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卓蘭穀一事,關於鄭成功,確實民族英雄,這點毋庸置疑,筆者也相當佩服。書裏說的關於他的故事,都是杜撰,不存在損害民族英雄感情一說。讀者不需要糾結,但人物的評價,有多麵性,英雄也有多麵性。
這章可不讀,但人物的脈絡,還是梳理一下給大家,省得大家再去找資料。
一、史料上的他。
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龍,明季入海,從顏思齊為盜,思齊死。崇禎初,因巡撫熊文燦請降,授遊擊將軍。以捕海盜劉香、李魁奇,攻紅毛功?,代領其,累擢總兵。
鄭成功雕像芝龍有弟三:芝虎、鴻逵、芝豹。芝虎與劉香搏戰死。鴻逵初以武舉從軍,用芝龍功舉甲科進三秩,授都指揮使。累?掌印千戶。崇禎十四年,成武進士。明製,勳?,授錦衣遷亦至總兵。福王立南京,皆封伯,命鴻逵守瓜洲。順治二年,師下江南,鴻逵兵敗,奉唐王聿鍵入福建,與芝龍共擁立之,皆進侯,封芝豹伯。未幾,又進芝龍平國公、鴻逵定國公。
芝龍嚐娶日本婦,是生森,入南安學為諸生。芝龍引謁唐王,唐王寵異之,賜姓朱,為更名。尋封忠孝伯。唐王倚芝龍兄弟擁重兵。芝龍族人彩亦封伯,築壇拜彩、鴻逵為將,分道出師,遷延不即行。招撫大學士洪承疇與芝龍同縣,通書問,?鄉裏,芝龍挾二心。三年,貝勒博洛師自浙江下福建,芝龍撤仙霞關守兵不為備,唐王坐是敗。博洛師次泉州,書招芝龍,芝龍率所部降,成功諫不聽。芝龍欲以成功見博洛,鴻逵陰縱之入海。四年,博洛師還,以芝龍歸京師,隸漢軍正黃旗,授三等精奇尼哈番。
成功謀舉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數千人。會將吏盟,仍用唐王隆武號,自稱“招討大將軍”。以洪政、陳輝、楊才、張正、餘寬、郭新分將所部兵,移軍鼓浪嶼。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諸父兄中,近遠皆屬目,而彩奉魯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長垣,進建國公,屯門。彩弟聯,魯王封為侯,據浯嶼,相與為犄角。成功與彩合兵攻海澄,師赴援,洪政戰死。成功又與鴻逵合兵圍泉州,師赴援,圍解。鴻逵入揭陽,成功頒明年隆武四年大統曆。五年,成功陷同安,進犯泉州。總督陳錦師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六年,成功遣其將施琅等陷漳浦,下雲霄鎮,進次詔安。明桂王稱帝,號肇慶,至是已三年。成功遣所署光祿卿陳士京朝桂王,始改用永曆號,桂王使封成功延平公。魯王次舟山,彩與魯王貳,殺魯王大學士熊汝霖及其將鄭遵謙。七年,成功攻潮州,總兵王邦俊禦戰,成功敗走。攻碣石寨,不克,施琅出降。成功襲門,擊殺聯,奪其軍,彩出駐沙埕。魯王將張名振討殺汝霖、遵謙罪,擊彩,彩引餘兵走南海,居數年,成功招之還,居門。卒。
詔厚集舟師,規取金、十九年,興祚出同安,與啟聖、捷會師,自陸路鄉門。提督萬正色以水師攻海壇,分兵為六隊前進,自統巨艦繼;又以輕舟繞出左右,發炮毀錦師船十六,兵三千餘入水死,錦將朱天貴引退。正色督兵追擊,斬錦將吳內、林勳。湄洲、南日、平海、崇武諸澳皆下。天貴出降。副都統沃申擊破錦將林英、張誌,水陸並進,趨玉洲,國軒走還思明。錦將蘇堪以海澄降。啟聖分遣總兵趙得壽、黃大來從賴塔擊破陳洲、馬洲、灣腰山、觀音山、黃旗諸寨。興祚複與喇哈達等逐錦兵至潯尾,遂克門、金門,錦還台灣。二十年,錦卒。
二、客觀評價
鄭成功,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幼名福鬆,因受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故世稱“國姓爺”,又因受永曆帝封延平王,故也稱“鄭延平”,1624年8月27日出生於母親的故鄉日本肥前平戶,先祖由中原固始縣入閩。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他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1661年4月率領兩萬餘名將士跨過海峽,經過數月英勇戰鬥,打敗侵占台灣達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還給了台灣人民自由,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戰後他鼓勵墾荒種田,大力發展生產,興辦學校,促進了台灣的發展。1662年6月23日在南明東都承天府病死,終年37歲。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先祖由中原固始縣入閩,其父鄭芝龍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港、母為出身日本肥前國平戶島(本長崎縣平戶市)的田川氏;他出生於母親的故鄉平戶,六歲時為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後繼承發展父業,曾壟斷福建和東洋的貿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鄭氏納稅,若不交稅必遭"倭寇"襲擊。