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桃園驚夢 千年一夢
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幾乎所有被後世關注的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會有三種形象:曆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曆史形象是正史記載或曆史學家研究出來的,文學形象是小說或戲劇創造的,民間形象則是一般民眾心目中的。[1]
曆史的讀法、理解和評判也有三種:曆史意見,時代意見,個人意見。站在古人立場的是曆史意見,站在今人立場的是時代意見,站在自己立場的是個人意見。[2]
三國,便是三種形象和三種意見集中的地方。
這當然要拜羅貫中所賜。正是由於他的《三國演義》,這段原本並不十分重要的曆史,在大中華文化圈內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盡管一般人知曉的並非曆史形象。
問題是:何以如此?
原因之一,是《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不低。單是創造的成語典故之多,就堪稱一絕。但更重要的,還是這部小說不但有價值取向,而且其價值觀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官方和民間認同,這才口耳相傳經久不衰。
那麽,《三國演義》的價值觀是什麽?
忠義。
這是貫穿始終的。事實上,正如《三國演義》的傾向是“尊劉貶曹”,它的靈魂則是“弘揚忠義”。因此它的第一迴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園結義。也正是由於這一精心刻意的安排,曆史變成了另一個樣子。
什麽樣子呢?
袁紹與曹操的路線鬥爭被淡化了,劉備與曹操的權力之爭變成了忠與奸的道德之爭;起過決定性作用的孫權黯然失色,沒那麽重要的關羽則大放光彩。
關羽不太重要嗎?
是的,至少並非至關重要。真正重要的人物,應該是改變了曆史趨勢和走向的,比如斷送東漢的董卓,率先割據的袁紹,抗衡中原的孫權。這樣看,關羽的重要性遠不如拿下荊州的呂蒙、戰勝劉備的陸遜。
然而關羽在後世受到的推崇,甚至超過了諸葛亮。他在元代即已成神,後來又成聖成佛,號稱“武聖人”和“蓋天古佛”。這顯然並非因為他的武藝,而是因為他的忠義。千裏走單騎是其忠,赤壁之戰中放走曹操是其義。
關羽,是忠義的典型、旗幟和榜樣。
這同樣要拜羅貫中所賜。
事實上,關羽離開曹操時,曹操尊重他的選擇,下令不得阻攔追擊;後來兵敗赤壁的逃亡路上,曹操也根本就沒有遇到關羽。關羽的許多感人故事和英雄業績,包括“溫酒斬華雄”之類,都全靠羅貫中的生花妙筆。[3]
就連關羽的被俘投降,也被找到了正當理由:不能撇開結義的兄長、被俘的嫂嫂和受難的皇上,一個人自己去死節。條件當然也由羅貫中代講:降漢不降曹。
◎ 關羽的神話 <th scope=\"col\">皇帝</th> <th scope=\"col\">封號</th> 漢獻帝(劉協) 漢壽亭侯 劉備 前將軍,五虎上將之首 劉禪 壯繆侯 宋徽宗(趙佶) 義勇武安王 宋高宗(趙構) 壯繆義勇武安王 宋孝宗(趙眘)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文宗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神宗(萬曆)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思宗(崇禎)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世祖(順治)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世宗(雍正) 封關羽祖輩三代 清高宗(乾隆) 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清仁宗(嘉慶)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 清宣宗(道光)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清德宗(光緒)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
關羽“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
這可真是漏洞百出。
什麽叫“降漢不降曹”?難道劉備一夥原本是對抗大漢的“反政府武裝力量”,現在決定投降漢帝國了?另外兩件事情也同樣大成問題:過五關斬六將對曹操是不義,華容道放走曹操對劉備是不忠。
羅貫中編的這些故事和說辭,還可以相信嗎?
實際上,《三國演義》的破綻不勝枚舉,比如“三氣周瑜”就絕無可能,因為周瑜從來就沒算計過諸葛亮。何況周瑜風流儒雅氣度非凡,豈會被別人氣死?諸葛亮光明磊落一身正氣,又豈能在害死盟友後還出言輕佻?
