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首領也先決心突破京師防線,令其餘八門佯攻牽製明軍,而把重兵集結與彰儀門,期望一舉成功。
防守彰儀門的明軍各部皆陷入重圍,局勢危如累卵。
值此生死存亡之際,西城石彪、東城張蘭奉於謙號令,火速增援彰儀門。
兩路大軍勢若猛虎,卷入戰場,於是,彰儀門出現了戰爭史上奇觀,一場包圍和反包圍的爭鬥激烈萬分。
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層層疊疊糾纏在一起,一隊隊兵馬犬牙交錯,到處都在廝殺,四麵盡是敵人,猶如兩條狂蟒纏繞在一起,讓人很難分辨何為佊,何為此。
士卒隻能依靠衣甲裝扮來辨別敵友,戰場中飛騎縱聘,往來衝突,每個置身沙場之人無不用最辛辣的手段剝奪著生命。
人喊馬嘶,迴響不絕。
鼓號連天,震耳欲聾
四野交響成沙場獨有的催命曲,鮮血潑散在地上慢慢匯聚成溪流。
隨處可見肢體殘骸,散落的軍械旌旗布滿戰場,無主戰馬驚恐地躲避著廝殺的人群,這種情景隻能用慘不忍睹形容。
雙方鏖戰直至午後,瓦剌軍死傷累累,終於頂不住明軍攻擊,倉惶撤出戰場。
於謙出城撫恤眾軍,一麵派出哨騎警戒瓦剌突襲,一麵救治傷員,同時吩咐諸軍迅速打掃戰場。
雖然是草草埋葬,但陣亡將士總算可以入土為安。
剩下數萬瓦剌士卒遺體,連同昨日尚未掩埋的敵方屍首,合葬在京郊,築土為台,設為京觀,已彰顯守城將士功勳。
於謙望著殘陽如血,大地腥紅,一切映襯著戰爭的恐怖,到處漂浮著死亡氣息。
他伸手扯下一條白綾,吩咐花漫天、薛無痕二人鋪展開來,拔出佩劍割破手掌,以指代筆,蘸血為墨,揮灑疾書速成一篇悼文。文曰:《英雄頌》
胡馬鐵騎踐家園,四野狼煙漫燕山。
金戈交響悲如歌,旌旗遮日乾坤翻。
狹路相逢勇者勝,馬革裹屍隻等閑。
屍塞壕溝血浮櫓,飛矢如蝗箭雨泛。
豪傑奮勇驅韃虜,英雄振臂挽狂瀾。
毫發衝冠淩雲誌,三戰三捷凱歌旋。
天下興亡千秋夢,忠骨英魂著詩篇。
功貼日月豎豐碑,萬世流芳青史傳。
……
白綾血字異常醒目,掛在城外墳場更顯陰詭,讓人望著不寒而栗。
萬千將士歡唿勝利之時,亦為失去眾多戰友悲傷,可謂悲中有喜,喜中有泣,五味雜陳。此刻,想著熟悉的戰友已經與自己陰陽兩隔,才真正體會到生死之間的意義。
當然,為國捐軀的已經留名青史,活著的還要繼續擔負抗擊強敵之重責。
也先遺屍數萬,敗迴大營,懊惱、沮喪、痛惜一齊襲上心頭,他一邊摔砸著杯具,一邊咆哮。
怒罵大薩滿窩兒曲信口開河,責罵大紮禮魯赫無能,沒有突破關口趕來匯合,一眾統兵萬戶大氣也不敢出,戰戰兢兢立在兩旁。
忽圖巴閉目打坐,不動聲色,待也先發泄一通,才開口道:“勝敗乃兵家常事,王爺不必過於執著,明朝遼東軍、宣府軍已經迫近京師,眼下最緊要的是如何擺脫困境。”
也先眯著雙目道:“大師有何高見?”
