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在“文化內核”。


    什麽是文化?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任何時代的任何民族都要生存,都要發展,這是相同的。但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各自不同。不同在哪裏?在方式。比如有的靠遊牧,有的靠農耕,有的靠商貿,有的靠掠奪。海盜和山賊,也是有“文化”的。


    文化,就是方式。


    但,任何一個文化成熟的民族,都會有一個總方式。正是這個總方式,決定了民族文化的具體方式,包括為什麽西方人吃飯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也包括為什麽西方人喜歡十字架,中國人喜歡太極圖。


    這個總方式,就叫“文化內核”。


    那麽,它是什麽?


    西方是個體意識,中華是群體意識。


    我們知道,人,是“個體的存在物”,也是“社會的存在物”。沒有個體,不可能構成社會;離開社會,個體又不能生存。因此,任何民族,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一個群體與個體的關係問題,無一例外。


    區別隻在於,以誰為“本位”。


    所謂“個體意識”,就是“以個人為本位”,叫“個人本位主義”,簡稱“個人主義”。個人主義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唯我獨尊,更不是損人利己。相反,徹底的個人主義者反倒有可能會利他,因為利他其實是可以利己的。


    這裏麵當然也有各種情況。境界高一點的人認為,利他能給自己帶來快樂,這就叫助人為樂。境界低一點的則認為,通過利他來利己,比通過損人來利己,風險更小而效益更高,這就叫人我兩利。至少,真正的個人主義者不會損害他人。因為他很清楚,我是個人,別人也是。我有個人利益,別人也有。我的個人利益不想被損害,別人也會這樣想。既然如此,那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但無論哪種,有一點是相同的——個體本位,個人優先。不是什麽“大河不滿小河幹”,而是沒有涓涓細流,就沒有大江大海。因此,即便為了集體利益,也得保護個人。


    群體意識則相反。


    所謂“群體意識”,就是“以群體為本位”,包括在思想意識和觀念上,認為先有群體,後有個體;先有社會,後有個人。族群、社會和國家在個人之上,個人則是其中的一分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因此,個人的價值,首先體現於他所屬的群體,比如家族和單位;個人的功過,也影響到甚至決定著整個群體的榮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獲罪,滿門抄斬。這就叫“以群體意識為文化內核”。


    問題是,文化內核不同,又怎麽樣呢?


    翅膀便不同。


    希臘人和西方人既然是個人本位的,組成社會就隻能靠“非人的第三者”,比如契約。這就必須理性,而且得是科學理性。他必須像看待數學題一樣看待社會問題,像遵守運算法則一樣遵守社會規範。但同時,又必須有一個出口,以便在被規範和壓抑之餘,感性衝動也能得到宣泄和釋放。


    這就有了藝術。


    藝術是狄俄尼索斯的世界。在那裏,他們不妨酩酊大醉,激情迸發,為所欲為。如此一番放縱之後,就可以心平氣和地迴到阿波羅身邊,繼續理性靜觀和遵紀守法。狂歡節的意義,即在於此。


    所以,希臘人有兩隻翅膀:科學與藝術;羅馬人也有兩隻翅膀:法律與宗教。它們都是互補結構,也都體現了個體意識。因為這兩隻翅膀就像十字架,以自我為中心向外伸展,最後又迴到了自己。


    實際上,當希臘人體現科學精神時,他們麵對的是自然界;體現藝術氣質時,他們麵對的是人自己。這就正如羅馬人,麵對法律,看見的是物;麵對上帝,看見的是心。


    群體與個體的矛盾,就這樣得到了化解,實現了平衡。


    隻不過,當羅馬人皈依了基督教時,羅馬文明也走到了盡頭(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那兩隻翅膀幫助西方現代文明起飛,要到文藝複興之後。


    那麽,我們民族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