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叢姨媽和沈趙氏循著林子沒走太遠便停下腳。
沈趙氏不知叢姨媽心思, 一路還在客套,“您今日來了, 也別急著迴去, 我那二兒媳是把灶上的好手, 迴頭做些山野菜給您嚐嚐鮮, 再讓二郎用驢車送您一段。”
叢姨媽見沈趙氏提起她家二郎和二兒媳一臉誇耀, 心裏愈發添堵, “不是我這個人愛挑理,您家二郎這樁親事,實在辦得唐突,我迴去都不知怎麽和家裏姐兒去學,便是我姐婿那裏, 都不好張口。”
沈趙氏以為這事方才二郎道惱後已經揭過, 沒想到人家還在耿耿於懷,但女家親長為大,還是客客氣氣賠不是, “實在是那時二郎傷得太重,我一時糊塗,病急亂投醫才想出個給他娶婦衝喜的法子,還請她姨母迴頭多替我圓融圓融。”
“我倒是想替你說和, 但你也知我那姐婿是出了名的老道學,最講求個禮法道義,若知道您家如此荒唐,當初豈會把家裏獨生女兒許給你家大郎。”
沈趙氏忙作揖, “還請看在我家大郎曆來上進知禮的份上,萬萬不要計較我一人的過失,眼下親事都已經做得,我沈家日後必不會輕慢了您家裏姑娘,也會感念白老先生對我家大郎的提攜愛護之情。”
“你當我把你單拉過來是為了誰?還不是為我那可憐的甥女。雖說她母親去的早,但自來在我跟前長起來,便是同家裏下人也從未紅過眼的。我方才也瞧出來了,您家裏新入門的那位二兒媳,不是個簡單人物,我隻怕這弟媳當家,將來我家姑娘再沒個立足之地。”
沈趙氏頓時一懵,“您這話是從何說起?雖然襄桐她委實聰明能幹些,但曆來心地善良又是非分明,待您家姑娘進門,她作為弟媳,自然要對長嫂尊著敬著。而且我沈家雖是寒門小戶,也知道禮儀孝悌,不會眼看著您說的那種情形發生。”
“沈娘子這話實在難讓人取信,我隻瞧見你口中那位忠善的好兒媳如今已能當起您的家來。”
沈趙氏見她又提到當家字眼,頓有所覺。
“您是說,見我那二兒媳打理霍山賬務的事?”“這事我須得給您解釋一二,這霍山本就是二郎因功受的賞,而我和三郎如今也不過得閑跟著搭把手,所以並無謂弟媳當家之說。”
叢姨媽原以為霍山是沈家的公產,這迴聽明白了,更加擔心,若他家二郎有如此身價,日後還不騎到他大哥頭上?那樊氏妻憑夫貴,在沈趙氏心裏也會水漲船高。
“我同您直說了,我這人,並不愛管旁家閑事,但我那甥女您也是見過的,往好了說是個知書達理、溫柔賢惠的,往壞了想,那就是綿軟可欺。如今您家裏次子出息,次媳能幹,且又先入你沈家門,你讓我這做親長的如何能放心?便是我能昧著良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囫圇著看甥女嫁人,隻怕日後也無顏麵見我地下的親姐。”
沈趙氏苦口婆心半晌,見叢家姨母仍是不依不饒,一時也想不出什麽法子,隻得放低身段,“那依了您說,這事要怎麽辦?我總不能讓家裏二郎遣了娘子家去吧?”
叢竇氏還不至那麽荒唐,隻將心裏打算直言相告,“你家既已做下了親事,我斷沒有拆散的道理,但我隻一個想頭,日後等我外甥女過門,是萬萬不能同你次子一家同住的。”
沈趙氏一愣,“這……”“您的意思,是要我分家?”
叢竇氏咳咳兩聲,“這話可不是我說的,你家大郎日後是要走仕途的,若真被人傳出去逼母分家,隻怕脊梁骨也要讓人戳斷。”
沈趙氏低頭想了想,不分家卻另過,那就是先析產畫押,表麵一家,內裏撇清的意思。
“您的話,我聽明白了,但事關我家裏大事,一時也難決斷。我想,不若等我家大郎歸家,再細細商量。無論如何,我沈家也是規矩人家,既不會坐視家裏失和,也不會讓兒婦受苦,還請叢家姐姐代我道個惱,過些時日有了定論,我再登門拜望親家公當麵解釋。”
叢竇氏見沈趙氏沒有立時應下,自然不會鬆口,“這事已是我退讓後的結果,不過念著你家大郎長進又重情義,若換做旁家,早就上門鬧開再退了定禮。不是我誇耀自家姑娘,人才、品性、家資、樣貌哪樣不出挑?配給你家日後難道還要委屈著做人?”