“以老衲之見,王爺不如暫且退兵,兵勢一解,明朝上下必然放鬆警惕,潛伏京師的四大金剛方能有機可乘,隻待四人除掉於謙,王爺卷土重來,將所向披靡。”
也先眼看無法扭轉戰局,再拖延下去將有被明軍聚殲的危險,隻好采取忽圖巴之計,傳令各部於十月十五日,交替掩護退出戰場,沿良鄉西撤。
瓦剌大軍如潮水般退去,路經昌平,摧毀了設在此處的大明皇陵,將皇陵寢殿諸多供器搶掠一空。
十七日退至紫荊關,休整待命,並派出小股部隊搶掠民間,以資軍需。
……
於謙著手整頓軍務,撫恤陣亡將士,遣散老弱傷殘迴鄉耕種,其餘精壯編入禦林軍護衛京師,並上疏稟明天子。
明軍眾將見瓦剌潰退,紛紛請纓,要求追擊敗軍。
徐有貞認為,歸師勿逼,窮寇莫追,如果追逼太甚,必然激起敵軍頑抗。
今也先既然退兵,京師危難解除,江山社稷安然無恙,已是萬幸,若舍棄堅城,追敵與野,一旦吃了敗仗,將前功盡棄,京師還會再度陷入危機。
景泰皇帝深以為然。
於謙思付明軍多為步卒,不如瓦剌軍隊機動能力強,追擊瓦剌輕騎可謂以慢打快,不切實際,但若放任也先搶掠民間,隻會讓百姓遭難。
於是決定派遣增援京師的遼東軍、宣府軍追殲小股敵軍,配合地方軍民給予對方沉重打擊,令瓦剌兵士不敢肆意妄為。
然後督催眾將訓練士卒,招募兵勇,以備不須。
調整好軍事部署,於謙又上報天子請求隆重祭拜陣亡將士。
景泰皇帝降旨,由於謙代表朝廷祭奠亡靈,告慰天地,並請大覺寺僧侶為亡魂超度。
十月二十日,於謙親自搭台主祭,東廠兩名千戶花漫天、薛無痕率領五百鐵甲隨行護衛。
任逍遙拎著長劍,寸步不離於謙左右。
於謙宣告了天子聖諭,然後恭請大覺寺僧侶入場。
大覺寺主持了因禪師親臨道場,先向於謙見禮道:“老衲能為英勇殺敵的華夏將士超度亡靈,實屬有幸,於大人憂國憂民,鞠躬盡瘁,乃天下福音。”
於謙一臉肅穆,還禮道:“聖僧辛勞,請。”
了因禪師為於謙引薦四大金剛道:“這四位乃別處得道高僧,因遭兵禍毀了廟宇,雲遊到此,暫時落腳本寺,逢此大廣慈悲道場,特隨老衲前來宣講佛法,超度眾生,還望大人給予方便。”
於謙微微恭身道:“有勞四位高僧。”
四人一齊還禮道:“於大人萬安。”
見禮已畢,了因禪師與四大金剛魚貫而入,登上高台,盤膝打坐在道場中央,其餘僧侶四周環圍,打坐入定。
了因禪師微閉雙目高頌一聲佛號,群僧敲響木魚,撥動念珠,但聞梵語陣陣,如歌如訴的誦經聲抑揚頓挫飄蕩全場。
鐵人僧密蘇圖微闔雙眼,斜目瞟向於謙,同時也注意到了於謙身旁麵若冰霜的任逍遙。
密蘇圖心中揣測,這個年輕劍士眉宇間殺氣隱現,想必是傳聞中的七殺劍神。
本來四大金剛謀刺於謙,百般謀劃難得良機,聞聽皇帝欲請大覺寺僧人做法事,謊稱落難僧侶,往大覺寺尋求掛單。
不料一番謊言竟然輕易騙過了因禪師,四人毛遂自薦,要隨了因禪師共理佛事,超度眾生,其實隻為謀劃行刺於謙。
了因禪師與四人探討佛法,甚為投機,盛情難卻之下答應下來,他哪裏知道四個老和尚另有詭計。
聽聞皇上請大覺寺僧侶做道場,認為此乃天賜良機,所以一力呈請了因禪師,要襄助大覺寺超度亡魂。
了因禪師與四人探討佛法,甚為投機,思付盛情難卻隻好答應下來,他哪裏知道四個老和尚另有詭計。
四大金剛非常清楚,即使殺死於謙也難逃明軍輯捕。
但為了草原僧侶能夠獲得也先扶持,維護來之不易的尊崇,四人隻好孤獨一擲,不惜殺身成仁,也要完成使命。
正如佛家弟子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四人計議:於謙既是代表朝廷祭奠亡靈答謝天地,必會親臨現場。
為了做到萬無一失,經過深思熟慮周密計劃,決定待法事做完,趁於謙答謝天地之時猝然發難。
如此出其不意,取下於謙性命的把握更大些。
於謙絲毫沒有覺察到危險迫近,靜靜等候眾僧頌經完畢,在任逍遙陪同下健步踏上高台,焚香祈禱,答謝天地神靈。
就在於謙禱告一番,正欲將信香插入香爐之際,四大金剛悄然無聲的掠起身形,八隻手掌掛著唿嘯的勁風劈空罩向於謙當頂。
任逍遙似乎早已覺察到了四人圖謀,探手將於謙推開數尺,橫身攔在於謙麵前。
長劍宛如蛟龍出水,刺向鐵人僧密蘇圖,密蘇圖急忙泄去力道,翻身落地避開任逍遙一劍。
其他三人一擊落空,也收住招式。
任逍遙唿喚護衛:“保護於大人。”
花、薛二位千戶這才迴過神來,帶領一幫護衛擁上高台掩護於謙撤退。
四大金剛一擊未能湊效,反而打草驚蛇,哪裏肯罷休,金光上人,銀麵彌勒雙方展身掠起,再次撲向於謙,花漫天、薛無痕趕忙攔住廝殺。
鐵人僧密蘇圖麵對任逍遙道:“閣下是何人?”
