除非,是我家裏人有什麽不得已的苦衷,或遭了人算計……”
“我要是道聽途說,哪敢在你這進士老爺跟前搬弄是非?左右這話我同你家裏母親也曾提過,你迴去一問便知。”“我也不是非要管你家裏是非,但我那外甥女的脾性,你最是知道的,軟麵團一樣的人,哪裏經得起虎狼窩裏長起來的妯娌搓磨?要不是我家姐去的早,我何苦管那討嫌嚼舌根的事呢?且你也掂量掂量,你將來是要為官出仕的人,名聲最是要緊,真有個為奴為婢的弟媳,鬧將開來又有什麽好處?是白家姑娘麵上好看,還是你沈老爺行出去中聽?”
沈庚見叢竇氏說得有鼻子有眼,本來堅定的心思也有些動搖,他娘雖是個老實本分的,但奈何耳根子軟,若真受人蠱惑,瞞著他和他兄弟做了門攪災的親事,那還真是後患無窮。
“叢大娘子的話我記下了,但這事我也須迴家仔細問過才知,若真有什麽讓白姑娘作難的事,我到時自會替家人給個交代。”“山路濕滑難行,叢大娘子也無須遠送,待我過兩日進城再來拜望師長,到時也會答複您今日所慮。”
02
沈庚歸家時,因沒事先遣人送信兒,隻他娘沈趙氏和三郎慶哥兒在家。
沈趙氏先是驚喜得提淚橫流,隨後又一陣噓寒問暖,直到沈庚咳咳兩聲詢問二郎在何處,沈趙氏才反應過來。
“三兒,速去霍山把你二哥叫迴來,就說你大哥歸家了。”
慶哥兒領命,撒丫子朝著霍山跑去,連院門都忘了關。
沈庚把進京赴考的事簡單講過以後,就想起午間叢竇氏那番石破天驚的“控訴”來。
“娘,您也別光顧著關心我,趁空也把家裏近來發生的大事同我講講。”
沈趙氏歎了口氣,“你不在這些時日,咱家還真就鬧出不少大事出來,我一時真不知從何說起。”
沈庚聽了眼皮難免一跳。
“那您就長話短說,如今我歸家來了,就算遇上什麽難事,咱一家人開誠布公、齊心協力,再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沈趙氏便一股腦地把他離家後的一件件大事從頭說起。
“那就先說說,庭哥兒在杭州城給人做武院、護送主家娘子途經雙駝嶺,遭遇歹人受傷的事說起吧。”
半晌過去,沈庚的眉頭由緊蹙到鬆開、又由鬆開到緊蹙,這心情簡直堪比瓊林宴席上聽官家閱問士子文章那會兒跌宕起伏。
等沈趙氏終於做了最後陳詞,他沉思片刻才點點頭。
“按您所說,二郎重傷時,您在他昏睡中替他典來個娘子,雖後來也替她贖買了身契,但終究沒等到媒聘之禮,她就歸了家去,再杳無音信?”
沈趙氏見沈庭點明關鍵,先怔忪了一會兒。
“大郎,庭哥說,襄桐隻是南下尋她家裏兄長去了,也不算,不算……”
後麵的話她卻說不出來了。
人去了南邊,既不知道歸期,也不知道上哪兒尋人,這不就是如那泥牛入海一般?要說這人指定會迴來,她都不敢篤定。
沈庚想知道的已問得差不多,但為了安全起見,隻等著他二弟歸家再聽他如何說。
畢竟這娘子是沈庭娶的,隻要弟弟承認,便沒有三媒六聘,這門親事,沈家也要認的。
好在沒等太久,慶哥兒便駕了銀子歸家,沈庭則坐了車後,車板上,還放著幾個長老了的枇杷果,已經被鳥雀啄去大半。
沈庚聽見動靜,直迎到院子裏,不等沈庭說話,先躬身行了個大禮。
沈庭把身一側,不敢領受。
“大哥這是做什麽?折煞我了。”
沈庚卻滿臉誠摯,“二郎受得起。”“這些年二郎為了我,為了咱們沈家忍辱負重,為兄往日無顏言謝,如今總算不負你重望,終於小有所成,往後,定不會讓你和娘再似從前般委屈。”
沈慶從前最是傾羨大哥才高,但如今因二嫂之事已徹底轉了風向。
“大哥怕是還不知,如今二哥因功受賞,得了霍山十年的開山權,咱家早就不用為家計發愁了。”
沈庚也替沈庭高興,“方才聽娘提了一嘴,如今咱們兄弟倆各有所長,互利互補,咱沈家也必是中興有望……”
沈庭也賀了他大哥幾句,但越是這樣舉家和美的時候,越會覺得心裏空出一塊。
“大哥剛歸家,怕是舟車勞頓,不若先迴了東屋歇息歇息,總歸來日方長,有事咱們往後從長計議。”
隨即他又朝著三郎交待,“你同娘說一聲,我去後院給菜澆水,順道喂喂雞鴨,然後再去集上買些現成葷食和酒家來,晚間再佐幾個素材就得。”
沈庚心裏存疑,哪肯讓他借機敷衍。
“我還不累,便同二郎一同去後院做些家事。”
沈庭也沒拒絕,隻把車上的枇杷果挑了幾個最大的拿在手裏,又拎起灶房門口的鋤頭。
