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大將軍八麵威風(中)
竇太後早就看到了這封奏書,但是她對軍事一無所知。不過聰明如她還是派人召見耿秉,商量對策。
耿秉是漢朝名將,多年都在邊疆作戰戍守,對於匈奴更是了若指掌。
他仔細地閱讀了南單於的奏書,思慮良久之後才對竇太後說道,“太後,從前武帝窮極天下的力量,想使匈奴臣服,沒有趕上好的時機,事情最終還是沒有成功。宣帝時,正好唿韓邪前來投降,所以邊境的百姓得以暫時的安寧,使內外成為一家,百姓也得以休養生息六十多年。到了王莽篡位,改變匈奴的稱號,無休止地消耗騷擾他們,才使得單於遣背叛。光武帝稟受天命,又對匈奴安撫接納,沿邊被破壞的各郡才得以恢複。而烏桓、鮮卑都因此才想歸順大漢,德義威震四方的夷人,這是千古才有的大功啊!”
竇太後問道,“你說的我都聽先皇說起過,但是先皇剛剛駕崩,肇兒又年幼孱弱,這個時候出兵匈奴,時機是不是恰當呢?”
耿秉立即跪下請求道,“北部的敵虜分裂相爭,此乃我國之大幸事,這個時機千載難得,隻要我們以夷製夷,以夷攻夷,用南匈奴打北匈奴,就會對我國有利。臣還是希望太後不要喪失良機,答應南匈奴的請求。“
竇太後來迴踱了幾步,看著金羽仙鶴銅鼎香爐內的輕煙飄起,還是打不定主意。她對耿秉道,“此事重大,哀家再與兄長和三公商議一下,不過,如果哀家同意了南匈奴之請,那麽他們希望耿將軍來北伐匈奴,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耿秉說道,“太後,自光武以來,臣耿家世受皇恩,臣也是受明帝和先遧的重恩,此恩臣肝腦塗地也不能報,隻要太後要臣打匈奴,臣便北伐匈奴,以國家利益為重,為國家出力盡忠,以報太後的知遇之恩。”
竇太後點頭,“好好,耿將軍,你忠君愛國之心天地可鑒,不過哀家還要再想一想,你暫且迴去,等待哀家的旨意。”
不久竇太後下詔交給群臣商議討伐北匈奴一事。
當時的朝臣還是出現了兩派意見。尚書宋意上書說道,“匈奴人輕視禮儀,沒有君臣上下之分。強悍者稱雄雄,弱小者便屈服,反複無常。自從大漢建朝以來,討伐他們的次數已很頻繁,但卻是得不償失。如今鮮卑順服漢朝,斬殺及俘虜北匈奴數萬人,我們坐觀成敗,安享巨大成果,又何必勞師動重,千裏爭伐呢?再者北匈奴已然向西逃遁,請求與漢朝通好,應當乘他們歸順的機會,使之成為外藩。巍巍功業,莫過於此。如果征調軍隊,消耗國家經費,以聽從南匈奴的意願,不僅會造成鮮卑為患,而且等於是自取危亡。”
宋意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就在此時出現了竇憲被關宮中之事。竇太後為了找到借口釋放兄長,便下定了決心,盡管不準南匈奴迴到故都,統一南匈奴,但是北伐計劃已定,不能更改。而且更令人震驚的是,殺害劉暢的主謀竇憲竟然作為漢軍主將北伐匈奴。
大朝會上,竇太後的旨意一宣布,引起了眾臣間的軒然大波。袁安出班奏道,“太後,匈奴並未侵犯邊塞,而我們卻要無緣無故地勞師遠行,消耗國家的資財,求取萬裏以外的功勳,這不是為國家著想,這是取禍之道。”
竇太後冷笑道,“哦?卿家所言,是說哀家想為兄長之事開脫,找個機會讓他立功吧,你這話也不無道理,哀家正是此意。”
她突然的態度強硬,讓哀安啞口無言,宋由見事不妙,隻好出來當和事佬。“袁司徒,南匈奴打北匈奴,我們也就是從中謀利,至於說建功之事,也在情理之中。各有各的道理,袁司徒還是三思吧!”
袁安狠狠地瞪了宋由一眼,“宋大人,此國家之大事,怎可兒戲!”
