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似有所悟地點點頭:“是啊!本汗的確是缺了幾分自信!”
這日,袁一將戰後事務安排妥當後,想起穆赫珠還關押在軍中,便來到她的營帳中。當見到袁一突然而至,滿臉防備的她,退到一處角落中,聲音略微顫抖道:“你來幹嘛?”
袁一上前走了幾步,盯著她縮進袖中的手,道:“很害怕嗎?你可是篤魯的女兒,抖得這麽厲害,萬一藏在袖子裏的匕首掉出來,還怎麽置我於死地?”
她見被識破,索性拿出匕首對付袁一,隻見袁一不慌不忙地抬手,便將匕首打落。見此,她怒視道:“你要是敢碰我,我爹一定不會放過你!”
“別誤會,我可對你沒興趣。”說罷,袁一從兜裏拿出包銀子,拋給她道:“這是給你路上用的盤纏,外麵還有匹馬,收拾下就起程吧!”
她難以置信道:“你這是要,放我走嗎?”
“你覺得呢?”
“為什麽?”
袁一看了眼,腰間的烏木劍:“我欠你爹一個人情,放你迴去,算是迴禮吧!”
她點點頭,沉默了片刻道:“若我不是篤魯的女兒,你也會放我走嗎?”
“當然。難道養著你,浪費我的糧食嗎?”
“我懂了。”
半個月後,高宗以阿布紮受吐蕃讚普指使,蓄意破壞大唐邦交為由,出兵征伐吐蕃,根據大唐與突厥的盟約,可汗同意出兵二十五萬,支持這次征伐。
高宗原本指派了輔國大將軍與突厥大帥,共同統帥這支突厥軍隊,但可汗堅持要求,將大唐的聯盟統帥換成袁一,高宗雖然覺得以袁一的資曆不足以勝任,可征戰在即,高宗隻好滿足可汗的要求。
如此,袁一與突厥大帥商量過後,將自己帶領的唐軍,編入突厥部隊中,一切安排妥當,兩大統帥便帶領浩浩蕩蕩的大軍逼近吐蕃。
袁一還未達到吐蕃時,先行到達的五十萬唐軍,就已與吐蕃軍開戰。
不知是吐蕃應戰準備倉促,還是受到了五十萬雄獅之軍的威懾,不到十日,唐軍就在吐蕃邊防之地,打開了一個缺口。
作為征戰統領的天策大將軍,身經百戰,對篤魯善於玩弄詭計素有耳聞,所以,天策大將軍沒有趁勝追擊,而是等待各國派遣的軍隊抵達,再做部署。
袁一剛到達吐蕃,天策大將軍就派人請他去商議,進攻部署。
袁一如約來到天策大將軍營地,看到第一,三路固盟軍的統領李泰仁與楊誌,已在營帳中坐定。
袁一來時聽聞,波斯和阿拉伯帝國受到吐蕃的挑唆,一直沒有與大唐談攏固盟的事。
後來,袁一攻下牙帳城,屠殺突厥兵,用奇招讓將近二十萬突厥兵倒戈的消息,陸續在邊疆各國間傳開。
波斯和阿拉伯帝國因此受到威懾,急忙撇清與吐蕃的關係,並且與李泰仁與楊誌簽下了固盟合約。
此次,征伐吐蕃,兩國分別出兵七萬與九萬,還很配合地遵照高宗的意思,讓李泰仁與楊誌出任兩*隊的最高統帥。
天策大將軍先向眾人分析了當前形勢,而後,說出了對敵軍趁勝追擊的擔憂。
李泰仁與楊誌急於立功,見邊防缺口輕易就被打開,料想吐蕃的實力並沒傳言中那般厲害,倆人便主動請纓,率軍深入吐蕃境內追擊敵軍。
一番交談下來,天策大將軍便知道倆人經驗尚淺,便好意提醒道:“吐蕃抗戰的統帥是,素有戰神之稱的篤魯。他作戰詭計迭出,而且,他統領的百萬吐蕃兵個個都訓練有素。他幾乎沒有吃過敗仗,你們應該記得,幾年前,薛仁貴征戰吐蕃就是敗在他手下。”
這時,隻見五短身材,麵頰瘦尖,牙齒參差不齊的楊誌,冷冷一笑:“瞧大將軍這話說得!薛仁貴都是一隻腳踏進棺材的老人,大將軍何必拿他來,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李泰仁急忙接下話茬,道:“楊將軍說得沒錯!既然,聖上派我們來征討吐蕃,就是要拋開生死奮勇殺敵,不能因為害怕,就畏首畏尾,難道等著敵人送上門來嗎?”