“我知道是我沈家高攀了……”
“你既還認這個理兒,我就再多勸你一句。橫豎不是逼著你家休妻,何必把分了岔的兩個枝兒再捆在一起?”“你家大郎昨日的信至,說他已經拿著我姐婿的薦書登過杜大學士的門,杜大人對大郎的人才十分認可,指不定放榜後就能給你掙個誥命加身。若給人打聽出,他親弟媳是做過下仆的,難道說出去就好聽?我言盡於此,你仔細再想想吧。”
02
沈趙氏打林子裏出來,臉上難免帶了些鬱色。
沈慶往她身後看看,“娘,方才大嫂家那位親戚呢?沒跟您一道迴來,不留下用晚飯了嗎?方才二嫂還說,來了貴客要提前下山準備呢。”
沈趙氏聽了越發覺得刺心,叢姨母想著的是怎麽把二郎一家趕出去,可二兒媳婦卻在想著用好酒好菜招待親戚。
“她,她家裏還有事,就先迴了。”
沈庭不關心人為什麽走,隻想知道她為何而來。“娘,叢家姨母方才同您說了什麽?瞧您臉色不大好。”
沈趙氏下意識地反駁,“別胡說,叢姨媽什麽都沒說。”想想又覺得不太可信,又說起沈庚在京城的事,“就是你大哥捎來書信,說在汴京一切都好,讓咱們不必掛念。”
沈庭還要細問,襄桐卻顯然看出沈趙氏有什麽事難以啟齒,便拉拉沈庭衣袖,“時辰不早了,我看今日就先到這兒吧,大哥的消息,等迴了家再讓娘給咱細說。”
等真到了家,沈趙氏則借口身上疲累,連晚飯都是在自己屋裏吃的,生怕被二兒子揪住盤問。
她何嚐不知,叢姨媽的話雖不中聽,但也占了七分道理。
沈家能娶他白家的女兒,終究是高攀了。
自己先頭為了給二郎活命臨時典了襄桐衝喜確實不是什麽光彩事,尤其白家書香門第,仔細計較起來都是她欠著考慮。
可是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沈趙氏也並不後悔迎襄桐進門。
這樣好的兒媳,是沈家積了福分才等來的佳兒婦,又哪是一個需要供在頭頂的大家閨秀能比。
她不禁暗暗下了決心,若白家非逼迫她沈家手足斷絕不可,她寧可讓大郎另擇旁家。
不過轉念又一想,若真和白家鬧到退親,白家姑娘日後怕是也沒臉做人,且這些年大郎得白家尊長照應才有今日,若貿然悔婚,大郎的前程怕也到了頭。
這一糾結,沈趙氏是夜便沒大睡好,到了次日,竟至於發起熱症,連炕都起不來了。
03
叢竇氏到家的時候天已擦黑,白紫念屋裏的小丫頭已在門口侯了多時,一見著人便馬上請到了後宅。
白紫念原本正擎了個繡畫繃子臨窗打發時間,因想到不日沈庚就要放榜,難免心緒難安。
這門親事表麵雖是沈庚求來的,兩家也從未有舊,但其實在白紫念還是個梳雙髻的小丫頭的時候就和沈庚在書院裏見過。
那一迴白紫念扮做個書童、學著貼身女使菱角在山裏爬樹摘桃摔傷了腿,菱角人小力弱尋人的工夫,她被路過的沈庚背了一路送去醫館,雖然兩個人都沒通名姓,且往後也再沒見過,甚至沈庚自始至終不知背著的是個假小子,但白紫念始終記得那一日,被他駝在背上的安穩。
年少懵懂不識心頭意,但無論日後哪個來提親,她都始終覺得差了些什麽。
直到去歲父親引了個年輕後生到花園裏讓她偷偷相看,她才驚覺,原來那迴短暫的相處已在她少不更事的年紀種下了一顆樹種,隻等著這一刻重逢,才讓情誼破土而生。
再後來,正式廝見時,他為她插戴了一隻親手打磨的玉釵,是她所有首飾裏最不起眼的一隻,甚至比以往任何一次相看時得到的釵禮都輕薄得多,卻是她唯一一次低著頭半含羞央人給戴上。
這一戴就是大半年,夜裏打散了頭發也要藏在枕頭底下。
心裏慶幸是他,又有些害怕。
他肯定不記得自己了,甚至隻會當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以父親看人的眼光,舉案齊眉不難,可她有些貪心,想要的更多。
她自小沒有兄弟姐妹,便叫來菱角旁敲側擊,如何討未來官人歡喜。
菱角比她還小著一歲,隻據了道聽途說的家長裏短給她出招,“我聽說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填滿他的胃腸,隻要姑娘練就一手好廚藝,不愁未來姑爺不會對您死心塌地。”