他又奏道,“太後,雖作此想,但臣還是不能苟同,先帝崩逝不久,幼帝尚未掌政,百姓們失去了先皇的庇護,夏秋冬三季聽不到聖上出巡時禁衛軍警戒喝道的聲音,人們無不因思念而惶惶不安,如同有求而不能得。如今卻在此時征發兵役,為了遠征匈奴而動全國之資,這實在不符合時機。”
竇太後道,“袁卿家是拿先帝來要挾哀家嗎?”
“為臣不敢!”袁安朗聲道,“但是萬民百姓,乃是上天所生。上天愛所生,猶如父母愛子女。天下萬物中,隻要有一物不能安適,那麽天象就會為此發生錯亂,何況對於人呢?因此,愛民的,上天必有迴報。戎狄異族,如同四方的異象,與鳥獸沒有分別,如果讓他們混居在中原內地,就會擾亂天象,玷汙良善之人。所以,聖時君王的作法,隻是對他們采取不斷籠絡和約束的政策,先帝就是如此行事的。”
竇太後站了起來,指著哀安道,“還說不是拿先帝來壓哀家,你是覺得哀家一介女流,不會管理國家是吧,那這個皇位讓你來坐好了。”
此時司空任隗出班道,“太後息怒,臣以為北匈奴已被鮮卑打敗,遠遠地躲藏到了史候河以西,距離漢朝邊塞數千裏,而我們打算乘他們空虛之機,利用他們的疲弱,這不是仁義之舉。”
“那麽你說什麽是仁義之舉,此時我兵精糧足,若利用南匈奴滅了北匈奴,可少了邊境一患,不是可喜之事嗎?何況,哀家也曾問過耿秉,他也說這是千載難遇的好機會,你們這此在朝內吃俸祿的文人,懂得什麽是軍事嗎?”竇太後抬出了耿秉,把矛頭又指向了任隗。
尚書韓棱道,“太後,現在剛剛開始征發,物資已不能滿足大司農的調度,上官下官互相逼迫,人民的困苦已到了極點。怎麽可說是兵精糧足呢?”
騎都尉朱暉也出班奏道,“耿秉是幾朝老臣,他隻懂得軍事,又怎麽知道百姓的疾苦和國家的艱難呢?”
京兆人議郎樂恢出班道,“太後,臣本微末小足,本不該如此說,可是群臣和百姓都說此事不可行,而太後卻為什麽隻為竇憲一人打算,因而毀棄萬人的性命,不體恤他們憂患的唿聲呢!上觀天心,下察民意,便足以明白事情的得失了。我擔心大漢朝將不再是真正的大漢朝,又豈隻匈奴不把我們當漢朝看待。”
竇太後聽他如此說,勃然大怒道,“庶子大敢,竟敢如此汙蔑我大漢朝,汙蔑哀家為國為民的一片苦心,來人,把他拖出去,斬立決!”
幾名殿衛立即上前來拖樂恢,袁安和任隗見了,立刻上前拉住道,“太後,樂恢為國家計,即使有錯,也隻是在言語上莽撞,怎麽可以如此虐殺大臣!”
劉肇一直默不作聲,此時再也看不下去,出言阻止道,“慢著,母後息怒,樂大人也是為此事建一言,本來也是拿此事讓眾位卿家討論,如果因此殺人,對母後的清議不好!”
見劉肇說話,畢竟是皇帝,竇太後才壓住了怒火,“罷了,削去官職,永不錄用。”
劉肇又道,“眾位卿家,太後為此事確實多方詢問,集思廣益,如今雖與眾位卿家的觀點相左,卻也不失為國家考慮。眾位不可言語過激,讓太後為難。”
皇帝如此一說,袁安歎道,“陛下,也讚同出兵匈奴嗎?”
劉肇迴頭看了一眼竇太後,見她陰沉著臉,並不出聲,心裏暗歎道,“眾臣隻知針鋒相對,卻不知,母後的心中計議已決,她本是強橫之人,又顧念親情,若不作此行,竇憲必有生命之憂,這是唯一可以救人之法,她怎可放棄。我若與眾臣一道,出言阻止,不僅不能見功,還會引起她更大的猜忌,以後在宮中,就更加難以自持了。”
因此,他停了一會說道,“不錯,朕讚同母後的意見,當年武帝時,也曾派衛青,霍去病出征匈奴,匈奴早晚為我之患,此時北匈奴孱弱,正是我出兵之機,再則,我們可嚴令南匈奴不可迴到故都,便無後顧之憂了。朕雖年幼,卻也知道,得失利弊,眾位卿家可不必多言。我看此事就按母後所定,無需更改。”
見皇帝如此說,眾臣一時無語。竇太後十分訝異小皇帝的行為,不僅心中大為滿意,臉上也現出笑容,誇獎道,“皇帝果然懂事,深體哀家之意,既然此事已定,皇帝你就下旨吧!”