沒錯,周瑜是主張防範劉備,但那是在赤壁之戰後,怎麽會在戰前一再陷害諸葛亮?同樣,諸葛亮也並非奸詐小人,又怎麽會幸災樂禍地說“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樣的品位和格調,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難怪胡適先生要斥之為“陋儒”。[4]
世間有此陋儒不足為奇,奇怪的是國人不以為非反倒推崇備至;書中有此破綻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國人並無質疑反而津津樂道。這又是為什麽?
為了圓夢。
傳統社會的中國人,其實是一直有夢的。第一個叫“大同夢”,也就是迴到部落時代。第二個叫“小康夢”,也就是迴到邦國時代。這兩個夢都實現不了,就開始做“治世夢”。這是帝國時代的“中國夢”。
治世夢也包括三個內容。首先是希望有一個仁慈而明智的好皇帝,這就是“聖君夢”。其次是希望各級官員清正廉潔,這就是“清官夢”。如果聖君和清官都指望不上,則希望有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就是“俠客夢”。
聖君,清官,俠客,是中國人的千年夢。
這三個夢,羅貫中都幫我們圓了。聖君就是劉備,清官就是諸葛亮,俠客或俠士就是關羽和張飛。三個夢三個代表,都在劉備集團,尊劉貶曹豈能不大得人心?
至於曆史的真相,則無人關注。
事實上,《三國演義》創造的文學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原本來自民間,之後又在民間廣泛流傳,變本加厲。兩股力量的齊心協力,使這段曆史與它的本來麵目漸行漸遠。
這並不奇怪。畢竟,治世是萬眾之向往,忠義乃核心之價值。作為農業民族,或者說,作為非商業民族,我們沒有契約精神,沒有法治觀念,沒有公民意識。結果,就隻有君臣父子、綱常倫理和江湖義氣。
忠義作為核心價值,也應運而生。
不可否認,這裏麵有著美好的願景和良善的動機:忠用來規範自己,義用來規範別人。我忠誠,你仗義,秩序便得以維持,關係便得以維係,天下便得以太平。
這是一個“桃園夢”。
然而忠義作為核心價值,卻又十分可疑。實際上,它的內部充滿矛盾和悖謬。比方說,清官要盡忠,俠客要仗義,聖君呢?忠也好,義也罷,用在他身上都不合適。
如此說來,皇帝豈非就該不忠不義?
為君不易,為臣也難。比如張遼要對曹操盡忠,便隻好對關羽不義,將關羽要走的意思如實匯報。關羽要對曹操行義,也隻好對劉備不忠。要知道,他殺袁紹的大將顏良時,劉備可正在袁紹那裏寄人籬下。
然而不殺顏良,就無法報答曹操的大恩大德,也就不能問心無愧地迴到劉備身邊,關羽豈非兩難?
好在關羽獲得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我們唯一無法弄清的是:為什麽關羽的依曹、反曹、降曹、別曹、放曹都是忠義,如果換成呂布就是不義?
可惜無人迴答,也沒人問。
弘揚忠義的《三國演義》則走了麥城:代表明君夢的劉備“長厚而似偽”;代表清官夢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代表俠客夢的關羽既投降了敵人,又放走了敵人。[5]
羅貫中先生想過這些嗎?
也許沒有。因為他表達的,是他們的時代意見。
時代不同了。老調子已經唱完,瞞和騙的藝術也可以收場了。我們需要建立的,是新的社會觀、道德觀、曆史觀和核心價值觀,非如此不能實現民族的偉大複興。
這是隻能通過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法製建設來完成的。《三國演義》可以謝幕,桃園結義可以夢醒。
現在,讓我們迴到曆史。
[1]三種形象的說法是朱維錚先生提出的。
[2]三種意見的說法是錢穆先生提出的。
[3]見《三國誌·關羽傳》。
[4]請參看胡適《〈三國誌演義〉序》。
[5]請參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曆史的讀法、理解和評判也有三種:曆史意見,時代意見,個人意見。站在古人立場的是曆史意見,站在今人立場的是時代意見,站在自己立場的是個人意見。[2]
三國,便是三種形象和三種意見集中的地方。
這當然要拜羅貫中所賜。正是由於他的《三國演義》,這段原本並不十分重要的曆史,在大中華文化圈內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盡管一般人知曉的並非曆史形象。
問題是:何以如此?
