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淩無辜!”
“關押良民!”
“草菅人命!”
一聲又一聲的譴責,從百姓的口中呐喊出來。
粗粗一數,竟是少說數百人之多,義憤填膺地將整個官署圍了個水泄不通。而他們的對麵,是帶著數人交戟攔著的明三郎,大喝道:“退後!退後!再往前別怪咱們不客氣!”
“想動手怎麽的?執金吾要動手啦!欺淩手無寸鐵的百姓啊!殺人滅口啊!”不知人群中何人喊出這麽一句,百姓怒潮更加的洶湧,紛紛推搡著向前,“你殺了咱們!有種的就殺了咱們啊……”
人群大叫衝撞著,明三郎等人投鼠忌器,一時抵擋地手忙腳亂,“他媽的,這些愚昧的賤民!”明三郎狠狠低罵一句,從交叉的雙戟下鑽了進去,望著眼前一片烏匝匝的影子,一個頭被吵的兩個大。一旁的朱銳抹了把臉,“你還算好的,哥們兒讓人啐了一臉。”
“操!真想動手,一個個全他媽打出去。”
“得了吧,別給大人招禍了,多少人就等著你動手呢,信不?”
當然信,這裏頭的貓膩他們都明白,這些百姓裏藏了多少煽風點火的,一雙雙眼睛都盯著呢。隻要這邊有人動了手,立即事態就會擴大到不可估量的結果。
兩人對視一眼,不由苦笑連連,“剛才向二進去了,不知道大人醒了沒有。”
正說著,向二郎三步並作兩步地從官署裏跑了出來,停在大門之前,忽的一聲大喝,“肅靜!”
四下裏便是一靜。
聽他揚聲道:“咱們大人昨夜裏受了重傷,至今昏迷未醒。官署裏沒有主事兒的,諸位就是鬧也鬧不出個結果來。”
畢竟隻是普通的百姓,聽他這麽一說,不由都慌了神。就聽後頭不知誰吆喝道:“你們大人傷不傷關咱們什麽事兒,隻要放了人,我們立刻就走!若是不放,咱們就豁出去了,守在這兒,守到你們放了為止!”
那人說完了話,立即一矮身,混在人群裏不知藏到了哪裏去,倒是百姓們又跟著群情激奮了起來。向二郎麵色猶豫,就似是不知該怎麽辦了,在百姓的衝撞下不斷向後退去,忽的一咬牙,“關門!”
朱銳和明三一齊嚇了一跳,“關門?”
向二一副豁出去的模樣,大吼一聲,“操!關門!大不了咱們也豁出去了,關了關了……”
在他一連串兒色厲內荏的“關了關了”聲中,外頭守著的人一溜煙兒地鑽進官署裏,砰一聲,執金吾司的大門,關上了。
外頭的百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沒了主意,聽著有人恨恨吼了一聲,“我還就不信,他們能不出來了!”
“對!咱們守著!”
“守著,不放人就不走……”
外頭熱熱鬧鬧的呐喊聲傳進來,緊跟著就是窸窸窣窣的聲音,明三郎貼著門縫往外瞧,正見到百姓席地而坐,一副準備死磕到底的架勢。他啐一口,頭疼地問向二,“哥們兒,你這麽一搞,咱們可是真的出不去了。”
向二聳聳肩,吊兒郎當的,哪裏還有方才被逼急了的模樣,“這是大人吩咐的。”
“大人醒了?”
異口同聲,且盡是驚喜不已。
向二不由一怔,心說朱銳也就罷了,這小子自從跟著大人去了趟白馬寺,不知道怎麽的,迴來就忠心耿耿了。可旁人……他奇怪地看了明三郎一眼,小聲問道:“你跟劉五不是最看不慣她?”
明三就歎氣道:“以前還真是,老覺得這小子年紀不大,一肚子壞水兒。明明一塊兒吃了酒,扭頭就給了咱們三十軍棍——嘖,陰的很!”