劉肇心中雖然千萬分的不願意,還是下旨道,“朕命竇憲為車騎將軍,佩金印紫綬,比照司空規格配備屬員。任命執金吾耿秉為副統帥,征調北軍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兵和黎陽營、雍營、邊疆十二郡的騎兵,以及羌人、胡人部隊,出塞作戰討伐北匈奴!”
旨意一下,竇憲出征一事已定,但是反對之聲,還是沒有停止。司徒袁安,司空任隗等繼續上奏,對竇太後借機又賞賜竇憲,竇景,竇篤宅第一事,大為不滿。此時何敞已升為禦吏,也上書彈劾,竇太後才有所收斂。
這時尚書仆射郅壽又趁上朝的機會,就討伐匈奴和興建宅第之事抨擊竇憲等人,厲聲正色,辭意十分激切。
竇憲早就不滿郅壽這個人了。郅壽是郅惲的兒子,以剛直不阿,而得威名。當年竇憲曾派他的門生帶信去見尚書仆射郅壽,有私事請求他,郅壽立即將該門生送到了詔獄。不止如此,他還屢次上書,指出竇憲的驕橫,說他一旦大權獨攬,就要圖謀不軌,取代漢朝。
這次又聽到郅壽罵他,竇憲大怒,立刻反誣郅壽私買公田,誹謗朝廷。竇太後本就對這些言官不滿,正合心意,便在竇憲的授意下,將郅壽下獄,當處斬刑。
侍禦吏何敞見了,忙上書求情,念在他對偵破劉暢一案有功,竇太後賣了他一個麵子,將郅壽流放合浦。但郅壽明白,在路上竇憲也不會放過他,於是便在獄中自殺了,而家屬得以迴鄉。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反對竇憲的人不是死,就是貶到他鄉,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擋竇憲北伐匈奴了。
竇太後早就看到了這封奏書,但是她對軍事一無所知。不過聰明如她還是派人召見耿秉,商量對策。
耿秉是漢朝名將,多年都在邊疆作戰戍守,對於匈奴更是了若指掌。
他仔細地閱讀了南單於的奏書,思慮良久之後才對竇太後說道,“太後,從前武帝窮極天下的力量,想使匈奴臣服,沒有趕上好的時機,事情最終還是沒有成功。宣帝時,正好唿韓邪前來投降,所以邊境的百姓得以暫時的安寧,使內外成為一家,百姓也得以休養生息六十多年。到了王莽篡位,改變匈奴的稱號,無休止地消耗騷擾他們,才使得單於遣背叛。光武帝稟受天命,又對匈奴安撫接納,沿邊被破壞的各郡才得以恢複。而烏桓、鮮卑都因此才想歸順大漢,德義威震四方的夷人,這是千古才有的大功啊!”
竇太後問道,“你說的我都聽先皇說起過,但是先皇剛剛駕崩,肇兒又年幼孱弱,這個時候出兵匈奴,時機是不是恰當呢?”
