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第一件大事,便是二皇子恭的喪儀。
在聖上眼裏,他死的可憐,又是多年寵愛著看大的,做過的醜事少不得隨死消散。因此絕口不提他與潁川郡叛亂有何關係,對外隻宣稱他是病逝的。然而行宮中人不是成長於天家、見慣各色世事的皇親,便是經事已久、謹慎老練的臣子——哪一個都不是傻子。他們把劉恭趁著暴雨和護送他的隊伍“失散”一事,同潁川郡兵變、攻打行宮的時間一對,還有什麽不清楚的?一個個在背地裏指桑罵槐的。聖上偶然聽到一兩句,極是傷感。嘴上雖不說什麽,可宣召太醫的次數卻比前幾日勤了。
如此,怎麽辦他的喪儀,便變成了太子的一個棘手問題。
二皇子的梓宮在三日後抵達了河內郡。
聖上性情溫軟,見不得中年喪子、哭哭啼啼的場麵,是以沒有來。皇後便留在頤誌殿陪他了。大皇子和四皇子一方麵和劉健有心病,一方麵又見帝後都不來,索性也都稱病不至。剩下兩位小皇子、幾位公主更是不會來了。是以這位煊赫一生的二皇子遺體抵達行宮時,竟隻有他母親馮貴人在門口等著。
馮貴人半生唯有劉恭一子,又對他寄寓著莫大希望,一旦失去,痛徹心扉。她本是以美貌聞名宮掖的,侍上二十年而容顏不衰,如今卻短短幾日間哭的臉色蠟黃,眼睛一張一合間,露出眼角處滿滿的皺紋,一頭青絲也染了數點霜雪。
劉炟從行宮內走出,迎頭撞見她,幾乎認不出。走了過去,憐憫道,“貴人節哀。”
馮貴人木呆呆地轉頭看了他一眼,仿佛認不出一般,一聲都沒有言語。
劉炟心中哀涼——寧願她仍存著過去的囂張跋扈,也不忍見她如此模樣。
半個時辰後,劉恭的梓宮終於抵達行宮。原本木呆呆站立著的馮貴人見狀,立刻奔了過去,痛哭道,“我兒!我兒!健兒!”一麵敲打著梓宮,“快起來啊!娘等了你好久!”
她一向最愛惜容顏,如今卻蓬頭垢麵、不顧體統地大鬧,又拿手指去撬梓宮,直把幾管水蔥似的、兩寸來長的指甲齊齊折斷。十指連心,該有多痛啊,可她渾然不顧,仍然哭鬧著讓太醫過來,把劉恭救醒。劉炟再也不忍看,上前半是哄半是騙地把她攙住,扶進了行宮,又命抬梓宮的侍從們快跟上。
預計停放劉恭梓宮的長寧殿,在行宮的最深處。去往那裏的一路上,馮貴人始終大哭大鬧,嚷著讓太醫救活劉恭。劉炟花了好大的力氣才攙住她往內走。饒是如此,一路上也招致了不少人的眼光。
那些奴婢內侍們倒還好,一來守著仆從的本分,二來知道的不多,驚奇地看了一眼便都低下頭去。一些出來散步的重臣和他們的女眷,目光卻有深意多了。又是幸災樂禍,又是好奇的,還有玩味、探究...
劉炟臉上*辣的。卻隻能扶著馮貴人,一邊安慰她,一邊硬著頭皮往長寧殿走。正疲累,遠遠看到個鵝黃色身影挎著個小竹籃在走。那個人影本與他走的岔路,但偶然抬眼間見到他,驚訝了一會兒,想了想,走了過來。他忙亂中道,“竇姑娘。怎麽一個人在這兒?憲表哥呢?”
履霜行禮道,“參見殿下。”解釋說,“因家父這幾日親自拘著家兄看書,是以臣女隻好自己出來走走。采些花草木料,迴去做香。”見馮貴人一直在鬧,直欲掙脫劉炟的束縛,劉炟又挾製不住,她道,“貴人這麽鬧著,殿下走到什麽時候是個頭呢?再則被人看到了也不像樣。臣女幫著殿下送送貴人吧。”
劉炟有些猶豫,“會不會太麻煩你?”
履霜道“不麻煩”,輕聲道,“殿下隻當臣女是謝您上次在宮門前為我解圍吧。”說著,從他手裏接過了馮貴人。輕言細語地安慰她,“貴人快別鬧了,二殿下在行宮裏等著您呢。”
劉炟神色黯然,剛想說“安慰她是沒有用的。”便見履霜從腰間的荷包裏掏出個小小的錦囊,遞給馮貴人,“這是二殿下臨出京前留給您的,還記得嗎?”