向二深以為然,“可不是,現在哥們兒背上還疼。”
明三哈哈一笑,話鋒一轉,又搖頭道:“不過昨兒個我是服了,你沒看著那場麵,要不是她提醒的及時,咱們這些人裏頭,起碼死傷兩位數。還有劉五,那小子逞能,也是大人給拽出來的,險險留了一條小命,這會兒還在家養著呢。”
還有他沒說出口的,爆炸結束後,所有人都駭破了膽,唯那個年紀不大的少年,兩個命令吩咐下來,有條有理,鎮定自若,讓他們都跟著定了心神。當時他就想,跟著這麽個頭兒,說不定也不算壞事兒。
明三咽下了自己這一肚子的煽情,隻簡單將昨天的場麵描述了。昨個兒出事兒的時候,向二正接了文初的吩咐去尋失蹤的老鐵頭,找了整整一夜,在豫山書院的後山發現了屍體,一劍穿心。臨著大清早,將屍首送到京兆尹,說明了情況,這才趕迴來。是以爆炸的事他雖知道,卻頭一次聽到細節,一時怔在原地,後怕不已。
明三就拽了他往後頭去,“走,瞧瞧大人去。”
進了院子,便看見已起了身的少年,裹了條薄薄的毯子,窩在張藤椅裏愜意不已地曬太陽。陽光下膚色白皙到透明,眼睛閉著,扇子般的睫毛微垂,在眼瞼下打出淡淡的暗影。
七分清雅,三分纖弱。
兩個大老爺們兒雙雙腳步一頓,怔怔站在門口,晃了一下神。
就見那羽睫微動,睜開了眼,“門關上了?”
向二迴過神來,邊走邊應道:“關了,也說了大人昏迷未醒,不過大人,那些人守在外頭是個麻煩。”
“再麻煩,也就是些普通百姓。那些都是苦主,親戚朋友讓咱抓了,還不許人家鬧上一鬧——就算有人挑事兒,隻要咱們避了開,上哪挑去,還敢放火不成?”
“可是總不能一直避著。”
“安心等著吧,三日之內,這事兒就過去了。”
“大人是要放人?”
“不放人還養著不成?百多人呢,一天三頓的喂……”文初猛地坐了起來,雙眼亮晶晶地,“執金吾裏這麽有錢?”
兩人同時給嗆了一下,避開這寫滿了“貪財”的眼,“咱們的意思是,這抓了又放,豈不是白費功夫。”
文初失望地“唔”了聲,又縮迴毯子裏,“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咱們負責的就是巡防,至於百姓怎麽想怎麽說,那是太史令那群神棍的事兒。”
“原來大人是準備讓太史令接手!”向二說完,卻是不怎麽相信地皺了下眉,現在牢裏那些人可是燙手山芋,太史令傻了才會接手,他們裝糊塗都來不及。就聽文初打了個哈欠,語調懶洋洋的,卻也透著一股子篤定,“等著吧,咱們人一放出去,太史令那邊兒,坐不住。”
頓了一頓,又看看天色,“唔,講學快結束了,盧遜也該來了。”
果不其然。
正午時分,聽見了消息的盧遜就帶著武叔趕來了。
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對貴人生畏,對文人則是生敬,尤其盧遜這般有底蘊有聲名的才子。沒費什麽力氣他便進了官署,說說笑笑用了一頓午膳,待到離開的時候,一出官署大門,臉色卻是難看的不像話。
盧遜拂袖上了馬車,後頭武叔冷冷盯著送客的向二郎,嗓音含怒,“我們公子是奉了陛下的邀請來洛陽講學,這方方一個多月,你們下頭的人就敢陽奉陰違,當真咱們盧府好欺麽!”
“盧才子息怒,執金吾如今的情況,閣下也看見了……”向二的解釋還沒說完,武叔已躍上馬車,怒駕而去,隻一句冷冰冰的命令丟下來,“我不管什麽情況,後日的講學若再無人巡防,咱們就上陛下那理論罷!”