耿秉立即跪下請求道,“北部的敵虜分裂相爭,此乃我國之大幸事,這個時機千載難得,隻要我們以夷製夷,以夷攻夷,用南匈奴打北匈奴,就會對我國有利。臣還是希望太後不要喪失良機,答應南匈奴的請求。“
竇太後來迴踱了幾步,看著金羽仙鶴銅鼎香爐內的輕煙飄起,還是打不定主意。她對耿秉道,“此事重大,哀家再與兄長和三公商議一下,不過,如果哀家同意了南匈奴之請,那麽他們希望耿將軍來北伐匈奴,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耿秉說道,“太後,自光武以來,臣耿家世受皇恩,臣也是受明帝和先遧的重恩,此恩臣肝腦塗地也不能報,隻要太後要臣打匈奴,臣便北伐匈奴,以國家利益為重,為國家出力盡忠,以報太後的知遇之恩。”
竇太後點頭,“好好,耿將軍,你忠君愛國之心天地可鑒,不過哀家還要再想一想,你暫且迴去,等待哀家的旨意。”
不久竇太後下詔交給群臣商議討伐北匈奴一事。
當時的朝臣還是出現了兩派意見。尚書宋意上書說道,“匈奴人輕視禮儀,沒有君臣上下之分。強悍者稱雄雄,弱小者便屈服,反複無常。自從大漢建朝以來,討伐他們的次數已很頻繁,但卻是得不償失。如今鮮卑順服漢朝,斬殺及俘虜北匈奴數萬人,我們坐觀成敗,安享巨大成果,又何必勞師動重,千裏爭伐呢?再者北匈奴已然向西逃遁,請求與漢朝通好,應當乘他們歸順的機會,使之成為外藩。巍巍功業,莫過於此。如果征調軍隊,消耗國家經費,以聽從南匈奴的意願,不僅會造成鮮卑為患,而且等於是自取危亡。”
宋意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就在此時出現了竇憲被關宮中之事。竇太後為了找到借口釋放兄長,便下定了決心,盡管不準南匈奴迴到故都,統一南匈奴,但是北伐計劃已定,不能更改。而且更令人震驚的是,殺害劉暢的主謀竇憲竟然作為漢軍主將北伐匈奴。
大朝會上,竇太後的旨意一宣布,引起了眾臣間的軒然大波。袁安出班奏道,“太後,匈奴並未侵犯邊塞,而我們卻要無緣無故地勞師遠行,消耗國家的資財,求取萬裏以外的功勳,這不是為國家著想,這是取禍之道。”
竇太後冷笑道,“哦?卿家所言,是說哀家想為兄長之事開脫,找個機會讓他立功吧,你這話也不無道理,哀家正是此意。”
她突然的態度強硬,讓哀安啞口無言,宋由見事不妙,隻好出來當和事佬。“袁司徒,南匈奴打北匈奴,我們也就是從中謀利,至於說建功之事,也在情理之中。各有各的道理,袁司徒還是三思吧!”
袁安狠狠地瞪了宋由一眼,“宋大人,此國家之大事,怎可兒戲!”
他又奏道,“太後,雖作此想,但臣還是不能苟同,先帝崩逝不久,幼帝尚未掌政,百姓們失去了先皇的庇護,夏秋冬三季聽不到聖上出巡時禁衛軍警戒喝道的聲音,人們無不因思念而惶惶不安,如同有求而不能得。如今卻在此時征發兵役,為了遠征匈奴而動全國之資,這實在不符合時機。”
竇太後道,“袁卿家是拿先帝來要挾哀家嗎?”
“為臣不敢!”袁安朗聲道,“但是萬民百姓,乃是上天所生。上天愛所生,猶如父母愛子女。天下萬物中,隻要有一物不能安適,那麽天象就會為此發生錯亂,何況對於人呢?因此,愛民的,上天必有迴報。戎狄異族,如同四方的異象,與鳥獸沒有分別,如果讓他們混居在中原內地,就會擾亂天象,玷汙良善之人。所以,聖時君王的作法,隻是對他們采取不斷籠絡和約束的政策,先帝就是如此行事的。”
竇太後站了起來,指著哀安道,“還說不是拿先帝來壓哀家,你是覺得哀家一介女流,不會管理國家是吧,那這個皇位讓你來坐好了。”
此時司空任隗出班道,“太後息怒,臣以為北匈奴已被鮮卑打敗,遠遠地躲藏到了史候河以西,距離漢朝邊塞數千裏,而我們打算乘他們空虛之機,利用他們的疲弱,這不是仁義之舉。”
“那麽你說什麽是仁義之舉,此時我兵精糧足,若利用南匈奴滅了北匈奴,可少了邊境一患,不是可喜之事嗎?何況,哀家也曾問過耿秉,他也說這是千載難遇的好機會,你們這此在朝內吃俸祿的文人,懂得什麽是軍事嗎?”竇太後抬出了耿秉,把矛頭又指向了任隗。
尚書韓棱道,“太後,現在剛剛開始征發,物資已不能滿足大司農的調度,上官下官互相逼迫,人民的困苦已到了極點。怎麽可說是兵精糧足呢?”
騎都尉朱暉也出班奏道,“耿秉是幾朝老臣,他隻懂得軍事,又怎麽知道百姓的疾苦和國家的艱難呢?”