馮貴人在昏聵的神思裏想了一會兒,顫顫地伸手抓了過來。
履霜在旁輕輕道,“因您愛香,他親自去中宛求了這味無勝香,您還記得嗎?”
馮貴人捏著它想了一會兒,始終想不到,激動的神情漸漸轉成了狐疑。
履霜便歎了口氣,“怎麽他送您的東西,您竟忘了...不如小小的嗅一口吧,看還能不能想起來?裏頭全是二殿下的思母之意呢。”
她的語氣既輕柔又憂傷,馮貴人聽的心酸,哽咽著把香囊放到了鼻下。
劉炟摸不準履霜究竟在幹什麽,正待要問,忽見馮貴人的眼睛似張非張地眨了幾下,慢慢地閉上不動了,與此同時,整個人的身體也軟了下來,斜斜往旁邊倒去。他大驚,“你做了什麽?”
履霜道,“迴殿下,那是曬幹的曼陀羅花。有麻痹之效,可讓貴人稍微昏睡一會兒。”
劉炟擔憂道,“安全嗎?”
“殿下放心,曼陀羅小小的嗅一下不會有大礙的。貴人一炷香後便能醒轉。”
劉炟這才放心,拱手謝道,“今日有事,不能深謝姑娘。來日炟親自登門致謝。”
履霜忙讓過了。目送他傳來了軟轎,扶著馮貴人上去,又帶著二皇子的梓宮一路往長寧殿去。
劉炟才進了長寧殿,便見內殿的軟榻上斜倚著一人,一身明黃龍袍鬆垮穿在身上。腳邊又跪著個年老的內侍,在替他捶腿。不是聖上和王福勝,卻又是誰?
他走上前去見禮,“父皇怎麽親自來了?身子還沒好全呢。”
聖上本半閉著眼假寐,聽見他的聲音,疲倦地睜了眼,“父子一場,我總要來看看。”瞥見一頂軟轎停在了殿中,婢女們扶著昏睡的馮貴人出來,眼中劃過一絲痛惜,“那是怎麽迴事?”
劉炟解釋道,“貴人因二哥歿了,在宮門前大哭大鬧的,兒臣見大家都看著,一味的鬧隻怕看相不好,這才...”跪下道,“兒臣冒昧犯上,還請父皇恕罪。”
聖上沉默半晌,扶起他,溫聲道,“無須自責,這事兒你做的很對。若由得她胡天胡地地鬧,皇家體統往哪裏擱呢。”話鋒一轉,“隻是父皇是深知你的脾氣的,這樣的主意隻怕你想不出吧。”
劉炟見他先誇後問,心裏摸不準他究竟生氣沒有,便不敢扯履霜進來,堅持道,“迴父皇,這主意是兒臣自己想的。”
聖上嗬嗬笑了一聲,“好好好。”扶了他起來,眼風卻朝王福勝微微一掃。對方忙悄悄地掩身出去了。聖上這才問,“你二哥的喪事...”
“兒臣心裏已有了愚見,父皇要不要聽了參詳一下?”
“你說。”
劉炟便道,“二哥的梓宮雖迴了京師,可喪儀怎麽辦,辦成什麽樣,卻不是咱們說了就算的。”
聖上點點頭,歎息道,“你二哥做的事,哪裏捂的住呢?親貴們心裏都清楚呢。”
“所以二哥的喪儀不宜大辦...一來使人寒心,二來,於父皇的清名也有所連累。”
聖上不置可否,“那依你的意思,是追封加封一概不要,就這麽把你二哥落葬了?”
劉炟搖頭,“二哥盛年而歿,本就是極可惜的,若再草草落葬,兒臣更不忍心了。又聽說二嫂那邊懷了遺腹子。倘若二哥的喪事從簡,那孩子今後還怎麽做人呢?這是一。二,說句無情的話...二哥即便有錯,終還是皇子。這次行宮之變又沒有出什麽大亂子。所以於情於理都不可在他歿後,顧及著臣子們的看法追加斥貶。”
他娓娓一席話說的極有東宮的風範,聖上心中暗暗稱奇,麵上卻不顯露,隻問,“那這喪儀,你打算怎麽辦呢?”
劉炟輕聲道,“兒臣常聽父皇惋惜九叔未及成年便去世,無一絲血脈留於人間...”