馬車揚長而去。
消息也不脛而走。
盧才子發怒了,嚴令後日講學執金吾必須到場,而這數百的百姓包圍中,執金吾又要如何出去?唯一的辦法,恐怕隻有無奈放人了。
收到這消息的太史令立即便覺如芒在背,當下便派人去給執金吾遞了口信——人不能放!
執金吾眾人的表情很迷茫——不能放?那陛下問罪的話,可是太史令給擔著?
對方的表情更迷茫——這……咱們大人沒說。
眾人立即擺出一副“沒娘的孩子像根草”的委屈狀——你們還有大人,我們的大人卻是重傷昏迷至今未醒啊!
“可是……”
“哎,理解萬歲罷!”
不論太史令理解不理解,執金吾的“委屈”是顯而易見的,人關在地牢裏,外頭的人進不來,裏頭的人出不去,太史令要求不放人,盧才子又來施壓。這麽多的情況擺在一起,偏偏上頭發話做主的人昏迷了,下頭一群聽令的也沒了方向。
順理成章的,這放與不放,似乎沒了選擇——待到兩日之後,再一次到了盧遜講學的日子,終於執金吾“頂不住壓力”放人了。
百多個被關押的百姓陸續被放出,太史令也終於坐不住了,當下帶人親自過來攔截住了這群百姓。
七百多執金吾瞧著迎麵而來的老頭子,就似見了親人般迎上去,“大人,您來了咱們就放心了——執金吾裏吃的好喝的好,他們沒受一丁點兒的委屈。咱們這暫時代押的任務,總算是完成了。”
暫時代押?
這四個字被外頭的人聽的清清楚楚。
更清楚的是這話中的意思,方出執金吾,又進太史令?
尚在歡唿的百姓被這冷水一頭澆下,其憤怒之洶湧可想而知,頓時盡數轉嫁到了太史令的頭上。
六十多歲的太史令,一身齊整又飄逸的袍服,瞧著就是個神棍的模樣,仙風道骨的。然而他老臉一變,想反駁的話都沒說出口,已被官署外如潮的百姓一股腦地淹沒了……
……
要說太史令在慶曆十八年,實在是流年不利。冬天的時候方方因為那場大雪,被斬了三顆人頭。到了夏天,又攤上了“神怒”這檔子事兒,引得陛下大怒,百姓民怨四起。
最重要的,還是無端端招來的這災禍,執金吾門口鬧事的百姓,全跑到太史令那邊兒蹲著去了。一百多人硬生生塞了進來,殺不能殺,放不能放,可算讓一群老家夥們愁白了頭。
可這事兒能怪執金吾麽?
太史令想了想,發現還真不關人執金吾的事兒,大家都委屈啊!
接連數日的折騰,終於這些神棍不知用了什麽辦法,給牢裏關押的那些人洗了腦,等到百多人被放出來的時候,對於那日之事已是隻字不提,而太史令也在數日後再下一則官方告示,將那夜裏一聲巨響,定義為“火災引起的坍塌”。
不論百姓信或不信,“神怒”之事,總算暫時被壓了下去。
為何說是暫時。
因為文初始終有種還沒結束的感覺,那日的爆炸事件,因為半條街的坍塌,疏通所需的時日漫長,漸漸不再被人提起。可向洵依舊在查,事情還未落幕。而“神怒”這樣可以大做文章的東西,幾個皇子的黨羽卻是統一的緘口不提,不由給人一種暴風雨前的寧靜之感。
文初想著,就聽給阿悔上課的韋讓,捋著美髯笑道:“你這都自顧不暇了,還有功夫去關心旁的。”
他指的是她日複一日變臭的名聲。
雖則執金吾外頭已再沒了人鬧事,可作為當日的的確確下令抓人的她,並沒有因為這件事的平息而被人遺忘。再加上有心人誇大了那日的“火災”,豫山書院有不少學生猜測著放火之人就是她本人。
向二還曾為此大罵劉五郎忘恩負義,文初卻隻覺得又頭疼又好笑。
早在接手執金吾的身後,她便知道這是個燙手山芋,而隨著陛下遲遲未將正主的人選指派,惦記上這個位子的人也便越來越多。朝上自然是沒什麽文章可做的,那些有心人便將目光移到了坊間。據說茶館兒酒樓裏,那些批判她的、抹黑她的,已能編出一個話本子。
想著每天的新故事,文初不由一挑眉,“變著花兒的罵,都不帶重樣的,太費心思了。”
見她閉著眼睛窩在躺椅裏,半晌沒說話,韋讓還當她被打擊到了。此刻聽見這麽一句,既像是自嘲,又像是打趣,其胸懷之廣,實難讓人相信這竟是個女子!
