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喜氣洋洋的長安,歡慶的鑼鼓敲破了天;窗內,憂心忡忡的韓愈,緊皺的眉頭擰成了鎖。此時此刻,刑部侍郎韓愈忽然體味到一種悲哀,一種濃鬱的悲哀,一種屈原曾經有過的濃鬱的悲哀,一種叫做“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的悲哀!
作為武力削藩的堅定支持者,韓愈曾經對這位少年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對大唐帝國的複興抱有很大期待,對帝國的未來有過美麗的憧憬;一度,李純確實表現的很出色,非常出色,西蜀劉辟,東吳李琦,淮西吳元濟,淄青李師道,一顆顆桀驁不馴的頭顱在紅塵中紛紛滾落;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盧龍節度使劉總,義武節度使韓弘,橫海節度使程知權,一個個縱橫天下的蓋世梟雄,在威嚴的長安麵前,紛紛低下了曾經高昂的頭。天寶裂變後,一度脫離長安控製的各地藩鎮,在李純的打理下,一個個重新納入了大唐帝國的版圖,晚唐的殘山剩水也因此依稀具有了某些恢弘的盛唐氣象。
然而,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甜蜜的夢總是容易醒,第一個從夢中醒來的人,應該就是韓愈。十幾年來,無論政局怎樣動蕩,無論形勢多麽微妙,韓愈都堅定的站在了武力削藩這一邊,成為李純最忠實的追隨者和支持者之一,如今,十幾年的苦苦守候,終於等來了陰霾散去的的那一天。然而,守得雲開見月明的韓愈卻悲哀的發現,月光雖然皎潔,卻怎麽也照不到自己。
本來,淮西平定是一件好事,一件天大的好事,大家都很高興:韓愈很高興,李愬很高興,裴度很高興,李純也很高興,總之,大家都很高興。然而,很快,就有人高興不起來了,這個高興不起來的人,正是韓愈。
說起來,都是文章惹的禍:淮西平定,那是天大的功勞,依照慣例,是要刻石紀功的,撰寫碑文的任務,裴度想都沒想就交給了韓愈,誰讓韓愈的文章寫得那麽好,名氣那麽大呢。要說韓愈的文采,那可沒得說,一篇《淮西功德碑銘》一氣嗬成,一揮而就。很快,韓愈的大作就被刻成了碑文。很快,韓愈就惹上了麻煩,大麻煩。
帶頭鬧事的人叫石烈士,石烈士的真名當然不叫烈士,至於叫什麽,對不起,我不知道,因為史書上沒寫。我隻知道,他是李愬麾下的一員猛將,有些時候,猛將似乎也可以理解為愣頭青,恰巧,石烈士就是一個愣頭青,一個徹頭徹尾的愣頭青。韓愈的大作剛剛登上石碑,石烈士就幹了一件事,一件讓人目瞪口呆的事,他推倒了石碑!
凡事都有因果,石烈士雖然是個愣頭青,卻不是十足的傻子,絕不會無緣無故的給自己找麻煩,畢竟,推倒這樣一塊刻石紀功的石碑,可不是小事,搞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其實,石烈士的衝動可以理解,因為這是一塊歌功頌德的石碑,是人都想在上麵留下個名字,那樣,就可以流芳百世,想想就爽。但碑文肯定不會太長,難免掛一漏萬,不巧,韓愈漏掉了一個人,不,確切的說,是一類人,名將,淮西戰場上摧城拔寨的名將,比如說李光顏,再比如說李愬。漏掉李光顏也就罷了,畢竟他沒背景,沒後台,頂多迴家生個悶氣,摔個碟子打個碗什麽的,也就過去了。李愬就不同了,人家家族有勢力、有背景,兄弟又多,且個個身居要職,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他還娶了一個更有背景的老婆,因為他的老婆是公主,大唐帝國的公主。
石碑上沒有自己的名字,李愬當然很不高興。不過,李愬號稱儒將,頗有儒雅之風,因此並沒有說什麽,他的部下可沒有他這樣的涵養,一生氣,一激動,就在石烈士的倡導下,推倒了剛剛立起的石碑。按說,這件事情應該不難處理,把鬧事的抓起來就結了,偏偏這個人還不能抓,因為石烈士的背後是李愬,李愬的背後是公主,公主的背後是皇帝,怎麽抓?地方官不好解決,隻好逐級上報,報來報去,就報到了李純麵前。這時候,李愬的老婆跳了出來,跑到皇帝麵前,使出女人慣用的殺手鐧:一哭二鬧三上吊。
要說皇帝就是皇帝,水平就是高,做事那叫一個嘎嘣利落脆,一點也不拖泥帶水:什麽?沒李愬的名字,那還了得,砸了,砸了!重寫,重寫,找個人重寫!找誰?那就段文昌吧,他的文章水平還可以,比韓愈也差不了多少。
就這樣,李純的板子結結實實的打在了韓愈的身上,連個甜棗也不給。對此,韓愈感到很委屈,碑文內容是上邊的意思,對此,李純是心知肚明,黑鍋卻要自己來扛,連句安慰的話也沒有,這不公平!
