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下為家 姬周株式會社
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天下這家公司,有點像“株式會社”。
株式會社是日本和韓國的說法。日文和韓文的“株”就是股權和股份,一股就叫“一株”。所以,株式,就是股份製;株式會社,就是“股份有限公司”。
顯然,株式會社的株,不是守株待兔的株,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把周天下看作一棵“樹”。井田,就是葉子;村社,就是花果;莊園,就是枝條;采邑,就是分枝;封國,就是支幹;天下,則是主幹。
哈哈!有這麽一棵樹也很好,大樹底下好乘涼。
可惜樹太大,也麻煩。
比方說,樹大招風。
招風也是肯定的。畢竟,周人隻是得到了“中國”。周邊地區,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風口”,誰知什麽時候“風乍起”?一齊刮起來,更成了“龍卷風”。事實上,後來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就因為“西北風”。
看來,如果樹大,那就必須根深。
所以,周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跟日本企業家一樣,都主張“和”,隻不過中國講“和諧”,日本講“和攏”。日本人認為,從老板到員工,都應該把企業看作一個大家庭。為了避免家庭內部發生衝突,每個人都有責任“維穩”,有義務“維和”。這樣才能“攏在一起”,長足發展,共同致富。
這就叫“和攏經營”。
日本和韓國,是常常被看作“儒家資本主義”之成功範例的。這其實似是而非。沒錯,中華文明確實影響了日本和韓國,中華民族的許多智慧也被成功地應用於企業管理。但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卻不是儒家思想,而是資本主義,包括市場經濟、契約精神、法治原則。至少,他們產權明晰。株式會社的資本,是股東們一株一株湊起來的。如果不想血本無歸,那就必須和衷共濟。
更重要的是,產權明晰,就責任明晰,權利明晰。大家都是公司的股權人,為公司奮鬥就是為自己奮鬥,誰不努力?
周天下卻“產權不清”。
誰都知道,周天子的資本,其實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然而按照“君權天授”的理論,卻被說成是“天命空降,直接下載”,因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也就是說,天下的產權屬於天子。
這樣一來,全部股權便都是周王的,隻不過分給了大家。分配的結果,是諸侯和大夫得到了“原始股”,士農工商得到了“技術股”。這當然也未嚐不可。既然都是股權人,就應該同心同德,才能把自己的股份變成“績優股”。
可惜這最終隻是一廂情願。
首先,姬周株式會社既不生產,更不分紅。公司總部隻知道收管理費,生存發展全靠諸侯的國和大夫的家自力更生。時間長了,誰幹呀?
其次,這家公司也不上市。不上市又要分蛋糕,還都想多吃多占,就隻有窩裏鬥,結果“外戰外行,內戰內行”。
更重要的是,你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請問有授權書嗎?有產權證嗎?沒有。那好,我們打下的地盤,憑什麽說是你的資本?我們創造的財富,憑什麽說是你的股權?你能從皇天下載,難道我不能?你能把股權人從殷商變成周,難道我不行?不信革一迴命試試?
於是到了戰國,周天下這家股份有限公司,終於資不抵債徹底破產。
這就是產權不清的後果。
不過在西周初年,卻沒人想這些。畢竟,公司的破產要到五百年後。周人再有“憂患意識”,也想不到那麽遠。何況大家都吃了定心丸。嫡長子固然地位無法撼動,次子和庶子也都可以各奔前程。那就和諧吧!
但,這裏麵還是有問題。
什麽問題?
天子諸侯的次子庶子可以再分封,大夫的呢?
株式會社是日本和韓國的說法。日文和韓文的“株”就是股權和股份,一股就叫“一株”。所以,株式,就是股份製;株式會社,就是“股份有限公司”。
顯然,株式會社的株,不是守株待兔的株,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把周天下看作一棵“樹”。井田,就是葉子;村社,就是花果;莊園,就是枝條;采邑,就是分枝;封國,就是支幹;天下,則是主幹。
哈哈!有這麽一棵樹也很好,大樹底下好乘涼。
可惜樹太大,也麻煩。
比方說,樹大招風。
招風也是肯定的。畢竟,周人隻是得到了“中國”。周邊地區,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風口”,誰知什麽時候“風乍起”?一齊刮起來,更成了“龍卷風”。事實上,後來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就因為“西北風”。
看來,如果樹大,那就必須根深。
所以,周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跟日本企業家一樣,都主張“和”,隻不過中國講“和諧”,日本講“和攏”。日本人認為,從老板到員工,都應該把企業看作一個大家庭。為了避免家庭內部發生衝突,每個人都有責任“維穩”,有義務“維和”。這樣才能“攏在一起”,長足發展,共同致富。
這就叫“和攏經營”。
日本和韓國,是常常被看作“儒家資本主義”之成功範例的。這其實似是而非。沒錯,中華文明確實影響了日本和韓國,中華民族的許多智慧也被成功地應用於企業管理。但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卻不是儒家思想,而是資本主義,包括市場經濟、契約精神、法治原則。至少,他們產權明晰。株式會社的資本,是股東們一株一株湊起來的。如果不想血本無歸,那就必須和衷共濟。
更重要的是,產權明晰,就責任明晰,權利明晰。大家都是公司的股權人,為公司奮鬥就是為自己奮鬥,誰不努力?
周天下卻“產權不清”。
誰都知道,周天子的資本,其實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然而按照“君權天授”的理論,卻被說成是“天命空降,直接下載”,因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也就是說,天下的產權屬於天子。
這樣一來,全部股權便都是周王的,隻不過分給了大家。分配的結果,是諸侯和大夫得到了“原始股”,士農工商得到了“技術股”。這當然也未嚐不可。既然都是股權人,就應該同心同德,才能把自己的股份變成“績優股”。
可惜這最終隻是一廂情願。
首先,姬周株式會社既不生產,更不分紅。公司總部隻知道收管理費,生存發展全靠諸侯的國和大夫的家自力更生。時間長了,誰幹呀?
其次,這家公司也不上市。不上市又要分蛋糕,還都想多吃多占,就隻有窩裏鬥,結果“外戰外行,內戰內行”。
更重要的是,你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請問有授權書嗎?有產權證嗎?沒有。那好,我們打下的地盤,憑什麽說是你的資本?我們創造的財富,憑什麽說是你的股權?你能從皇天下載,難道我不能?你能把股權人從殷商變成周,難道我不行?不信革一迴命試試?
於是到了戰國,周天下這家股份有限公司,終於資不抵債徹底破產。
這就是產權不清的後果。
不過在西周初年,卻沒人想這些。畢竟,公司的破產要到五百年後。周人再有“憂患意識”,也想不到那麽遠。何況大家都吃了定心丸。嫡長子固然地位無法撼動,次子和庶子也都可以各奔前程。那就和諧吧!
但,這裏麵還是有問題。
什麽問題?
天子諸侯的次子庶子可以再分封,大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