見他們一唱一和說得起勁,天策大將軍轉而向袁一問道:“袁將軍,你怎麽看?”
這兩年來,袁一作為軍隊統領,不斷在權衡利弊和選擇時機,麵對如今的分歧,不管選擇向左,還是向右,都隻是遭來仇恨。
所以,麵對大將軍的站隊之請,他迴答道:“末將沒有與篤魯交過手,他到底有多少斤兩,不敢妄下判斷。至於,吐蕃應戰到底拿出了多少勢力,沒有人知道。在當下局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末將實在難以判斷該進還是該守。既然,大將軍受命作為征戰統帥,末將相信大將軍能做出正確部署。”
大將軍聽了,這番說了等於沒說的圓滑之言,隻能暗在心中叫苦。
他知道李,楊倆人底細,不好迴絕他們這番看似英勇的請纓,無奈之下,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李,楊率軍進入吐蕃趁勝追擊時,恰好遇見篤魯親率三十萬援軍趕來。
李,楊二人明知敵眾我寡,卻無法脫身,隻好,邊硬著頭皮與篤魯交鋒,邊派人向大將軍請求增援。
收到求援的大將軍,先不是急著派兵援助,而是向帶來消息的士兵,了解唐軍的傷亡情況,敵軍的兵力,篤魯的作戰部署。
待士兵將所有情況說完,大將軍便以一句“他們還能應付,現在派軍還不是時候”就打發報信的士兵走了。
最後,當李,楊二人第四次送來增援請求時,大將軍照例問過前方的情況,見唐軍雖然傷亡過半,可敵軍也損失了不少人馬。
大將軍猜測,吐蕃與唐軍曾交過手,篤魯應該清楚,唐軍兵力最少在七十萬之上。
可麵臨這種情況,篤魯既沒有增加兵力,也沒退守誘敵深入。
而是,選擇這樣硬碰硬的正麵交鋒,說明,吐蕃國內根本沒有百萬軍隊,而篤魯的能耐,也在訛傳訛中被誇大了。
經過這番思量,大將軍撚須,露出胸有成竹的微笑,向身邊的衛兵道:“傳令全軍,拔營起程,增援前方軍隊!”
這時,袁一也在大將軍帳中,聽到號令,便起身道:“末將,這就去打點起程事宜,先行告退!”
大將軍擺擺手道:“不急!我的人馬足夠應付篤魯了,你就帶著那些突厥兵安心駐紮在這兒,若有需要,你再來也不遲!”