“是極,是極,對付這般人,就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所以我就接著昏迷唄,等什麽時候我‘醒’了,對方才是真來勁呢。”文初打個哈欠,顯然是當成笑話看呢,“聽說如今在洛陽城裏,就是三歲的孩童聽見我楚問的名字,都要啐上一口。其實我該謝謝他們,別管是揚名立萬還是臭名昭著,最起碼,這一夜成名是真的。”
韋讓不由哈哈一笑,“其實人家也沒罵錯,就拿太史令這事兒來說,你一招禍水東引,執金吾的麻煩是省了,可是讓太史令遭了大罪!”
“誰讓我重傷呢,咳咳咳咳咳……”這一副把肺都咳出來的假模假樣,讓韋讓沒好氣兒地嗤道:“你捂的是胃。”
她臉不紅心不跳地把手往上挪了挪,“胸悶,肚子也餓。”
韋讓捧腹不已,讚歎道:“你這性子啊,太是有趣!怪不得殿下……”他說到一半猛地頓住,文初也怔了一怔。其實距離上次下棋隻有幾天而已,這會兒猛地聽見殿下二字,卻似是許久未見了,讓她一時恍惚。韋讓瞧著她不自然的臉色,戲謔地湊上來,“我說,你就不好奇,殿下這兩天在做些什麽?”
文初打個哈欠,閉上眼,裝聽不見。
心下卻在想著,早知道這大胡子這般聒噪,不如留下祁儔,把韋讓打發迴去的好——兩個先生教阿悔,未免有些大材小用,她便留了一個,讓另一個迴了三皇子府。
韋讓的消息當然也是祁儔偶爾帶來的,見她不接話,便自顧自念叨著,“可憐見啊,殿下這兩日都住長秋宮了,陪著皇後娘娘呢。”
文初嗤一聲,“陪著他娘有何可憐的。”
韋讓卻聳了聳肩,賣關子般的沒再說,隻眼中一抹複雜和憐憫一閃而逝,毫不作偽,被睜開眼斜他的文初看了個正著。她微微蹙起了眉,迴憶著印象裏的郭皇後,從前宴會上遠遠見過兩次,別的已記不得了,隻隱約能想起是個不折不扣的美人兒。
四十多歲的年紀,明豔不可方物,比起深受寵愛的榮妃來,都要美上個三分——也的確,不然如何能生出趙闕那般明珠生輝的兒子來。
趙闕……
這兩個字在心頭拂過,立即帶起她一陣淡淡的煩躁之感。
她以為這煩躁一時半刻便會消散,然而沒有。日子就這麽一天一天過,天氣逐漸炎熱起來,日光如流火,衣衫變的輕薄,她也從“昏迷”狀態中醒了過來,重傷變輕傷。唯一不變的,是韋讓一天不知多少遍有意無意地提起“趙闕”這兩個字,帶起她心頭繚繞不去的躁意。
很快,六月過去,迎來七月。
待到皇後娘娘的壽誕這一日,文初也終於“痊愈”了。
“關押良民!”
