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外麵的聲音,那歡愉之聲,楊東軒便知道是宋嘉倫過來了。知道他在周家,宋嘉倫吵著要過來是肯定的,沒想到會這樣快,可能先在打電話時就動身的。出門,見宋嘉倫被宋玥秋拉著,可他卻拚力往前要跑,人重心都壓在腿上,放手就會摔倒。
見楊東軒出來,宋嘉倫更用力,楊東軒見了也擔心他會摔。忙跨大步衝到宋玥秋麵前將宋嘉倫抱起來,小家夥非常開心,大叫,“爸爸、爸爸、爸爸。”。楊東軒多少有些尷尬,之前不論在省城宋家還是在城南區大華大廈,相處的時間長,宋嘉倫這樣叫他沒有太大反應,如今,隔一些天不在一起,聽著叫“爸爸”,宋玥秋、楊東軒和張藍都有些刺耳。
倒是跟在宋玥秋後麵的宋韻秋,對楊東軒伸出拳頭,在警示他不要辜負了她姐姐。
“不是說明天一起到外麵玩嗎。”楊東軒問小家夥,岔開他的注意力。
“聽到你來了省城,哪還坐得住。在路上一直在催,還要我撞紅燈。”宋玥秋說。
“嘉嘉,撞紅燈對不對呀。”楊東軒說。
“爸爸,不是我撞紅燈,是媽媽,是媽媽不乖。紅燈停、綠燈行,我記住的。”宋嘉倫說,便記誦上學經,“……紅燈停、綠燈行,來園路上靠右行,交通規則要記清……”
楊東軒便給張藍招唿,“張阿姨好。”
“小楊今天到省城來?”張藍說。
“是,跟城南區其他幾個人一起過來,到省府交一些材料。明天還會留在省城。”楊東軒忙說明了,張藍不想他影響工作。
“工作上一定不要耽擱。”張藍說,楊東軒答應明天帶宋嘉倫出去玩,會不會影響工作,城南區一起來到人會這麽安排,她也不好細說。知道楊東軒不是多嘴的人,宋家的情況他知道後,反而比之前更注意一下細節。
“我有分寸呢,張阿姨,明天上午沒什麽安排,下午會約人吃飯,不一定約得上,到時候再說。”楊東軒解釋了自己的情況,免得張藍誤解。
之前與宋家的關係因為不知宋家底細,反而單純一些,如今,知道底細後,彼此之間可能會有更多誤解的可能。宋家如此深厚的政治資源,楊東軒作為底層的、才開始走進體製裏的人,哪不知巴結上宋家後會有多大攀升的空間?不肯錯過,適當表現自己,都是很正常的做法。宋家對刻意巴結的人肯定會有防範心,但生活中翩翩有些人是不能避免的,這也是一種很矛盾的存在。楊東軒更特殊一些,不說當初在天橋下這麽危險之際,從車流裏救下宋嘉倫,之後為宋嘉倫的恢複健康,付出也極多。宋家肯定會有所迴饋,不需要楊東軒表露什麽他們都會做到,但也會有原則來做。
對楊東軒的為人,宋家也是信得過的,要不是這樣周瑾瑜也不可能對他認可,對他直接幫助。
“又是那一套。”宋韻秋說,很不滿,社會上請客吃飯辦事的潛在做法,讓她很反感。
楊東軒苦笑一下,說,“請人吃飯有多難,你知道不知道。”
“那就不請不得了,大家省事。”宋韻秋說。
“事情哪會這樣簡單,我也這樣想的,可我的領導會怎麽想?他擔心我不請客吃飯,要辦的事會被拖、會不給重視、甚至會卡下來。即使明知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存在,還是請吃飯了才踏實,吃過飯了得到的承諾更可信。”楊東軒苦笑著,這些話也表示自己的無奈。
周阿姨插話說,“小楊說這話是實話。要辦什麽工作本來很單純,大多數人不指望辦事得到什麽好處,可偏偏有些人在位子上利用自己的權力,拿、卡、要,吃吃喝喝,才肯辦事。一來二往,想辦事的人誰不怕遇上這種人,幹脆,都請客吃飯,送禮送錢,風氣也就壞了。”
“自己掌握好分寸,這一點,不論什麽時候都要記清楚。”張藍說,自然是說給楊東軒聽到,不想他受到潛規則影響太多,以至於變壞。
“阿姨,我記住了。”
有些事情不能改變,但有些底線卻不容越過,楊東軒知道張藍的意思。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楊東軒不是聖徒,卻知道拿、卡、要、貪會進牢房的,到時候誰也幫不上他。
過周家來,主要是因為宋嘉倫的緣故,他吵著要來,宋玥秋便奈何不了他。張藍不放心他們過來,才跟著,宋韻秋則是好事,在家裏也坐不住。到周家,也沒說什麽多說,聊了一陣春節情況,感歎一番節日氣氛淡漠。
後來說到上班,周阿姨便說,“玥秋年後還到平秋市去上班嗎?”