“任逍遙。”
“原來是名震江湖的七殺劍神,失敬失敬,閣下如何看穿老衲等人欲行刺?”
“因為鄙人嗅出你們身上有殺氣。”
“殺氣?”密蘇圖似乎很費解,將信將疑問道:“這麽說閣下早就有所懷疑?”
任逍遙點頭道:“鄙人從幾位一登台,就覺察出一股濃烈的殺氣,苦於沒有真憑實據,無法當場戳穿,隻好暗中提防,期待你們自己露出狐狸尾巴。”
“阿彌陀佛,不愧是七殺劍神,竟能憑直覺辨別危險,實在令老衲佩服萬分。”
“如果任某猜得不錯,幾位定是受也先差遣,圖謀行刺。”
“老衲乃是宣武堂堂主密蘇圖,閣下猜得不錯,隻是做法欠妥,既知兇險來臨,就不該等我們出手,因為,佛爺一出手無人可以阻擋。”
任逍遙冷笑道:“於大人奉旨辦差,勢在必行,不會因為諸位行刺就退避三舍,倒是諸位不識好歹,將白白送了性命,枉費半世修行。”
“閣下以為這些官兵能阻擋我們?”
“不敢肯定。”
“難道你自信手中長劍可以勝過老衲四人?”
任逍遙不置可否,盯著密蘇圖道:“於大人視千軍萬馬如同草芥,豈是你們可以傷得了,圖謀行刺不過是癡人說夢。”
“未曾交手,鹿死誰手尚難預料,久聞七殺劍神所向無敵,今天請閣下指點幾招。”
一語落音,單掌運起十成功力,一招推波助瀾撞向任逍遙小腹。
待續
防守彰儀門的明軍各部皆陷入重圍,局勢危如累卵。
值此生死存亡之際,西城石彪、東城張蘭奉於謙號令,火速增援彰儀門。
兩路大軍勢若猛虎,卷入戰場,於是,彰儀門出現了戰爭史上奇觀,一場包圍和反包圍的爭鬥激烈萬分。
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層層疊疊糾纏在一起,一隊隊兵馬犬牙交錯,到處都在廝殺,四麵盡是敵人,猶如兩條狂蟒纏繞在一起,讓人很難分辨何為佊,何為此。
士卒隻能依靠衣甲裝扮來辨別敵友,戰場中飛騎縱聘,往來衝突,每個置身沙場之人無不用最辛辣的手段剝奪著生命。
人喊馬嘶,迴響不絕。
鼓號連天,震耳欲聾
四野交響成沙場獨有的催命曲,鮮血潑散在地上慢慢匯聚成溪流。
隨處可見肢體殘骸,散落的軍械旌旗布滿戰場,無主戰馬驚恐地躲避著廝殺的人群,這種情景隻能用慘不忍睹形容。
雙方鏖戰直至午後,瓦剌軍死傷累累,終於頂不住明軍攻擊,倉惶撤出戰場。
於謙出城撫恤眾軍,一麵派出哨騎警戒瓦剌突襲,一麵救治傷員,同時吩咐諸軍迅速打掃戰場。
雖然是草草埋葬,但陣亡將士總算可以入土為安。
剩下數萬瓦剌士卒遺體,連同昨日尚未掩埋的敵方屍首,合葬在京郊,築土為台,設為京觀,已彰顯守城將士功勳。
於謙望著殘陽如血,大地腥紅,一切映襯著戰爭的恐怖,到處漂浮著死亡氣息。
他伸手扯下一條白綾,吩咐花漫天、薛無痕二人鋪展開來,拔出佩劍割破手掌,以指代筆,蘸血為墨,揮灑疾書速成一篇悼文。文曰:《英雄頌》
胡馬鐵騎踐家園,四野狼煙漫燕山。
金戈交響悲如歌,旌旗遮日乾坤翻。
狹路相逢勇者勝,馬革裹屍隻等閑。
屍塞壕溝血浮櫓,飛矢如蝗箭雨泛。
豪傑奮勇驅韃虜,英雄振臂挽狂瀾。
毫發衝冠淩雲誌,三戰三捷凱歌旋。
天下興亡千秋夢,忠骨英魂著詩篇。
功貼日月豎豐碑,萬世流芳青史傳。
……
白綾血字異常醒目,掛在城外墳場更顯陰詭,讓人望著不寒而栗。