“草菅人命!”
一聲又一聲的譴責,從百姓的口中呐喊出來。
粗粗一數,竟是少說數百人之多,義憤填膺地將整個官署圍了個水泄不通。而他們的對麵,是帶著數人交戟攔著的明三郎,大喝道:“退後!退後!再往前別怪咱們不客氣!”
“想動手怎麽的?執金吾要動手啦!欺淩手無寸鐵的百姓啊!殺人滅口啊!”不知人群中何人喊出這麽一句,百姓怒潮更加的洶湧,紛紛推搡著向前,“你殺了咱們!有種的就殺了咱們啊……”
人群大叫衝撞著,明三郎等人投鼠忌器,一時抵擋地手忙腳亂,“他媽的,這些愚昧的賤民!”明三郎狠狠低罵一句,從交叉的雙戟下鑽了進去,望著眼前一片烏匝匝的影子,一個頭被吵的兩個大。一旁的朱銳抹了把臉,“你還算好的,哥們兒讓人啐了一臉。”
“操!真想動手,一個個全他媽打出去。”
“得了吧,別給大人招禍了,多少人就等著你動手呢,信不?”
當然信,這裏頭的貓膩他們都明白,這些百姓裏藏了多少煽風點火的,一雙雙眼睛都盯著呢。隻要這邊有人動了手,立即事態就會擴大到不可估量的結果。
兩人對視一眼,不由苦笑連連,“剛才向二進去了,不知道大人醒了沒有。”
正說著,向二郎三步並作兩步地從官署裏跑了出來,停在大門之前,忽的一聲大喝,“肅靜!”
四下裏便是一靜。
聽他揚聲道:“咱們大人昨夜裏受了重傷,至今昏迷未醒。官署裏沒有主事兒的,諸位就是鬧也鬧不出個結果來。”
畢竟隻是普通的百姓,聽他這麽一說,不由都慌了神。就聽後頭不知誰吆喝道:“你們大人傷不傷關咱們什麽事兒,隻要放了人,我們立刻就走!若是不放,咱們就豁出去了,守在這兒,守到你們放了為止!”
那人說完了話,立即一矮身,混在人群裏不知藏到了哪裏去,倒是百姓們又跟著群情激奮了起來。向二郎麵色猶豫,就似是不知該怎麽辦了,在百姓的衝撞下不斷向後退去,忽的一咬牙,“關門!”
朱銳和明三一齊嚇了一跳,“關門?”
向二一副豁出去的模樣,大吼一聲,“操!關門!大不了咱們也豁出去了,關了關了……”
在他一連串兒色厲內荏的“關了關了”聲中,外頭守著的人一溜煙兒地鑽進官署裏,砰一聲,執金吾司的大門,關上了。
外頭的百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沒了主意,聽著有人恨恨吼了一聲,“我還就不信,他們能不出來了!”
“對!咱們守著!”
“守著,不放人就不走……”
外頭熱熱鬧鬧的呐喊聲傳進來,緊跟著就是窸窸窣窣的聲音,明三郎貼著門縫往外瞧,正見到百姓席地而坐,一副準備死磕到底的架勢。他啐一口,頭疼地問向二,“哥們兒,你這麽一搞,咱們可是真的出不去了。”
向二聳聳肩,吊兒郎當的,哪裏還有方才被逼急了的模樣,“這是大人吩咐的。”
“大人醒了?”
異口同聲,且盡是驚喜不已。
向二不由一怔,心說朱銳也就罷了,這小子自從跟著大人去了趟白馬寺,不知道怎麽的,迴來就忠心耿耿了。可旁人……他奇怪地看了明三郎一眼,小聲問道:“你跟劉五不是最看不慣她?”
明三就歎氣道:“以前還真是,老覺得這小子年紀不大,一肚子壞水兒。明明一塊兒吃了酒,扭頭就給了咱們三十軍棍——嘖,陰的很!”
