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霍山村地界開闊, 其實卻隻有二十幾戶人家,百十口人常駐。
村裏閑置的土地還有大把, 但真正的上田卻一早就被村裏殷實的人家買走了。
其中占得田地最多的, 還要數裏正方家和村東頭胡家。
沈庭需要良田種蔗, 首先想到的, 是從這兩戶人家手裏勻些, 今年不得用還有明年後年, 迴頭再買些中田將就應付過眼下,也是個折中的辦法。
襄桐便在一旁建議,“要不先去裏正家說說看吧,也正好把你想帶挈鄉鄰的想法先透個信兒。”
沈庭覺得霍山的出產比他先頭預想的要多得多,心裏感激胡大牛的謙讓, 不免有些搖擺, “我想著,胡大哥他家,咱也要表示表示吧, 畢竟是他選了鋪子把山地讓給我。”
襄桐也不是刻意想排斥胡家人摻和到霍山的事裏來,隻是他家裏那位翟大娘子實在是個不省心的,眼下不知情沒鬧出什麽亂子已算慶幸,再主動招惹隻怕不妥。
“胡大哥和郎大人同來的時候是知道霍山有硝石和野菜的, 餘下諸如藥材和林木,也不是眼下能看見成效的,說出去倒像是顯擺托大之辭。至於從他家買田種蔗的事,我隻怕他娘子不會點頭, 搞不好爭執起來還要鬧得他夫妻失和,反而不美。我知道你有心迴報胡大哥一二,也不想攔你,要不到時等咱家和他娘子理清了往日是非再說?”
沈庭聽出襄桐顧慮,也明白她說得有道理,隻得暫時放下報恩的打算。“那咱就去方家先問問。”
兩個人登門的時候,裏正一家正在院子裏曬幹菜,連門都沒關,地上和窗下掛著的擺著的,俱是前些時日在寶石山摘挖來的,其中多是菌蕈和筍幹。
裏正娘子直腰的功夫,見沈家兩口子在門口欲叫門,忙起身笑道,“今日是什麽風把你們吹來的?我可聽說你家近來買了驢,正忙著進城販菜呢。”
襄桐知道,霍山村這幾十戶人家,東家長李家短的事根本就成不得什麽秘密,沈家和崔家見天拉著山貨打村裏過,早就被人看個遍了,索性也大大方方承認,“方娘子您就別打趣我們家了,不過一頭笨驢拉些野菜進城換些零花,哪能入您家的眼。誰不知道您家是村裏積善成福的門戶,家裏一頭牛就能抵得上我家三四頭驢子,更別說還有近百畝的田地,一輩子都不愁倉裏糧斷的。”
但凡是人,總是喜歡被人捧著說,方娘子也笑著上前攙住襄桐,“瞧你這張巧嘴,也不知是吃什麽長大的,我就是想眼熱一迴,都張不開嘴了。”
裏正見兩家婦人聊得火熱,也忙招唿沈庭,“二郎可是稀客,今日怎想著來看我們?”“屋裏的,別光顧著說話,還不去灶下備茶。”
沈家有求於人,襄桐哪好意思勞煩裏正娘子,忙攔著她,“大娘子別忙了,我們就些微小事想問,站站腳就走。”
裏正娘子見狀,倒愈發感興趣,“那你們小兩口倒是快說啊,知道我是個急性子,一會兒火上房了。”
沈庭便把得了霍山開采權的事簡要說了一通,隻隱去其中關於山匪的細節。
“我想著,既得了蔗種,憑白耗在山裏未免可惜,就打算先試試在咱霍山村的閑田裏種些,若真能有法子煉成糖霜,不說是一本萬利的營生,至少也能造福一方,使咱們鄉鄰再不愁糖貴不得食。”
裏正一向是個嚴正謹慎的,不免細問,“你說山裏有蔗林?可是我們杭州地界,原不該有啊。”
沈庭忙解釋,“許是從前山匪得了良種移栽過來的,我瞧著長勢不錯,想先種個二十畝試試,若實在不成,也隻當浪費了大半年光景,也虧不得太多。”
“那若真種得了,你又有幾成把握能製出糖霜,其品相比兩廣之地販運來的品相又如何?”
