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在霍山村把西頭,算起來,這間院子還是沈趙氏嫁過來那年起的屋,雖後來也翻整過幾次,到底屋子老了,從外頭看過去,就有種破爛的頹相。
方才車把式按著沈趙氏的意思,直接幫著把沈庭送去了西邊靠南的廂房,因還有活計,連口熱茶都沒喝就趕著車迴城裏了。
這會兒娘兒仨個把東西從門口都搗騰院裏來,襄桐直了腰打量起周遭情狀,沈趙氏才覺得有些窘迫。
“家裏屋子雖看著破舊些,但裏頭收拾得還算幹淨,且得空還要再修的,襄桐你先將就幾日,待春忙過去,我就在村裏尋了人手幫忙。”
“娘子,我不礙的,從前在梁家,就是土坯的茅棚我都住得,您可別太小瞧了我。”
沈趙氏一邊欣慰這個兒媳婦懂事,一邊又覺得她太過外道:“怎麽還叫娘子?都到了家了,往後該叫娘哩。”
襄桐知道早晚有這一遭,也不忸怩,掛上笑容大方叫了聲娘。
沈趙氏高興得幾要落淚:“好孩子,你放心,娘不會忘了你的好。等二郎再好些,我就親去你家提親,把該有的禮數都全了。咱到時再熱熱鬧鬧吹吹打打把喜事大辦了,喜服的布我都備好了,過幾日娘親手給你裁。”
襄桐見沈趙氏是真歡喜,一想到自己和沈庭一年和離期限的約定,心下頓時有些慚愧,都不知該怎麽作答。
幸而沈慶在一旁攪亂幫了她一迴。
“娘,二嫂,啥時候造飯呢?我餓得前心貼後背了。”
“吃吃吃,就知道吃,沒瞧見家什還沒歸攏好?從家走那天連柴都用沒了,拿什麽生火?”
沈慶委屈地指了指東牆:“我剛去隔壁崔大娘家借了柴的……”
襄桐趕緊接口:“娘,家裏灶房在哪頭?我先去生火燒水造飯,娘也累了半日,先和三郎迴屋歇歇,這物什在院裏放上一會兒也無妨,等午後日頭足了再歸攏也來得及。”
沈趙氏見狀哪能讓襄桐獨個兒勞累:“你頭迴家來,家什怕還尋不著,我這就和你同去。咱家的灶學了北地人通了炕,你大約不會燒的。”
“三郎,你也別閑著,去房後棚下看看,咱們走之前存的醃菜還得吃嗎?若是沒壞就挖兩碟出來。”
說是不用歸置東西,但從杭州城裏帶迴的食材馬上就要用。
因是到家頭頓飯,沈趙氏破例帶著襄桐做了三個菜一個湯兼兩碟醬菜,算是為了家裏添丁燎灶。
沈庭還不能隨意下地走動,沈趙氏便做主把飯菜擺在了他所居的西廂炕桌上,好讓一家人能囫圇個湊個齊整。
沈趙氏一餐飯下來緊著給襄桐夾菜,惹得沈慶生出了“失寵”的錯覺,嘴上抱怨,心裏卻甘之如飴。
襄桐本就吃得不多,又把肉轉而給沈趙氏、沈庭、沈慶分了。
沈趙氏低頭扒拉著飯,淚珠子和著米粒下了肚不自知,竟還覺得飯菜是甜的。再看沈庭,聽見襄桐改口管沈趙氏叫娘,樂得嘴裂到耳根,飯都比平時多吃了兩碗。
飯後,襄桐起身收拾桌,沈趙氏則帶著沈慶把餘下的東西先歸了位,她接下來還要去鄰裏把帶迴來的土儀分送出去。
其實,東西攏共隻有六份,除了左近的申家、衛家和楊家——是年節裏互送過禮的,還有需特別上心的是隔壁崔家、裏正方家,以及村東頭的胡家。
