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不第後賦菊》黃巢〔唐代〕


    ……


    玄宗接見羽林大將軍郭英乂之事,李輔國很快便從獒衛的密報中得知。李輔國大喜。


    李輔國,原名李靜忠,出身微賤,自幼淨身入宮。


    大內中有不少身懷絕世武功的宦官,由於無兒無女,往往把一身本領帶入棺材。


    李輔國的授業恩師就是這麽一位宦官,木訥無言,一輩子在宮中打雜,默默無聞。但其武功深不可測,更利用宦官自身的殘疾,化殘補缺,劍走偏鋒,創設出僅有宦官才能習練的絕世武學。


    他見李輔國年幼,毫無武學根基,正是築基之時,便利用閑暇無聊之餘,將一身本領傳給李輔國。


    李輔國藝成之後,本想憑著一身本領,混成有頭有臉的宦官頭目。於是,主動投靠高力士,加入飛龍軍。


    不過,李輔國樣貌實在奇醜無比,討人生厭,根本入不了權傾天下的高力士法眼,被打發至馬廄,成了一名養馬的馬倌。


    李輔國混了大半輩子,還是末流宦官,鬱鬱不得誌。眼看這輩子就這麽過去了,卻無意中在一次馬球賽中被一名權臣發現。


    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這位權臣的巧妙安排下,李輔國得以改換門庭,入東宮侍奉太子。


    彼時的太子李亨,風雨飄搖,隨時可能被廢黜。莫說朝中百官,就連內廷的宦官和宮女,都不願投奔東宮,擔心太子被廢後,遭到牽連。


    李輔國的選擇,不算太理智,更像一名賭徒,拿全部身家壓偏門。


    已過不惑之年的李輔國選擇賭一把。


    這把年紀了,沒什麽輸不起,大不了失一顆頭顱。可要是贏了,就一步登天!


    當一個人走投無路,決定放手一搏時,往往也就是機會來臨之時。


    在東宮無賓客往來、府內眾人渾渾噩噩之際,李輔國逆勢而動,他的出現格外醒目。


    很快,李輔國便憑借絕世武功和察言觀色,在太子李亨麵前站穩了腳。


    馬嵬坡之變,李輔國出謀策劃,煽動禁軍嘩變;靈武登基,李輔國立下擁立之功,從此飛黃騰達。


    然而,不管李輔國如何權傾朝野,高力士、陳玄禮等人從來不拿正眼瞧他。在高力士眼裏,李輔國這種歪瓜裂棗般的九流宦官,就是個得誌便猖狂的小人。


    麵對老上司的輕蔑,李輔國一直懷恨在心,今日終於找到機會,可以一雪前恥了。


    李輔國對肅宗道:“太上皇長住在興慶宮,遠離陛下,每天都和外臣交往,甚至跟羽林大將軍郭英乂暗中來往。


    高力士、陳玄禮這些人日夜陪伴在太上皇身旁,聚眾密謀,老奴恐怕他們會對陛下不利。


    這次太上皇召見羽林大將軍郭英乂之事,很快就在禁軍中傳開了。禁軍將士有不少都是當年的靈武功臣,對此憂懼不安,擔心會有變亂。特意委托老奴麵聖,讓老奴據實稟報。”


    李輔國話裏話外都在暗示——太上皇複辟在即。


    肅宗聞言,難掩驚訝之色,眼中含淚,質疑道:“怎麽可能?父皇慈悲仁愛,怎麽會做這種事?”


    李輔國叩首迴道:“太上皇固然沒有此意,但他身邊那些貪圖富貴之人就難說了。


    陛下,您貴為九五之尊,應從社稷大計出發,把禍亂消滅於萌芽,豈能遵循匹夫之孝!


    興慶宮與市井坊間雜處,圍牆低矮,興慶宮裏麵的事,外麵看得清清楚楚,不是太上皇應住的地方,不宜讓上皇居住。


    依老奴所見,不如奉迎太上皇迴太極宮。大內戒備森嚴,怎麽說都比興慶宮更合適居住,而且還能杜絕小人的挑撥煽動。


    倘若如此,太上皇可在皇宮中安享晚年,陛下還可以每天覲見三次,以盡孝道。如此以來,豈不是兩全其美!”


    肅宗沒有采納李輔國的建議,找個借口將李輔國打發迴去。


    李輔國出宮後,停住腳步,迴望了一眼肅宗的寢宮,暗中冷笑。


    李輔國太了解肅宗的性格了,明明心裏也是這般想得,卻優柔寡斷,更擔心百官的非議。


    “有些事隻能我當惡人啦!當就當吧,雜家一個宦官,無兒無女,還求身後名嗎?


    雜家上半輩子,被人視為殘疾怪胎,嘲笑欺淩。今日掌得大權,定要讓羞辱過雜家的人常常生不如死的滋味。


    昔日,你們高高在上、趾高氣昂;今日,要讓你們匍匐在雜家的腳下,像狗一樣搖尾乞食。”


    ……


    玄宗一貫喜愛騎馬射獵,盡管晚年幾乎足不出戶,可還是在興慶宮裏麵養了三百匹來自大宛、大食的駿馬。


    這日一早,李輔國便以皇帝敕令的名義,一下子調走了二百九十匹,隻給玄宗留下了十匹相對羸弱的馬匹。


    玄宗無力製止,望著空空蕩蕩的馬廄,不勝感傷地對高力士道:“吾兒為輔國所惑,不得終孝矣。”


    高力士怒,意欲拜見肅宗,追問此事緣由。


    玄宗沉吟片刻,最終還是擺了擺手,道:“算了。大事在即,切勿因小失大。不就幾百匹馬嘛,朕還輸得起。”


    高力士心中暗歎:“不管此事是肅宗的主意,還是李輔國搬弄是非的手段,此事終於捅破了玄宗父子倆最後一層麵紗。


    除非一人主動放下身段,兩人之間再無其他迴旋餘地。”


    李輔國假詔調馬之事,很快傳遍朝野。然而,肅宗就跟不知道此事一樣,沒有任何表態。既沒有把馬還給興慶宮,也沒責備李輔國。


    文武百官都是混跡官場多年的人精,都猜到了其中的微妙:李輔國之所以敢如此膽大妄為,定然是洞察到了肅宗的心思。


    諫官言官,集體靜默。


    一些權鬥經驗豐富的老臣,覺察出了不祥之器的味道,以身體抱恙、在家養病為由,遠離朝堂,閉門不出。


    ……


    ps:每次讀史,都有一種體會:賢臣良將也好,奸佞小人也罷,每一個能寫進史書的,沒有一個是平庸之輩。


    從某種角度來說,“壞人”比“好人”更敏銳和理智。“壞人”似乎永遠知道誰是“好人”,“好人”卻往往不知道誰是“壞人”。


    7017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蜀山懸劍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終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終始並收藏蜀山懸劍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