又組織福建移民屯田台灣,因此與荷蘭人的遠東利益衝突。在明朝尚存時,尚與荷蘭人殖民的台灣和睦共處,向荷蘭福爾摩沙殖民當局交稅。而在明朝政權陷落後,鄭成功失去大陸基地,為奪得台灣為落腳點,其令福建商船不與荷蘭人管理的台灣貿易,斷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終成功驅逐荷蘭人的福爾摩沙殖民政府,以台灣為基地建立南明政權。
鄭成功抗清的同時,收複了被荷蘭占領38年之久的台灣,鄭成功收複台灣以後,鼓勵墾荒種田,大力發展生產,興辦學校,促進了台灣的發展。
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現分屬123言情安海鎮,南安石井鎮),祖籍莆田和漳州,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漳浦營裏鄭氏族譜》明確記載,鄭成功祖先由固始縣入閩,於東晉永嘉年間,自河南固始縣白沙鎮避地到閩,後又從莆田遷往漳州,再遷南安,約在1144年至1210年間,鄭成功先祖自莆田遷往龍溪縣,後代再遷南安。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收錄的鄭氏族譜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鄭氏入閩,“或於三山,於莆漳,於潮,是不一處”。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龍溪,也就是現在的龍海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播遷到鄱山,也就是現在的龍海顏厝鎮古縣。隨後,又從古縣播遷到南安。123言情安平鄭氏第十三代先祖玨峰的墓誌銘由明朝三邊總督洪承疇撰寫,洪承疇在鄭成功墓誌銘闡述:“鄭之入閩也初居仙遊之楓亭,遷徙攀鱗故裏,原有楓亭橋圾,今其名猶存焉始祖祖道公,數傳而至玨號果齋生諡號後崖生思誨”。墓誌銘還提到,因倭寇頻頻侵犯,被迫南遷123言情安平地區,也就是現如今的安海地區。
六歲時為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曾聯合另一位明末名將集結南明江南83營共計17萬餘人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前明南京),但因為相信清軍會投降,故一直等待,終遭清軍擊退,隻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兩萬餘名將士跨過海峽,經過數月英勇戰鬥,打敗侵占台灣達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還給了台灣人民自由。
1661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在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明鄭時期,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設有廟宇(包括後來的延平郡王祠)加以祭祀。
鄭成功收複台灣要圖鄭成功兒時名福鬆,7歲自日本迴國,住在安平(今123言情安海)鄭府。鄭芝龍為兒子聘請教師教他讀書。教師即給他起名森,寓深沉整肅,叢眾茂盛之意。鄭成功21歲從家鄉到南京進入國子監就學,師從大名士錢謙益,錢謙益非常喜歡,為他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大木。
1645年5月15日,清軍攻占南京,摧毀了弘光政權。由於清廷在江南采取殘酷野蠻的高壓政策,強行下達剃發令,激起各地抗清鬥爭蜂起。一些明朝遺臣和抗清力量,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建號隆武。當時鄭芝龍手握重兵,成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隆武帝即位後不久,鄭芝龍把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讚賞鄭成功的才華,他歎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兒給人做妻子,在封建時代是最高的榮譽,為了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把當朝最尊崇的朱姓賜給鄭成功,並把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是,朝廷內外都稱朱為國姓,普通百姓尊稱他為國姓爺。
