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下為家 重大失誤
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做不了大夫的貴族子弟,就做“士”。
士階層的出現,是宗法製和封建製的必然結果。因為按照宗法製,次子和庶子不能襲爵;按照封建製,封到大夫就不能再封。因此,大夫的兒子如果沒有繼承權,就隻有貴族身份,沒有貴族爵位。
於是,這些無爵可襲的大夫之子,也包括家道中落的公子王孫,以及王室和公室的旁支遠親,便構成最低一級的貴族,叫做“士”。
士,在曆史上極為重要。
重要性是逐漸顯示出來的。如果說西周是王的時代,東周是諸侯的時代,春秋是大夫的時代,那麽戰國就是士的時代。那時的士,周遊列國,朝秦暮楚,拉幫結派,合縱連橫,演繹出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活的戲劇。
秦漢以後,我們民族進入帝國階段,廢封建,行郡縣,諸侯和大夫這兩級貴族都被消滅。除了皇族,所有人都是平民。於是,士便成為平民之首,與其他階層合稱“士農工商”。從漢帝國到清帝國,官僚集團主要由士組成,甚至一度形成所謂“士族”。士,最終成為中國曆史的主人,尤其是中國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主人。
這並非沒有原因。
首先,周代的士,是貴族,也有貴族的權利和待遇。權利包括祭祀權、參政權和從軍權,待遇則低於王侯大夫,高於平民。比方說,婚姻,一妻一妾;祭祀,三鼎二簋;樂舞,二佾(讀如異),也就是舞女兩行。
但作為貴族,士“有權利,無權力”,最重要的是沒有治權。因為天子、諸侯、大夫都有領地,比如諸侯有封國,大夫有采邑。這些領地,經過了授土、授民和授爵三大程序,因此領主不但有財權,還有治權。
士就沒有領地,隻有食田,也就是某塊田地的賦稅歸他,但對田裏的農民不能統治。而且,還必須擔任一定職務,才有食田,食田不是他的私產。擁有世職(世襲的職務)和世田(世襲的田地)的,是少數。
越來越多的士,都隻能打工。
這就要有本事。實際上,但凡士,都多少有些能耐。他們或者有武藝,可以做戰士、保鏢、刺客;或者有文化,可以做史官、智囊、文秘;或者懂經營,可以做管家、會計、經紀人;或者會方術,可以治病、療傷、看風水、配春藥、傳授房中術。再不濟,也能“雞鳴狗盜”。
顯然,周代的士,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和白領階層。他們地位不高不低,人數不多不少,能量不大不小,最適合培養為中產階級。苟如此,就能形成鞏固各級政權、維護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
然而周人最大的失誤,就在這裏。
從西周大封建開始,真正得到實權和實惠的,是諸侯和大夫。最後養肥的,也是這些中上層貴族。這對“中央”其實是不利的。因為諸侯和大夫越強大,天子就越虛弱。強枝弱幹的結果,是周王室成為皮包公司,周天子成為光杆司令,最後連橡皮圖章都當不成。
一並退出曆史舞台的,還有封建秩序。因為諸侯可能強於天子,大夫也可能強於諸侯。子公司超過總公司,豈能不亂?隻不過,春秋是諸侯架空天子,比如“五侯爭霸”;戰國則是大夫滅了諸侯,比如“三家分晉”。
但無論哪一種,士都是幫兇。
但同時,挺身而出希望救世的,也是士。這就是先秦諸子。其中,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隱士,法家代表謀士,都是士的代表。隻不過,他們的方案各不相同,甚至認為那世界無藥可救。
同樣是士,為什麽有的助紂為虐,有的救苦救難,有的袖手旁觀,如此不同呢?
因為有君子,有小人。
士階層的出現,是宗法製和封建製的必然結果。因為按照宗法製,次子和庶子不能襲爵;按照封建製,封到大夫就不能再封。因此,大夫的兒子如果沒有繼承權,就隻有貴族身份,沒有貴族爵位。
於是,這些無爵可襲的大夫之子,也包括家道中落的公子王孫,以及王室和公室的旁支遠親,便構成最低一級的貴族,叫做“士”。
士,在曆史上極為重要。
重要性是逐漸顯示出來的。如果說西周是王的時代,東周是諸侯的時代,春秋是大夫的時代,那麽戰國就是士的時代。那時的士,周遊列國,朝秦暮楚,拉幫結派,合縱連橫,演繹出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活的戲劇。
秦漢以後,我們民族進入帝國階段,廢封建,行郡縣,諸侯和大夫這兩級貴族都被消滅。除了皇族,所有人都是平民。於是,士便成為平民之首,與其他階層合稱“士農工商”。從漢帝國到清帝國,官僚集團主要由士組成,甚至一度形成所謂“士族”。士,最終成為中國曆史的主人,尤其是中國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主人。
這並非沒有原因。
首先,周代的士,是貴族,也有貴族的權利和待遇。權利包括祭祀權、參政權和從軍權,待遇則低於王侯大夫,高於平民。比方說,婚姻,一妻一妾;祭祀,三鼎二簋;樂舞,二佾(讀如異),也就是舞女兩行。
但作為貴族,士“有權利,無權力”,最重要的是沒有治權。因為天子、諸侯、大夫都有領地,比如諸侯有封國,大夫有采邑。這些領地,經過了授土、授民和授爵三大程序,因此領主不但有財權,還有治權。
士就沒有領地,隻有食田,也就是某塊田地的賦稅歸他,但對田裏的農民不能統治。而且,還必須擔任一定職務,才有食田,食田不是他的私產。擁有世職(世襲的職務)和世田(世襲的田地)的,是少數。
越來越多的士,都隻能打工。
這就要有本事。實際上,但凡士,都多少有些能耐。他們或者有武藝,可以做戰士、保鏢、刺客;或者有文化,可以做史官、智囊、文秘;或者懂經營,可以做管家、會計、經紀人;或者會方術,可以治病、療傷、看風水、配春藥、傳授房中術。再不濟,也能“雞鳴狗盜”。
顯然,周代的士,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和白領階層。他們地位不高不低,人數不多不少,能量不大不小,最適合培養為中產階級。苟如此,就能形成鞏固各級政權、維護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
然而周人最大的失誤,就在這裏。
從西周大封建開始,真正得到實權和實惠的,是諸侯和大夫。最後養肥的,也是這些中上層貴族。這對“中央”其實是不利的。因為諸侯和大夫越強大,天子就越虛弱。強枝弱幹的結果,是周王室成為皮包公司,周天子成為光杆司令,最後連橡皮圖章都當不成。
一並退出曆史舞台的,還有封建秩序。因為諸侯可能強於天子,大夫也可能強於諸侯。子公司超過總公司,豈能不亂?隻不過,春秋是諸侯架空天子,比如“五侯爭霸”;戰國則是大夫滅了諸侯,比如“三家分晉”。
但無論哪一種,士都是幫兇。
但同時,挺身而出希望救世的,也是士。這就是先秦諸子。其中,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隱士,法家代表謀士,都是士的代表。隻不過,他們的方案各不相同,甚至認為那世界無藥可救。
同樣是士,為什麽有的助紂為虐,有的救苦救難,有的袖手旁觀,如此不同呢?
因為有君子,有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