京兆人議郎樂恢出班道,“太後,臣本微末小足,本不該如此說,可是群臣和百姓都說此事不可行,而太後卻為什麽隻為竇憲一人打算,因而毀棄萬人的性命,不體恤他們憂患的唿聲呢!上觀天心,下察民意,便足以明白事情的得失了。我擔心大漢朝將不再是真正的大漢朝,又豈隻匈奴不把我們當漢朝看待。”
竇太後聽他如此說,勃然大怒道,“庶子大敢,竟敢如此汙蔑我大漢朝,汙蔑哀家為國為民的一片苦心,來人,把他拖出去,斬立決!”
幾名殿衛立即上前來拖樂恢,袁安和任隗見了,立刻上前拉住道,“太後,樂恢為國家計,即使有錯,也隻是在言語上莽撞,怎麽可以如此虐殺大臣!”
劉肇一直默不作聲,此時再也看不下去,出言阻止道,“慢著,母後息怒,樂大人也是為此事建一言,本來也是拿此事讓眾位卿家討論,如果因此殺人,對母後的清議不好!”
見劉肇說話,畢竟是皇帝,竇太後才壓住了怒火,“罷了,削去官職,永不錄用。”
劉肇又道,“眾位卿家,太後為此事確實多方詢問,集思廣益,如今雖與眾位卿家的觀點相左,卻也不失為國家考慮。眾位不可言語過激,讓太後為難。”
皇帝如此一說,袁安歎道,“陛下,也讚同出兵匈奴嗎?”
劉肇迴頭看了一眼竇太後,見她陰沉著臉,並不出聲,心裏暗歎道,“眾臣隻知針鋒相對,卻不知,母後的心中計議已決,她本是強橫之人,又顧念親情,若不作此行,竇憲必有生命之憂,這是唯一可以救人之法,她怎可放棄。我若與眾臣一道,出言阻止,不僅不能見功,還會引起她更大的猜忌,以後在宮中,就更加難以自持了。”
因此,他停了一會說道,“不錯,朕讚同母後的意見,當年武帝時,也曾派衛青,霍去病出征匈奴,匈奴早晚為我之患,此時北匈奴孱弱,正是我出兵之機,再則,我們可嚴令南匈奴不可迴到故都,便無後顧之憂了。朕雖年幼,卻也知道,得失利弊,眾位卿家可不必多言。我看此事就按母後所定,無需更改。”
見皇帝如此說,眾臣一時無語。竇太後十分訝異小皇帝的行為,不僅心中大為滿意,臉上也現出笑容,誇獎道,“皇帝果然懂事,深體哀家之意,既然此事已定,皇帝你就下旨吧!”
劉肇心中雖然千萬分的不願意,還是下旨道,“朕命竇憲為車騎將軍,佩金印紫綬,比照司空規格配備屬員。任命執金吾耿秉為副統帥,征調北軍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兵和黎陽營、雍營、邊疆十二郡的騎兵,以及羌人、胡人部隊,出塞作戰討伐北匈奴!”
旨意一下,竇憲出征一事已定,但是反對之聲,還是沒有停止。司徒袁安,司空任隗等繼續上奏,對竇太後借機又賞賜竇憲,竇景,竇篤宅第一事,大為不滿。此時何敞已升為禦吏,也上書彈劾,竇太後才有所收斂。
這時尚書仆射郅壽又趁上朝的機會,就討伐匈奴和興建宅第之事抨擊竇憲等人,厲聲正色,辭意十分激切。
竇憲早就不滿郅壽這個人了。郅壽是郅惲的兒子,以剛直不阿,而得威名。當年竇憲曾派他的門生帶信去見尚書仆射郅壽,有私事請求他,郅壽立即將該門生送到了詔獄。不止如此,他還屢次上書,指出竇憲的驕橫,說他一旦大權獨攬,就要圖謀不軌,取代漢朝。
這次又聽到郅壽罵他,竇憲大怒,立刻反誣郅壽私買公田,誹謗朝廷。竇太後本就對這些言官不滿,正合心意,便在竇憲的授意下,將郅壽下獄,當處斬刑。
侍禦吏何敞見了,忙上書求情,念在他對偵破劉暢一案有功,竇太後賣了他一個麵子,將郅壽流放合浦。但郅壽明白,在路上竇憲也不會放過他,於是便在獄中自殺了,而家屬得以迴鄉。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反對竇憲的人不是死,就是貶到他鄉,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擋竇憲北伐匈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