聖上聽的眼神一亮。
劉炟說的九叔,是聖上的同母弟劉衡。當年被廢後郭氏謀害,死在了四歲上。聖上每每提起這個弟弟都十分惋惜,幾次想追封他為王,都被朝臣們以幼年即歿,不應榮封太過駁迴。是以至今不過是“臨淮公”。
這次二皇子死的難堪,又令眾人怨氣滿滿。便是聖上有心追封他為王,想來眾人也不肯。堅持太過又怕他們寒心。倒不如先把臨淮公追封為王,再把劉健過繼給他,繼任王號。如此一來,兩者都得以追封尊位,劉健的遺腹子亦可承繼這身份,將來不至於寒微。
聖上撫著劉炟的肩道,“好孩子,你果然想的妥帖。”
劉炟並不居功,隻道,“父皇若果然應允,兒臣就著手去辦了。”
聖上點點頭,“你去吧。父皇再在這兒和你二哥說會子話。”
劉炟答應了一聲,恭敬退下。
聖上注視著他的背影,歎道,“炟兒當真令我刮目相看。”
王福勝不知何時迴來了,在旁笑眯眯道,“可不是,原本隻以為是個乖孩子,沒想到還是個聰明的。”
聖上歎道,“原本立他,隻是看中看中他有子嗣、脾性亦不差。想著若立健兒,我一旦百年,以他的脾氣弟弟們都要遭殃。若立黨兒呢,他雖聰明卻有腿傷,朝臣們怕是不服。且他的脾氣,也是很記仇的。剩下兩個小的,一則還未曆世,看不出好歹,再則幾個大的難免要吃心,將來免不了一場爭鬥。這樣一想,隻好立炟兒了。”神情漸漸肅穆了起來,“他那樣的不聲不響,我還以為他是個懵懂的。如今才知看走了眼。”
王福勝笑道,“這就叫做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聖上點點頭,“你說的不錯,我看他樁樁件件都想的很清楚呢。”話鋒陡然一轉,“先前讓你去問的事...”
王福勝道,“問清楚了。果然那不是太子的主意。是路上偶然碰上了成息侯的女公子,幫的忙。”
聖上“唔”了聲,腦中隱隱勾勒出一個清秀的身影,“我記得她,是個客氣懂禮的孩子...說到她,我倒想起來,她哥哥的封賞還沒頒下呢。”
“陛下這裏遭著事,一時忘了也是有的,沒什麽。”王福勝道,“奴才這就傳人進來,還是等晚些時候陛下空了再說?
聖上沉吟了一會兒,“且等些日子吧,我自有計較。”
在聖上眼裏,他死的可憐,又是多年寵愛著看大的,做過的醜事少不得隨死消散。因此絕口不提他與潁川郡叛亂有何關係,對外隻宣稱他是病逝的。然而行宮中人不是成長於天家、見慣各色世事的皇親,便是經事已久、謹慎老練的臣子——哪一個都不是傻子。他們把劉恭趁著暴雨和護送他的隊伍“失散”一事,同潁川郡兵變、攻打行宮的時間一對,還有什麽不清楚的?一個個在背地裏指桑罵槐的。聖上偶然聽到一兩句,極是傷感。嘴上雖不說什麽,可宣召太醫的次數卻比前幾日勤了。
如此,怎麽辦他的喪儀,便變成了太子的一個棘手問題。
二皇子的梓宮在三日後抵達了河內郡。
聖上性情溫軟,見不得中年喪子、哭哭啼啼的場麵,是以沒有來。皇後便留在頤誌殿陪他了。大皇子和四皇子一方麵和劉健有心病,一方麵又見帝後都不來,索性也都稱病不至。剩下兩位小皇子、幾位公主更是不會來了。是以這位煊赫一生的二皇子遺體抵達行宮時,竟隻有他母親馮貴人在門口等著。
馮貴人半生唯有劉恭一子,又對他寄寓著莫大希望,一旦失去,痛徹心扉。她本是以美貌聞名宮掖的,侍上二十年而容顏不衰,如今卻短短幾日間哭的臉色蠟黃,眼睛一張一合間,露出眼角處滿滿的皺紋,一頭青絲也染了數點霜雪。
劉炟從行宮內走出,迎頭撞見她,幾乎認不出。走了過去,憐憫道,“貴人節哀。”
馮貴人木呆呆地轉頭看了他一眼,仿佛認不出一般,一聲都沒有言語。
劉炟心中哀涼——寧願她仍存著過去的囂張跋扈,也不忍見她如此模樣。
半個時辰後,劉恭的梓宮終於抵達行宮。原本木呆呆站立著的馮貴人見狀,立刻奔了過去,痛哭道,“我兒!我兒!健兒!”一麵敲打著梓宮,“快起來啊!娘等了你好久!”