“是,末將領命!”袁一心裏清楚,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大將軍的五十萬人馬一到,收拾篤魯輕而易舉的事。
等到篤魯一敗,兩國之戰的勝利,毫無懸念的落入了大唐手中,而大將軍順理成章地獨攬,這份足以流芳百世的功勞。
即便知道大將軍的私心,可他並不在意,一則他不是貪功之人,二則他覺得大唐能製勝吐蕃,比什麽都重要。
大將軍與李,楊二人匯合後,不但成功偷襲了篤魯的軍營,而且用計燒了他緊急調配來糧草。
甚至,在一次對陣時,神情萎靡的篤魯,當聽到唐軍的戰鼓擂響,他嚇得如驚弓之鳥般從馬上墜下。
之後,交戰剛開始,聽到篤魯下令撤軍,吐蕃兵慌忙四散逃竄,見此,大將軍暗喜,指揮將官率軍從各路追擊敵軍。
當大將軍以為勝利在望時,卻在一處峽穀遭受到了篤魯的埋伏。
不但,他帶去的十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就連他的項上人頭,也被篤魯斬於刀下。
不僅大將軍這一路軍隊受到埋伏,其他追擊的幾路唐軍,同樣被篤魯故意分散引到水岸,沙丘,峽穀等險地進行伏殺。
不過,短短幾日,六十萬唐軍與盟軍就被篤魯殺了十萬,擒了二十萬,其他暫且保住性命的士兵,都如喪家之犬般逃離吐蕃。
駐軍在邊境的袁一,沒有等來捷報,而是等來了,一群接一群倉皇而迴的敗兵。
當向敗兵問清情況,方知篤魯是用了欲擒故縱之計,先消除戒心,再誘敵深入,進行伏殺。
篤魯步步精心,先將唐軍玩弄於鼓掌中,再將他們推入挖好的墳墓,如此謀略,讓袁一痛恨的同時,又不得不佩服他能耐。
袁一統計歸來的敗兵人數約二十萬,為了方便指揮,將他們編入了自己的軍隊中。
他與突厥大帥商量好進攻部署後,便帶著這支將近五十萬人馬的軍隊,挺進吐蕃。
這半年來,袁一雖與吐蕃軍的大戰小戰好說也有上百迴,卻從未見過篤魯領軍迎戰。
為此,他感到十分納悶,可就在他進入吐蕃腹地,在一處牧草豐富的草原駐軍時,一個號稱篤魯侍衛的人,來到營地求見袁一。
侍衛向袁一說明來意,稱篤魯想要見他,若他同意赴約,就釋放俘虜的五萬唐兵和李泰仁與楊誌兩名將軍,若他不同意,明日就將那些人坑殺。
明知篤魯詭計多端,可為了那五萬人的性命,袁一無奈答應赴約。
次日,袁一帶著梅仁,出了軍營,騎馬往西走了十裏,遠遠瞧見一輛馬車。
待走近,看到駕車的人正是昨日的侍衛,隻見他打量了眼梅仁,滿臉不快道:“不是說好單獨赴約,怎麽多了一個人?”
這日,袁一將戰後事務安排妥當後,想起穆赫珠還關押在軍中,便來到她的營帳中。當見到袁一突然而至,滿臉防備的她,退到一處角落中,聲音略微顫抖道:“你來幹嘛?”
袁一上前走了幾步,盯著她縮進袖中的手,道:“很害怕嗎?你可是篤魯的女兒,抖得這麽厲害,萬一藏在袖子裏的匕首掉出來,還怎麽置我於死地?”
她見被識破,索性拿出匕首對付袁一,隻見袁一不慌不忙地抬手,便將匕首打落。見此,她怒視道:“你要是敢碰我,我爹一定不會放過你!”
“別誤會,我可對你沒興趣。”說罷,袁一從兜裏拿出包銀子,拋給她道:“這是給你路上用的盤纏,外麵還有匹馬,收拾下就起程吧!”
她難以置信道:“你這是要,放我走嗎?”
“你覺得呢?”
“為什麽?”
袁一看了眼,腰間的烏木劍:“我欠你爹一個人情,放你迴去,算是迴禮吧!”
她點點頭,沉默了片刻道:“若我不是篤魯的女兒,你也會放我走嗎?”
“當然。難道養著你,浪費我的糧食嗎?”
