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二月二十四, 是江北之地獨有的山神節。
到了這一日,不僅林戶人家要抬了三牲上山祭神, 就連周遭靠山而居的農戶也要循著舊俗, 暫停伐木和采摘, 以表對神明的虔誠敬畏之心。
久而久之, 此地便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 凡是這日上山的人, 隻許帶著東西上去,卻隻能空著兩手下來,寓意當年山間物產豐登。
沈家在山裏連番辛勞了數日,也趁著這日山禁緩個乏。
崔家人則還要忙地裏的農活,畢竟那才是農戶人家的本業。
清早, 沈趙氏沒有歇著, 而是天一亮就拿出了先頭在城裏給襄桐買的花布,趁著天光好在窗下裁剪起來。
她還想著,等做完了這現穿的, 再把大郎二郎的吉服也做了。襄桐那件嫁衣難做些,但也要慢慢精細著來。還有三郎,一眼顧不到似又長高不少,迴頭用大郎穿舊的鬆江布直裰改上一件就是。
沈慶這幾日跟著崔大郎學習駕車, 簡直進步神速,如今已小有所成,儼然有了老車把式的膽色和手法。
因前一日沈、崔兩家還有幾百隻午後挖來的筍沒送盡,今日便試著由沈慶趕車、襄桐陪同一道進城販貨。
“二嫂, 今日筍不多,咱先往哪處去?”
經過幾日考量和磨合,襄桐心裏已選定了幾家東道。
“先去知府衙門後巷,再去太和樓吧。”
其實,除了太和樓的生意是板上釘釘,知府衙門每日固定要上三十隻嫩筍外,另有三家正店、兩家腳店也不約而同和襄桐表示想長久收購她送的山鮮,不拘是如今的筍、蕈,還是山間即將大肆瘋長起來的野菜。
就連鹿鳴齋這樣有名望的大店,前兩日也伸出橄欖枝來,不過隻他家須要押上一迴貨款,得次迴送貨才能拿到頭迴的,襄桐便不願多給。且他家要求也最嚴,須得是上品裏的尖貨才肯收,不過價錢卻始終沒壓,也算是公道。
再看別家,因市麵上販山鮮的多了起來,連那些沒有車馬的都能挑擔進城擺攤,筍價如今已經普遍開始下跌,從最開始的十五文一隻,到後來的十二三文,再到昨日,已賤至八文錢左右,這也導致沈崔兩家的收入直接隕半。
太和樓是家厚道的,看襄桐每次送去的筍比旁家賣相好些,便比市價多付上一兩文,隻為了荒時不至斷了供給。
今日亦如是,太和樓悉數收下襄桐送來的筍,且仍按了十文一隻會錢。
隻是安掌櫃臨走時也透出話來,“樊娘子家中可還有別的鮮貨,食客們近來被養刁了口舌,又惦記著另尋了奇珍。”
襄桐是個明白人,知道再鮮再嫩的春筍,吃多了也會膩煩,安掌櫃這話既是為了讓她另獵山珍,也是間接暗示,市麵上對筍的需求日趨飽和,再用不上往日那麽大的量。
“安掌櫃再容我幾日,山裏還沒完全迴春,總要花朝節前後才有更多時蔬,便是春筍,再經場雨也要長老,想來吃不得幾頓了。”
“那安某便讓食客們再多等等,珍惜眼下有筍可吃的日子……”
從太和樓出來,襄桐陷入沉思,看來,靠著春筍牟得高利的好光景算是到頭了,也該想想法子另辟蹊徑。
正這時,沈慶拉了拉襄桐衣袖,“二嫂,你看那邊。”
襄桐從這個角度隻能看見個背影,但還是一眼認出了旁邊店門口爭執的人,以及她們身旁堆積如小山一般的整車鮮筍。
“昨日不是說好了按九文一隻收筍,怎地我們大老遠拉來了,你卻改口賤價,隻給上七文錢,這不是欺負人嗎?”