向二深以為然,“可不是,現在哥們兒背上還疼。”
明三哈哈一笑,話鋒一轉,又搖頭道:“不過昨兒個我是服了,你沒看著那場麵,要不是她提醒的及時,咱們這些人裏頭,起碼死傷兩位數。還有劉五,那小子逞能,也是大人給拽出來的,險險留了一條小命,這會兒還在家養著呢。”
還有他沒說出口的,爆炸結束後,所有人都駭破了膽,唯那個年紀不大的少年,兩個命令吩咐下來,有條有理,鎮定自若,讓他們都跟著定了心神。當時他就想,跟著這麽個頭兒,說不定也不算壞事兒。
明三咽下了自己這一肚子的煽情,隻簡單將昨天的場麵描述了。昨個兒出事兒的時候,向二正接了文初的吩咐去尋失蹤的老鐵頭,找了整整一夜,在豫山書院的後山發現了屍體,一劍穿心。臨著大清早,將屍首送到京兆尹,說明了情況,這才趕迴來。是以爆炸的事他雖知道,卻頭一次聽到細節,一時怔在原地,後怕不已。
明三就拽了他往後頭去,“走,瞧瞧大人去。”
進了院子,便看見已起了身的少年,裹了條薄薄的毯子,窩在張藤椅裏愜意不已地曬太陽。陽光下膚色白皙到透明,眼睛閉著,扇子般的睫毛微垂,在眼瞼下打出淡淡的暗影。
七分清雅,三分纖弱。
兩個大老爺們兒雙雙腳步一頓,怔怔站在門口,晃了一下神。
就見那羽睫微動,睜開了眼,“門關上了?”
向二迴過神來,邊走邊應道:“關了,也說了大人昏迷未醒,不過大人,那些人守在外頭是個麻煩。”
“再麻煩,也就是些普通百姓。那些都是苦主,親戚朋友讓咱抓了,還不許人家鬧上一鬧——就算有人挑事兒,隻要咱們避了開,上哪挑去,還敢放火不成?”
“可是總不能一直避著。”
“安心等著吧,三日之內,這事兒就過去了。”
“大人是要放人?”
“不放人還養著不成?百多人呢,一天三頓的喂……”文初猛地坐了起來,雙眼亮晶晶地,“執金吾裏這麽有錢?”
兩人同時給嗆了一下,避開這寫滿了“貪財”的眼,“咱們的意思是,這抓了又放,豈不是白費功夫。”
文初失望地“唔”了聲,又縮迴毯子裏,“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咱們負責的就是巡防,至於百姓怎麽想怎麽說,那是太史令那群神棍的事兒。”
“原來大人是準備讓太史令接手!”向二說完,卻是不怎麽相信地皺了下眉,現在牢裏那些人可是燙手山芋,太史令傻了才會接手,他們裝糊塗都來不及。就聽文初打了個哈欠,語調懶洋洋的,卻也透著一股子篤定,“等著吧,咱們人一放出去,太史令那邊兒,坐不住。”
頓了一頓,又看看天色,“唔,講學快結束了,盧遜也該來了。”
果不其然。
正午時分,聽見了消息的盧遜就帶著武叔趕來了。
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對貴人生畏,對文人則是生敬,尤其盧遜這般有底蘊有聲名的才子。沒費什麽力氣他便進了官署,說說笑笑用了一頓午膳,待到離開的時候,一出官署大門,臉色卻是難看的不像話。
盧遜拂袖上了馬車,後頭武叔冷冷盯著送客的向二郎,嗓音含怒,“我們公子是奉了陛下的邀請來洛陽講學,這方方一個多月,你們下頭的人就敢陽奉陰違,當真咱們盧府好欺麽!”
“盧才子息怒,執金吾如今的情況,閣下也看見了……”向二的解釋還沒說完,武叔已躍上馬車,怒駕而去,隻一句冷冰冰的命令丟下來,“我不管什麽情況,後日的講學若再無人巡防,咱們就上陛下那理論罷!”