白紫念看看白白嫩嫩的小手,鼓起勇氣去了灶間,過得半個時辰,火沒點著,倒嗆了一鼻子灰,被她爹勒令禁足了三日。
菱角見她鬱鬱寡歡,又建議,“未來姑爺才高八鬥、滿腹詩書,姑娘不妨學著如何寫詩作賦,到時也能和姑爺有話可說。”
白紫念身為山長的女兒,字是識得的,但讀的不過是些女四書,諸如女德、女戒、女訓、女規,她離著出口成章,隻怕差著十年寒窗,臨時捉刀再行不通的。
最後無法,菱角祭出最後的招數,“那姑娘就隻能在他家人身上下些苦功了,隻要人人都說姑娘好,不怕未來姑爺不愛惜。”
白紫念點點頭,這個容易,她自小都沒跟人紅過臉,哪家長輩見了都說她溫柔賢淑知禮謙遜,想來沈家人,也不會討厭她的吧?
不過安全起見,她還是托了她姨母去探看探看。
叢竇氏自來沒有女兒,把她這個親姐姐的遺孤當做眼珠子一樣待,自然滿口應承下來。
她今日甫一進門,白紫念就連忙把她拉進後堂。
“姨母今日辛苦了,念兒給您沏茶。”
叢竇氏慈愛地撫著外甥女頭頂的黝黑秀發,“念兒放心,沈家那頭,姨母都替你打點好了,日後準保不會讓你吃虧。”
叢姨媽和沈趙氏循著林子沒走太遠便停下腳。
沈趙氏不知叢姨媽心思, 一路還在客套,“您今日來了, 也別急著迴去, 我那二兒媳是把灶上的好手, 迴頭做些山野菜給您嚐嚐鮮, 再讓二郎用驢車送您一段。”
叢姨媽見沈趙氏提起她家二郎和二兒媳一臉誇耀, 心裏愈發添堵, “不是我這個人愛挑理,您家二郎這樁親事,實在辦得唐突,我迴去都不知怎麽和家裏姐兒去學,便是我姐婿那裏, 都不好張口。”
沈趙氏以為這事方才二郎道惱後已經揭過, 沒想到人家還在耿耿於懷,但女家親長為大,還是客客氣氣賠不是, “實在是那時二郎傷得太重,我一時糊塗,病急亂投醫才想出個給他娶婦衝喜的法子,還請她姨母迴頭多替我圓融圓融。”
“我倒是想替你說和, 但你也知我那姐婿是出了名的老道學,最講求個禮法道義,若知道您家如此荒唐,當初豈會把家裏獨生女兒許給你家大郎。”
沈趙氏忙作揖, “還請看在我家大郎曆來上進知禮的份上,萬萬不要計較我一人的過失,眼下親事都已經做得,我沈家日後必不會輕慢了您家裏姑娘,也會感念白老先生對我家大郎的提攜愛護之情。”
“你當我把你單拉過來是為了誰?還不是為我那可憐的甥女。雖說她母親去的早,但自來在我跟前長起來,便是同家裏下人也從未紅過眼的。我方才也瞧出來了,您家裏新入門的那位二兒媳,不是個簡單人物,我隻怕這弟媳當家,將來我家姑娘再沒個立足之地。”
沈趙氏頓時一懵,“您這話是從何說起?雖然襄桐她委實聰明能幹些,但曆來心地善良又是非分明,待您家姑娘進門,她作為弟媳,自然要對長嫂尊著敬著。而且我沈家雖是寒門小戶,也知道禮儀孝悌,不會眼看著您說的那種情形發生。”
“沈娘子這話實在難讓人取信,我隻瞧見你口中那位忠善的好兒媳如今已能當起您的家來。”
沈趙氏見她又提到當家字眼,頓有所覺。
“您是說,見我那二兒媳打理霍山賬務的事?”“這事我須得給您解釋一二,這霍山本就是二郎因功受的賞,而我和三郎如今也不過得閑跟著搭把手,所以並無謂弟媳當家之說。”
叢姨媽原以為霍山是沈家的公產,這迴聽明白了,更加擔心,若他家二郎有如此身價,日後還不騎到他大哥頭上?那樊氏妻憑夫貴,在沈趙氏心裏也會水漲船高。
“我同您直說了,我這人,並不愛管旁家閑事,但我那甥女您也是見過的,往好了說是個知書達理、溫柔賢惠的,往壞了想,那就是綿軟可欺。如今您家裏次子出息,次媳能幹,且又先入你沈家門,你讓我這做親長的如何能放心?便是我能昧著良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囫圇著看甥女嫁人,隻怕日後也無顏麵見我地下的親姐。”
沈趙氏苦口婆心半晌,見叢家姨母仍是不依不饒,一時也想不出什麽法子,隻得放低身段,“那依了您說,這事要怎麽辦?我總不能讓家裏二郎遣了娘子家去吧?”