說話的,是叉著腰唿喝著的胡家大兒媳翟氏;她對麵則是個管事打扮的人,看站的位置,正是緊挨著太和樓東邊那家八寶樓。
“我昨日說九文,你昨日卻沒送來。到了今日市價又降,我不過也是隨行就市。況且你家送來的筍參差不齊,有的還砍壞了筍衣,我肯收貨已是照顧,你別不識好歹。”
周圍百姓聞聽有人鬧街,均不嫌事大駐足觀望,瞬間圍做一圈,還有那湊近了調停的。
“這位娘子,你這一大車貨呢,趕緊賣了才是正經。你沒去菜市橋看過,那裏挑擔賣的也隻要六七文了,且比你這筍個頭還大。”
八寶樓的管事聽有人幫腔腰杆更直,“你聽聽,人家散賣的都隻值六七文,我這還是收貨呢……我也不壓你價,七文錢,你愛賣不賣,不賣馬上拉走,別占了我門前耽擱我開門做生意。”
胡氏被當眾剝了麵皮,這會兒差的可不隻是錢,“咱兩家先頭可是白紙黑字寫了契約的,你憑什麽又是降價又是攆人?”
她複又轉身麵向四鄰,“鄉鄰們,你們給評評理,他八寶樓先頭沒筍賣的時候,又是加價兒又是求告讓我送筍,我看他家可憐,這才辛辛苦苦老遠把貨送他眼巴前,他家如今看送筍的人家多了,立時就要過河拆橋,一腳把我家踢開。這樣黑心的店家,你們往後可還敢來啊,指不定要被宰上幾刀。”
那管事聽她詆毀,火氣也上來了。
“又不是我抬了轎子請你的,那日還不是你自己死乞白賴挨上門,說什麽自家筍既鮮且嫩,價格也好。我呸!這等貨色也敢誇筍好?要臉不要?跟隔壁店裏才送進門的那車比比,差遠了去了。就你這破落戶,我瞎了眼才買你家的爛貨。”
胡氏眼見說不通,直撒潑發狠起來。
“你打諒著,我是鄉野村婦好欺負呢?想我胡家在我們霍山村,也是那鼇裏稱尊的門戶,我男人如今也正吃著公糧,你信不信我這就寫了呈子去衙門口告你去?”
“你愛哪兒告就哪兒告去,左右我沒短過你的銀錢,給的價兒也公道……”
這場熱鬧沈慶看得津津有味,直到有人打身後喊著借過,他才迴過神來。
襄桐忙對身後說了句對不住,又朝沈慶說了句:“沒甚好看的,咱家去吧。”
沈慶不解。“二嫂,胡家被人拒之門外吃了憋,你難道不高興嗎?”
襄桐搖頭:“那是旁人的閑事,和咱不相幹,也不值得咱們上心。”見沈慶皺著眉似乎沒聽進去,又引導著他思考,“你覺得,若哪日我和胡家人爭辯起來,哪個會勝?”
“自然是二嫂勝,咱家向來理正身直,不怕說不過她。”
“可你哪迴見過我揪著理不放罵她個狗血淋頭?”
沈慶稍稍思索。“二嫂定是覺著,罵人不雅相。”
“和那能講理的人,你隻把話說明白了,也不需夾纏,自有公道在人心;和那不講理的人,你便罵得夠大聲,掉地上也沒響兒,旁個瞧熱鬧的不能給你舍上一吊銅錢,更不會打心眼裏抬舉敬服你,而是把你和挨罵的一道瞧低了去。”
“那依二嫂的意思,若有人罵咱,擠兌咱,咱就不迴嘴憑白忍了?”
“反擊的辦法有很多,但似個潑婦罵街絕對是下下策。其實,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得自己立得起來,再爭氣一點,努力做成個人上人,到時別說被人擠兌,便是平日瞧著你不順眼的,也得變了副嘴臉討好圍攏你,還有不服的,也隻能遠遠地躲著,看你過得比他好了,還要暗地裏憋屈生悶氣。”
“啊?”“哦。”
沈慶再一次成功被她二嫂的道理洗腦了,還不禁自己歸納總結了一番。
二嫂的意思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會逞口舌能耐,要直接靠實力把敵人幹翻,好讓他指望你,巴結你;而實在收服不了的,那就讓他敬畏你,不敢招惹你,然後還得氣得他直翻盤兒。
這法子妙啊!