這章可不讀,但人物的脈絡,還是梳理一下給大家,省得大家再去找資料。
一、史料上的他。
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龍,明季入海,從顏思齊為盜,思齊死。崇禎初,因巡撫熊文燦請降,授遊擊將軍。以捕海盜劉香、李魁奇,攻紅毛功?,代領其,累擢總兵。
鄭成功雕像芝龍有弟三:芝虎、鴻逵、芝豹。芝虎與劉香搏戰死。鴻逵初以武舉從軍,用芝龍功舉甲科進三秩,授都指揮使。累?掌印千戶。崇禎十四年,成武進士。明製,勳?,授錦衣遷亦至總兵。福王立南京,皆封伯,命鴻逵守瓜洲。順治二年,師下江南,鴻逵兵敗,奉唐王聿鍵入福建,與芝龍共擁立之,皆進侯,封芝豹伯。未幾,又進芝龍平國公、鴻逵定國公。
芝龍嚐娶日本婦,是生森,入南安學為諸生。芝龍引謁唐王,唐王寵異之,賜姓朱,為更名。尋封忠孝伯。唐王倚芝龍兄弟擁重兵。芝龍族人彩亦封伯,築壇拜彩、鴻逵為將,分道出師,遷延不即行。招撫大學士洪承疇與芝龍同縣,通書問,?鄉裏,芝龍挾二心。三年,貝勒博洛師自浙江下福建,芝龍撤仙霞關守兵不為備,唐王坐是敗。博洛師次泉州,書招芝龍,芝龍率所部降,成功諫不聽。芝龍欲以成功見博洛,鴻逵陰縱之入海。四年,博洛師還,以芝龍歸京師,隸漢軍正黃旗,授三等精奇尼哈番。
成功謀舉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數千人。會將吏盟,仍用唐王隆武號,自稱“招討大將軍”。以洪政、陳輝、楊才、張正、餘寬、郭新分將所部兵,移軍鼓浪嶼。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諸父兄中,近遠皆屬目,而彩奉魯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長垣,進建國公,屯門。彩弟聯,魯王封為侯,據浯嶼,相與為犄角。成功與彩合兵攻海澄,師赴援,洪政戰死。成功又與鴻逵合兵圍泉州,師赴援,圍解。鴻逵入揭陽,成功頒明年隆武四年大統曆。五年,成功陷同安,進犯泉州。總督陳錦師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六年,成功遣其將施琅等陷漳浦,下雲霄鎮,進次詔安。明桂王稱帝,號肇慶,至是已三年。成功遣所署光祿卿陳士京朝桂王,始改用永曆號,桂王使封成功延平公。魯王次舟山,彩與魯王貳,殺魯王大學士熊汝霖及其將鄭遵謙。七年,成功攻潮州,總兵王邦俊禦戰,成功敗走。攻碣石寨,不克,施琅出降。成功襲門,擊殺聯,奪其軍,彩出駐沙埕。魯王將張名振討殺汝霖、遵謙罪,擊彩,彩引餘兵走南海,居數年,成功招之還,居門。卒。
詔厚集舟師,規取金、十九年,興祚出同安,與啟聖、捷會師,自陸路鄉門。提督萬正色以水師攻海壇,分兵為六隊前進,自統巨艦繼;又以輕舟繞出左右,發炮毀錦師船十六,兵三千餘入水死,錦將朱天貴引退。正色督兵追擊,斬錦將吳內、林勳。湄洲、南日、平海、崇武諸澳皆下。天貴出降。副都統沃申擊破錦將林英、張誌,水陸並進,趨玉洲,國軒走還思明。錦將蘇堪以海澄降。啟聖分遣總兵趙得壽、黃大來從賴塔擊破陳洲、馬洲、灣腰山、觀音山、黃旗諸寨。興祚複與喇哈達等逐錦兵至潯尾,遂克門、金門,錦還台灣。二十年,錦卒。
二、客觀評價
鄭成功,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幼名福鬆,因受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故世稱“國姓爺”,又因受永曆帝封延平王,故也稱“鄭延平”,1624年8月27日出生於母親的故鄉日本肥前平戶,先祖由中原固始縣入閩。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他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1661年4月率領兩萬餘名將士跨過海峽,經過數月英勇戰鬥,打敗侵占台灣達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還給了台灣人民自由,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戰後他鼓勵墾荒種田,大力發展生產,興辦學校,促進了台灣的發展。1662年6月23日在南明東都承天府病死,終年37歲。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先祖由中原固始縣入閩,其父鄭芝龍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港、母為出身日本肥前國平戶島(本長崎縣平戶市)的田川氏;他出生於母親的故鄉平戶,六歲時為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後繼承發展父業,曾壟斷福建和東洋的貿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鄭氏納稅,若不交稅必遭"倭寇"襲擊。又組織福建移民屯田台灣,因此與荷蘭人的遠東利益衝突。在明朝尚存時,尚與荷蘭人殖民的台灣和睦共處,向荷蘭福爾摩沙殖民當局交稅。而在明朝政權陷落後,鄭成功失去大陸基地,為奪得台灣為落腳點,其令福建商船不與荷蘭人管理的台灣貿易,斷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終成功驅逐荷蘭人的福爾摩沙殖民政府,以台灣為基地建立南明政權。