她一向最愛惜容顏,如今卻蓬頭垢麵、不顧體統地大鬧,又拿手指去撬梓宮,直把幾管水蔥似的、兩寸來長的指甲齊齊折斷。十指連心,該有多痛啊,可她渾然不顧,仍然哭鬧著讓太醫過來,把劉恭救醒。劉炟再也不忍看,上前半是哄半是騙地把她攙住,扶進了行宮,又命抬梓宮的侍從們快跟上。
預計停放劉恭梓宮的長寧殿,在行宮的最深處。去往那裏的一路上,馮貴人始終大哭大鬧,嚷著讓太醫救活劉恭。劉炟花了好大的力氣才攙住她往內走。饒是如此,一路上也招致了不少人的眼光。
那些奴婢內侍們倒還好,一來守著仆從的本分,二來知道的不多,驚奇地看了一眼便都低下頭去。一些出來散步的重臣和他們的女眷,目光卻有深意多了。又是幸災樂禍,又是好奇的,還有玩味、探究...
劉炟臉上*辣的。卻隻能扶著馮貴人,一邊安慰她,一邊硬著頭皮往長寧殿走。正疲累,遠遠看到個鵝黃色身影挎著個小竹籃在走。那個人影本與他走的岔路,但偶然抬眼間見到他,驚訝了一會兒,想了想,走了過來。他忙亂中道,“竇姑娘。怎麽一個人在這兒?憲表哥呢?”
履霜行禮道,“參見殿下。”解釋說,“因家父這幾日親自拘著家兄看書,是以臣女隻好自己出來走走。采些花草木料,迴去做香。”見馮貴人一直在鬧,直欲掙脫劉炟的束縛,劉炟又挾製不住,她道,“貴人這麽鬧著,殿下走到什麽時候是個頭呢?再則被人看到了也不像樣。臣女幫著殿下送送貴人吧。”
劉炟有些猶豫,“會不會太麻煩你?”
履霜道“不麻煩”,輕聲道,“殿下隻當臣女是謝您上次在宮門前為我解圍吧。”說著,從他手裏接過了馮貴人。輕言細語地安慰她,“貴人快別鬧了,二殿下在行宮裏等著您呢。”
劉炟神色黯然,剛想說“安慰她是沒有用的。”便見履霜從腰間的荷包裏掏出個小小的錦囊,遞給馮貴人,“這是二殿下臨出京前留給您的,還記得嗎?”
馮貴人在昏聵的神思裏想了一會兒,顫顫地伸手抓了過來。
履霜在旁輕輕道,“因您愛香,他親自去中宛求了這味無勝香,您還記得嗎?”
馮貴人捏著它想了一會兒,始終想不到,激動的神情漸漸轉成了狐疑。
履霜便歎了口氣,“怎麽他送您的東西,您竟忘了...不如小小的嗅一口吧,看還能不能想起來?裏頭全是二殿下的思母之意呢。”
她的語氣既輕柔又憂傷,馮貴人聽的心酸,哽咽著把香囊放到了鼻下。
劉炟摸不準履霜究竟在幹什麽,正待要問,忽見馮貴人的眼睛似張非張地眨了幾下,慢慢地閉上不動了,與此同時,整個人的身體也軟了下來,斜斜往旁邊倒去。他大驚,“你做了什麽?”
履霜道,“迴殿下,那是曬幹的曼陀羅花。有麻痹之效,可讓貴人稍微昏睡一會兒。”
劉炟擔憂道,“安全嗎?”
“殿下放心,曼陀羅小小的嗅一下不會有大礙的。貴人一炷香後便能醒轉。”
劉炟這才放心,拱手謝道,“今日有事,不能深謝姑娘。來日炟親自登門致謝。”
履霜忙讓過了。目送他傳來了軟轎,扶著馮貴人上去,又帶著二皇子的梓宮一路往長寧殿去。
劉炟才進了長寧殿,便見內殿的軟榻上斜倚著一人,一身明黃龍袍鬆垮穿在身上。腳邊又跪著個年老的內侍,在替他捶腿。不是聖上和王福勝,卻又是誰?
他走上前去見禮,“父皇怎麽親自來了?身子還沒好全呢。”
聖上本半閉著眼假寐,聽見他的聲音,疲倦地睜了眼,“父子一場,我總要來看看。”瞥見一頂軟轎停在了殿中,婢女們扶著昏睡的馮貴人出來,眼中劃過一絲痛惜,“那是怎麽迴事?”