02
胡家的事後續如何,襄桐沒空理會,也不在意。自家的事情且忙不過來,何必為旁個浪費心力。
迴程上,襄桐想著家裏多日沒割肉吃了,便讓沈慶將車先趕去菜市橋方向。
這迴姚家再沒牛肉可賣,襄桐便買了一條五花、一截肋排,足用去近一百個錢,姚家照例送了些豬骨來。
沈慶在一旁邊心疼邊流口水,還不忘著點菜。
“二嫂,你上迴做那山海兜我還沒吃夠,一會兒能不能再買些河鮮?”
“魚蝦倒是不貴,隻是怕咱家人少吃不完呢。”
沈慶早有打算,“還有崔大伯一家呢,我跟他家大郎學趕車,還沒送拜師禮呢。索性今日這魚蝦錢就我來把。”
襄桐知道沈趙氏近來手鬆,倒也常給沈慶些零用,但她哪能用掛名小叔子的錢買菜,直去到水門邊,掏了隨身帶的錢又買了兩尾鯽魚和一簍子蝦蟹,隻可惜豆腐衣沒買到,隻能包上一些豆幹提味。
快離了水門,襄桐又瞥見路邊有賣活鴨的,十分肥實可愛,隱約想起沈庭說過愛食鴨血羹,也順手買上兩隻綁了腳掌扔到車上。家裏山鮮還有不少,迴頭叫上崔家人一道吃頓熱鬧的也夠用。
想想要待客,免不了要預備些酒,又折返迴內城買上兩壇鬆醪酒和一壇烹菜的黃酒。
沈慶拉著這好些食材,恨不能插翅飛迴去,到家卸車時才發現豆腐衣沒買,不禁著急。
“二嫂,沒有豆腐衣,咱還咋做山海兜?”
“這迴啊,二嫂給你做個新菜,保管比上迴的山海兜還香。”
“嗷,我來給二嫂打個下手。”
“不急,離飯點還遠呢,咱先屋去把賬理了。”
所謂理賬,其實就是每迴賣山貨迴來在紙上記個數目,再按了人頭當麵把錢分了。
沈慶那份一向由沈趙氏代收著,沈慶摸不到真金白銀自然也就不甚關心。
這會兒他急著拉襄桐去廚下做菜,便進屋跟著掃了一眼。
“娘誒,我名字下麵咋那麽多錢嘞?”
沈趙氏趕緊捂住他嘴巴。“你咋唿什麽,大驚小怪的招人眼呢。”
“咱關著門還怕誰聽見不成。”
襄桐不摻和她們母子拌嘴,隻拿了筆墨接著前頭的數目往下寫。
【二月二十四
沈家賣筍一百八十三隻,每隻十文,計一貫又八百三十文
崔家賣筍兩百二十四隻,每隻十文,計兩貫又二百四十文】
下麵又有明細。
【沈母得錢三百六十六文
沈樊氏得錢七百三十二文
沈慶得錢七百三十二文】
“娘,賬錄好了,錢都在這兒了,你先數數,要是沒有岔頭,我先把崔家的那份先送過去了。”
“你都盤整好了,我還多那事幹什麽,你隻管分好收拾就是。”
襄桐便把錢按賬分了三份,沈趙氏和慶哥兒的放在桌上、自己的揣進兜囊裏,崔家的用籃子裝了,蓋上布送過去。
這趟折騰完,還要迴屋和沈庭去記小賬。
襄桐把錢放了炕上,又從炕櫃裏頭取出賬本和紙筆,直接交給沈庭,讓他執筆。她卻從枕頭下取了個算盤出來。
“今日咱倆得了七百三十二文,扣掉買菜的一百三十六,還剩下五百九十六個錢。再算上前幾日存下的五兩銀和銅錢,統共值……啊,十六貫又五十五文。”
沈庭本來漫不經心,聽見數目也吃驚不小。
“有這麽多了?”
“也算不上多,要是買那上等水田,也就十來畝。”
“那倒是。”沈庭見襄桐滿腦子生意經,越發委屈,“桐娘,你那日給我買的葛布還在櫃裏放著呢,你啥時得空,也幫我裁件春衣唄?”