“我懂了。”
半個月後,高宗以阿布紮受吐蕃讚普指使,蓄意破壞大唐邦交為由,出兵征伐吐蕃,根據大唐與突厥的盟約,可汗同意出兵二十五萬,支持這次征伐。
高宗原本指派了輔國大將軍與突厥大帥,共同統帥這支突厥軍隊,但可汗堅持要求,將大唐的聯盟統帥換成袁一,高宗雖然覺得以袁一的資曆不足以勝任,可征戰在即,高宗隻好滿足可汗的要求。
如此,袁一與突厥大帥商量過後,將自己帶領的唐軍,編入突厥部隊中,一切安排妥當,兩大統帥便帶領浩浩蕩蕩的大軍逼近吐蕃。
袁一還未達到吐蕃時,先行到達的五十萬唐軍,就已與吐蕃軍開戰。
不知是吐蕃應戰準備倉促,還是受到了五十萬雄獅之軍的威懾,不到十日,唐軍就在吐蕃邊防之地,打開了一個缺口。
作為征戰統領的天策大將軍,身經百戰,對篤魯善於玩弄詭計素有耳聞,所以,天策大將軍沒有趁勝追擊,而是等待各國派遣的軍隊抵達,再做部署。
袁一剛到達吐蕃,天策大將軍就派人請他去商議,進攻部署。
袁一如約來到天策大將軍營地,看到第一,三路固盟軍的統領李泰仁與楊誌,已在營帳中坐定。
袁一來時聽聞,波斯和阿拉伯帝國受到吐蕃的挑唆,一直沒有與大唐談攏固盟的事。
後來,袁一攻下牙帳城,屠殺突厥兵,用奇招讓將近二十萬突厥兵倒戈的消息,陸續在邊疆各國間傳開。
波斯和阿拉伯帝國因此受到威懾,急忙撇清與吐蕃的關係,並且與李泰仁與楊誌簽下了固盟合約。
此次,征伐吐蕃,兩國分別出兵七萬與九萬,還很配合地遵照高宗的意思,讓李泰仁與楊誌出任兩*隊的最高統帥。
天策大將軍先向眾人分析了當前形勢,而後,說出了對敵軍趁勝追擊的擔憂。
李泰仁與楊誌急於立功,見邊防缺口輕易就被打開,料想吐蕃的實力並沒傳言中那般厲害,倆人便主動請纓,率軍深入吐蕃境內追擊敵軍。
一番交談下來,天策大將軍便知道倆人經驗尚淺,便好意提醒道:“吐蕃抗戰的統帥是,素有戰神之稱的篤魯。他作戰詭計迭出,而且,他統領的百萬吐蕃兵個個都訓練有素。他幾乎沒有吃過敗仗,你們應該記得,幾年前,薛仁貴征戰吐蕃就是敗在他手下。”
這時,隻見五短身材,麵頰瘦尖,牙齒參差不齊的楊誌,冷冷一笑:“瞧大將軍這話說得!薛仁貴都是一隻腳踏進棺材的老人,大將軍何必拿他來,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李泰仁急忙接下話茬,道:“楊將軍說得沒錯!既然,聖上派我們來征討吐蕃,就是要拋開生死奮勇殺敵,不能因為害怕,就畏首畏尾,難道等著敵人送上門來嗎?”
見他們一唱一和說得起勁,天策大將軍轉而向袁一問道:“袁將軍,你怎麽看?”
這兩年來,袁一作為軍隊統領,不斷在權衡利弊和選擇時機,麵對如今的分歧,不管選擇向左,還是向右,都隻是遭來仇恨。
所以,麵對大將軍的站隊之請,他迴答道:“末將沒有與篤魯交過手,他到底有多少斤兩,不敢妄下判斷。至於,吐蕃應戰到底拿出了多少勢力,沒有人知道。在當下局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末將實在難以判斷該進還是該守。既然,大將軍受命作為征戰統帥,末將相信大將軍能做出正確部署。”
大將軍聽了,這番說了等於沒說的圓滑之言,隻能暗在心中叫苦。
他知道李,楊倆人底細,不好迴絕他們這番看似英勇的請纓,無奈之下,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李,楊率軍進入吐蕃趁勝追擊時,恰好遇見篤魯親率三十萬援軍趕來。
李,楊二人明知敵眾我寡,卻無法脫身,隻好,邊硬著頭皮與篤魯交鋒,邊派人向大將軍請求增援。
收到求援的大將軍,先不是急著派兵援助,而是向帶來消息的士兵,了解唐軍的傷亡情況,敵軍的兵力,篤魯的作戰部署。
待士兵將所有情況說完,大將軍便以一句“他們還能應付,現在派軍還不是時候”就打發報信的士兵走了。
最後,當李,楊二人第四次送來增援請求時,大將軍照例問過前方的情況,見唐軍雖然傷亡過半,可敵軍也損失了不少人馬。
大將軍猜測,吐蕃與唐軍曾交過手,篤魯應該清楚,唐軍兵力最少在七十萬之上。
可麵臨這種情況,篤魯既沒有增加兵力,也沒退守誘敵深入。
而是,選擇這樣硬碰硬的正麵交鋒,說明,吐蕃國內根本沒有百萬軍隊,而篤魯的能耐,也在訛傳訛中被誇大了。
經過這番思量,大將軍撚須,露出胸有成竹的微笑,向身邊的衛兵道:“傳令全軍,拔營起程,增援前方軍隊!”