前些時日種下的枇杷果始終沒有發芽,今日這幾顆,怕已是季末最後一撥兒,希望能如他所願,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十年寒窗苦, 一朝金榜題名新登科,沈庚較旁的寒門學子, 多的不隻是那麽點運道, 而也是靠著實打實的才學和不懈的努力才有今日。
天子瓊林宴上, 他雖沒能像頭甲狀元榜眼和探花郎那般惹人注目, 但勝在年紀輕, 不過剛弱冠的年紀, 且生得麵如冠玉、少年老成且言談合宜,也在仕林中收獲了不錯的風評,甚至和另外十名魚躍龍門的新科進士一道,得了官家親賜的宮花簪發,著了綠袍沿著禦道一路打馬遊街, 一時成了京中嫁女的上佳人選。
作為杜大學士的座上賓, 沈庚也曾被許多官宦人家示好打聽婚事,他卻以早定媒妁、師恩為大為由,均敬謝不敏, 又在瓊林宴後隔日,就收拾行裝衣錦還鄉。
到了四月初三這一日正午,沈庚終於隨著同科赴考的同窗們一道迴了杭州城。
因搭坐了城南齊家的馬車,離著求學的文瀾書院不遠, 自然要順道去拜見一趟師長。
白老先生先頭是沒有多高看這位出身寒微的學子的,甚至連他頭遭求娶都沒有立時應下。
但兩年前,沈庚在省試失利後越挫越勇,砥礪奮進的勁頭終於打動尊長, 白山長不僅為他進京試舉遞了保書,還將唯一的骨肉-年方十五的白姑娘許給沈庚做娘子,並在次年省試後就過了小定,隻等著他四月裏返鄉就成婚。
言外之意,無論沈庚登科與否,白家女兒都要做了他沈家婦。這恩施得不可謂不深。
沈庚這遭進了文瀾院的山門,一路到了學裏,當著一眾同窗和後輩的麵就立時行了大禮叩謝師長大恩。
得了消息的白姑娘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因大婚在即,不好出來相見,隻能央告自小將她帶大的姨媽叢竇氏去前頭替她看看。
沈庚拜過了師長,白老先生自然提起要留飯,因他娘子仙逝多年,情深不改,便再沒有續弦,隻得托了前來湊趣的叢竇氏準備酒菜。
沈庚一揖到底,“這趟來的匆忙,也未曾備下謝師的大禮,哪敢再驚動師長?”“且我剛剛迴來,還不曾家去見過家慈……”
叢竇氏聽了便有些不快,“沈大郎好大的架子,這才賺了身綠袍就要違逆你師長的盛情,那以你未來嶽丈的身份開口,沈郎總不能再拒了吧?”
叢竇氏這話貌似玩笑,但何嚐不是在試探沈庚態度,弦外之音便是,你沈庚是靠著嶽家扶持才有今日,諒你也不敢舍本逐末,過河拆橋。
沈庚還不待開口,白老先生卻道,“天地君親師,這親還排在師前,待你歸家看過母親,過兩日進城赴府尹大人的鹿鳴宴時再來詳敘京中見聞不遲,今日我且暫放你家去,快快歸家就是。”
沈庚見不必兩頭作難,心裏感激,便準備辭別恩師,及早歸家。
叢竇氏見她姐婿已經放行,也沒法再留難,但一想到沈家還有個“眼中釘”的事懸而未決,遂假作客套,“那我就代姐婿送送咱們新科進士。”
沈庚從前也曾和這叢竇氏打過交道,知道她對未來娘子有教養的大恩,雖平日不喜她跋扈,倒也不曾掛相。
這會兒聽叢竇氏主動相送,他還當是替白家姑娘捎話兒,便由著她作陪,一路往山門方向而去。
行出段距離,左右已無人,叢竇氏果然停住腳步。
“未來甥女婿,且住住腳,我有些要緊事,要替我甥女問你。”
沈庚見她一臉陰鬱,還當真有什麽大事,便也正色答應,“叢大娘子但說無妨。”
“這件事,我其實是羞於啟齒的,本是你沈家家務事,但我如今既然知道,少不得要替我那自小沒了親娘的外甥女早做打算。”“你可知道,你進京赴考這些時日,你家裏二弟,已取了位樊姓娘子,且那位,還是個雙親俱亡、手段了得的仆役之流,如今已登堂入室,當起你沈家的掌家娘子了……”
沈庚聞言將信將疑,“叢大娘子這話是從哪裏聽來的?我雖然數月未歸家,但家裏如此大事,是萬萬不會瞞著我匆匆定下的。除非,是我家裏人有什麽不得已的苦衷,或遭了人算計……”
“我要是道聽途說,哪敢在你這進士老爺跟前搬弄是非?左右這話我同你家裏母親也曾提過,你迴去一問便知。”“我也不是非要管你家裏是非,但我那外甥女的脾性,你最是知道的,軟麵團一樣的人,哪裏經得起虎狼窩裏長起來的妯娌搓磨?要不是我家姐去的早,我何苦管那討嫌嚼舌根的事呢?且你也掂量掂量,你將來是要為官出仕的人,名聲最是要緊,真有個為奴為婢的弟媳,鬧將開來又有什麽好處?是白家姑娘麵上好看,還是你沈老爺行出去中聽?”