襄桐一邊把錢收進炕櫃一邊考慮。“唔,你的春衫啊,我前幾日太忙沒騰出空,今日就給你做。不過我隻看過我娘裁衣,可沒自己動過手,迴頭做孬了,你可別嫌。”
“你做成啥樣我都穿,嘿嘿。”
“那行吧,我先去廚下洗菜燒飯,今日做個百匯煲,答應幫三郎款待崔大伯一家子,也正好趁著節熱鬧熱鬧。”
03
百匯煲叫個煲,卻不是把食材簡簡單單一鍋燉了完事。
襄桐先是生了火,用邊灶把豬骨碎了熬湯,待會好用作烹菜的湯底;
然後將一部分豬肉剁餡混著竹菇、香蔥加菜油打成肉圓;
肉圓入熱油裏炸成金黃撈出來瀝幹;
趁燉湯的工夫把其他食材備好:其中蕈隻取鬆木底下的鬆茸(香蕈的一種)、筍隻掐尖、蕨菜也取嫩的來;豆幹切絲,蔥切段、薑切片,蒜頭切末則是等下拌糖醋醬汁的;
再有魚蝦,也摘洗幹淨用黃酒和少許鹽醃著,過上兩刻鍾隻取魚片蝦肉,雜碎一概去幹淨不入鍋灶;
頂頂要緊,還是餘下的豬五花,是褒裏的重頭戲。先用加了蔥薑八角的冷水入鍋把巴掌大的肉片焯個半熟去油去膩去血,再把肉片入鍋用糖和油鹽上色入味,直到燒得糯香四溢出鍋;
最後按著素食材在底,肉圓和肉片在頂的順序重新入熱鍋,加入骨湯前在肉上覆壓一層梅幹菜,湯水直沒過梅菜頂,小火慢煨,直到添了兩迴湯,再放入蝦蟹肉,末了肉已酥爛且湯稠汁煉,熄火再悶上片刻,這才算完事。
林林種種,一道菜足用上一個多時辰,比上迴做山海兜還要繁複精細。
沈慶從隔壁崔家去請人,一進門聞到濃香噴鼻,湊過來看得直唿等不及。
襄桐抹了把汗。“再做個白菘排骨湯,粉蒸蟹子,拌幾樣小菜,應是盡夠了,那兩隻鴨子就留改日再吃吧。”
“那成,我把鴨子提後院去,再喂它們些食水。”
正說話,外頭有“咣咣”的叩門聲,力氣實在不小。
“沈家嬸子、快開門,有貴客來了。”
襄桐和沈慶還當是崔家人得了邀請,提前過來幫忙。
襄桐此刻被占著手,隻讓沈慶去開門迎接。
“你和娘先在屋招待著,我至多再有三刻鍾就能把飯菜備好。”
襄桐等了半晌,也沒見沈慶領人進院,且門口說話的動靜越來越大,似乎不對勁。
“我二哥好的很,不牢你惦記,你有什麽事,就在門口說吧,我掂量掂量是不是要緊,再決定要不要驚動家裏人。”
這是三郎沈慶的聲音沒錯,但他如此咄咄,上門的肯定不是崔家人。
襄桐趕忙往鍋灶裏添上水燉排骨,擦把手就往門上去,邊走還邊問:“慶哥兒,是誰來了?怎麽把門口說話?”倒要看看是哪家惹了慶哥兒不痛快。
等走到近前,襄桐倒愣了。
來的,還真是個稀客,且也難怪三郎沒有好臉色。
“胡大哥,郎大人?你們今日怎麽得空來了?快請屋裏坐。”
沈慶還攔在身前,表情十分委屈。“二嫂!”
襄桐知道沈慶是因為翟氏的緣故不喜和胡家人再有來往。
唉,就因她一顆老鼠屎,腥了胡家一鍋好湯。
但胡大郎對沈庭有救命之恩也是事實,且還有外人在,哪容得沈慶失禮。
“三郎,你先幫忙把馬牽到後院,再把‘銀子’的草料分上一些。我先帶客人去見你二哥,待會到灶間尋你說話。”
沈慶老大不樂意,卻還顧念著往後要繼續吃襄桐做的飯菜,這才哼了一聲甩開袖子把兩匹馬的韁繩接了。
胡大郎一頭霧水,“你家三郎是怎地啦?往日也沒見過他這麽橫眉立目的?”
作者有話要說:看我的24k鑲金封麵!