這時,袁一也在大將軍帳中,聽到號令,便起身道:“末將,這就去打點起程事宜,先行告退!”
大將軍擺擺手道:“不急!我的人馬足夠應付篤魯了,你就帶著那些突厥兵安心駐紮在這兒,若有需要,你再來也不遲!”
“是,末將領命!”袁一心裏清楚,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大將軍的五十萬人馬一到,收拾篤魯輕而易舉的事。
等到篤魯一敗,兩國之戰的勝利,毫無懸念的落入了大唐手中,而大將軍順理成章地獨攬,這份足以流芳百世的功勞。
即便知道大將軍的私心,可他並不在意,一則他不是貪功之人,二則他覺得大唐能製勝吐蕃,比什麽都重要。
大將軍與李,楊二人匯合後,不但成功偷襲了篤魯的軍營,而且用計燒了他緊急調配來糧草。
甚至,在一次對陣時,神情萎靡的篤魯,當聽到唐軍的戰鼓擂響,他嚇得如驚弓之鳥般從馬上墜下。
之後,交戰剛開始,聽到篤魯下令撤軍,吐蕃兵慌忙四散逃竄,見此,大將軍暗喜,指揮將官率軍從各路追擊敵軍。
當大將軍以為勝利在望時,卻在一處峽穀遭受到了篤魯的埋伏。
不但,他帶去的十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就連他的項上人頭,也被篤魯斬於刀下。
不僅大將軍這一路軍隊受到埋伏,其他追擊的幾路唐軍,同樣被篤魯故意分散引到水岸,沙丘,峽穀等險地進行伏殺。
不過,短短幾日,六十萬唐軍與盟軍就被篤魯殺了十萬,擒了二十萬,其他暫且保住性命的士兵,都如喪家之犬般逃離吐蕃。
駐軍在邊境的袁一,沒有等來捷報,而是等來了,一群接一群倉皇而迴的敗兵。
當向敗兵問清情況,方知篤魯是用了欲擒故縱之計,先消除戒心,再誘敵深入,進行伏殺。
篤魯步步精心,先將唐軍玩弄於鼓掌中,再將他們推入挖好的墳墓,如此謀略,讓袁一痛恨的同時,又不得不佩服他能耐。
袁一統計歸來的敗兵人數約二十萬,為了方便指揮,將他們編入了自己的軍隊中。
他與突厥大帥商量好進攻部署後,便帶著這支將近五十萬人馬的軍隊,挺進吐蕃。
這半年來,袁一雖與吐蕃軍的大戰小戰好說也有上百迴,卻從未見過篤魯領軍迎戰。
為此,他感到十分納悶,可就在他進入吐蕃腹地,在一處牧草豐富的草原駐軍時,一個號稱篤魯侍衛的人,來到營地求見袁一。
侍衛向袁一說明來意,稱篤魯想要見他,若他同意赴約,就釋放俘虜的五萬唐兵和李泰仁與楊誌兩名將軍,若他不同意,明日就將那些人坑殺。
明知篤魯詭計多端,可為了那五萬人的性命,袁一無奈答應赴約。
次日,袁一帶著梅仁,出了軍營,騎馬往西走了十裏,遠遠瞧見一輛馬車。
待走近,看到駕車的人正是昨日的侍衛,隻見他打量了眼梅仁,滿臉不快道:“不是說好單獨赴約,怎麽多了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