委屈歸委屈,韓愈並沒有因此而心存怨恨,作為一代大儒,這點度量,韓愈還是有的。真正讓韓愈痛心疾首的是李純的改變,不好的改變。曾經。他以為,李純是太陽,在每一個風和日麗的白天,持續不斷的散發著光和熱,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光明和溫暖。如今,他發現,他錯了,李純不是太陽,而是月亮。盡管月圓時分,也會月明如晝,不過,明亮的月光中總會有一絲絲陰涼和肅殺之氣。更何況,月亮總有圓缺,從缺月變成圓月,李純用了將近十五年的時間,但由圓月變迴缺月,李純仿佛隻用了十五天。
大功之後,逸欲易生,淮西早已經雨過天晴,淄青的陰霾也逐漸散去,誌得意滿的李純未免有些得意忘形,潛伏的缺點和矛盾逐漸浮出了水麵,逐漸的擴大和激化:他一意孤行的堅持不立皇後,他處心積慮的要廢立太子,他滿懷狐疑的壓製大臣,他近乎溺愛的寵信宦官,他窮奢極欲的大興土木,這些,都讓韓愈不爽,很不爽,但這還不是最不爽的。對於這位曾經的偶像天子,韓愈最不滿的,其實是李純對長生術的狂熱和癡迷,雖然他自己也服藥。
為了尋找傳說中的不老仙草,李純任命江湖術士柳泌出任台州刺史,同時,還鄭重其事的賜予他象征著無上榮譽的金魚紫衣。對此,大臣們自然有意見,諫官們立刻行動起來,紛紛上表表示反對,李純將這些上書一份份都扔進了垃圾箱,然後極不耐煩的對大臣們說:“煩一郡之力而至神仙長年,臣子於君父何愛焉!”我是君,是父;你們是臣,是子。君父要長生,你們這些臣子卻連一個郡的民力都不舍得,你們對君父的愛表現在哪裏!李純的話很有力度,也很有殺傷力,大臣們頓時啞口無言,再也找不出任何反對的理由,隻能將不滿和歎息埋藏在心底。
韓愈不是諫官,沒有權力在皇帝麵前說三道四,所以,這一次,他選擇了沉默。然而,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李純,他們的君父,一轉身,就對迎奉佛骨表現出同樣的熱情。望著窗外群魔亂舞的末世頹相,韓愈拍案而起,他已經忍無可忍,所以,無需再忍,大不了,豁上自己的一條老命,也要阻止這場荒唐的鬧劇。
幾天後,李純的案頭多了一份奏章,一份墨跡未幹的奏章。在這篇名為《諫迎佛骨表》的奏章中,韓愈滿懷向往的談到,沒有佛光照耀的歲月,生活是如此美好,從上古時代的黃帝,到堯舜禹湯,再到文王、武王,這些不知佛為何物的古代帝王,卻一個個福壽綿長。
可是,自從那匹東來的白馬馱來了佛經,我們就再也找不迴昔日的美好時光。那個三次舍身佛寺的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卻沒有得到佛祖的任何庇佑,反而被叛將侯景圍困在了台城,一代帝王,就這樣在饑腸轆轆中死去,不知當時,佛在哪裏?最後,我們的大文豪驕傲的宣布:如果因為我的狂言妄語,佛祖要給人間帶來災難,那就讓所有的災難都降臨在我的身上吧。
冷峻的古文中,其實掩藏著一顆火熱的心,韓愈希望能夠用響鼓重錘,喚醒迷失了自我的皇帝。可惜,李純讀到的不是韓愈的良苦用心,而是詛咒,最最惡毒的詛咒!梁武帝的故事,李純自然非常熟悉,再熟悉不過。透過奏章的字裏行間,李純仿佛看見白發蒼蒼的梁武帝僵臥在台城冰冷的地麵上,艱難的咽下最後一口氣。李純打了個寒戰,難道,難道自己也要像那位可憐而又可悲的梁武帝那樣悲慘的死去?難道十四年春意盎然的長安,卻隻能迎來“六朝如夢鳥空啼”的淒美結局?