萬千將士歡唿勝利之時,亦為失去眾多戰友悲傷,可謂悲中有喜,喜中有泣,五味雜陳。此刻,想著熟悉的戰友已經與自己陰陽兩隔,才真正體會到生死之間的意義。
當然,為國捐軀的已經留名青史,活著的還要繼續擔負抗擊強敵之重責。
也先遺屍數萬,敗迴大營,懊惱、沮喪、痛惜一齊襲上心頭,他一邊摔砸著杯具,一邊咆哮。
怒罵大薩滿窩兒曲信口開河,責罵大紮禮魯赫無能,沒有突破關口趕來匯合,一眾統兵萬戶大氣也不敢出,戰戰兢兢立在兩旁。
忽圖巴閉目打坐,不動聲色,待也先發泄一通,才開口道:“勝敗乃兵家常事,王爺不必過於執著,明朝遼東軍、宣府軍已經迫近京師,眼下最緊要的是如何擺脫困境。”
也先眯著雙目道:“大師有何高見?”
“以老衲之見,王爺不如暫且退兵,兵勢一解,明朝上下必然放鬆警惕,潛伏京師的四大金剛方能有機可乘,隻待四人除掉於謙,王爺卷土重來,將所向披靡。”
也先眼看無法扭轉戰局,再拖延下去將有被明軍聚殲的危險,隻好采取忽圖巴之計,傳令各部於十月十五日,交替掩護退出戰場,沿良鄉西撤。
瓦剌大軍如潮水般退去,路經昌平,摧毀了設在此處的大明皇陵,將皇陵寢殿諸多供器搶掠一空。
十七日退至紫荊關,休整待命,並派出小股部隊搶掠民間,以資軍需。
……
於謙著手整頓軍務,撫恤陣亡將士,遣散老弱傷殘迴鄉耕種,其餘精壯編入禦林軍護衛京師,並上疏稟明天子。
明軍眾將見瓦剌潰退,紛紛請纓,要求追擊敗軍。
徐有貞認為,歸師勿逼,窮寇莫追,如果追逼太甚,必然激起敵軍頑抗。
今也先既然退兵,京師危難解除,江山社稷安然無恙,已是萬幸,若舍棄堅城,追敵與野,一旦吃了敗仗,將前功盡棄,京師還會再度陷入危機。
景泰皇帝深以為然。
於謙思付明軍多為步卒,不如瓦剌軍隊機動能力強,追擊瓦剌輕騎可謂以慢打快,不切實際,但若放任也先搶掠民間,隻會讓百姓遭難。
於是決定派遣增援京師的遼東軍、宣府軍追殲小股敵軍,配合地方軍民給予對方沉重打擊,令瓦剌兵士不敢肆意妄為。
然後督催眾將訓練士卒,招募兵勇,以備不須。
調整好軍事部署,於謙又上報天子請求隆重祭拜陣亡將士。
景泰皇帝降旨,由於謙代表朝廷祭奠亡靈,告慰天地,並請大覺寺僧侶為亡魂超度。
十月二十日,於謙親自搭台主祭,東廠兩名千戶花漫天、薛無痕率領五百鐵甲隨行護衛。
任逍遙拎著長劍,寸步不離於謙左右。
於謙宣告了天子聖諭,然後恭請大覺寺僧侶入場。
大覺寺主持了因禪師親臨道場,先向於謙見禮道:“老衲能為英勇殺敵的華夏將士超度亡靈,實屬有幸,於大人憂國憂民,鞠躬盡瘁,乃天下福音。”
於謙一臉肅穆,還禮道:“聖僧辛勞,請。”
了因禪師為於謙引薦四大金剛道:“這四位乃別處得道高僧,因遭兵禍毀了廟宇,雲遊到此,暫時落腳本寺,逢此大廣慈悲道場,特隨老衲前來宣講佛法,超度眾生,還望大人給予方便。”
於謙微微恭身道:“有勞四位高僧。”
四人一齊還禮道:“於大人萬安。”
見禮已畢,了因禪師與四大金剛魚貫而入,登上高台,盤膝打坐在道場中央,其餘僧侶四周環圍,打坐入定。
了因禪師微閉雙目高頌一聲佛號,群僧敲響木魚,撥動念珠,但聞梵語陣陣,如歌如訴的誦經聲抑揚頓挫飄蕩全場。
鐵人僧密蘇圖微闔雙眼,斜目瞟向於謙,同時也注意到了於謙身旁麵若冰霜的任逍遙。
密蘇圖心中揣測,這個年輕劍士眉宇間殺氣隱現,想必是傳聞中的七殺劍神。
