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睜眼時, 天已大亮。
襄桐整個人還是恍惚的,等晨起的涼風順著虛掩的房門鑽進來, 她不禁打了個寒顫, 這才迴過神, 立即坐起身穿衣。
往常這個時辰, 早該去山裏挖筍了。
沈庭正巧端了碗紅棗粥進屋, 見襄桐披了外衣穿鞋下地, 趕忙上前攔住。
“你身上難受,今日就別動彈了,有事我替你張羅。”
邊說,便把粥碗遞到她眼前,接著又道, “娘和三郎起早出門前來看過你, 都說務必讓你好好休養著,娘還特意從崔家借了幾個雞子兒,這會兒還在鍋裏溫著。等一會兒你喝完粥, 我再給你剝。”
襄桐見沈庭自顧自地碎碎念,坐在炕沿有些發懵,隻能轉移個話題。
“娘和三郎出門了?是去寶石山嗎?”
沈庭看襄桐沒接過碗,索性自己舀了一勺, 又在嘴邊吹涼了送到襄桐嘴邊。
“娘說節前答應安掌櫃,這兩日給太和樓要送些筍,不去怕失了信譽,所以不能留在家照看你, 還囑我不要讓你著涼。你還不趕緊迴炕上躺著,再喝碗熱粥發發汗。我把紅糖水也預備好了,都在灶上熱著呢,等會和雞蛋一起給你端來。”
襄桐見今日的沈庭如此殷勤,越發的不自在,趕忙從沈庭手裏接過碗。
“我自己來。”看沈庭不錯眼地盯著她看,連連保證,“我已經沒事了,肚子早就不疼了,而且也該起了……太和樓訂了三百多隻筍,隻讓娘和三郎兩個人挖得做到什麽時辰?我一會兒還是上山去搭把手吧。”
說著又把碗放了一邊就要下地。
沈庭顯然不認同,他順手一撈把襄桐的鞋脫了,又抬了她雙腿扶她迴炕上窩進被裏。
“你別逞強,娘說了,這三五日都不許你再下地。我如今也好了,雖不能賣大力氣,但在家看顧你還是不成問題的。”
襄桐先頭聽他又是雞蛋又是糖水,還沒多想,這一結合三五日不讓下地和碗裏的紅棗粥,還有什麽不明白?瞬間紅暈爬上雙頰,直蔓延到耳根。
“我,我總要出去解手啊。”
沈庭麵上一窘,又趕緊蹲下身,準備再幫她把鞋套上。
襄桐長這麽大還沒被哪個外人這麽對待,半是羞惱半是感動。
“我自己穿。”她怕沈庭不走,又假意支使他,“你再去幫我把糖水拿來吧,多放糖,少放薑。”
沈庭聞言起身,又順手幫她把件厚襖拿來連連叮囑她,“出屋多穿著些,早間還有涼風,你受不得。”仿佛她就是個紙糊的。
這才推門出去。
襄桐見沈庭可算走了,直唿出口氣,看手邊的粥折騰到現在正是不涼不熱,端起來小口抿了,味道還不錯。
她是多久沒體會過,這種讓人捧在手心裏如珠似寶珍惜著的感覺了?
腦袋裏不禁突然冒出個更加荒唐的想法,如果不離開沈家,這樣的日子,也算和美。
她隨即搖了搖頭,青天白日想這些有的沒的,真不害臊。
襄桐把這些奇怪的念頭悉數趕出腦海,先從炕櫃角落一個包袱裏找出了什麽,然後往茅房去拾掇自己。
等到再迴屋來,屋裏炕桌上已經擺上了糖水和雞蛋,沈庭人卻不在。
她去灶下找了一迴,也沒尋見人影,竟莫名有些擔心。
“二郎,二郎?你在何處?”
沈庭卻打院子外頭應了聲:“我這就迴來。”
襄桐循著聲音上前,透過門縫往外看去,見胡大牛正牽著馬在門口和沈庭說話。
她眼下沒梳頭且衣冠不整的,就沒開門招唿,直接退迴屋裏等著。
又過來一會兒,沈庭打外頭迴來,臉上神色竟有些凝重。
襄桐關切地問:“胡大哥一早登門,是不是出什麽事了?”
