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的名字,或許已為人陌生,陌生到某大學曆史係研究生的招生考試上,有考生竟把他的名字混淆成科學家楊振寧。但是兩千年風雲變幻裏,魏征繪製他的畫像自省,包拯三次赴他的故居拜祭,文天祥以他的名言怒斥漢奸,海瑞在獄中讀他的傳記讀到淚如雨下。活著的他是“真正的劍客”,不屈不撓的錚臣。身後的他是一塊碑,賢者激奮,奸者顫栗的豐碑。


    第一百六十章楊震其人


    楊震生於東漢永平三年,他的家族“弘農楊氏”,在漢朝來頭頗大:八世祖楊喜是西漢開國功臣,被劉邦封為“赤泉候”,高祖楊敞官至丞相,因擁立漢宣帝有功,被封爵“安平候”。但是到了楊震這一代就“苦命”了。


    楊家從西漢末期開始破落,楊震祖父楊譚和父親楊寶,皆是不曾為官的教書先生。楊震後來在自傳中說自己祖父兩代“甘守貧寒”,可見日子艱辛。而到楊震童年時,又更雪上加霜,楊震父親楊寶撇下孤兒寡母三口,楊震和弟弟,英年早逝了。


    苦孩子早當家,楊震也不例外,小小年紀挑起家庭生活重擔。種地打糧挑水劈柴,奉養母親,照料弟弟,還開了幾畝荒地種草藥,以換錢貼補家用。裏裏外外拚命勞動。


    但是他的食量也很大,據說學蒸饅頭的時候,一邊看火一邊吃,還沒蒸熟一籠饅頭就吃光了。可看到母親和弟弟因此挨餓,才十分懊悔,當場竟用手摳嗓子眼,吐的連苦膽水都出來,從此再不偷吃。這則故事在地民間傳說。都誇他懂事。但是少年時的楊震含辛茹苦,菜口糧食也先想著母親和弟弟,自己經常落得饑腸轆轆,卻是實情。


    但是這樣的家庭條件,是沒有機會讀書的。可楊震卻有一個好條件,就是他的父親楊寶是一方名儒,在世時對楊震的功課抓的十分緊。所以後來雖遭遇父喪。但是母親粗通文墨而且深明大義。不但接過了小楊震的教育任務,更時常以祖先的豐功偉績訓導他,要他時刻牢記光耀門庭。因此楊震也“少有大誌”。


    楊震本人的天賦也好的很,讀書過目不忘且司性極高,時常能舉一反三。學習的也十分刻苦。


    他家村子後麵是山,翻過山道有個山穀叫“翎峪”。是楊震每天讀書的地方。縱然是勞作辛苦,學業卻從未間斷。敏而好學,是他幾年如一日,翻山越嶺踩出來的。


    這段艱辛的童年,對楊震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家窮。就要艱苦奮鬥,身為長子,更要承擔責任。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也要咬牙挺過去。挨過餓,也就知道別人挨餓的滋味。草民百姓的冷暖辛酸。小小年紀就已嚐盡。可以想象,他後來在官場上心憂黎民,堅韌頑強,敢於擔當,皆是來自於此。更重要的是,無論生活發生怎樣的變故,父母始終要求他要“有大誌”。所以,在他以後的日子裏,無論人生遭受怎樣的打擊,他始終沒有拋棄一樣東西———理想。


    可是理想不能當飯吃,母親隻是粗通文墨,兒子雖聰明好學,可沒有名師指點還是不夠,要請老師,家裏沒錢,成才也就困難。雖說“有大誌”,前路卻照樣迷茫。母與子就在這苦日子裏熬著,明天在哪裏,不知道。


    熬到楊震十五歲那年,有一個人主動找上門來了,太常恆鬱。


    太常,是主管宗廟祭禮和朝廷禮儀的官職。但是恆鬱還有另一個重要身份,他是帝師,也是當時的儒學宗師,一生桃李滿天下,他既教過漢明帝也教過劉肇。是兩代帝師,可謂亞聖人。