前三家平時走動的近,拿些糕餅果子表表心意就得,崔家的禮卻要厚了許多,畢竟三郎沈慶在她家炕頭還躺了一日;而裏正方家,平日裏對沈家孤兒寡母照顧的不少,這迴又有佃地的事在中間撮合,禮也不能太簡薄,和崔家一樣,都是兩大盒點心一壇好酒,酒是杭州城正店裏頭的陳釀——玉練槌,隻巴掌大的一小壇就要五百文。
最後輪到胡家的禮,沈趙氏則有些為難,不知該再加些什麽才能顯得出恩義,襄桐倒是給出了主意:“雨前新茶剛上市,不若送上餅勝雪茶團吧。”
由是,光是這些禮,沈家采買就花去近三兩銀子。
難得沈趙氏沒有心疼抱怨。
午後,沈趙氏趁著休晌把左近幾家登門先走完,又帶了沈慶往村東頭胡家去送禮,隻留了襄桐在家照顧沈庭。
襄桐也不拾閑兒,轉過頭把幾間屋子都灑掃了一番,畢竟二十來日沒住人,總要消消灰土。
磨蹭最後才到了西屋,沈庭在炕頭正拿了本書看,見她進來,咧嘴招唿:“桐娘你快別忙了,活計哪有一天做盡的,迴頭累垮了自己,娘該心疼了。”嘴上說的娘,他又何嚐不是。
襄桐先是詫異沈庭竟也識字,但眼下有更要緊的事和他商量:“我還不累的,趁著得空簡單拾掇一下……那個,我看隔壁北屋還空著,晚上我能不能先宿在那頭?”
沈庭聽了一本正經答她:“這才打春沒幾日,夜裏還涼,北屋都沒鋪炕,哪住得了人。要不你這幾日先將就將就,在我屋暫住下?你住炕頭,我住炕梢,躺得開的。”說完又賣個可憐:“我夜裏要是渴了,還得煩你端水呢。”
襄桐聽他這麽說,倒不好拒絕了,她來沈家這些日子,對沈庭還是有些信任的,且他如今傷口還沒大合。
“那迴頭我再問娘子拿床鋪蓋來。”算是應下了。
“嗯,你也先歇一歇,往後家裏少不得你操持忙碌,也不要盡在一日耗費精神了。”
襄桐也知事有千頭萬緒也得一件件理起,卻不在裏屋歇著,而是到屋後消散消散。
鄉下地方多敞闊。沈家雖貧,但院子占地不小。
前院裏八間屋加上灶間、茅房尚沒看著擁擠,後院裏幹脆能有十餘丈見方,且東頭牆邊還搭了排草棚。
襄桐走近了看看,棚下除了南邊井台,貼牆一趟柵欄圍籬裏麵皆是空的,想想估麽著是養過些家畜,大概都在臘月賣了。
她又見腹地一片現成的黑土壟溝,隻眼下沒見種下什麽菜蔬,想來也是冬日裏天寒荒廢著,後又趕上沈庭受傷,遂打算迴頭和沈趙氏商量商量,看能不能種些時鮮。
襄桐向來如她自己說的,無論在哪兒,總會把日子過好。
舉目遠眺,西邊呈現出大片山巒,青翠的顏色讓襄桐有個新的念頭在頭腦裏一閃而過,實在找不到人參詳,隻得硬著頭皮又迴了西廂房。
“二郎,我方才在後院往西頭看,似有兩座山,你可知,那處是有主的還是公家的?”
沈庭見襄桐主動尋他說話,趕緊放下手裏的《穀梁傳》,笑著答話:“桐娘說的應是西南的霍山和西北的寶石山吧。”
“看方位,大約是吧。”
“你是想去踏青嗎?若是遊冶,西南向的霍山是萬萬去不得的,我就是在那遇的襲。”
“啊,那處就是霍山啊,我此前隻聽過倒是沒去過,不過雙駝嶺的匪患未絕,我是不會去冒險的。那寶石山呢?如今可許人上山?”