沈庭看襄桐也跟著皺了眉頭,十分擔心的樣子,趕忙拉著她手肘往炕邊走。
“沒出什麽事,你別亂想。”“糖水快涼了,你快趁熱喝。”
襄桐越發不信。“你別瞞我,你臉上都寫著呢。”怕他不肯說,又再三保證:“就算真有什麽,我也不會告訴娘子的。你說出來,我也能幫你參詳參詳。”
沈庭這才吐口,“也沒什麽大事。胡大哥方才過來,是告訴我他已經選好了郎大人派的賞。”
襄桐低頭猜測,“看你的神色,他難道沒選霍山的開山權?”
按著正常人家想法,都要選霍山吧?
而讓沈庭煩惱的,絕對不是因為吃虧失利。
“讓你說著了,他說他想要杭州城裏的鋪麵,把霍山留給了咱家,一會迴城裏就要報給郎大人。”
襄桐聽到是這個結果,還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但也要寬慰著說。
“他家既選了鋪麵,自然有他家的打算,你也別想太多。我知道你是想趁這機會還他個人情,現在這人情沒還反倒越欠越大,你心裏過意不去而已。”
沈庭見襄桐說到他心裏去,也不再避著她,頗引她做知己看。
“你說的不錯。其實郎大人昨日提起這兩處犒賞的時候,我就有意讓胡大哥直接選了霍山十年的開山權,那裏畢竟多年沒有百姓踏足,山間的物產應是還有不少。咱家呢,得了剩下的鋪子,我也好找了由頭帶你進城。你是個有眼界的,不該就一頭紮在這一畝三分地裏和我吃苦,本想著,若這迴能順水推舟得了鋪子,我也好說服娘點頭。”
可惜種種盤算都落了空。
襄桐沒想到這事還牽扯上自己,不過感動之餘不想深說,隻想法岔開話題。
“胡大哥能有這樣舍己為人的胸襟我能明白,可這事,他家裏人怎可能同意?”
尤其是他那個理歪人也歪的娘子翟氏,放著這麽塊大肥肉,怎舍得吐口?且便宜的還是令她嫉恨的沈家人。
“胡大哥說這事隻和胡大娘商量過,他娘子昨日娘家有事歸寧了還不知。”
這就說得通了,難怪翟氏沒有鬧起來,原來還被蒙在鼓裏,隻怕後麵又是場風波。
襄桐猜得到,沈庭肯定也能想到,襄桐便不說出來給他繼續添堵,隻據實擘肌分理。
“胡大哥特意上門和你說定,便是他家已深思熟慮過了。既然事情已經這樣,你也不要再有顧慮。其實要我說,這霍山既是座金山銀山,同時也似那燙手的山芋。你如今接下,看著占著便宜,實則有利也有弊。沈家從前在村裏不過中下之戶,猛然乍富必然要遭人紅眼,明裏撚酸的也就罷了,就怕有人暗中使壞,反讓人不安生。”
沈庭經這一提醒,也深以為然。
“你說的極是,這山長在那裏,咱坐家裏又看管不到,失了丟了一把火燒了,隻能心疼,卻沒有日日防賊的辦法。若實在不行,我看過段時日就把它退還給郎大人得了。”
襄桐搖頭。“郎大人要是想接手,當初也輪不到你們。他或是看不上這點浮財,又或是不願意給家裏招禍,這才把鋪子和霍山的開山權轉手送人。你別說把山頭重新過到他名下,便是把出息全換了銀兩暗地裏奉承,人家都未必肯收,被人揪住就是身敗名裂的大錯。”
“你說的也是,郎大人仕宦之家,最是講究小心行船。咱看著天大的富貴,在人家眼裏不過是微不足道的蠅頭小利,再犯不上因此惹上一身腥臭。方才是我妄言了。”
“所以啊,事已落定,你也別再想東想西了,往後啊,隻顧著怎麽靠著那山頭,讓娘子她在村裏腰杆硬整起來,再不讓那些欺軟怕硬的鼠輩欺到她頭上才是要緊。”
“桐娘你說的是,待過兩日我騰出手來,就去霍山看看。”
“要是方便,我也想跟你去一趟,順便瞧瞧有什麽時鮮可摘。”
“嗯,咱們一道去。”
02
轉眼進了三月,天地徹底迴暖,地裏青苗冒了尖,忙了近月的農戶們總算能緩口氣,不用終日被綁在地裏頭。
襄桐在家被困了數日不得出門,心裏似長了蚤子,每日隻能和沈庭四目相對,簡直百無聊賴。
尤其是看著沈趙氏和沈慶每日進進出出,或是進山挖筍摘蕈,或是進城給幾處酒樓送貨,她愈發心急。