二月二十四, 是江北之地獨有的山神節。
到了這一日,不僅林戶人家要抬了三牲上山祭神, 就連周遭靠山而居的農戶也要循著舊俗, 暫停伐木和采摘, 以表對神明的虔誠敬畏之心。
久而久之, 此地便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 凡是這日上山的人, 隻許帶著東西上去,卻隻能空著兩手下來,寓意當年山間物產豐登。
沈家在山裏連番辛勞了數日,也趁著這日山禁緩個乏。
崔家人則還要忙地裏的農活,畢竟那才是農戶人家的本業。
清早, 沈趙氏沒有歇著, 而是天一亮就拿出了先頭在城裏給襄桐買的花布,趁著天光好在窗下裁剪起來。
她還想著,等做完了這現穿的, 再把大郎二郎的吉服也做了。襄桐那件嫁衣難做些,但也要慢慢精細著來。還有三郎,一眼顧不到似又長高不少,迴頭用大郎穿舊的鬆江布直裰改上一件就是。
沈慶這幾日跟著崔大郎學習駕車, 簡直進步神速,如今已小有所成,儼然有了老車把式的膽色和手法。
因前一日沈、崔兩家還有幾百隻午後挖來的筍沒送盡,今日便試著由沈慶趕車、襄桐陪同一道進城販貨。
“二嫂, 今日筍不多,咱先往哪處去?”
經過幾日考量和磨合,襄桐心裏已選定了幾家東道。
“先去知府衙門後巷,再去太和樓吧。”
其實,除了太和樓的生意是板上釘釘,知府衙門每日固定要上三十隻嫩筍外,另有三家正店、兩家腳店也不約而同和襄桐表示想長久收購她送的山鮮,不拘是如今的筍、蕈,還是山間即將大肆瘋長起來的野菜。
就連鹿鳴齋這樣有名望的大店,前兩日也伸出橄欖枝來,不過隻他家須要押上一迴貨款,得次迴送貨才能拿到頭迴的,襄桐便不願多給。且他家要求也最嚴,須得是上品裏的尖貨才肯收,不過價錢卻始終沒壓,也算是公道。
再看別家,因市麵上販山鮮的多了起來,連那些沒有車馬的都能挑擔進城擺攤,筍價如今已經普遍開始下跌,從最開始的十五文一隻,到後來的十二三文,再到昨日,已賤至八文錢左右,這也導致沈崔兩家的收入直接隕半。
太和樓是家厚道的,看襄桐每次送去的筍比旁家賣相好些,便比市價多付上一兩文,隻為了荒時不至斷了供給。
今日亦如是,太和樓悉數收下襄桐送來的筍,且仍按了十文一隻會錢。
隻是安掌櫃臨走時也透出話來,“樊娘子家中可還有別的鮮貨,食客們近來被養刁了口舌,又惦記著另尋了奇珍。”
襄桐是個明白人,知道再鮮再嫩的春筍,吃多了也會膩煩,安掌櫃這話既是為了讓她另獵山珍,也是間接暗示,市麵上對筍的需求日趨飽和,再用不上往日那麽大的量。
“安掌櫃再容我幾日,山裏還沒完全迴春,總要花朝節前後才有更多時蔬,便是春筍,再經場雨也要長老,想來吃不得幾頓了。”
“那安某便讓食客們再多等等,珍惜眼下有筍可吃的日子……”
從太和樓出來,襄桐陷入沉思,看來,靠著春筍牟得高利的好光景算是到頭了,也該想想法子另辟蹊徑。
正這時,沈慶拉了拉襄桐衣袖,“二嫂,你看那邊。”
襄桐從這個角度隻能看見個背影,但還是一眼認出了旁邊店門口爭執的人,以及她們身旁堆積如小山一般的整車鮮筍。
“昨日不是說好了按九文一隻收筍,怎地我們大老遠拉來了,你卻改口賤價,隻給上七文錢,這不是欺負人嗎?”