馬車揚長而去。
消息也不脛而走。
盧才子發怒了,嚴令後日講學執金吾必須到場,而這數百的百姓包圍中,執金吾又要如何出去?唯一的辦法,恐怕隻有無奈放人了。
收到這消息的太史令立即便覺如芒在背,當下便派人去給執金吾遞了口信——人不能放!
執金吾眾人的表情很迷茫——不能放?那陛下問罪的話,可是太史令給擔著?
對方的表情更迷茫——這……咱們大人沒說。
眾人立即擺出一副“沒娘的孩子像根草”的委屈狀——你們還有大人,我們的大人卻是重傷昏迷至今未醒啊!
“可是……”
“哎,理解萬歲罷!”
不論太史令理解不理解,執金吾的“委屈”是顯而易見的,人關在地牢裏,外頭的人進不來,裏頭的人出不去,太史令要求不放人,盧才子又來施壓。這麽多的情況擺在一起,偏偏上頭發話做主的人昏迷了,下頭一群聽令的也沒了方向。
順理成章的,這放與不放,似乎沒了選擇——待到兩日之後,再一次到了盧遜講學的日子,終於執金吾“頂不住壓力”放人了。
百多個被關押的百姓陸續被放出,太史令也終於坐不住了,當下帶人親自過來攔截住了這群百姓。
七百多執金吾瞧著迎麵而來的老頭子,就似見了親人般迎上去,“大人,您來了咱們就放心了——執金吾裏吃的好喝的好,他們沒受一丁點兒的委屈。咱們這暫時代押的任務,總算是完成了。”
暫時代押?
這四個字被外頭的人聽的清清楚楚。
更清楚的是這話中的意思,方出執金吾,又進太史令?
尚在歡唿的百姓被這冷水一頭澆下,其憤怒之洶湧可想而知,頓時盡數轉嫁到了太史令的頭上。
六十多歲的太史令,一身齊整又飄逸的袍服,瞧著就是個神棍的模樣,仙風道骨的。然而他老臉一變,想反駁的話都沒說出口,已被官署外如潮的百姓一股腦地淹沒了……
……
要說太史令在慶曆十八年,實在是流年不利。冬天的時候方方因為那場大雪,被斬了三顆人頭。到了夏天,又攤上了“神怒”這檔子事兒,引得陛下大怒,百姓民怨四起。
最重要的,還是無端端招來的這災禍,執金吾門口鬧事的百姓,全跑到太史令那邊兒蹲著去了。一百多人硬生生塞了進來,殺不能殺,放不能放,可算讓一群老家夥們愁白了頭。
可這事兒能怪執金吾麽?
太史令想了想,發現還真不關人執金吾的事兒,大家都委屈啊!
接連數日的折騰,終於這些神棍不知用了什麽辦法,給牢裏關押的那些人洗了腦,等到百多人被放出來的時候,對於那日之事已是隻字不提,而太史令也在數日後再下一則官方告示,將那夜裏一聲巨響,定義為“火災引起的坍塌”。
不論百姓信或不信,“神怒”之事,總算暫時被壓了下去。
為何說是暫時。
因為文初始終有種還沒結束的感覺,那日的爆炸事件,因為半條街的坍塌,疏通所需的時日漫長,漸漸不再被人提起。可向洵依舊在查,事情還未落幕。而“神怒”這樣可以大做文章的東西,幾個皇子的黨羽卻是統一的緘口不提,不由給人一種暴風雨前的寧靜之感。
文初想著,就聽給阿悔上課的韋讓,捋著美髯笑道:“你這都自顧不暇了,還有功夫去關心旁的。”
他指的是她日複一日變臭的名聲。
雖則執金吾外頭已再沒了人鬧事,可作為當日的的確確下令抓人的她,並沒有因為這件事的平息而被人遺忘。再加上有心人誇大了那日的“火災”,豫山書院有不少學生猜測著放火之人就是她本人。
向二還曾為此大罵劉五郎忘恩負義,文初卻隻覺得又頭疼又好笑。
早在接手執金吾的身後,她便知道這是個燙手山芋,而隨著陛下遲遲未將正主的人選指派,惦記上這個位子的人也便越來越多。朝上自然是沒什麽文章可做的,那些有心人便將目光移到了坊間。據說茶館兒酒樓裏,那些批判她的、抹黑她的,已能編出一個話本子。
想著每天的新故事,文初不由一挑眉,“變著花兒的罵,都不帶重樣的,太費心思了。”
見她閉著眼睛窩在躺椅裏,半晌沒說話,韋讓還當她被打擊到了。此刻聽見這麽一句,既像是自嘲,又像是打趣,其胸懷之廣,實難讓人相信這竟是個女子!