沈庭不敢誇大,隻保守作答,“即便稍遜色些,總比飴要甜、比蜜要易得,也算是為咱們貧苦人家做些好事了。”
裏正娘子是個精明的,知道這沈家得了霍山,往後定會是個了不起的門戶,忙推搡了裏正一把。
“瞧你,人家好心給你說個拉拔鄉鄰的好處,你不想著頌揚,反倒問東問西的,要我說,隻衝著沈二郎和他娘子大公無私為咱們整個霍山村謀福,你就該敲鑼打鼓地幫著張羅張羅。”
沈庭忙說,“不敢不敢。這事成與不成的,我還不知道呢,若真如我所期,明年自然要帶上鄉鄰們一道種蔗。”
裏正聽他沒打算盲目推廣種蔗,稍稍安心,“你既有這層想頭,我也不多問你,隻一點,這種蔗雖是生財之道,但畢竟糧食關乎天下民生,不可荒廢。”
襄桐見沈庭一時接不上話,趕忙替他保證,“您放心,到時咱隻限定,若想種蔗,須得種上同樣麵積的糧食,我們家再給放蔗種,這樣大約就可行了吧?”
裏正點點頭,“你們想得周到,我也就不推三阻四了,說吧,是想讓我做什麽?”
沈庭抱拳一揖,“想從您家手裏,勻上些良田。”
裏正和他娘子均是一愣,沒想到這羊毛都薅到他們頭上了。
襄桐看出他們心裏不舍,隻在一旁保證,“也不會盡占了您家好地,隻為了日後研判如何能讓蔗林豐產。若您家實在不舍得賣地,到時算做租給咱家也成。”
裏正娘子確實肉疼,但也不想眼下得罪人,最終提議,“我看不如這樣吧,我家勻出十畝良田給你,你再把靠近霍山的那片荒地買下,到時我家官人給你家出了保書,這墾荒的地至少能賤上三成呢。”
沈庭之前倒是沒想過這茬,“霍山腳下的荒地?”
襄桐也有顧慮,“隻怕地力不厚,出息不好。”
裏正擺擺手,“也未見得,我去歲打那邊走過,地裏的草甸長得恁高,待燒上兩日,便是上好的肥。”
沈庭想想,既草能生得好,就不會是旱地、貧地,“那我去看看,若地力不礙,今日就買下來。”“您家那十畝良田,我也厚顏耗下,今日就立契過賬,待入秋地裏稻子收了,再做交割。”
02
沈家又是買地,又是雇人開荒,一時間成了霍山村炙手可熱的人物。
有些人家主動上門道喜,順道打聽種蔗製糖的事;
有些人家安於現狀,隻一心種好自家那一畝三分地,不打算湊趣,也不指著發財;
還有一些人家,舉棋不定,想等看到些收效再下水一試;
這些反應都實屬正常,畢竟凡事都有兩麵,是福是禍,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還是曇花一現水裏撈月,全憑各自運道。
但也有那麽幾戶人家,揣著顆酸梅子的黑心肝,自己不想出人出力,反倒嫉恨旁人走了時運,惡語相向。
這裏頭,最為顯眼的,要數村東頭的喬家,以及,前些時日才從霍山退出來的楊家,確切說,是喬寡婦和楊老太兩人。
喬寡婦之前和沈家交集有限,頂多是看沈家不過眼,但到底不知道什麽內情,楊老太則不同,她一路跟沈家人相處至今,連沈家每日從地裏得了多少出息都摸得門清兒,且見沈家如今愈加發跡了,心裏哪能順意,甚至覺得沈家是挖好了坑逼著她主動退出,於是沒事便在村頭戶尾講沈家人的是非。