說話的,是叉著腰唿喝著的胡家大兒媳翟氏;她對麵則是個管事打扮的人,看站的位置,正是緊挨著太和樓東邊那家八寶樓。
“我昨日說九文,你昨日卻沒送來。到了今日市價又降,我不過也是隨行就市。況且你家送來的筍參差不齊,有的還砍壞了筍衣,我肯收貨已是照顧,你別不識好歹。”
周圍百姓聞聽有人鬧街,均不嫌事大駐足觀望,瞬間圍做一圈,還有那湊近了調停的。
“這位娘子,你這一大車貨呢,趕緊賣了才是正經。你沒去菜市橋看過,那裏挑擔賣的也隻要六七文了,且比你這筍個頭還大。”
八寶樓的管事聽有人幫腔腰杆更直,“你聽聽,人家散賣的都隻值六七文,我這還是收貨呢……我也不壓你價,七文錢,你愛賣不賣,不賣馬上拉走,別占了我門前耽擱我開門做生意。”
胡氏被當眾剝了麵皮,這會兒差的可不隻是錢,“咱兩家先頭可是白紙黑字寫了契約的,你憑什麽又是降價又是攆人?”
她複又轉身麵向四鄰,“鄉鄰們,你們給評評理,他八寶樓先頭沒筍賣的時候,又是加價兒又是求告讓我送筍,我看他家可憐,這才辛辛苦苦老遠把貨送他眼巴前,他家如今看送筍的人家多了,立時就要過河拆橋,一腳把我家踢開。這樣黑心的店家,你們往後可還敢來啊,指不定要被宰上幾刀。”
那管事聽她詆毀,火氣也上來了。
“又不是我抬了轎子請你的,那日還不是你自己死乞白賴挨上門,說什麽自家筍既鮮且嫩,價格也好。我呸!這等貨色也敢誇筍好?要臉不要?跟隔壁店裏才送進門的那車比比,差遠了去了。就你這破落戶,我瞎了眼才買你家的爛貨。”
胡氏眼見說不通,直撒潑發狠起來。
“你打諒著,我是鄉野村婦好欺負呢?想我胡家在我們霍山村,也是那鼇裏稱尊的門戶,我男人如今也正吃著公糧,你信不信我這就寫了呈子去衙門口告你去?”
“你愛哪兒告就哪兒告去,左右我沒短過你的銀錢,給的價兒也公道……”
這場熱鬧沈慶看得津津有味,直到有人打身後喊著借過,他才迴過神來。
襄桐忙對身後說了句對不住,又朝沈慶說了句:“沒甚好看的,咱家去吧。”
沈慶不解。“二嫂,胡家被人拒之門外吃了憋,你難道不高興嗎?”
襄桐搖頭:“那是旁人的閑事,和咱不相幹,也不值得咱們上心。”見沈慶皺著眉似乎沒聽進去,又引導著他思考,“你覺得,若哪日我和胡家人爭辯起來,哪個會勝?”
“自然是二嫂勝,咱家向來理正身直,不怕說不過她。”
“可你哪迴見過我揪著理不放罵她個狗血淋頭?”
沈慶稍稍思索。“二嫂定是覺著,罵人不雅相。”
“和那能講理的人,你隻把話說明白了,也不需夾纏,自有公道在人心;和那不講理的人,你便罵得夠大聲,掉地上也沒響兒,旁個瞧熱鬧的不能給你舍上一吊銅錢,更不會打心眼裏抬舉敬服你,而是把你和挨罵的一道瞧低了去。”
“那依二嫂的意思,若有人罵咱,擠兌咱,咱就不迴嘴憑白忍了?”
“反擊的辦法有很多,但似個潑婦罵街絕對是下下策。其實,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得自己立得起來,再爭氣一點,努力做成個人上人,到時別說被人擠兌,便是平日瞧著你不順眼的,也得變了副嘴臉討好圍攏你,還有不服的,也隻能遠遠地躲著,看你過得比他好了,還要暗地裏憋屈生悶氣。”
“啊?”“哦。”
沈慶再一次成功被她二嫂的道理洗腦了,還不禁自己歸納總結了一番。
二嫂的意思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會逞口舌能耐,要直接靠實力把敵人幹翻,好讓他指望你,巴結你;而實在收服不了的,那就讓他敬畏你,不敢招惹你,然後還得氣得他直翻盤兒。
這法子妙啊!