叢竇氏還不至那麽荒唐,隻將心裏打算直言相告,“你家既已做下了親事,我斷沒有拆散的道理,但我隻一個想頭,日後等我外甥女過門,是萬萬不能同你次子一家同住的。”
沈趙氏一愣,“這……”“您的意思,是要我分家?”
叢竇氏咳咳兩聲,“這話可不是我說的,你家大郎日後是要走仕途的,若真被人傳出去逼母分家,隻怕脊梁骨也要讓人戳斷。”
沈趙氏低頭想了想,不分家卻另過,那就是先析產畫押,表麵一家,內裏撇清的意思。
“您的話,我聽明白了,但事關我家裏大事,一時也難決斷。我想,不若等我家大郎歸家,再細細商量。無論如何,我沈家也是規矩人家,既不會坐視家裏失和,也不會讓兒婦受苦,還請叢家姐姐代我道個惱,過些時日有了定論,我再登門拜望親家公當麵解釋。”
叢竇氏見沈趙氏沒有立時應下,自然不會鬆口,“這事已是我退讓後的結果,不過念著你家大郎長進又重情義,若換做旁家,早就上門鬧開再退了定禮。不是我誇耀自家姑娘,人才、品性、家資、樣貌哪樣不出挑?配給你家日後難道還要委屈著做人?”
“我知道是我沈家高攀了……”
“你既還認這個理兒,我就再多勸你一句。橫豎不是逼著你家休妻,何必把分了岔的兩個枝兒再捆在一起?”“你家大郎昨日的信至,說他已經拿著我姐婿的薦書登過杜大學士的門,杜大人對大郎的人才十分認可,指不定放榜後就能給你掙個誥命加身。若給人打聽出,他親弟媳是做過下仆的,難道說出去就好聽?我言盡於此,你仔細再想想吧。”
02
沈趙氏打林子裏出來,臉上難免帶了些鬱色。
沈慶往她身後看看,“娘,方才大嫂家那位親戚呢?沒跟您一道迴來,不留下用晚飯了嗎?方才二嫂還說,來了貴客要提前下山準備呢。”
沈趙氏聽了越發覺得刺心,叢姨母想著的是怎麽把二郎一家趕出去,可二兒媳婦卻在想著用好酒好菜招待親戚。
“她,她家裏還有事,就先迴了。”
沈庭不關心人為什麽走,隻想知道她為何而來。“娘,叢家姨母方才同您說了什麽?瞧您臉色不大好。”
沈趙氏下意識地反駁,“別胡說,叢姨媽什麽都沒說。”想想又覺得不太可信,又說起沈庚在京城的事,“就是你大哥捎來書信,說在汴京一切都好,讓咱們不必掛念。”
沈庭還要細問,襄桐卻顯然看出沈趙氏有什麽事難以啟齒,便拉拉沈庭衣袖,“時辰不早了,我看今日就先到這兒吧,大哥的消息,等迴了家再讓娘給咱細說。”
等真到了家,沈趙氏則借口身上疲累,連晚飯都是在自己屋裏吃的,生怕被二兒子揪住盤問。
她何嚐不知,叢姨媽的話雖不中聽,但也占了七分道理。
沈家能娶他白家的女兒,終究是高攀了。
自己先頭為了給二郎活命臨時典了襄桐衝喜確實不是什麽光彩事,尤其白家書香門第,仔細計較起來都是她欠著考慮。
可是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沈趙氏也並不後悔迎襄桐進門。
這樣好的兒媳,是沈家積了福分才等來的佳兒婦,又哪是一個需要供在頭頂的大家閨秀能比。
她不禁暗暗下了決心,若白家非逼迫她沈家手足斷絕不可,她寧可讓大郎另擇旁家。
不過轉念又一想,若真和白家鬧到退親,白家姑娘日後怕是也沒臉做人,且這些年大郎得白家尊長照應才有今日,若貿然悔婚,大郎的前程怕也到了頭。
