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看去,院子裏因為李黑毛引起的喧鬧,終於靜了下來。
“來人。”
在他的示意之下,一直站在他身後未動的青衣小廝應聲而出。
小廝左平,短衣芒鞋,十六七歲,麵目斯文,一看就知道是王世強身邊的親信家人。
他久在四明王氏宅院,和李黑毛那些粗魯的船頭、船丁完全不是一迴事。
他低頭上前,抬手揭去了院中第一扛抬盒上的披紅。
抬盒裏麵,不外是十幾匹水滑光亮的紅、綠兩色彩錦,皆是泊來的上品宋貨。
在唐坊裏,它們也是專賣給扶桑貴族的昂貴奢侈品。
她不動聲色,在廊上停步。
黃七郎隨之咳了一聲,爬到了一邊的李黑毛也連忙躥了出來,他揭開了第二扛抬盒上的披紅,露出裏麵兩排墊紅綢的黑漆托盤。
每盤中的首飾是八釵四環。
精工巧製的八支白珠釵配四隻黃金鐲,樣樣是十足赤金,一共八盤。
再加上後麵七抬裏的川錦、雁幣、玉器以及兩支通犀柄於闐刀,這九抬聘禮一眼就能看出是在海上商品裏挑選出來上等貨,頗有幾分海商財大氣粗的架勢。
但她一眼掃過,就能知道這些彩禮顯然是匆忙備辦,算不上十分妥貼合禮。
要知道,在大宋,平常的富商大戶納個良妾,娶個平妻的彩禮,按規製也就是如此了。
遠遠比不上王世強上兩次來求親時的聘禮。
他果然是臨時起意,匆忙而來。
在唐坊裏經商的宋商們,大都是明州港來的江浙海商。
因著季風一來一去常要在坊裏呆上半年,海商們三四年不迴家也是常事,為了聊解寂寞,他們偶爾會拜托扶桑海商居中牽線,在坊外租買幾個新鮮扶桑小妾。
按口頭契約,這些十三四歲的扶桑小妾也不過是租一年,便給小妾父母十幾袋米、四五匹倭布的價格。
王世強這第三次上門,雖然是匆忙而來,出的價錢倒也還是比買扶桑小妾強。
有了前兩次的教訓,要不是陳家求親,他本應該是不敢再上門的。
她微微而笑。
聘禮是走過場,王世強敢上門當然是有足夠的威脅條件。
“青娘,南坊坊丁上千,個個都是年輕莽撞的街坊後生,向來隻服你家老三季辰虎”
九杠彩禮擺開,她也收斂了飛散的思緒,正聽到王世強走近一步,懇切勸說,
“我也知道,除他出海帶走的人之外,留在南坊的還有五六百人。這些後生平常在坊學、碼頭、酒館裏都要無事生非,醉酒打架。當初他們連你訂立的坊規都敢違抗,更別提遇上了三郎久久不歸這樣的大事。若是我不在坊裏便罷了,今日既然我在,你自然不用擔心”
她淡笑不語,提裙走下,靜立院中。
他見她完全是一副“寧可要死的弟弟,也不要他活的王世強”的模樣,強忍著氣,眼中憂慮卻更深,仿似是一心為她打算,
“青娘,我知道因為太宰府不許外國人建海船的禁令,唐坊一直沒有自己的海船,但我這次升為海商綱首後,也和黃七哥一起收購了明州一家船廠,可以在大宋為唐坊造船”
隻要她一點頭,答應眼前的親事,他馬上會讓手上剛到手的四十八條海船,以及同來的餘下江浙海船一起出海,用心尋找她的弟弟,
隻要她收了這些走過場的彩禮,他不僅是為她造船。
他雖然在大宋已經娶妻,也願意馬上以正妻的禮儀與她在唐坊成婚。
“造船”
她笑了起來,眼神似乎有所轉變,
“原來王綱首如今也開船廠了”
果然,她對他的這個提議有了些興趣。
王世強按捺著欣喜,幾乎以為有了一線希望:
為了造船,也許連他三年前悔約另娶的事,她都可以暫時放在一邊。
三年前季風初起時,他和往常一樣離開唐坊迴大宋,臨行前他曾經與她私下約定,下一次來唐坊時,他就向季家下聘求親,娶她為妻。
沒料到離開之後,她卻聽到了他在大宋已經成婚的消息。
王世強以商人庶子的身份,迎娶了明州世宦樓氏一族長房嫡女。
果然是一門絕好的親事。