    恆鬱找上門,卻也並非心血來潮,他是楊震父親楊寶的生前摯友,這次是來順道探望一下,然後就見到了楊震。恆鬱的眼光自然不差,一番交談後大為讚歎,當場決定收楊震為徒,命楊震隨自己去洛陽求學。


    這樣的好事,楊家人自是喜出望外,母親命楊震立刻收拾行裝。兒行千裏母擔憂,臨行之時必然依依不舍,千叮嚀萬囑咐。但楊震的母親卻很平靜,隻是說了一句話,作為對兒子所有的期望。


    “若負汝父之清名,則永不相認也。”


    楊震含淚叩別母親,這句話,一字一句,銘記於心。


    楊震就這樣跟隨著恆鬱,到京城洛陽做了一名學生,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作為恆鬱的門下弟子,他悟性極強,學習刻苦,很快就成了一名優秀的學生。恆鬱不但教授他儒家學問,更教導他要博采眾家之長。楊震都一一謹記於心,各類儒家典籍不但通讀,更爛熟於心,同時也廣泛涉獵天文,曆法,數學,醫學等各門學問,還經常參加京城各學府的集會交流,常對各類學問大膽評說,令眾青年才俊折服。又兼他為人正派,口碑甚好,不出幾年,就有了“立身剛正”“明經博覽”的評語。


    但是恆鬱對楊震更重要的影響,卻是做人。恆鬱此人,除了是當時知名的學問家,更是出名的直臣,他的官職是“太常”,執掌國家的宗廟祭祀以及禮儀規範,生活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認死理,比如朝廷禮儀有不合規範的地方,哪怕是細枝末節的小問題,他都要據理力爭。大事情更不含糊,皇帝要鋪張浪費,或者是想借典禮之機得些好處,犯到他手裏總要鬧個天翻地覆,動不動就在朝堂上和皇上據理力爭。


    比如有一次章帝出巡多花了點錢,恆鬱知道後當場大怒,連篇累牘的上奏折,非要漢章帝承認錯誤用,氣得劉炟命衛兵把他拉出去,他竟一怒之下在家罷工不上朝。事後還得漢章親自去他府上探望,好言好語一番安慰才算了事。


    而在教書育人上,恆鬱也不含糊,不但學業上嚴格要求,生活上更要細致管教。細致到學生們每天的起床,吃飯,睡覺,都有嚴格的規定限製。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許剩飯,要一粒不剩的吃完。睡覺的時候不許睡懶覺,到了時間必須起床。誰違反了規定,那就要打板子。就連跟他讀書的劉肇。也成天被他打的兩手腫脹。直把學生們折騰得叫苦連天,卻不敢有半點怨氣,因為恆鬱本人。就是這麽做的。


    但是楊震卻不叫苦,自師從恆鬱以來,始終兢兢業業,學業優良生活作風更優良。和恆鬱簡直是物以類聚。這樣的學生恆鬱自然十分喜歡,不但時常給他多講解知識。還提拔他當自己的助手,命他協助處理一些日常的政備,特別是後來,連恆鬱上給皇帝的奏折。也經常交給楊震潤色,日常的工作方案,也命他參與謀劃。如果出席各種應酬。也帶著楊震出席。


    楊震跟著老師做學問,學政備。大漢朝官場形形色色的眾生相,數年來他已親曆。而恆鬱剛正不阿的品質,他更耳濡目染,比此在他的心裏,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對要堅持,錯要改正,不改正就要鬥爭,便是天子之命也擋不住。


    而恆鬱教給楊震的“對”,卻是一門特殊的學問,歐陽派的《今文尚書》。


    歐陽派的《今文尚書》,始創於西漢的歐陽生,是漢朝儒家學派裏特殊的一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捎帶著把儒家典藉《尚書》也焚了,漢朝時整理典籍,由秦博士伏生口述《尚書》殘本,以漢朝隸書謄寫,因此名《今文尚書》。漢朝以來,《今文尚書》又分為大小夏候派係和歐陽派係。儒學宗恆鬱,卻是歐陽派係《今文尚書》的傳人。