這一糾結,沈趙氏是夜便沒大睡好,到了次日,竟至於發起熱症,連炕都起不來了。
03
叢竇氏到家的時候天已擦黑,白紫念屋裏的小丫頭已在門口侯了多時,一見著人便馬上請到了後宅。
白紫念原本正擎了個繡畫繃子臨窗打發時間,因想到不日沈庚就要放榜,難免心緒難安。
這門親事表麵雖是沈庚求來的,兩家也從未有舊,但其實在白紫念還是個梳雙髻的小丫頭的時候就和沈庚在書院裏見過。
那一迴白紫念扮做個書童、學著貼身女使菱角在山裏爬樹摘桃摔傷了腿,菱角人小力弱尋人的工夫,她被路過的沈庚背了一路送去醫館,雖然兩個人都沒通名姓,且往後也再沒見過,甚至沈庚自始至終不知背著的是個假小子,但白紫念始終記得那一日,被他駝在背上的安穩。
年少懵懂不識心頭意,但無論日後哪個來提親,她都始終覺得差了些什麽。
直到去歲父親引了個年輕後生到花園裏讓她偷偷相看,她才驚覺,原來那迴短暫的相處已在她少不更事的年紀種下了一顆樹種,隻等著這一刻重逢,才讓情誼破土而生。
再後來,正式廝見時,他為她插戴了一隻親手打磨的玉釵,是她所有首飾裏最不起眼的一隻,甚至比以往任何一次相看時得到的釵禮都輕薄得多,卻是她唯一一次低著頭半含羞央人給戴上。
這一戴就是大半年,夜裏打散了頭發也要藏在枕頭底下。
心裏慶幸是他,又有些害怕。
他肯定不記得自己了,甚至隻會當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以父親看人的眼光,舉案齊眉不難,可她有些貪心,想要的更多。
她自小沒有兄弟姐妹,便叫來菱角旁敲側擊,如何討未來官人歡喜。
菱角比她還小著一歲,隻據了道聽途說的家長裏短給她出招,“我聽說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填滿他的胃腸,隻要姑娘練就一手好廚藝,不愁未來姑爺不會對您死心塌地。”
白紫念看看白白嫩嫩的小手,鼓起勇氣去了灶間,過得半個時辰,火沒點著,倒嗆了一鼻子灰,被她爹勒令禁足了三日。
菱角見她鬱鬱寡歡,又建議,“未來姑爺才高八鬥、滿腹詩書,姑娘不妨學著如何寫詩作賦,到時也能和姑爺有話可說。”
白紫念身為山長的女兒,字是識得的,但讀的不過是些女四書,諸如女德、女戒、女訓、女規,她離著出口成章,隻怕差著十年寒窗,臨時捉刀再行不通的。
最後無法,菱角祭出最後的招數,“那姑娘就隻能在他家人身上下些苦功了,隻要人人都說姑娘好,不怕未來姑爺不愛惜。”
白紫念點點頭,這個容易,她自小都沒跟人紅過臉,哪家長輩見了都說她溫柔賢淑知禮謙遜,想來沈家人,也不會討厭她的吧?
不過安全起見,她還是托了她姨母去探看探看。
叢竇氏自來沒有女兒,把她這個親姐姐的遺孤當做眼珠子一樣待,自然滿口應承下來。
她今日甫一進門,白紫念就連忙把她拉進後堂。
“姨母今日辛苦了,念兒給您沏茶。”
叢竇氏慈愛地撫著外甥女頭頂的黝黑秀發,“念兒放心,沈家那頭,姨母都替你打點好了,日後準保不會讓你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