“寶石山啊,原本歸了禪光寺,隻是前兩年寺廟因風水之說遷去了杭州城北的邙亭山,寶石山那處如今便隻掛著名,實則早成了附近鄉鄰挖筍采果的好去處。”
襄桐見她想對了,隻滿眼期待:“若家裏明日沒有旁的要緊事,我想去山裏看看。”
方才車把式按著沈趙氏的意思,直接幫著把沈庭送去了西邊靠南的廂房,因還有活計,連口熱茶都沒喝就趕著車迴城裏了。
這會兒娘兒仨個把東西從門口都搗騰院裏來,襄桐直了腰打量起周遭情狀,沈趙氏才覺得有些窘迫。
“家裏屋子雖看著破舊些,但裏頭收拾得還算幹淨,且得空還要再修的,襄桐你先將就幾日,待春忙過去,我就在村裏尋了人手幫忙。”
“娘子,我不礙的,從前在梁家,就是土坯的茅棚我都住得,您可別太小瞧了我。”
沈趙氏一邊欣慰這個兒媳婦懂事,一邊又覺得她太過外道:“怎麽還叫娘子?都到了家了,往後該叫娘哩。”
襄桐知道早晚有這一遭,也不忸怩,掛上笑容大方叫了聲娘。
沈趙氏高興得幾要落淚:“好孩子,你放心,娘不會忘了你的好。等二郎再好些,我就親去你家提親,把該有的禮數都全了。咱到時再熱熱鬧鬧吹吹打打把喜事大辦了,喜服的布我都備好了,過幾日娘親手給你裁。”
襄桐見沈趙氏是真歡喜,一想到自己和沈庭一年和離期限的約定,心下頓時有些慚愧,都不知該怎麽作答。
幸而沈慶在一旁攪亂幫了她一迴。
“娘,二嫂,啥時候造飯呢?我餓得前心貼後背了。”
“吃吃吃,就知道吃,沒瞧見家什還沒歸攏好?從家走那天連柴都用沒了,拿什麽生火?”
沈慶委屈地指了指東牆:“我剛去隔壁崔大娘家借了柴的……”
襄桐趕緊接口:“娘,家裏灶房在哪頭?我先去生火燒水造飯,娘也累了半日,先和三郎迴屋歇歇,這物什在院裏放上一會兒也無妨,等午後日頭足了再歸攏也來得及。”
沈趙氏見狀哪能讓襄桐獨個兒勞累:“你頭迴家來,家什怕還尋不著,我這就和你同去。咱家的灶學了北地人通了炕,你大約不會燒的。”
“三郎,你也別閑著,去房後棚下看看,咱們走之前存的醃菜還得吃嗎?若是沒壞就挖兩碟出來。”
說是不用歸置東西,但從杭州城裏帶迴的食材馬上就要用。
因是到家頭頓飯,沈趙氏破例帶著襄桐做了三個菜一個湯兼兩碟醬菜,算是為了家裏添丁燎灶。
沈庭還不能隨意下地走動,沈趙氏便做主把飯菜擺在了他所居的西廂炕桌上,好讓一家人能囫圇個湊個齊整。
沈趙氏一餐飯下來緊著給襄桐夾菜,惹得沈慶生出了“失寵”的錯覺,嘴上抱怨,心裏卻甘之如飴。
襄桐本就吃得不多,又把肉轉而給沈趙氏、沈庭、沈慶分了。
沈趙氏低頭扒拉著飯,淚珠子和著米粒下了肚不自知,竟還覺得飯菜是甜的。再看沈庭,聽見襄桐改口管沈趙氏叫娘,樂得嘴裂到耳根,飯都比平時多吃了兩碗。
飯後,襄桐起身收拾桌,沈趙氏則帶著沈慶把餘下的東西先歸了位,她接下來還要去鄰裏把帶迴來的土儀分送出去。
其實,東西攏共隻有六份,除了左近的申家、衛家和楊家——是年節裏互送過禮的,還有需特別上心的是隔壁崔家、裏正方家,以及村東頭的胡家。
前三家平時走動的近,拿些糕餅果子表表心意就得,崔家的禮卻要厚了許多,畢竟三郎沈慶在她家炕頭還躺了一日;而裏正方家,平日裏對沈家孤兒寡母照顧的不少,這迴又有佃地的事在中間撮合,禮也不能太簡薄,和崔家一樣,都是兩大盒點心一壇好酒,酒是杭州城正店裏頭的陳釀——玉練槌,隻巴掌大的一小壇就要五百文。