“是極,是極,對付這般人,就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所以我就接著昏迷唄,等什麽時候我‘醒’了,對方才是真來勁呢。”文初打個哈欠,顯然是當成笑話看呢,“聽說如今在洛陽城裏,就是三歲的孩童聽見我楚問的名字,都要啐上一口。其實我該謝謝他們,別管是揚名立萬還是臭名昭著,最起碼,這一夜成名是真的。”
韋讓不由哈哈一笑,“其實人家也沒罵錯,就拿太史令這事兒來說,你一招禍水東引,執金吾的麻煩是省了,可是讓太史令遭了大罪!”
“誰讓我重傷呢,咳咳咳咳咳……”這一副把肺都咳出來的假模假樣,讓韋讓沒好氣兒地嗤道:“你捂的是胃。”
她臉不紅心不跳地把手往上挪了挪,“胸悶,肚子也餓。”
韋讓捧腹不已,讚歎道:“你這性子啊,太是有趣!怪不得殿下……”他說到一半猛地頓住,文初也怔了一怔。其實距離上次下棋隻有幾天而已,這會兒猛地聽見殿下二字,卻似是許久未見了,讓她一時恍惚。韋讓瞧著她不自然的臉色,戲謔地湊上來,“我說,你就不好奇,殿下這兩天在做些什麽?”
文初打個哈欠,閉上眼,裝聽不見。
心下卻在想著,早知道這大胡子這般聒噪,不如留下祁儔,把韋讓打發迴去的好——兩個先生教阿悔,未免有些大材小用,她便留了一個,讓另一個迴了三皇子府。
韋讓的消息當然也是祁儔偶爾帶來的,見她不接話,便自顧自念叨著,“可憐見啊,殿下這兩日都住長秋宮了,陪著皇後娘娘呢。”
文初嗤一聲,“陪著他娘有何可憐的。”
韋讓卻聳了聳肩,賣關子般的沒再說,隻眼中一抹複雜和憐憫一閃而逝,毫不作偽,被睜開眼斜他的文初看了個正著。她微微蹙起了眉,迴憶著印象裏的郭皇後,從前宴會上遠遠見過兩次,別的已記不得了,隻隱約能想起是個不折不扣的美人兒。
四十多歲的年紀,明豔不可方物,比起深受寵愛的榮妃來,都要美上個三分——也的確,不然如何能生出趙闕那般明珠生輝的兒子來。
趙闕……
這兩個字在心頭拂過,立即帶起她一陣淡淡的煩躁之感。
她以為這煩躁一時半刻便會消散,然而沒有。日子就這麽一天一天過,天氣逐漸炎熱起來,日光如流火,衣衫變的輕薄,她也從“昏迷”狀態中醒了過來,重傷變輕傷。唯一不變的,是韋讓一天不知多少遍有意無意地提起“趙闕”這兩個字,帶起她心頭繚繞不去的躁意。
很快,六月過去,迎來七月。
待到皇後娘娘的壽誕這一日,文初也終於“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