“是啊。”宋玥秋說。
“玥秋她說變動太快也不好,平秋市到省城也便利。”張藍說。
“玥秋到下麵市裏沒什麽不好,也鍛煉鍛煉,今後迴來才有更好發展。”周阿姨說,“嘉嘉怎麽辦?是放在省裏上學,還是跟玥秋到市裏去?”
“我也在頭痛這事,跟老宋說起,他根本就不管,說什麽小孩子在哪裏上學不是上學,這是做姥爺的態度?”張藍感歎。
“媽,嘉嘉就跟我到平秋市去,在那裏上學也一樣。”宋玥秋說。
“怎麽可能一樣?”張藍說,對平秋市教育落後,外麵的人早已根深蒂固深入觀念了,覺得平秋市就跟未開發的地方一樣。
當然,相比省城的教育發展,平秋市確實落後很多,至少落後十年都不止。投入少、觀念舊、教育配套設施空白,即使配備一些,平時也不會有人去用。大多數人對新設施的態度是嫌麻煩,遠不如自己已經習慣的那種一本教材一支粉筆,講述清朝、剖析明白,這樣的教學效果好多了,學生思想不亂,課堂有秩序,學校裏也秩序井然。
教育觀念的不同、教育目標的不同,才是彼此教育最大分歧。
楊東軒不好說什麽,城南區學前教育的情況他雖有了解,確實知道得不細,可以肯定,這樣的學前教育不是宋家希望的。
不過,宋玥秋在平秋市,留宋嘉倫在省城的可能性又不大,不說別的,宋嘉倫如今健康恢複得差不多,性格上卻偏內向,心氣還弱。在宋玥秋身邊才會踏實,又牽掛楊東軒,在省城萬一有什麽不順,宋玥秋和楊東軒都不便,無法及時到他身邊。
這是一個兩難的糾結問題。
“省城的教育確實更適合嘉嘉,”周阿姨看著楊東軒,怕他心裏有想法,楊東軒卻笑著點頭,肯定這一點,周阿姨繼續說,“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讓玥秋迴省城來工作,要不然,嘉嘉春季在平秋市上學,秋季再迴省裏來,到時候他身體完全恢複了,大人也不用擔心。”
“也隻能這樣了。”張藍歎一句。宋嘉倫要去平秋市上學,她也不能留在省裏,將宋浩然一個人留在省城也是沒辦法的事,對宋家說來真是不小的麻煩。讓女兒迴省城上班不上班可以,但宋嘉倫會不會隨時吵著要楊東軒?萬一有三痛兩病的時候,他吵著要楊東軒留在平秋市方便很多,這也是宋家的一個顧慮。
幾個月時間,克服一下也就過去。
宋嘉倫進來一直纏著楊東軒,陪他說話,不準楊東軒岔開話題也不準楊東軒跟其他人多說,說到兩三句,便會將楊東軒的頭扳過來甚至用手將他嘴巴捂住,很霸道的樣子。
說起省城與平秋市教育的差異,楊東軒這段時間也有關注,不過,沒有實地考察對比,單從表象比較也說不好。宋韻秋說,“省城這邊教育好,好在哪?就是家裏舍得花錢。再說,省城的家長擔心子女沒考上名牌大學,今後長大會吃虧,從小給孩子灌注這樣的觀念。人人都怕考不好,下狠心思讀書的人多一些。不過,這百分之九十都是給逼得,你們說,周末補課、補習、寒暑假提前上課程,有幾個人不這樣搞?家裏投入多大?平秋市的學生如果直接到省城來,確實跟不上班。怎麽會跟得上?高一的學生,在暑期已經將教材都學過了,老師們也知道這些情況,上課其實就是在複習,速度快,涉及到的知識麵放的寬,學生能夠接受又是對暑期補課的一種鞏固和補充。如果你讓省城的學生沒在暑期補課,先學過這些課本,用同樣的速度來上課,看有幾個能聽懂?”