    而正是這一門學問,給予了楊震一把從此永不拋棄,緊握一生的劍——清廉之劍。


    因為歐陽派《今文尚書》實在不同,別家學派都是研究理論,歐陽派卻更重理論聯係實際,《尚書》裏的重要思想,他們不但批注研究,更會自我總結,核心思想卻是一句話:儒家子孫,要以廉潔著稱於世。


    所以自西漢以來,這個學派代代有人偉承,不但出大儒,更出清官,比如西漢的毛介,歐陽高,東漢初期的董宣,郅琿等人,可謂英傑薈萃,楊震也成了這個學派的傳承人。


    尋於這個學派,楊震自然是不陌生的,他的父親楊寶也是歐陽學派的弟子,恩師恆鬱更是歐陽派的大師,學起來自然駕輕就熟,再加上自己學習刻苦勤於思考,不但成績優良,更善於繼續總結。所以進步極快,而楊震二十歲那年,一件事情的發生,讓恆鬱相信,楊震可以圓滿結業了。


    事情是這樣的,某一日恆鬱開班講課,說到了西漢歐陽派先賢,漢元帝時代的名臣歐陽地餘清廉自守的故事。這位官至侍中的大儒一生清貧,去世時家無餘財,更留遺言於子孫,死不接受官府賞賜。如此一位大賢,自然讓眾學生們欽佩不已,紛紛表態要學習,輪到楊震時,卻是長長的歎了一聲。


    恆鬱奇怪了,這個平時聽說的好學生為什麽要對先賢不敬?剛要張口訓斥,卻聽楊震低頭感慨地說:“老師,他雖然清廉,可那時官場民風敗壞,貪腐橫行,難道就沒有他的過失嗎?”


    敢議論“先師”的不是,太狂了吧,恆鬱怒從心頭起,正準備卷袖子拿戒尺體罰,卻見楊震抬起頭,炯炯有神的目光盯著老師,搓地有聲地說出了自己的奮鬥終身的理想。


    “儒家弟子當清廉自守。更要鏟奸除惡,匡扶社稷,如此方不負聖人之教也!”


    此語一出,滿座皆驚,恆鬱愣了半晌,認真的,仿佛第一次才認識他這個學生似的。終於,他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長長的出了一口氣,欣喜的對楊震說,“你有如此抱負,這很好,但更要多曆世事,體察看民情,方能如願啊。”


    楊震就這樣完成了學業。本來恆鬱已經推薦楊震入朝為官,但是楊震拒絕了,他放棄了在京城的大好前途,打點地裝迴到了華陰老家,一麵奉養老母教導弟弟,一麵憑著恆鬱門下的所學,子承父業,也辦起了學堂,在華山腳下認真教書,這一教就二十幾年。


    楊震感到東漢時期的教育陋習很多,比如做學生的不但要鞍前馬後伺候老師,還得幫老師家挑水種菜,既當學生又當長工。楊震把這些全廢了,他從來不使喚學生幹私活,更寬厚的對待每一位弟子,但治學卻極其嚴謹,身體力行教導他們讀書做人。很快,楊震的學校就門庭若市場,四裏八鄉的子弟都來報名,竟然把牛心穀門口擠成了一個市場,當地也因此得名為“楊門槐市”。不幾年,學生人數就突破千人,於是楊震又相繼在華陰辦了雙泉學館,河南靈寶豫鎮也開班授徒,一教又是十數年。


    他辦學不收高額的學費,對不同家庭的學生一視同仁,不辭辛苦,不遠千山萬水,在幾大分校之間來迴奔波,為的就是一件事,傳道,偉播聖人之道。


    所以他最終得來了一個崇高的雅號:關西孔子。但是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一件事,他在磨劍!(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和熹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歲月海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歲月海萌並收藏和熹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