尤其是關於沈家那個能幹又漂亮的二兒媳,更是她潑髒水的重點。
這一日,村裏幾個婦人在村口的古井邊排隊打水,正巧有人談到崔、薛兩家人跟著沈家走了大運的話題。
“那沈家從前平平無奇,也不知怎的走了大運,可見她家那個才進門的二兒媳是個有福氣的,既旺家又旺財。”
楊老太聽了就不順意,“你們看著那是個周到良善的,卻再想不到原是個偷兒,連那樹上的破枇杷葉子都要撈上一把,真真的兩麵三刀、口蜜腹劍。”
先頭說話的申家人不免奇怪,“不能吧,我那日從她家借灶眼使,他家二兒媳婦還幫我看火呢,不像是個貪占旁人便宜的人啊。”
一旁的喬氏自然要幫腔,“要不怎麽說知人知麵不知心呢,我先頭也以為沈家人曆來良善,娶來個婦人也差不到哪去,誰知頭迴見麵就踩了我的臉,說我不配跟她攀交。天爺啊,我這把年紀,被她個牙口沒長齊整的小輩指著鼻子寒磣,也不知她是跟誰學的道理,日後沈家聲名還不讓她敗盡了去。足見這種自小沒了教養給人做仆役的,千萬不能娶進門,不然定要禍及滿門呢。”
這閑話閑話,閑時聽聽,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但有那從沈家嚐到些微好處的,自然要幫著說話,“你們說的我不知真假,但昨日我跟著沈家進霍山砍蔗做種,一日就得了一百文的工錢,他家郎婦親自剝了十幾杆長好的粗蔗給我們嚐鮮呢……”
楊老太聽得跳腳,“你懂什麽?她那是假大方罷了。還有,你當自己一日百十文工錢挺高呢?其實不足人家日進鬥金裏的一個零頭,這是拿你們當驢使喚呢。”
兩邊人各執一詞,爭辯不下之時,一個身穿素麵褙子的年長婦人默默從人群裏退了出來。
她原本是來霍山村尋人的,隻想問聲沈庚家的位置,哪想聽了一腦門官司。
要是沈家的二兒媳真是個厲害的,她可怎麽舍得親外甥女嫁入這樣的人家。
霍山村地界開闊, 其實卻隻有二十幾戶人家,百十口人常駐。
村裏閑置的土地還有大把, 但真正的上田卻一早就被村裏殷實的人家買走了。
其中占得田地最多的, 還要數裏正方家和村東頭胡家。
沈庭需要良田種蔗, 首先想到的, 是從這兩戶人家手裏勻些, 今年不得用還有明年後年, 迴頭再買些中田將就應付過眼下,也是個折中的辦法。
襄桐便在一旁建議,“要不先去裏正家說說看吧,也正好把你想帶挈鄉鄰的想法先透個信兒。”
沈庭覺得霍山的出產比他先頭預想的要多得多,心裏感激胡大牛的謙讓, 不免有些搖擺, “我想著,胡大哥他家,咱也要表示表示吧, 畢竟是他選了鋪子把山地讓給我。”
襄桐也不是刻意想排斥胡家人摻和到霍山的事裏來,隻是他家裏那位翟大娘子實在是個不省心的,眼下不知情沒鬧出什麽亂子已算慶幸,再主動招惹隻怕不妥。
“胡大哥和郎大人同來的時候是知道霍山有硝石和野菜的, 餘下諸如藥材和林木,也不是眼下能看見成效的,說出去倒像是顯擺托大之辭。至於從他家買田種蔗的事,我隻怕他娘子不會點頭, 搞不好爭執起來還要鬧得他夫妻失和,反而不美。我知道你有心迴報胡大哥一二,也不想攔你,要不到時等咱家和他娘子理清了往日是非再說?”