沈趙氏見襄桐閑不下來,二月二十五那日得空把裁衣的方法教授給她,也好讓她白日裏打發時間。
襄桐依言把上次進城買的葛布重新翻找出來,按著計劃,想趕在上巳節之前做了春衫給沈庭換上。
襄桐雖是個手巧之人,但不知為何,在這製衣一事上大失水準。
先是量尺時,她找不準胸圍腰圍的位置,隻草草拿繩繞著沈庭圈了敷衍了事,後來又有上衣袖子做得長了,下裳製得短了,連針腳都算不上細密的笑話鬧出來。
沈慶在一旁感歎:有那時間,還不如讓二嫂多研究研究菜譜。
沈庭自然不幹,做菜是全家人一起來分,可這春衫是獨獨隻給他一人做的。
等到三月一,襄桐終於收了簸籮針線,拿著做好的新衣讓他試穿,沈庭高興得跟個孩子一樣,找不到人顯擺,隻能拉了沈慶來瞧。
“二哥這身新衣如何?你二嫂親手裁的。”炫耀之心昭然若揭。
結果沈慶兜頭一盆冷水。“二哥,你這褲子都露出腳踝了,我咋覺著,二嫂本意其實是想給我做的,結果被你搶了!”
沈庭不服,堅稱這衣服是襄桐為他量身定做的。“你懂個屁,怎不是給我做的?你二嫂是怕做長了耽誤幹活。”
沈慶再次語出驚人:“你說是便是吧,反正到頭還不是改改留給我穿。”
為這事,沈庭難得耍了小孩心性,“今日我帶著娘和你二嫂去咱家山頭看看,你就不用跟著了,在家好好想想這些天都做了什麽錯事,想明白了再出門。”
沈慶腹誹:還能是什麽錯事,不就是自己跟著二嫂出門賺錢,二哥他吃了一個月軟飯,惱羞成怒了唄。
不過這話他也隻敢在心裏想想。
……
因城裏人搶食春筍的熱鬧勁已過,加上襄桐這些天完全放手山貨的營生,如今沈家隻隔日才進一迴山,次日進一迴城。
太和樓與知府衙門那邊,尋常隻隔日供給,需求的數目也日漸減少,而其他幾家就更是有一搭沒一搭,而鹿鳴齋算是徹底斷了,沈趙氏前兩日找孫采辦結清了賬目,已多日沒登門。
不過凡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麵,孫采辦給結賬那日也沒有把話說絕,隻說若有了上好的山鮮,他家還是會收的。
沈趙氏看錢袋子每日的進項越來越癟,明裏不說,其實也著急的很,可是寶石山那頭上山采鮮的人多起來,她再也拿不出比旁家更精細稀罕的東西來。
所以這迴,沈庭告訴她沈家即將得來霍山十年的采山權,沈趙氏是打心眼裏高興的。
“這迴再不用同旁人去搶,咱隻挑了最鮮的摘挖,指定能讓那些店麵爭相哄搶。”
沈庭和襄桐見沈趙氏信心滿滿,默契地沒把先頭擔心旁人使壞的事和她說,省得她徒增煩惱。
真到一家人出門的時候,沈庭自然沒辦法真把三郎沈慶留在家裏“思過”,那小子如今可是家裏駕車的能人,少了他可出不了遠門。
襄桐怕路上顛簸,而沈庭才養好傷,還特意在車板上鋪了厚厚的一層稻草和舊棉被,讓沈庭又是一陣竊喜。
一家人趁著大好晨光,心情雀躍地向著兩裏地之外的霍山進發。
沈庭對霍山的情況最為熟悉,趁著路上就開始給家裏人講起來,當然,主要是講給一直在城北生活的襄桐聽。
“說起這處霍山,在古時曾經是寶石山的餘脈,早在我剛出生那會兒被個道觀圈起做了義田。後來那道觀破敗了,又被一些西北來的悍匪占了,且一占就是好些年。因山裏有兩座主峰,狀似駝峰,悍匪便自己起了個‘雙駝嶺’的諢名,慢慢倒叫開了。”
“其實官府早年也曾上山剿匪,但那群歹人實在狡猾,在山裏竟也是狡兔三窟,至少有兩迴都讓戍守的兵將撲了個空,再加上尋常本地百姓去的少,隻外地客商過境,在駱駝背中間的林道裏穿行才偶或被截,所以官府慢慢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襄桐聽完點了點頭,也難免好奇。
“想來霍山被占這些年,已經很多年沒人上去過了,不知山裏是個什麽境況?是多有山岩還是林木?”