不,這不是真的,這怎麽可能是真的!韓愈,膽大包天的韓愈,竟然敢用如此惡毒的方式詛咒你的君父,難道,你不怕死嗎?
多年來,李純與他的大臣們並非沒有矛盾,正相反,分歧一直都在,有時還很尖銳。不過,無論矛盾有多深,分歧有多大,衝突有多激烈,李純始終都堅守著一條底線,絕不妄自誅殺大臣。可是,今天,走火入魔的李純實在不想再堅守什麽底線,他的雙手緊緊握住了屠刀,韓愈,一代文豪韓愈,已經是命懸一線。千鈞一發之際,宰相裴度、崔群挺身而出,緊緊按住了李純的雙手,還有他手中的那把屠刀,硬生生將韓愈從死亡的威脅中拉了出來。
幾天後,滿頭白發的韓愈步履蹣跚的踏上了貶謫之路。走過很多人曾經走過的灞橋,迴望無數人曾經迴望的長安,黯然神傷的失意人仿佛看見了自己的結局,一個傷心的結局。
看不清自己結局的是皇帝,那個貶謫了韓愈的皇帝,那是一個壞的不能再壞的結局,那是一個比梁武帝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糟糕的結局,高高在上的皇帝,怎麽可能看得清自己這樣的結局?
作為武力削藩的堅定支持者,韓愈曾經對這位少年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對大唐帝國的複興抱有很大期待,對帝國的未來有過美麗的憧憬;一度,李純確實表現的很出色,非常出色,西蜀劉辟,東吳李琦,淮西吳元濟,淄青李師道,一顆顆桀驁不馴的頭顱在紅塵中紛紛滾落;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盧龍節度使劉總,義武節度使韓弘,橫海節度使程知權,一個個縱橫天下的蓋世梟雄,在威嚴的長安麵前,紛紛低下了曾經高昂的頭。天寶裂變後,一度脫離長安控製的各地藩鎮,在李純的打理下,一個個重新納入了大唐帝國的版圖,晚唐的殘山剩水也因此依稀具有了某些恢弘的盛唐氣象。
然而,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甜蜜的夢總是容易醒,第一個從夢中醒來的人,應該就是韓愈。十幾年來,無論政局怎樣動蕩,無論形勢多麽微妙,韓愈都堅定的站在了武力削藩這一邊,成為李純最忠實的追隨者和支持者之一,如今,十幾年的苦苦守候,終於等來了陰霾散去的的那一天。然而,守得雲開見月明的韓愈卻悲哀的發現,月光雖然皎潔,卻怎麽也照不到自己。
本來,淮西平定是一件好事,一件天大的好事,大家都很高興:韓愈很高興,李愬很高興,裴度很高興,李純也很高興,總之,大家都很高興。然而,很快,就有人高興不起來了,這個高興不起來的人,正是韓愈。
說起來,都是文章惹的禍:淮西平定,那是天大的功勞,依照慣例,是要刻石紀功的,撰寫碑文的任務,裴度想都沒想就交給了韓愈,誰讓韓愈的文章寫得那麽好,名氣那麽大呢。要說韓愈的文采,那可沒得說,一篇《淮西功德碑銘》一氣嗬成,一揮而就。很快,韓愈的大作就被刻成了碑文。很快,韓愈就惹上了麻煩,大麻煩。
帶頭鬧事的人叫石烈士,石烈士的真名當然不叫烈士,至於叫什麽,對不起,我不知道,因為史書上沒寫。我隻知道,他是李愬麾下的一員猛將,有些時候,猛將似乎也可以理解為愣頭青,恰巧,石烈士就是一個愣頭青,一個徹頭徹尾的愣頭青。韓愈的大作剛剛登上石碑,石烈士就幹了一件事,一件讓人目瞪口呆的事,他推倒了石碑!