本來四大金剛謀刺於謙,百般謀劃難得良機,聞聽皇帝欲請大覺寺僧人做法事,謊稱落難僧侶,往大覺寺尋求掛單。
不料一番謊言竟然輕易騙過了因禪師,四人毛遂自薦,要隨了因禪師共理佛事,超度眾生,其實隻為謀劃行刺於謙。
了因禪師與四人探討佛法,甚為投機,盛情難卻之下答應下來,他哪裏知道四個老和尚另有詭計。
聽聞皇上請大覺寺僧侶做道場,認為此乃天賜良機,所以一力呈請了因禪師,要襄助大覺寺超度亡魂。
了因禪師與四人探討佛法,甚為投機,思付盛情難卻隻好答應下來,他哪裏知道四個老和尚另有詭計。
四大金剛非常清楚,即使殺死於謙也難逃明軍輯捕。
但為了草原僧侶能夠獲得也先扶持,維護來之不易的尊崇,四人隻好孤獨一擲,不惜殺身成仁,也要完成使命。
正如佛家弟子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四人計議:於謙既是代表朝廷祭奠亡靈答謝天地,必會親臨現場。
為了做到萬無一失,經過深思熟慮周密計劃,決定待法事做完,趁於謙答謝天地之時猝然發難。
如此出其不意,取下於謙性命的把握更大些。
於謙絲毫沒有覺察到危險迫近,靜靜等候眾僧頌經完畢,在任逍遙陪同下健步踏上高台,焚香祈禱,答謝天地神靈。
就在於謙禱告一番,正欲將信香插入香爐之際,四大金剛悄然無聲的掠起身形,八隻手掌掛著唿嘯的勁風劈空罩向於謙當頂。
任逍遙似乎早已覺察到了四人圖謀,探手將於謙推開數尺,橫身攔在於謙麵前。
長劍宛如蛟龍出水,刺向鐵人僧密蘇圖,密蘇圖急忙泄去力道,翻身落地避開任逍遙一劍。
其他三人一擊落空,也收住招式。
任逍遙唿喚護衛:“保護於大人。”
花、薛二位千戶這才迴過神來,帶領一幫護衛擁上高台掩護於謙撤退。
四大金剛一擊未能湊效,反而打草驚蛇,哪裏肯罷休,金光上人,銀麵彌勒雙方展身掠起,再次撲向於謙,花漫天、薛無痕趕忙攔住廝殺。
鐵人僧密蘇圖麵對任逍遙道:“閣下是何人?”
“任逍遙。”
“原來是名震江湖的七殺劍神,失敬失敬,閣下如何看穿老衲等人欲行刺?”
“因為鄙人嗅出你們身上有殺氣。”
“殺氣?”密蘇圖似乎很費解,將信將疑問道:“這麽說閣下早就有所懷疑?”
任逍遙點頭道:“鄙人從幾位一登台,就覺察出一股濃烈的殺氣,苦於沒有真憑實據,無法當場戳穿,隻好暗中提防,期待你們自己露出狐狸尾巴。”
“阿彌陀佛,不愧是七殺劍神,竟能憑直覺辨別危險,實在令老衲佩服萬分。”
“如果任某猜得不錯,幾位定是受也先差遣,圖謀行刺。”
“老衲乃是宣武堂堂主密蘇圖,閣下猜得不錯,隻是做法欠妥,既知兇險來臨,就不該等我們出手,因為,佛爺一出手無人可以阻擋。”
任逍遙冷笑道:“於大人奉旨辦差,勢在必行,不會因為諸位行刺就退避三舍,倒是諸位不識好歹,將白白送了性命,枉費半世修行。”
“閣下以為這些官兵能阻擋我們?”
“不敢肯定。”
“難道你自信手中長劍可以勝過老衲四人?”
任逍遙不置可否,盯著密蘇圖道:“於大人視千軍萬馬如同草芥,豈是你們可以傷得了,圖謀行刺不過是癡人說夢。”
“未曾交手,鹿死誰手尚難預料,久聞七殺劍神所向無敵,今天請閣下指點幾招。”
一語落音,單掌運起十成功力,一招推波助瀾撞向任逍遙小腹。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