“王綱首說的倒讓我為難了,我聽說大宋海船的船型各有不同。明州港外水淺沙寬,所以船廠隻能造出平底厚板海船。我這唐坊港口卻是水深沙薄,又風高浪急。明州港的海船並不適合我唐坊。”
福建海船才更適合唐坊外的海域。
她和泉州陳家的婚事,才會真正對唐坊有利。
“大妹子王賢弟的話可都是真的。”
黃七郎終於聽到他們正兒八經地說起了生意,心中大喜,他也連忙跳了出來,操著他那一口在海商裏獨一無二的西北口音,叫道:
“隻要有了船廠,有了造船匠,什麽船不能造明州不能造咱們不是還能把造船匠請到扶桑來造船你想要什麽樣的船就造什麽樣的船好了”
她笑著正要說明唐坊難以繞過太宰府建船,黃七郎哪裏不知道她的心思,嚷著道:
“扶桑佛寺塑像時,多是請江浙工匠渡海過來開工的。隻要不讓扶桑太宰府知道就好了,就憑你們唐坊,難道在這夷島海邊上,還找不到一處密港來建船”
雖然知道,她絕不會把造船這樣的大事交到王世強手上,但總比他們為了三年前的婚約吵來吵去的好,黃七郎還是一力拍著胸膛,打著包票,
“買船廠那筆生意,是我親自去談下來的,那裏的老船匠幾十年的老經驗,走南闖北,什麽船型都見過,也都造過,隻要你點頭沒有什麽造不出來的船。”
按扶桑國的官製,九州島太宰府就是管轄外交和對外貿易的政府部門,遠離平安京城,能全權管理九州島的海外事務,
而因為戰亂離開故國,逃到扶桑的中土遺民們,在太宰府眼裏當然是外國人。
而中土最近的那一次改朝換代的戰亂,已經是一百年前北宋滅亡的時候了,在南宋海商黃七郎的眼中,此地已是東海盡頭,邊蠻島國。
“就算是如此,扶桑並不是大宋,這中間的關節要打通,也不知要花費多少時辰。”
她雖然有興趣,也並不想多提建船的事。
她當然清楚扶桑的造船術完全無法和大宋相比。
沒有密封艙,沒有指南羅盤,沒有海路星圖,更不要提那巨大的龍脊和桅柱都需要這個時代最好的造船工藝。
“來人。”
在他的示意之下,一直站在他身後未動的青衣小廝應聲而出。
小廝左平,短衣芒鞋,十六七歲,麵目斯文,一看就知道是王世強身邊的親信家人。
他久在四明王氏宅院,和李黑毛那些粗魯的船頭、船丁完全不是一迴事。
他低頭上前,抬手揭去了院中第一扛抬盒上的披紅。
抬盒裏麵,不外是十幾匹水滑光亮的紅、綠兩色彩錦,皆是泊來的上品宋貨。
在唐坊裏,它們也是專賣給扶桑貴族的昂貴奢侈品。
她不動聲色,在廊上停步。
黃七郎隨之咳了一聲,爬到了一邊的李黑毛也連忙躥了出來,他揭開了第二扛抬盒上的披紅,露出裏麵兩排墊紅綢的黑漆托盤。
每盤中的首飾是八釵四環。
精工巧製的八支白珠釵配四隻黃金鐲,樣樣是十足赤金,一共八盤。
再加上後麵七抬裏的川錦、雁幣、玉器以及兩支通犀柄於闐刀,這九抬聘禮一眼就能看出是在海上商品裏挑選出來上等貨,頗有幾分海商財大氣粗的架勢。
但她一眼掃過,就能知道這些彩禮顯然是匆忙備辦,算不上十分妥貼合禮。
要知道,在大宋,平常的富商大戶納個良妾,娶個平妻的彩禮,按規製也就是如此了。
遠遠比不上王世強上兩次來求親時的聘禮。
他果然是臨時起意,匆忙而來。
在唐坊裏經商的宋商們,大都是明州港來的江浙海商。
因著季風一來一去常要在坊裏呆上半年,海商們三四年不迴家也是常事,為了聊解寂寞,他們偶爾會拜托扶桑海商居中牽線,在坊外租買幾個新鮮扶桑小妾。
按口頭契約,這些十三四歲的扶桑小妾也不過是租一年,便給小妾父母十幾袋米、四五匹倭布的價格。
王世強這第三次上門,雖然是匆忙而來,出的價錢倒也還是比買扶桑小妾強。
有了前兩次的教訓,要不是陳家求親,他本應該是不敢再上門的。
她微微而笑。
聘禮是走過場,王世強敢上門當然是有足夠的威脅條件。