“你問到這裏,又是霍山的一怪。”“旁的山或是林木茂盛,或是不毛之地,隻這霍山方圓二十畝地,自下而上竟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氣象。”
這迴連和沈庭在置氣的三郎沈慶都不禁被吸引了,一邊駕車一邊豎著耳朵聽。
襄桐也歪著頭靜候下文。
“挨著霍山腳下,是片荒地,因往日離著山匪太近,也無人敢買下開荒,到了春夏便會長出諸多叫不上名來的雜草。因向著陽,到了秋天能長到近半人高去,時日久了隻留下幾條車馬壓實的土道,直通向駱駝背之間的夾道。”
“順著山腳往上看,便是幾十丈高的山岩,岩石上除了偶有從縫隙鑽出來的藤蔓,再難尋旁的植被,如果不是我從山脊行過,見裏頭有林木,還要當它是座荒山。”
“再往高處,南北兩個‘駝峰’景象又稍有不同,但依稀可見,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林木,比夾道兩旁的樹木還要密實許多,想著會有不少野鮮,隻是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麽野獸出沒。”
沈庭絮絮講了一路,襄桐聽得越發感興趣。
旁的不論,兩浙之地多山嶺,而林木間的寶貝也多了去,不拘是筍、芋、蕨、豆這類民戶常挖常食的,抑或是銀杏、山胡桃、酸梅此種果仁類,都是隨處可見的寶貝。
更讓人期待的,是未經人砍伐的林木茂盛之地,是菌蕈的溫床,更有可能孕育出許多百年不見的藥材,就如前些時日沈慶偶然采到的野靈芝。
襄桐和沈家人不會藏掖,把自己想法如實說出來。
“如今山匪被剿滅的消息還沒公示,附近山民也暫不會想著到霍山采挖山珍,我想著,不若趁熱打鐵,咱先把山裏拔尖的山貨先歸攏來,趁著上巳節再趕迴熱灶。
沈趙氏也十分認同,“是這個理兒,咱一會兒進山不急著挖筍,先把四處都考量一遍,得了別的珍鮮也好和安掌櫃交差。”
兩裏地的路程,趕車過去,連一刻鍾都用不上。
沈庭引著沈慶,繞過眼前大片的山岩,直奔車馬能走的山脊夾道。
“這裏就是我之前碰見山匪的地方,左右都是林地,林子深處通往山上。”
襄桐就著沈庭所指方向往南北的兩座高峰均端詳了一番,想不到這霍山占地不算廣,但兩座山嶺卻不矮,想要一日把兩處都走一遭,也是艱難。
“山間林木茂密,山勢高聳,我覺得,咱今日不如擇了一個山頭去看?”
襄桐的提議,沈家人聽了也十分認同,但不禁又有了問題,這兩座山峰,今日先瞧哪個?