鄭成功抗清的同時,收複了被荷蘭占領38年之久的台灣,鄭成功收複台灣以後,鼓勵墾荒種田,大力發展生產,興辦學校,促進了台灣的發展。
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現分屬123言情安海鎮,南安石井鎮),祖籍莆田和漳州,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漳浦營裏鄭氏族譜》明確記載,鄭成功祖先由固始縣入閩,於東晉永嘉年間,自河南固始縣白沙鎮避地到閩,後又從莆田遷往漳州,再遷南安,約在1144年至1210年間,鄭成功先祖自莆田遷往龍溪縣,後代再遷南安。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收錄的鄭氏族譜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鄭氏入閩,“或於三山,於莆漳,於潮,是不一處”。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龍溪,也就是現在的龍海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播遷到鄱山,也就是現在的龍海顏厝鎮古縣。隨後,又從古縣播遷到南安。123言情安平鄭氏第十三代先祖玨峰的墓誌銘由明朝三邊總督洪承疇撰寫,洪承疇在鄭成功墓誌銘闡述:“鄭之入閩也初居仙遊之楓亭,遷徙攀鱗故裏,原有楓亭橋圾,今其名猶存焉始祖祖道公,數傳而至玨號果齋生諡號後崖生思誨”。墓誌銘還提到,因倭寇頻頻侵犯,被迫南遷123言情安平地區,也就是現如今的安海地區。
六歲時為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曾聯合另一位明末名將集結南明江南83營共計17萬餘人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前明南京),但因為相信清軍會投降,故一直等待,終遭清軍擊退,隻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兩萬餘名將士跨過海峽,經過數月英勇戰鬥,打敗侵占台灣達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還給了台灣人民自由。
1661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在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明鄭時期,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設有廟宇(包括後來的延平郡王祠)加以祭祀。
鄭成功收複台灣要圖鄭成功兒時名福鬆,7歲自日本迴國,住在安平(今123言情安海)鄭府。鄭芝龍為兒子聘請教師教他讀書。教師即給他起名森,寓深沉整肅,叢眾茂盛之意。鄭成功21歲從家鄉到南京進入國子監就學,師從大名士錢謙益,錢謙益非常喜歡,為他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大木。
1645年5月15日,清軍攻占南京,摧毀了弘光政權。由於清廷在江南采取殘酷野蠻的高壓政策,強行下達剃發令,激起各地抗清鬥爭蜂起。一些明朝遺臣和抗清力量,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建號隆武。當時鄭芝龍手握重兵,成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隆武帝即位後不久,鄭芝龍把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讚賞鄭成功的才華,他歎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兒給人做妻子,在封建時代是最高的榮譽,為了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把當朝最尊崇的朱姓賜給鄭成功,並把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是,朝廷內外都稱朱為國姓,普通百姓尊稱他為國姓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