凡事都有因果,石烈士雖然是個愣頭青,卻不是十足的傻子,絕不會無緣無故的給自己找麻煩,畢竟,推倒這樣一塊刻石紀功的石碑,可不是小事,搞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其實,石烈士的衝動可以理解,因為這是一塊歌功頌德的石碑,是人都想在上麵留下個名字,那樣,就可以流芳百世,想想就爽。但碑文肯定不會太長,難免掛一漏萬,不巧,韓愈漏掉了一個人,不,確切的說,是一類人,名將,淮西戰場上摧城拔寨的名將,比如說李光顏,再比如說李愬。漏掉李光顏也就罷了,畢竟他沒背景,沒後台,頂多迴家生個悶氣,摔個碟子打個碗什麽的,也就過去了。李愬就不同了,人家家族有勢力、有背景,兄弟又多,且個個身居要職,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他還娶了一個更有背景的老婆,因為他的老婆是公主,大唐帝國的公主。
石碑上沒有自己的名字,李愬當然很不高興。不過,李愬號稱儒將,頗有儒雅之風,因此並沒有說什麽,他的部下可沒有他這樣的涵養,一生氣,一激動,就在石烈士的倡導下,推倒了剛剛立起的石碑。按說,這件事情應該不難處理,把鬧事的抓起來就結了,偏偏這個人還不能抓,因為石烈士的背後是李愬,李愬的背後是公主,公主的背後是皇帝,怎麽抓?地方官不好解決,隻好逐級上報,報來報去,就報到了李純麵前。這時候,李愬的老婆跳了出來,跑到皇帝麵前,使出女人慣用的殺手鐧:一哭二鬧三上吊。
要說皇帝就是皇帝,水平就是高,做事那叫一個嘎嘣利落脆,一點也不拖泥帶水:什麽?沒李愬的名字,那還了得,砸了,砸了!重寫,重寫,找個人重寫!找誰?那就段文昌吧,他的文章水平還可以,比韓愈也差不了多少。
就這樣,李純的板子結結實實的打在了韓愈的身上,連個甜棗也不給。對此,韓愈感到很委屈,碑文內容是上邊的意思,對此,李純是心知肚明,黑鍋卻要自己來扛,連句安慰的話也沒有,這不公平!