“青娘,南坊坊丁上千,個個都是年輕莽撞的街坊後生,向來隻服你家老三季辰虎”
九杠彩禮擺開,她也收斂了飛散的思緒,正聽到王世強走近一步,懇切勸說,
“我也知道,除他出海帶走的人之外,留在南坊的還有五六百人。這些後生平常在坊學、碼頭、酒館裏都要無事生非,醉酒打架。當初他們連你訂立的坊規都敢違抗,更別提遇上了三郎久久不歸這樣的大事。若是我不在坊裏便罷了,今日既然我在,你自然不用擔心”
她淡笑不語,提裙走下,靜立院中。
他見她完全是一副“寧可要死的弟弟,也不要他活的王世強”的模樣,強忍著氣,眼中憂慮卻更深,仿似是一心為她打算,
“青娘,我知道因為太宰府不許外國人建海船的禁令,唐坊一直沒有自己的海船,但我這次升為海商綱首後,也和黃七哥一起收購了明州一家船廠,可以在大宋為唐坊造船”
隻要她一點頭,答應眼前的親事,他馬上會讓手上剛到手的四十八條海船,以及同來的餘下江浙海船一起出海,用心尋找她的弟弟,
隻要她收了這些走過場的彩禮,他不僅是為她造船。
他雖然在大宋已經娶妻,也願意馬上以正妻的禮儀與她在唐坊成婚。
“造船”
她笑了起來,眼神似乎有所轉變,
“原來王綱首如今也開船廠了”
果然,她對他的這個提議有了些興趣。
王世強按捺著欣喜,幾乎以為有了一線希望:
為了造船,也許連他三年前悔約另娶的事,她都可以暫時放在一邊。
三年前季風初起時,他和往常一樣離開唐坊迴大宋,臨行前他曾經與她私下約定,下一次來唐坊時,他就向季家下聘求親,娶她為妻。
沒料到離開之後,她卻聽到了他在大宋已經成婚的消息。
王世強以商人庶子的身份,迎娶了明州世宦樓氏一族長房嫡女。
果然是一門絕好的親事。
“王綱首說的倒讓我為難了,我聽說大宋海船的船型各有不同。明州港外水淺沙寬,所以船廠隻能造出平底厚板海船。我這唐坊港口卻是水深沙薄,又風高浪急。明州港的海船並不適合我唐坊。”
福建海船才更適合唐坊外的海域。
她和泉州陳家的婚事,才會真正對唐坊有利。
“大妹子王賢弟的話可都是真的。”
黃七郎終於聽到他們正兒八經地說起了生意,心中大喜,他也連忙跳了出來,操著他那一口在海商裏獨一無二的西北口音,叫道:
“隻要有了船廠,有了造船匠,什麽船不能造明州不能造咱們不是還能把造船匠請到扶桑來造船你想要什麽樣的船就造什麽樣的船好了”
她笑著正要說明唐坊難以繞過太宰府建船,黃七郎哪裏不知道她的心思,嚷著道:
“扶桑佛寺塑像時,多是請江浙工匠渡海過來開工的。隻要不讓扶桑太宰府知道就好了,就憑你們唐坊,難道在這夷島海邊上,還找不到一處密港來建船”
雖然知道,她絕不會把造船這樣的大事交到王世強手上,但總比他們為了三年前的婚約吵來吵去的好,黃七郎還是一力拍著胸膛,打著包票,
“買船廠那筆生意,是我親自去談下來的,那裏的老船匠幾十年的老經驗,走南闖北,什麽船型都見過,也都造過,隻要你點頭沒有什麽造不出來的船。”
按扶桑國的官製,九州島太宰府就是管轄外交和對外貿易的政府部門,遠離平安京城,能全權管理九州島的海外事務,
而因為戰亂離開故國,逃到扶桑的中土遺民們,在太宰府眼裏當然是外國人。
而中土最近的那一次改朝換代的戰亂,已經是一百年前北宋滅亡的時候了,在南宋海商黃七郎的眼中,此地已是東海盡頭,邊蠻島國。
“就算是如此,扶桑並不是大宋,這中間的關節要打通,也不知要花費多少時辰。”
她雖然有興趣,也並不想多提建船的事。
她當然清楚扶桑的造船術完全無法和大宋相比。
沒有密封艙,沒有指南羅盤,沒有海路星圖,更不要提那巨大的龍脊和桅柱都需要這個時代最好的造船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