02
胡家的事後續如何,襄桐沒空理會,也不在意。自家的事情且忙不過來,何必為旁個浪費心力。
迴程上,襄桐想著家裏多日沒割肉吃了,便讓沈慶將車先趕去菜市橋方向。
這迴姚家再沒牛肉可賣,襄桐便買了一條五花、一截肋排,足用去近一百個錢,姚家照例送了些豬骨來。
沈慶在一旁邊心疼邊流口水,還不忘著點菜。
“二嫂,你上迴做那山海兜我還沒吃夠,一會兒能不能再買些河鮮?”
“魚蝦倒是不貴,隻是怕咱家人少吃不完呢。”
沈慶早有打算,“還有崔大伯一家呢,我跟他家大郎學趕車,還沒送拜師禮呢。索性今日這魚蝦錢就我來把。”
襄桐知道沈趙氏近來手鬆,倒也常給沈慶些零用,但她哪能用掛名小叔子的錢買菜,直去到水門邊,掏了隨身帶的錢又買了兩尾鯽魚和一簍子蝦蟹,隻可惜豆腐衣沒買到,隻能包上一些豆幹提味。
快離了水門,襄桐又瞥見路邊有賣活鴨的,十分肥實可愛,隱約想起沈庭說過愛食鴨血羹,也順手買上兩隻綁了腳掌扔到車上。家裏山鮮還有不少,迴頭叫上崔家人一道吃頓熱鬧的也夠用。
想想要待客,免不了要預備些酒,又折返迴內城買上兩壇鬆醪酒和一壇烹菜的黃酒。
沈慶拉著這好些食材,恨不能插翅飛迴去,到家卸車時才發現豆腐衣沒買,不禁著急。
“二嫂,沒有豆腐衣,咱還咋做山海兜?”
“這迴啊,二嫂給你做個新菜,保管比上迴的山海兜還香。”
“嗷,我來給二嫂打個下手。”
“不急,離飯點還遠呢,咱先屋去把賬理了。”
所謂理賬,其實就是每迴賣山貨迴來在紙上記個數目,再按了人頭當麵把錢分了。
沈慶那份一向由沈趙氏代收著,沈慶摸不到真金白銀自然也就不甚關心。
這會兒他急著拉襄桐去廚下做菜,便進屋跟著掃了一眼。
“娘誒,我名字下麵咋那麽多錢嘞?”
沈趙氏趕緊捂住他嘴巴。“你咋唿什麽,大驚小怪的招人眼呢。”
“咱關著門還怕誰聽見不成。”
襄桐不摻和她們母子拌嘴,隻拿了筆墨接著前頭的數目往下寫。
【二月二十四
沈家賣筍一百八十三隻,每隻十文,計一貫又八百三十文
崔家賣筍兩百二十四隻,每隻十文,計兩貫又二百四十文】
下麵又有明細。
【沈母得錢三百六十六文
沈樊氏得錢七百三十二文
沈慶得錢七百三十二文】
“娘,賬錄好了,錢都在這兒了,你先數數,要是沒有岔頭,我先把崔家的那份先送過去了。”
“你都盤整好了,我還多那事幹什麽,你隻管分好收拾就是。”
襄桐便把錢按賬分了三份,沈趙氏和慶哥兒的放在桌上、自己的揣進兜囊裏,崔家的用籃子裝了,蓋上布送過去。
這趟折騰完,還要迴屋和沈庭去記小賬。
襄桐把錢放了炕上,又從炕櫃裏頭取出賬本和紙筆,直接交給沈庭,讓他執筆。她卻從枕頭下取了個算盤出來。
“今日咱倆得了七百三十二文,扣掉買菜的一百三十六,還剩下五百九十六個錢。再算上前幾日存下的五兩銀和銅錢,統共值……啊,十六貫又五十五文。”
沈庭本來漫不經心,聽見數目也吃驚不小。
“有這麽多了?”
“也算不上多,要是買那上等水田,也就十來畝。”
“那倒是。”沈庭見襄桐滿腦子生意經,越發委屈,“桐娘,你那日給我買的葛布還在櫃裏放著呢,你啥時得空,也幫我裁件春衣唄?”