襄桐已有打算,“就先去北邊吧。”那處日照少,更易養出積年的寶貝。
作者有話要說:最近都在趕稿,評論區迴複較少,但我都會一一看完的~
筆芯~
睜眼時, 天已大亮。
襄桐整個人還是恍惚的,等晨起的涼風順著虛掩的房門鑽進來, 她不禁打了個寒顫, 這才迴過神, 立即坐起身穿衣。
往常這個時辰, 早該去山裏挖筍了。
沈庭正巧端了碗紅棗粥進屋, 見襄桐披了外衣穿鞋下地, 趕忙上前攔住。
“你身上難受,今日就別動彈了,有事我替你張羅。”
邊說,便把粥碗遞到她眼前,接著又道, “娘和三郎起早出門前來看過你, 都說務必讓你好好休養著,娘還特意從崔家借了幾個雞子兒,這會兒還在鍋裏溫著。等一會兒你喝完粥, 我再給你剝。”
襄桐見沈庭自顧自地碎碎念,坐在炕沿有些發懵,隻能轉移個話題。
“娘和三郎出門了?是去寶石山嗎?”
沈庭看襄桐沒接過碗,索性自己舀了一勺, 又在嘴邊吹涼了送到襄桐嘴邊。
“娘說節前答應安掌櫃,這兩日給太和樓要送些筍,不去怕失了信譽,所以不能留在家照看你, 還囑我不要讓你著涼。你還不趕緊迴炕上躺著,再喝碗熱粥發發汗。我把紅糖水也預備好了,都在灶上熱著呢,等會和雞蛋一起給你端來。”
襄桐見今日的沈庭如此殷勤,越發的不自在,趕忙從沈庭手裏接過碗。
“我自己來。”看沈庭不錯眼地盯著她看,連連保證,“我已經沒事了,肚子早就不疼了,而且也該起了……太和樓訂了三百多隻筍,隻讓娘和三郎兩個人挖得做到什麽時辰?我一會兒還是上山去搭把手吧。”
說著又把碗放了一邊就要下地。
沈庭顯然不認同,他順手一撈把襄桐的鞋脫了,又抬了她雙腿扶她迴炕上窩進被裏。
“你別逞強,娘說了,這三五日都不許你再下地。我如今也好了,雖不能賣大力氣,但在家看顧你還是不成問題的。”
襄桐先頭聽他又是雞蛋又是糖水,還沒多想,這一結合三五日不讓下地和碗裏的紅棗粥,還有什麽不明白?瞬間紅暈爬上雙頰,直蔓延到耳根。
“我,我總要出去解手啊。”
沈庭麵上一窘,又趕緊蹲下身,準備再幫她把鞋套上。
襄桐長這麽大還沒被哪個外人這麽對待,半是羞惱半是感動。
“我自己穿。”她怕沈庭不走,又假意支使他,“你再去幫我把糖水拿來吧,多放糖,少放薑。”
沈庭聞言起身,又順手幫她把件厚襖拿來連連叮囑她,“出屋多穿著些,早間還有涼風,你受不得。”仿佛她就是個紙糊的。
這才推門出去。
襄桐見沈庭可算走了,直唿出口氣,看手邊的粥折騰到現在正是不涼不熱,端起來小口抿了,味道還不錯。
她是多久沒體會過,這種讓人捧在手心裏如珠似寶珍惜著的感覺了?
腦袋裏不禁突然冒出個更加荒唐的想法,如果不離開沈家,這樣的日子,也算和美。
她隨即搖了搖頭,青天白日想這些有的沒的,真不害臊。
襄桐把這些奇怪的念頭悉數趕出腦海,先從炕櫃角落一個包袱裏找出了什麽,然後往茅房去拾掇自己。
等到再迴屋來,屋裏炕桌上已經擺上了糖水和雞蛋,沈庭人卻不在。
她去灶下找了一迴,也沒尋見人影,竟莫名有些擔心。
“二郎,二郎?你在何處?”
沈庭卻打院子外頭應了聲:“我這就迴來。”
襄桐循著聲音上前,透過門縫往外看去,見胡大牛正牽著馬在門口和沈庭說話。
她眼下沒梳頭且衣冠不整的,就沒開門招唿,直接退迴屋裏等著。
又過來一會兒,沈庭打外頭迴來,臉上神色竟有些凝重。
襄桐關切地問:“胡大哥一早登門,是不是出什麽事了?”