最後輪到胡家的禮,沈趙氏則有些為難,不知該再加些什麽才能顯得出恩義,襄桐倒是給出了主意:“雨前新茶剛上市,不若送上餅勝雪茶團吧。”
由是,光是這些禮,沈家采買就花去近三兩銀子。
難得沈趙氏沒有心疼抱怨。
午後,沈趙氏趁著休晌把左近幾家登門先走完,又帶了沈慶往村東頭胡家去送禮,隻留了襄桐在家照顧沈庭。
襄桐也不拾閑兒,轉過頭把幾間屋子都灑掃了一番,畢竟二十來日沒住人,總要消消灰土。
磨蹭最後才到了西屋,沈庭在炕頭正拿了本書看,見她進來,咧嘴招唿:“桐娘你快別忙了,活計哪有一天做盡的,迴頭累垮了自己,娘該心疼了。”嘴上說的娘,他又何嚐不是。
襄桐先是詫異沈庭竟也識字,但眼下有更要緊的事和他商量:“我還不累的,趁著得空簡單拾掇一下……那個,我看隔壁北屋還空著,晚上我能不能先宿在那頭?”
沈庭聽了一本正經答她:“這才打春沒幾日,夜裏還涼,北屋都沒鋪炕,哪住得了人。要不你這幾日先將就將就,在我屋暫住下?你住炕頭,我住炕梢,躺得開的。”說完又賣個可憐:“我夜裏要是渴了,還得煩你端水呢。”
襄桐聽他這麽說,倒不好拒絕了,她來沈家這些日子,對沈庭還是有些信任的,且他如今傷口還沒大合。
“那迴頭我再問娘子拿床鋪蓋來。”算是應下了。
“嗯,你也先歇一歇,往後家裏少不得你操持忙碌,也不要盡在一日耗費精神了。”
襄桐也知事有千頭萬緒也得一件件理起,卻不在裏屋歇著,而是到屋後消散消散。
鄉下地方多敞闊。沈家雖貧,但院子占地不小。
前院裏八間屋加上灶間、茅房尚沒看著擁擠,後院裏幹脆能有十餘丈見方,且東頭牆邊還搭了排草棚。
襄桐走近了看看,棚下除了南邊井台,貼牆一趟柵欄圍籬裏麵皆是空的,想想估麽著是養過些家畜,大概都在臘月賣了。
她又見腹地一片現成的黑土壟溝,隻眼下沒見種下什麽菜蔬,想來也是冬日裏天寒荒廢著,後又趕上沈庭受傷,遂打算迴頭和沈趙氏商量商量,看能不能種些時鮮。
襄桐向來如她自己說的,無論在哪兒,總會把日子過好。
舉目遠眺,西邊呈現出大片山巒,青翠的顏色讓襄桐有個新的念頭在頭腦裏一閃而過,實在找不到人參詳,隻得硬著頭皮又迴了西廂房。
“二郎,我方才在後院往西頭看,似有兩座山,你可知,那處是有主的還是公家的?”
沈庭見襄桐主動尋他說話,趕緊放下手裏的《穀梁傳》,笑著答話:“桐娘說的應是西南的霍山和西北的寶石山吧。”
“看方位,大約是吧。”
“你是想去踏青嗎?若是遊冶,西南向的霍山是萬萬去不得的,我就是在那遇的襲。”
“啊,那處就是霍山啊,我此前隻聽過倒是沒去過,不過雙駝嶺的匪患未絕,我是不會去冒險的。那寶石山呢?如今可許人上山?”
“寶石山啊,原本歸了禪光寺,隻是前兩年寺廟因風水之說遷去了杭州城北的邙亭山,寶石山那處如今便隻掛著名,實則早成了附近鄉鄰挖筍采果的好去處。”
襄桐見她想對了,隻滿眼期待:“若家裏明日沒有旁的要緊事,我想去山裏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