劉炟解釋道,“貴人因二哥歿了,在宮門前大哭大鬧的,兒臣見大家都看著,一味的鬧隻怕看相不好,這才...”跪下道,“兒臣冒昧犯上,還請父皇恕罪。”
聖上沉默半晌,扶起他,溫聲道,“無須自責,這事兒你做的很對。若由得她胡天胡地地鬧,皇家體統往哪裏擱呢。”話鋒一轉,“隻是父皇是深知你的脾氣的,這樣的主意隻怕你想不出吧。”
劉炟見他先誇後問,心裏摸不準他究竟生氣沒有,便不敢扯履霜進來,堅持道,“迴父皇,這主意是兒臣自己想的。”
聖上嗬嗬笑了一聲,“好好好。”扶了他起來,眼風卻朝王福勝微微一掃。對方忙悄悄地掩身出去了。聖上這才問,“你二哥的喪事...”
“兒臣心裏已有了愚見,父皇要不要聽了參詳一下?”
“你說。”
劉炟便道,“二哥的梓宮雖迴了京師,可喪儀怎麽辦,辦成什麽樣,卻不是咱們說了就算的。”
聖上點點頭,歎息道,“你二哥做的事,哪裏捂的住呢?親貴們心裏都清楚呢。”
“所以二哥的喪儀不宜大辦...一來使人寒心,二來,於父皇的清名也有所連累。”
聖上不置可否,“那依你的意思,是追封加封一概不要,就這麽把你二哥落葬了?”
劉炟搖頭,“二哥盛年而歿,本就是極可惜的,若再草草落葬,兒臣更不忍心了。又聽說二嫂那邊懷了遺腹子。倘若二哥的喪事從簡,那孩子今後還怎麽做人呢?這是一。二,說句無情的話...二哥即便有錯,終還是皇子。這次行宮之變又沒有出什麽大亂子。所以於情於理都不可在他歿後,顧及著臣子們的看法追加斥貶。”
他娓娓一席話說的極有東宮的風範,聖上心中暗暗稱奇,麵上卻不顯露,隻問,“那這喪儀,你打算怎麽辦呢?”
劉炟輕聲道,“兒臣常聽父皇惋惜九叔未及成年便去世,無一絲血脈留於人間...”
聖上聽的眼神一亮。
劉炟說的九叔,是聖上的同母弟劉衡。當年被廢後郭氏謀害,死在了四歲上。聖上每每提起這個弟弟都十分惋惜,幾次想追封他為王,都被朝臣們以幼年即歿,不應榮封太過駁迴。是以至今不過是“臨淮公”。
這次二皇子死的難堪,又令眾人怨氣滿滿。便是聖上有心追封他為王,想來眾人也不肯。堅持太過又怕他們寒心。倒不如先把臨淮公追封為王,再把劉健過繼給他,繼任王號。如此一來,兩者都得以追封尊位,劉健的遺腹子亦可承繼這身份,將來不至於寒微。
聖上撫著劉炟的肩道,“好孩子,你果然想的妥帖。”
劉炟並不居功,隻道,“父皇若果然應允,兒臣就著手去辦了。”
聖上點點頭,“你去吧。父皇再在這兒和你二哥說會子話。”
劉炟答應了一聲,恭敬退下。
聖上注視著他的背影,歎道,“炟兒當真令我刮目相看。”
王福勝不知何時迴來了,在旁笑眯眯道,“可不是,原本隻以為是個乖孩子,沒想到還是個聰明的。”
聖上歎道,“原本立他,隻是看中看中他有子嗣、脾性亦不差。想著若立健兒,我一旦百年,以他的脾氣弟弟們都要遭殃。若立黨兒呢,他雖聰明卻有腿傷,朝臣們怕是不服。且他的脾氣,也是很記仇的。剩下兩個小的,一則還未曆世,看不出好歹,再則幾個大的難免要吃心,將來免不了一場爭鬥。這樣一想,隻好立炟兒了。”神情漸漸肅穆了起來,“他那樣的不聲不響,我還以為他是個懵懂的。如今才知看走了眼。”
王福勝笑道,“這就叫做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聖上點點頭,“你說的不錯,我看他樁樁件件都想的很清楚呢。”話鋒陡然一轉,“先前讓你去問的事...”
王福勝道,“問清楚了。果然那不是太子的主意。是路上偶然碰上了成息侯的女公子,幫的忙。”
聖上“唔”了聲,腦中隱隱勾勒出一個清秀的身影,“我記得她,是個客氣懂禮的孩子...說到她,我倒想起來,她哥哥的封賞還沒頒下呢。”
“陛下這裏遭著事,一時忘了也是有的,沒什麽。”王福勝道,“奴才這就傳人進來,還是等晚些時候陛下空了再說?
聖上沉吟了一會兒,“且等些日子吧,我自有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