沈庭看襄桐也跟著皺了眉頭,十分擔心的樣子,趕忙拉著她手肘往炕邊走。
“沒出什麽事,你別亂想。”“糖水快涼了,你快趁熱喝。”
襄桐越發不信。“你別瞞我,你臉上都寫著呢。”怕他不肯說,又再三保證:“就算真有什麽,我也不會告訴娘子的。你說出來,我也能幫你參詳參詳。”
沈庭這才吐口,“也沒什麽大事。胡大哥方才過來,是告訴我他已經選好了郎大人派的賞。”
襄桐低頭猜測,“看你的神色,他難道沒選霍山的開山權?”
按著正常人家想法,都要選霍山吧?
而讓沈庭煩惱的,絕對不是因為吃虧失利。
“讓你說著了,他說他想要杭州城裏的鋪麵,把霍山留給了咱家,一會迴城裏就要報給郎大人。”
襄桐聽到是這個結果,還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但也要寬慰著說。
“他家既選了鋪麵,自然有他家的打算,你也別想太多。我知道你是想趁這機會還他個人情,現在這人情沒還反倒越欠越大,你心裏過意不去而已。”
沈庭見襄桐說到他心裏去,也不再避著她,頗引她做知己看。
“你說的不錯。其實郎大人昨日提起這兩處犒賞的時候,我就有意讓胡大哥直接選了霍山十年的開山權,那裏畢竟多年沒有百姓踏足,山間的物產應是還有不少。咱家呢,得了剩下的鋪子,我也好找了由頭帶你進城。你是個有眼界的,不該就一頭紮在這一畝三分地裏和我吃苦,本想著,若這迴能順水推舟得了鋪子,我也好說服娘點頭。”
可惜種種盤算都落了空。
襄桐沒想到這事還牽扯上自己,不過感動之餘不想深說,隻想法岔開話題。
“胡大哥能有這樣舍己為人的胸襟我能明白,可這事,他家裏人怎可能同意?”
尤其是他那個理歪人也歪的娘子翟氏,放著這麽塊大肥肉,怎舍得吐口?且便宜的還是令她嫉恨的沈家人。
“胡大哥說這事隻和胡大娘商量過,他娘子昨日娘家有事歸寧了還不知。”
這就說得通了,難怪翟氏沒有鬧起來,原來還被蒙在鼓裏,隻怕後麵又是場風波。
襄桐猜得到,沈庭肯定也能想到,襄桐便不說出來給他繼續添堵,隻據實擘肌分理。
“胡大哥特意上門和你說定,便是他家已深思熟慮過了。既然事情已經這樣,你也不要再有顧慮。其實要我說,這霍山既是座金山銀山,同時也似那燙手的山芋。你如今接下,看著占著便宜,實則有利也有弊。沈家從前在村裏不過中下之戶,猛然乍富必然要遭人紅眼,明裏撚酸的也就罷了,就怕有人暗中使壞,反讓人不安生。”
沈庭經這一提醒,也深以為然。
“你說的極是,這山長在那裏,咱坐家裏又看管不到,失了丟了一把火燒了,隻能心疼,卻沒有日日防賊的辦法。若實在不行,我看過段時日就把它退還給郎大人得了。”
襄桐搖頭。“郎大人要是想接手,當初也輪不到你們。他或是看不上這點浮財,又或是不願意給家裏招禍,這才把鋪子和霍山的開山權轉手送人。你別說把山頭重新過到他名下,便是把出息全換了銀兩暗地裏奉承,人家都未必肯收,被人揪住就是身敗名裂的大錯。”
“你說的也是,郎大人仕宦之家,最是講究小心行船。咱看著天大的富貴,在人家眼裏不過是微不足道的蠅頭小利,再犯不上因此惹上一身腥臭。方才是我妄言了。”
“所以啊,事已落定,你也別再想東想西了,往後啊,隻顧著怎麽靠著那山頭,讓娘子她在村裏腰杆硬整起來,再不讓那些欺軟怕硬的鼠輩欺到她頭上才是要緊。”
“桐娘你說的是,待過兩日我騰出手來,就去霍山看看。”
“要是方便,我也想跟你去一趟,順便瞧瞧有什麽時鮮可摘。”
“嗯,咱們一道去。”
02
轉眼進了三月,天地徹底迴暖,地裏青苗冒了尖,忙了近月的農戶們總算能緩口氣,不用終日被綁在地裏頭。
襄桐在家被困了數日不得出門,心裏似長了蚤子,每日隻能和沈庭四目相對,簡直百無聊賴。
尤其是看著沈趙氏和沈慶每日進進出出,或是進山挖筍摘蕈,或是進城給幾處酒樓送貨,她愈發心急。