沈庭聽出襄桐顧慮,也明白她說得有道理,隻得暫時放下報恩的打算。“那咱就去方家先問問。”
兩個人登門的時候,裏正一家正在院子裏曬幹菜,連門都沒關,地上和窗下掛著的擺著的,俱是前些時日在寶石山摘挖來的,其中多是菌蕈和筍幹。
裏正娘子直腰的功夫,見沈家兩口子在門口欲叫門,忙起身笑道,“今日是什麽風把你們吹來的?我可聽說你家近來買了驢,正忙著進城販菜呢。”
襄桐知道,霍山村這幾十戶人家,東家長李家短的事根本就成不得什麽秘密,沈家和崔家見天拉著山貨打村裏過,早就被人看個遍了,索性也大大方方承認,“方娘子您就別打趣我們家了,不過一頭笨驢拉些野菜進城換些零花,哪能入您家的眼。誰不知道您家是村裏積善成福的門戶,家裏一頭牛就能抵得上我家三四頭驢子,更別說還有近百畝的田地,一輩子都不愁倉裏糧斷的。”
但凡是人,總是喜歡被人捧著說,方娘子也笑著上前攙住襄桐,“瞧你這張巧嘴,也不知是吃什麽長大的,我就是想眼熱一迴,都張不開嘴了。”
裏正見兩家婦人聊得火熱,也忙招唿沈庭,“二郎可是稀客,今日怎想著來看我們?”“屋裏的,別光顧著說話,還不去灶下備茶。”
沈家有求於人,襄桐哪好意思勞煩裏正娘子,忙攔著她,“大娘子別忙了,我們就些微小事想問,站站腳就走。”
裏正娘子見狀,倒愈發感興趣,“那你們小兩口倒是快說啊,知道我是個急性子,一會兒火上房了。”
沈庭便把得了霍山開采權的事簡要說了一通,隻隱去其中關於山匪的細節。
“我想著,既得了蔗種,憑白耗在山裏未免可惜,就打算先試試在咱霍山村的閑田裏種些,若真能有法子煉成糖霜,不說是一本萬利的營生,至少也能造福一方,使咱們鄉鄰再不愁糖貴不得食。”
裏正一向是個嚴正謹慎的,不免細問,“你說山裏有蔗林?可是我們杭州地界,原不該有啊。”
沈庭忙解釋,“許是從前山匪得了良種移栽過來的,我瞧著長勢不錯,想先種個二十畝試試,若實在不成,也隻當浪費了大半年光景,也虧不得太多。”
“那若真種得了,你又有幾成把握能製出糖霜,其品相比兩廣之地販運來的品相又如何?”
沈庭不敢誇大,隻保守作答,“即便稍遜色些,總比飴要甜、比蜜要易得,也算是為咱們貧苦人家做些好事了。”
裏正娘子是個精明的,知道這沈家得了霍山,往後定會是個了不起的門戶,忙推搡了裏正一把。
“瞧你,人家好心給你說個拉拔鄉鄰的好處,你不想著頌揚,反倒問東問西的,要我說,隻衝著沈二郎和他娘子大公無私為咱們整個霍山村謀福,你就該敲鑼打鼓地幫著張羅張羅。”
沈庭忙說,“不敢不敢。這事成與不成的,我還不知道呢,若真如我所期,明年自然要帶上鄉鄰們一道種蔗。”
裏正聽他沒打算盲目推廣種蔗,稍稍安心,“你既有這層想頭,我也不多問你,隻一點,這種蔗雖是生財之道,但畢竟糧食關乎天下民生,不可荒廢。”
襄桐見沈庭一時接不上話,趕忙替他保證,“您放心,到時咱隻限定,若想種蔗,須得種上同樣麵積的糧食,我們家再給放蔗種,這樣大約就可行了吧?”
裏正點點頭,“你們想得周到,我也就不推三阻四了,說吧,是想讓我做什麽?”
沈庭抱拳一揖,“想從您家手裏,勻上些良田。”
裏正和他娘子均是一愣,沒想到這羊毛都薅到他們頭上了。
襄桐看出他們心裏不舍,隻在一旁保證,“也不會盡占了您家好地,隻為了日後研判如何能讓蔗林豐產。若您家實在不舍得賣地,到時算做租給咱家也成。”
裏正娘子確實肉疼,但也不想眼下得罪人,最終提議,“我看不如這樣吧,我家勻出十畝良田給你,你再把靠近霍山的那片荒地買下,到時我家官人給你家出了保書,這墾荒的地至少能賤上三成呢。”
沈庭之前倒是沒想過這茬,“霍山腳下的荒地?”