“好了,就你話多,什麽都知道。”張藍對宋韻秋不滿,“省城給子女補課的人是有,那也是一部分,平秋市那邊不補課?肯定也有人補,有老師辦班。”
“確實也補,大家明知這樣對學生成長不好,卻又都在做。”楊東軒苦笑,他之前就給方倩等學生補過課。
“事情也不是絕對,有些學生對某些課程沒學通,落下了,補一補能夠跟上,其實也是好事。但補課成風氣,就便壞事了。”周阿姨說。
“就是,如今準許機構補課,對教師假期補課一律封殺,其實就是不公平,也是對學生不負責的做法。”宋韻秋說。
見楊東軒出來,宋嘉倫更用力,楊東軒見了也擔心他會摔。忙跨大步衝到宋玥秋麵前將宋嘉倫抱起來,小家夥非常開心,大叫,“爸爸、爸爸、爸爸。”。楊東軒多少有些尷尬,之前不論在省城宋家還是在城南區大華大廈,相處的時間長,宋嘉倫這樣叫他沒有太大反應,如今,隔一些天不在一起,聽著叫“爸爸”,宋玥秋、楊東軒和張藍都有些刺耳。
倒是跟在宋玥秋後麵的宋韻秋,對楊東軒伸出拳頭,在警示他不要辜負了她姐姐。
“不是說明天一起到外麵玩嗎。”楊東軒問小家夥,岔開他的注意力。
“聽到你來了省城,哪還坐得住。在路上一直在催,還要我撞紅燈。”宋玥秋說。
“嘉嘉,撞紅燈對不對呀。”楊東軒說。
“爸爸,不是我撞紅燈,是媽媽,是媽媽不乖。紅燈停、綠燈行,我記住的。”宋嘉倫說,便記誦上學經,“……紅燈停、綠燈行,來園路上靠右行,交通規則要記清……”
楊東軒便給張藍招唿,“張阿姨好。”
“小楊今天到省城來?”張藍說。
“是,跟城南區其他幾個人一起過來,到省府交一些材料。明天還會留在省城。”楊東軒忙說明了,張藍不想他影響工作。
“工作上一定不要耽擱。”張藍說,楊東軒答應明天帶宋嘉倫出去玩,會不會影響工作,城南區一起來到人會這麽安排,她也不好細說。知道楊東軒不是多嘴的人,宋家的情況他知道後,反而比之前更注意一下細節。
“我有分寸呢,張阿姨,明天上午沒什麽安排,下午會約人吃飯,不一定約得上,到時候再說。”楊東軒解釋了自己的情況,免得張藍誤解。
之前與宋家的關係因為不知宋家底細,反而單純一些,如今,知道底細後,彼此之間可能會有更多誤解的可能。宋家如此深厚的政治資源,楊東軒作為底層的、才開始走進體製裏的人,哪不知巴結上宋家後會有多大攀升的空間?不肯錯過,適當表現自己,都是很正常的做法。宋家對刻意巴結的人肯定會有防範心,但生活中翩翩有些人是不能避免的,這也是一種很矛盾的存在。楊東軒更特殊一些,不說當初在天橋下這麽危險之際,從車流裏救下宋嘉倫,之後為宋嘉倫的恢複健康,付出也極多。宋家肯定會有所迴饋,不需要楊東軒表露什麽他們都會做到,但也會有原則來做。
對楊東軒的為人,宋家也是信得過的,要不是這樣周瑾瑜也不可能對他認可,對他直接幫助。
“又是那一套。”宋韻秋說,很不滿,社會上請客吃飯辦事的潛在做法,讓她很反感。
楊東軒苦笑一下,說,“請人吃飯有多難,你知道不知道。”
“那就不請不得了,大家省事。”宋韻秋說。
“事情哪會這樣簡單,我也這樣想的,可我的領導會怎麽想?他擔心我不請客吃飯,要辦的事會被拖、會不給重視、甚至會卡下來。即使明知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存在,還是請吃飯了才踏實,吃過飯了得到的承諾更可信。”楊東軒苦笑著,這些話也表示自己的無奈。
周阿姨插話說,“小楊說這話是實話。要辦什麽工作本來很單純,大多數人不指望辦事得到什麽好處,可偏偏有些人在位子上利用自己的權力,拿、卡、要,吃吃喝喝,才肯辦事。一來二往,想辦事的人誰不怕遇上這種人,幹脆,都請客吃飯,送禮送錢,風氣也就壞了。”
“自己掌握好分寸,這一點,不論什麽時候都要記清楚。”張藍說,自然是說給楊東軒聽到,不想他受到潛規則影響太多,以至於變壞。
“阿姨,我記住了。”
有些事情不能改變,但有些底線卻不容越過,楊東軒知道張藍的意思。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楊東軒不是聖徒,卻知道拿、卡、要、貪會進牢房的,到時候誰也幫不上他。
過周家來,主要是因為宋嘉倫的緣故,他吵著要來,宋玥秋便奈何不了他。張藍不放心他們過來,才跟著,宋韻秋則是好事,在家裏也坐不住。到周家,也沒說什麽多說,聊了一陣春節情況,感歎一番節日氣氛淡漠。
後來說到上班,周阿姨便說,“玥秋年後還到平秋市去上班嗎?”