沈趙氏見襄桐閑不下來,二月二十五那日得空把裁衣的方法教授給她,也好讓她白日裏打發時間。
襄桐依言把上次進城買的葛布重新翻找出來,按著計劃,想趕在上巳節之前做了春衫給沈庭換上。
襄桐雖是個手巧之人,但不知為何,在這製衣一事上大失水準。
先是量尺時,她找不準胸圍腰圍的位置,隻草草拿繩繞著沈庭圈了敷衍了事,後來又有上衣袖子做得長了,下裳製得短了,連針腳都算不上細密的笑話鬧出來。
沈慶在一旁感歎:有那時間,還不如讓二嫂多研究研究菜譜。
沈庭自然不幹,做菜是全家人一起來分,可這春衫是獨獨隻給他一人做的。
等到三月一,襄桐終於收了簸籮針線,拿著做好的新衣讓他試穿,沈庭高興得跟個孩子一樣,找不到人顯擺,隻能拉了沈慶來瞧。
“二哥這身新衣如何?你二嫂親手裁的。”炫耀之心昭然若揭。
結果沈慶兜頭一盆冷水。“二哥,你這褲子都露出腳踝了,我咋覺著,二嫂本意其實是想給我做的,結果被你搶了!”
沈庭不服,堅稱這衣服是襄桐為他量身定做的。“你懂個屁,怎不是給我做的?你二嫂是怕做長了耽誤幹活。”
沈慶再次語出驚人:“你說是便是吧,反正到頭還不是改改留給我穿。”
為這事,沈庭難得耍了小孩心性,“今日我帶著娘和你二嫂去咱家山頭看看,你就不用跟著了,在家好好想想這些天都做了什麽錯事,想明白了再出門。”
沈慶腹誹:還能是什麽錯事,不就是自己跟著二嫂出門賺錢,二哥他吃了一個月軟飯,惱羞成怒了唄。
不過這話他也隻敢在心裏想想。
……
因城裏人搶食春筍的熱鬧勁已過,加上襄桐這些天完全放手山貨的營生,如今沈家隻隔日才進一迴山,次日進一迴城。
太和樓與知府衙門那邊,尋常隻隔日供給,需求的數目也日漸減少,而其他幾家就更是有一搭沒一搭,而鹿鳴齋算是徹底斷了,沈趙氏前兩日找孫采辦結清了賬目,已多日沒登門。
不過凡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麵,孫采辦給結賬那日也沒有把話說絕,隻說若有了上好的山鮮,他家還是會收的。
沈趙氏看錢袋子每日的進項越來越癟,明裏不說,其實也著急的很,可是寶石山那頭上山采鮮的人多起來,她再也拿不出比旁家更精細稀罕的東西來。
所以這迴,沈庭告訴她沈家即將得來霍山十年的采山權,沈趙氏是打心眼裏高興的。
“這迴再不用同旁人去搶,咱隻挑了最鮮的摘挖,指定能讓那些店麵爭相哄搶。”
沈庭和襄桐見沈趙氏信心滿滿,默契地沒把先頭擔心旁人使壞的事和她說,省得她徒增煩惱。
真到一家人出門的時候,沈庭自然沒辦法真把三郎沈慶留在家裏“思過”,那小子如今可是家裏駕車的能人,少了他可出不了遠門。
襄桐怕路上顛簸,而沈庭才養好傷,還特意在車板上鋪了厚厚的一層稻草和舊棉被,讓沈庭又是一陣竊喜。
一家人趁著大好晨光,心情雀躍地向著兩裏地之外的霍山進發。
沈庭對霍山的情況最為熟悉,趁著路上就開始給家裏人講起來,當然,主要是講給一直在城北生活的襄桐聽。
“說起這處霍山,在古時曾經是寶石山的餘脈,早在我剛出生那會兒被個道觀圈起做了義田。後來那道觀破敗了,又被一些西北來的悍匪占了,且一占就是好些年。因山裏有兩座主峰,狀似駝峰,悍匪便自己起了個‘雙駝嶺’的諢名,慢慢倒叫開了。”
“其實官府早年也曾上山剿匪,但那群歹人實在狡猾,在山裏竟也是狡兔三窟,至少有兩迴都讓戍守的兵將撲了個空,再加上尋常本地百姓去的少,隻外地客商過境,在駱駝背中間的林道裏穿行才偶或被截,所以官府慢慢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襄桐聽完點了點頭,也難免好奇。
“想來霍山被占這些年,已經很多年沒人上去過了,不知山裏是個什麽境況?是多有山岩還是林木?”