襄桐一邊把錢收進炕櫃一邊考慮。“唔,你的春衫啊,我前幾日太忙沒騰出空,今日就給你做。不過我隻看過我娘裁衣,可沒自己動過手,迴頭做孬了,你可別嫌。”
“你做成啥樣我都穿,嘿嘿。”
“那行吧,我先去廚下洗菜燒飯,今日做個百匯煲,答應幫三郎款待崔大伯一家子,也正好趁著節熱鬧熱鬧。”
03
百匯煲叫個煲,卻不是把食材簡簡單單一鍋燉了完事。
襄桐先是生了火,用邊灶把豬骨碎了熬湯,待會好用作烹菜的湯底;
然後將一部分豬肉剁餡混著竹菇、香蔥加菜油打成肉圓;
肉圓入熱油裏炸成金黃撈出來瀝幹;
趁燉湯的工夫把其他食材備好:其中蕈隻取鬆木底下的鬆茸(香蕈的一種)、筍隻掐尖、蕨菜也取嫩的來;豆幹切絲,蔥切段、薑切片,蒜頭切末則是等下拌糖醋醬汁的;
再有魚蝦,也摘洗幹淨用黃酒和少許鹽醃著,過上兩刻鍾隻取魚片蝦肉,雜碎一概去幹淨不入鍋灶;
頂頂要緊,還是餘下的豬五花,是褒裏的重頭戲。先用加了蔥薑八角的冷水入鍋把巴掌大的肉片焯個半熟去油去膩去血,再把肉片入鍋用糖和油鹽上色入味,直到燒得糯香四溢出鍋;
最後按著素食材在底,肉圓和肉片在頂的順序重新入熱鍋,加入骨湯前在肉上覆壓一層梅幹菜,湯水直沒過梅菜頂,小火慢煨,直到添了兩迴湯,再放入蝦蟹肉,末了肉已酥爛且湯稠汁煉,熄火再悶上片刻,這才算完事。
林林種種,一道菜足用上一個多時辰,比上迴做山海兜還要繁複精細。
沈慶從隔壁崔家去請人,一進門聞到濃香噴鼻,湊過來看得直唿等不及。
襄桐抹了把汗。“再做個白菘排骨湯,粉蒸蟹子,拌幾樣小菜,應是盡夠了,那兩隻鴨子就留改日再吃吧。”
“那成,我把鴨子提後院去,再喂它們些食水。”
正說話,外頭有“咣咣”的叩門聲,力氣實在不小。
“沈家嬸子、快開門,有貴客來了。”
襄桐和沈慶還當是崔家人得了邀請,提前過來幫忙。
襄桐此刻被占著手,隻讓沈慶去開門迎接。
“你和娘先在屋招待著,我至多再有三刻鍾就能把飯菜備好。”
襄桐等了半晌,也沒見沈慶領人進院,且門口說話的動靜越來越大,似乎不對勁。
“我二哥好的很,不牢你惦記,你有什麽事,就在門口說吧,我掂量掂量是不是要緊,再決定要不要驚動家裏人。”
這是三郎沈慶的聲音沒錯,但他如此咄咄,上門的肯定不是崔家人。
襄桐趕忙往鍋灶裏添上水燉排骨,擦把手就往門上去,邊走還邊問:“慶哥兒,是誰來了?怎麽把門口說話?”倒要看看是哪家惹了慶哥兒不痛快。
等走到近前,襄桐倒愣了。
來的,還真是個稀客,且也難怪三郎沒有好臉色。
“胡大哥,郎大人?你們今日怎麽得空來了?快請屋裏坐。”
沈慶還攔在身前,表情十分委屈。“二嫂!”
襄桐知道沈慶是因為翟氏的緣故不喜和胡家人再有來往。
唉,就因她一顆老鼠屎,腥了胡家一鍋好湯。
但胡大郎對沈庭有救命之恩也是事實,且還有外人在,哪容得沈慶失禮。
“三郎,你先幫忙把馬牽到後院,再把‘銀子’的草料分上一些。我先帶客人去見你二哥,待會到灶間尋你說話。”
沈慶老大不樂意,卻還顧念著往後要繼續吃襄桐做的飯菜,這才哼了一聲甩開袖子把兩匹馬的韁繩接了。
胡大郎一頭霧水,“你家三郎是怎地啦?往日也沒見過他這麽橫眉立目的?”
作者有話要說:看我的24k鑲金封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