“是啊。”宋玥秋說。
“玥秋她說變動太快也不好,平秋市到省城也便利。”張藍說。
“玥秋到下麵市裏沒什麽不好,也鍛煉鍛煉,今後迴來才有更好發展。”周阿姨說,“嘉嘉怎麽辦?是放在省裏上學,還是跟玥秋到市裏去?”
“我也在頭痛這事,跟老宋說起,他根本就不管,說什麽小孩子在哪裏上學不是上學,這是做姥爺的態度?”張藍感歎。
“媽,嘉嘉就跟我到平秋市去,在那裏上學也一樣。”宋玥秋說。
“怎麽可能一樣?”張藍說,對平秋市教育落後,外麵的人早已根深蒂固深入觀念了,覺得平秋市就跟未開發的地方一樣。
當然,相比省城的教育發展,平秋市確實落後很多,至少落後十年都不止。投入少、觀念舊、教育配套設施空白,即使配備一些,平時也不會有人去用。大多數人對新設施的態度是嫌麻煩,遠不如自己已經習慣的那種一本教材一支粉筆,講述清朝、剖析明白,這樣的教學效果好多了,學生思想不亂,課堂有秩序,學校裏也秩序井然。
教育觀念的不同、教育目標的不同,才是彼此教育最大分歧。
楊東軒不好說什麽,城南區學前教育的情況他雖有了解,確實知道得不細,可以肯定,這樣的學前教育不是宋家希望的。
不過,宋玥秋在平秋市,留宋嘉倫在省城的可能性又不大,不說別的,宋嘉倫如今健康恢複得差不多,性格上卻偏內向,心氣還弱。在宋玥秋身邊才會踏實,又牽掛楊東軒,在省城萬一有什麽不順,宋玥秋和楊東軒都不便,無法及時到他身邊。
這是一個兩難的糾結問題。
“省城的教育確實更適合嘉嘉,”周阿姨看著楊東軒,怕他心裏有想法,楊東軒卻笑著點頭,肯定這一點,周阿姨繼續說,“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讓玥秋迴省城來工作,要不然,嘉嘉春季在平秋市上學,秋季再迴省裏來,到時候他身體完全恢複了,大人也不用擔心。”
“也隻能這樣了。”張藍歎一句。宋嘉倫要去平秋市上學,她也不能留在省裏,將宋浩然一個人留在省城也是沒辦法的事,對宋家說來真是不小的麻煩。讓女兒迴省城上班不上班可以,但宋嘉倫會不會隨時吵著要楊東軒?萬一有三痛兩病的時候,他吵著要楊東軒留在平秋市方便很多,這也是宋家的一個顧慮。
幾個月時間,克服一下也就過去。
宋嘉倫進來一直纏著楊東軒,陪他說話,不準楊東軒岔開話題也不準楊東軒跟其他人多說,說到兩三句,便會將楊東軒的頭扳過來甚至用手將他嘴巴捂住,很霸道的樣子。
說起省城與平秋市教育的差異,楊東軒這段時間也有關注,不過,沒有實地考察對比,單從表象比較也說不好。宋韻秋說,“省城這邊教育好,好在哪?就是家裏舍得花錢。再說,省城的家長擔心子女沒考上名牌大學,今後長大會吃虧,從小給孩子灌注這樣的觀念。人人都怕考不好,下狠心思讀書的人多一些。不過,這百分之九十都是給逼得,你們說,周末補課、補習、寒暑假提前上課程,有幾個人不這樣搞?家裏投入多大?平秋市的學生如果直接到省城來,確實跟不上班。怎麽會跟得上?高一的學生,在暑期已經將教材都學過了,老師們也知道這些情況,上課其實就是在複習,速度快,涉及到的知識麵放的寬,學生能夠接受又是對暑期補課的一種鞏固和補充。如果你讓省城的學生沒在暑期補課,先學過這些課本,用同樣的速度來上課,看有幾個能聽懂?”
“好了,就你話多,什麽都知道。”張藍對宋韻秋不滿,“省城給子女補課的人是有,那也是一部分,平秋市那邊不補課?肯定也有人補,有老師辦班。”
“確實也補,大家明知這樣對學生成長不好,卻又都在做。”楊東軒苦笑,他之前就給方倩等學生補過課。
“事情也不是絕對,有些學生對某些課程沒學通,落下了,補一補能夠跟上,其實也是好事。但補課成風氣,就便壞事了。”周阿姨說。
“就是,如今準許機構補課,對教師假期補課一律封殺,其實就是不公平,也是對學生不負責的做法。”宋韻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