“你問到這裏,又是霍山的一怪。”“旁的山或是林木茂盛,或是不毛之地,隻這霍山方圓二十畝地,自下而上竟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氣象。”
這迴連和沈庭在置氣的三郎沈慶都不禁被吸引了,一邊駕車一邊豎著耳朵聽。
襄桐也歪著頭靜候下文。
“挨著霍山腳下,是片荒地,因往日離著山匪太近,也無人敢買下開荒,到了春夏便會長出諸多叫不上名來的雜草。因向著陽,到了秋天能長到近半人高去,時日久了隻留下幾條車馬壓實的土道,直通向駱駝背之間的夾道。”
“順著山腳往上看,便是幾十丈高的山岩,岩石上除了偶有從縫隙鑽出來的藤蔓,再難尋旁的植被,如果不是我從山脊行過,見裏頭有林木,還要當它是座荒山。”
“再往高處,南北兩個‘駝峰’景象又稍有不同,但依稀可見,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林木,比夾道兩旁的樹木還要密實許多,想著會有不少野鮮,隻是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麽野獸出沒。”
沈庭絮絮講了一路,襄桐聽得越發感興趣。
旁的不論,兩浙之地多山嶺,而林木間的寶貝也多了去,不拘是筍、芋、蕨、豆這類民戶常挖常食的,抑或是銀杏、山胡桃、酸梅此種果仁類,都是隨處可見的寶貝。
更讓人期待的,是未經人砍伐的林木茂盛之地,是菌蕈的溫床,更有可能孕育出許多百年不見的藥材,就如前些時日沈慶偶然采到的野靈芝。
襄桐和沈家人不會藏掖,把自己想法如實說出來。
“如今山匪被剿滅的消息還沒公示,附近山民也暫不會想著到霍山采挖山珍,我想著,不若趁熱打鐵,咱先把山裏拔尖的山貨先歸攏來,趁著上巳節再趕迴熱灶。
沈趙氏也十分認同,“是這個理兒,咱一會兒進山不急著挖筍,先把四處都考量一遍,得了別的珍鮮也好和安掌櫃交差。”
兩裏地的路程,趕車過去,連一刻鍾都用不上。
沈庭引著沈慶,繞過眼前大片的山岩,直奔車馬能走的山脊夾道。
“這裏就是我之前碰見山匪的地方,左右都是林地,林子深處通往山上。”
襄桐就著沈庭所指方向往南北的兩座高峰均端詳了一番,想不到這霍山占地不算廣,但兩座山嶺卻不矮,想要一日把兩處都走一遭,也是艱難。
“山間林木茂密,山勢高聳,我覺得,咱今日不如擇了一個山頭去看?”
襄桐的提議,沈家人聽了也十分認同,但不禁又有了問題,這兩座山峰,今日先瞧哪個?
襄桐已有打算,“就先去北邊吧。”那處日照少,更易養出積年的寶貝。
作者有話要說:最近都在趕稿,評論區迴複較少,但我都會一一看完的~
筆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