沈庚見叢竇氏說得有鼻子有眼,本來堅定的心思也有些動搖,他娘雖是個老實本分的,但奈何耳根子軟,若真受人蠱惑,瞞著他和他兄弟做了門攪災的親事,那還真是後患無窮。
“叢大娘子的話我記下了,但這事我也須迴家仔細問過才知,若真有什麽讓白姑娘作難的事,我到時自會替家人給個交代。”“山路濕滑難行,叢大娘子也無須遠送,待我過兩日進城再來拜望師長,到時也會答複您今日所慮。”
02
沈庚歸家時,因沒事先遣人送信兒,隻他娘沈趙氏和三郎慶哥兒在家。
沈趙氏先是驚喜得提淚橫流,隨後又一陣噓寒問暖,直到沈庚咳咳兩聲詢問二郎在何處,沈趙氏才反應過來。
“三兒,速去霍山把你二哥叫迴來,就說你大哥歸家了。”
慶哥兒領命,撒丫子朝著霍山跑去,連院門都忘了關。
沈庚把進京赴考的事簡單講過以後,就想起午間叢竇氏那番石破天驚的“控訴”來。
“娘,您也別光顧著關心我,趁空也把家裏近來發生的大事同我講講。”
沈趙氏歎了口氣,“你不在這些時日,咱家還真就鬧出不少大事出來,我一時真不知從何說起。”
沈庚聽了眼皮難免一跳。
“那您就長話短說,如今我歸家來了,就算遇上什麽難事,咱一家人開誠布公、齊心協力,再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沈趙氏便一股腦地把他離家後的一件件大事從頭說起。
“那就先說說,庭哥兒在杭州城給人做武院、護送主家娘子途經雙駝嶺,遭遇歹人受傷的事說起吧。”
半晌過去,沈庚的眉頭由緊蹙到鬆開、又由鬆開到緊蹙,這心情簡直堪比瓊林宴席上聽官家閱問士子文章那會兒跌宕起伏。
等沈趙氏終於做了最後陳詞,他沉思片刻才點點頭。
“按您所說,二郎重傷時,您在他昏睡中替他典來個娘子,雖後來也替她贖買了身契,但終究沒等到媒聘之禮,她就歸了家去,再杳無音信?”
沈趙氏見沈庭點明關鍵,先怔忪了一會兒。
“大郎,庭哥說,襄桐隻是南下尋她家裏兄長去了,也不算,不算……”
後麵的話她卻說不出來了。
人去了南邊,既不知道歸期,也不知道上哪兒尋人,這不就是如那泥牛入海一般?要說這人指定會迴來,她都不敢篤定。
沈庚想知道的已問得差不多,但為了安全起見,隻等著他二弟歸家再聽他如何說。
畢竟這娘子是沈庭娶的,隻要弟弟承認,便沒有三媒六聘,這門親事,沈家也要認的。
好在沒等太久,慶哥兒便駕了銀子歸家,沈庭則坐了車後,車板上,還放著幾個長老了的枇杷果,已經被鳥雀啄去大半。
沈庚聽見動靜,直迎到院子裏,不等沈庭說話,先躬身行了個大禮。
沈庭把身一側,不敢領受。
“大哥這是做什麽?折煞我了。”
沈庚卻滿臉誠摯,“二郎受得起。”“這些年二郎為了我,為了咱們沈家忍辱負重,為兄往日無顏言謝,如今總算不負你重望,終於小有所成,往後,定不會讓你和娘再似從前般委屈。”
沈慶從前最是傾羨大哥才高,但如今因二嫂之事已徹底轉了風向。
“大哥怕是還不知,如今二哥因功受賞,得了霍山十年的開山權,咱家早就不用為家計發愁了。”
沈庚也替沈庭高興,“方才聽娘提了一嘴,如今咱們兄弟倆各有所長,互利互補,咱沈家也必是中興有望……”
沈庭也賀了他大哥幾句,但越是這樣舉家和美的時候,越會覺得心裏空出一塊。
“大哥剛歸家,怕是舟車勞頓,不若先迴了東屋歇息歇息,總歸來日方長,有事咱們往後從長計議。”
隨即他又朝著三郎交待,“你同娘說一聲,我去後院給菜澆水,順道喂喂雞鴨,然後再去集上買些現成葷食和酒家來,晚間再佐幾個素材就得。”
沈庚心裏存疑,哪肯讓他借機敷衍。
“我還不累,便同二郎一同去後院做些家事。”
沈庭也沒拒絕,隻把車上的枇杷果挑了幾個最大的拿在手裏,又拎起灶房門口的鋤頭。
前些時日種下的枇杷果始終沒有發芽,今日這幾顆,怕已是季末最後一撥兒,希望能如他所願,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