襄桐也有顧慮,“隻怕地力不厚,出息不好。”
裏正擺擺手,“也未見得,我去歲打那邊走過,地裏的草甸長得恁高,待燒上兩日,便是上好的肥。”
沈庭想想,既草能生得好,就不會是旱地、貧地,“那我去看看,若地力不礙,今日就買下來。”“您家那十畝良田,我也厚顏耗下,今日就立契過賬,待入秋地裏稻子收了,再做交割。”
02
沈家又是買地,又是雇人開荒,一時間成了霍山村炙手可熱的人物。
有些人家主動上門道喜,順道打聽種蔗製糖的事;
有些人家安於現狀,隻一心種好自家那一畝三分地,不打算湊趣,也不指著發財;
還有一些人家,舉棋不定,想等看到些收效再下水一試;
這些反應都實屬正常,畢竟凡事都有兩麵,是福是禍,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還是曇花一現水裏撈月,全憑各自運道。
但也有那麽幾戶人家,揣著顆酸梅子的黑心肝,自己不想出人出力,反倒嫉恨旁人走了時運,惡語相向。
這裏頭,最為顯眼的,要數村東頭的喬家,以及,前些時日才從霍山退出來的楊家,確切說,是喬寡婦和楊老太兩人。
喬寡婦之前和沈家交集有限,頂多是看沈家不過眼,但到底不知道什麽內情,楊老太則不同,她一路跟沈家人相處至今,連沈家每日從地裏得了多少出息都摸得門清兒,且見沈家如今愈加發跡了,心裏哪能順意,甚至覺得沈家是挖好了坑逼著她主動退出,於是沒事便在村頭戶尾講沈家人的是非。
尤其是關於沈家那個能幹又漂亮的二兒媳,更是她潑髒水的重點。
這一日,村裏幾個婦人在村口的古井邊排隊打水,正巧有人談到崔、薛兩家人跟著沈家走了大運的話題。
“那沈家從前平平無奇,也不知怎的走了大運,可見她家那個才進門的二兒媳是個有福氣的,既旺家又旺財。”
楊老太聽了就不順意,“你們看著那是個周到良善的,卻再想不到原是個偷兒,連那樹上的破枇杷葉子都要撈上一把,真真的兩麵三刀、口蜜腹劍。”
先頭說話的申家人不免奇怪,“不能吧,我那日從她家借灶眼使,他家二兒媳婦還幫我看火呢,不像是個貪占旁人便宜的人啊。”
一旁的喬氏自然要幫腔,“要不怎麽說知人知麵不知心呢,我先頭也以為沈家人曆來良善,娶來個婦人也差不到哪去,誰知頭迴見麵就踩了我的臉,說我不配跟她攀交。天爺啊,我這把年紀,被她個牙口沒長齊整的小輩指著鼻子寒磣,也不知她是跟誰學的道理,日後沈家聲名還不讓她敗盡了去。足見這種自小沒了教養給人做仆役的,千萬不能娶進門,不然定要禍及滿門呢。”
這閑話閑話,閑時聽聽,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但有那從沈家嚐到些微好處的,自然要幫著說話,“你們說的我不知真假,但昨日我跟著沈家進霍山砍蔗做種,一日就得了一百文的工錢,他家郎婦親自剝了十幾杆長好的粗蔗給我們嚐鮮呢……”
楊老太聽得跳腳,“你懂什麽?她那是假大方罷了。還有,你當自己一日百十文工錢挺高呢?其實不足人家日進鬥金裏的一個零頭,這是拿你們當驢使喚呢。”
兩邊人各執一詞,爭辯不下之時,一個身穿素麵褙子的年長婦人默默從人群裏退了出來。
她原本是來霍山村尋人的,隻想問聲沈庚家的位置,哪想聽了一腦門官司。
要是沈家的二兒媳真是個厲害的,她可怎麽舍得親外甥女嫁入這樣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