委屈歸委屈,韓愈並沒有因此而心存怨恨,作為一代大儒,這點度量,韓愈還是有的。真正讓韓愈痛心疾首的是李純的改變,不好的改變。曾經。他以為,李純是太陽,在每一個風和日麗的白天,持續不斷的散發著光和熱,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光明和溫暖。如今,他發現,他錯了,李純不是太陽,而是月亮。盡管月圓時分,也會月明如晝,不過,明亮的月光中總會有一絲絲陰涼和肅殺之氣。更何況,月亮總有圓缺,從缺月變成圓月,李純用了將近十五年的時間,但由圓月變迴缺月,李純仿佛隻用了十五天。
大功之後,逸欲易生,淮西早已經雨過天晴,淄青的陰霾也逐漸散去,誌得意滿的李純未免有些得意忘形,潛伏的缺點和矛盾逐漸浮出了水麵,逐漸的擴大和激化:他一意孤行的堅持不立皇後,他處心積慮的要廢立太子,他滿懷狐疑的壓製大臣,他近乎溺愛的寵信宦官,他窮奢極欲的大興土木,這些,都讓韓愈不爽,很不爽,但這還不是最不爽的。對於這位曾經的偶像天子,韓愈最不滿的,其實是李純對長生術的狂熱和癡迷,雖然他自己也服藥。
為了尋找傳說中的不老仙草,李純任命江湖術士柳泌出任台州刺史,同時,還鄭重其事的賜予他象征著無上榮譽的金魚紫衣。對此,大臣們自然有意見,諫官們立刻行動起來,紛紛上表表示反對,李純將這些上書一份份都扔進了垃圾箱,然後極不耐煩的對大臣們說:“煩一郡之力而至神仙長年,臣子於君父何愛焉!”我是君,是父;你們是臣,是子。君父要長生,你們這些臣子卻連一個郡的民力都不舍得,你們對君父的愛表現在哪裏!李純的話很有力度,也很有殺傷力,大臣們頓時啞口無言,再也找不出任何反對的理由,隻能將不滿和歎息埋藏在心底。
韓愈不是諫官,沒有權力在皇帝麵前說三道四,所以,這一次,他選擇了沉默。然而,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李純,他們的君父,一轉身,就對迎奉佛骨表現出同樣的熱情。望著窗外群魔亂舞的末世頹相,韓愈拍案而起,他已經忍無可忍,所以,無需再忍,大不了,豁上自己的一條老命,也要阻止這場荒唐的鬧劇。
幾天後,李純的案頭多了一份奏章,一份墨跡未幹的奏章。在這篇名為《諫迎佛骨表》的奏章中,韓愈滿懷向往的談到,沒有佛光照耀的歲月,生活是如此美好,從上古時代的黃帝,到堯舜禹湯,再到文王、武王,這些不知佛為何物的古代帝王,卻一個個福壽綿長。
可是,自從那匹東來的白馬馱來了佛經,我們就再也找不迴昔日的美好時光。那個三次舍身佛寺的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卻沒有得到佛祖的任何庇佑,反而被叛將侯景圍困在了台城,一代帝王,就這樣在饑腸轆轆中死去,不知當時,佛在哪裏?最後,我們的大文豪驕傲的宣布:如果因為我的狂言妄語,佛祖要給人間帶來災難,那就讓所有的災難都降臨在我的身上吧。
冷峻的古文中,其實掩藏著一顆火熱的心,韓愈希望能夠用響鼓重錘,喚醒迷失了自我的皇帝。可惜,李純讀到的不是韓愈的良苦用心,而是詛咒,最最惡毒的詛咒!梁武帝的故事,李純自然非常熟悉,再熟悉不過。透過奏章的字裏行間,李純仿佛看見白發蒼蒼的梁武帝僵臥在台城冰冷的地麵上,艱難的咽下最後一口氣。李純打了個寒戰,難道,難道自己也要像那位可憐而又可悲的梁武帝那樣悲慘的死去?難道十四年春意盎然的長安,卻隻能迎來“六朝如夢鳥空啼”的淒美結局?
不,這不是真的,這怎麽可能是真的!韓愈,膽大包天的韓愈,竟然敢用如此惡毒的方式詛咒你的君父,難道,你不怕死嗎?
多年來,李純與他的大臣們並非沒有矛盾,正相反,分歧一直都在,有時還很尖銳。不過,無論矛盾有多深,分歧有多大,衝突有多激烈,李純始終都堅守著一條底線,絕不妄自誅殺大臣。可是,今天,走火入魔的李純實在不想再堅守什麽底線,他的雙手緊緊握住了屠刀,韓愈,一代文豪韓愈,已經是命懸一線。千鈞一發之際,宰相裴度、崔群挺身而出,緊緊按住了李純的雙手,還有他手中的那把屠刀,硬生生將韓愈從死亡的威脅中拉了出來。
幾天後,滿頭白發的韓愈步履蹣跚的踏上了貶謫之路。走過很多人曾經走過的灞橋,迴望無數人曾經迴望的長安,黯然神傷的失意人仿佛看見了自己的結局,一個傷心的結局。
看不清自己結局的是皇帝,那個貶謫了韓愈的皇帝,那是一個壞的不能再壞的結局,那是一個比梁武帝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糟糕的結局,高高在上的皇帝,怎麽可能看得清自己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