原因之一,是《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不低。單是創造的成語典故之多,就堪稱一絕。但更重要的,還是這部小說不但有價值取向,而且其價值觀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官方和民間認同,這才口耳相傳經久不衰。
那麽,《三國演義》的價值觀是什麽?
忠義。
這是貫穿始終的。事實上,正如《三國演義》的傾向是“尊劉貶曹”,它的靈魂則是“弘揚忠義”。因此它的第一迴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園結義。也正是由於這一精心刻意的安排,曆史變成了另一個樣子。
什麽樣子呢?
袁紹與曹操的路線鬥爭被淡化了,劉備與曹操的權力之爭變成了忠與奸的道德之爭;起過決定性作用的孫權黯然失色,沒那麽重要的關羽則大放光彩。
關羽不太重要嗎?
是的,至少並非至關重要。真正重要的人物,應該是改變了曆史趨勢和走向的,比如斷送東漢的董卓,率先割據的袁紹,抗衡中原的孫權。這樣看,關羽的重要性遠不如拿下荊州的呂蒙、戰勝劉備的陸遜。
然而關羽在後世受到的推崇,甚至超過了諸葛亮。他在元代即已成神,後來又成聖成佛,號稱“武聖人”和“蓋天古佛”。這顯然並非因為他的武藝,而是因為他的忠義。千裏走單騎是其忠,赤壁之戰中放走曹操是其義。
關羽,是忠義的典型、旗幟和榜樣。
這同樣要拜羅貫中所賜。
事實上,關羽離開曹操時,曹操尊重他的選擇,下令不得阻攔追擊;後來兵敗赤壁的逃亡路上,曹操也根本就沒有遇到關羽。關羽的許多感人故事和英雄業績,包括“溫酒斬華雄”之類,都全靠羅貫中的生花妙筆。[3]
就連關羽的被俘投降,也被找到了正當理由:不能撇開結義的兄長、被俘的嫂嫂和受難的皇上,一個人自己去死節。條件當然也由羅貫中代講:降漢不降曹。
◎ 關羽的神話 <th scope=\"col\">皇帝</th> <th scope=\"col\">封號</th> 漢獻帝(劉協) 漢壽亭侯 劉備 前將軍,五虎上將之首 劉禪 壯繆侯 宋徽宗(趙佶) 義勇武安王 宋高宗(趙構) 壯繆義勇武安王 宋孝宗(趙眘)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文宗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神宗(萬曆)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思宗(崇禎)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世祖(順治)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世宗(雍正) 封關羽祖輩三代 清高宗(乾隆) 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清仁宗(嘉慶)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 清宣宗(道光)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清德宗(光緒)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
關羽“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
這可真是漏洞百出。
什麽叫“降漢不降曹”?難道劉備一夥原本是對抗大漢的“反政府武裝力量”,現在決定投降漢帝國了?另外兩件事情也同樣大成問題:過五關斬六將對曹操是不義,華容道放走曹操對劉備是不忠。
羅貫中編的這些故事和說辭,還可以相信嗎?
實際上,《三國演義》的破綻不勝枚舉,比如“三氣周瑜”就絕無可能,因為周瑜從來就沒算計過諸葛亮。何況周瑜風流儒雅氣度非凡,豈會被別人氣死?諸葛亮光明磊落一身正氣,又豈能在害死盟友後還出言輕佻?
沒錯,周瑜是主張防範劉備,但那是在赤壁之戰後,怎麽會在戰前一再陷害諸葛亮?同樣,諸葛亮也並非奸詐小人,又怎麽會幸災樂禍地說“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樣的品位和格調,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難怪胡適先生要斥之為“陋儒”。[4]
世間有此陋儒不足為奇,奇怪的是國人不以為非反倒推崇備至;書中有此破綻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國人並無質疑反而津津樂道。這又是為什麽?
為了圓夢。
傳統社會的中國人,其實是一直有夢的。第一個叫“大同夢”,也就是迴到部落時代。第二個叫“小康夢”,也就是迴到邦國時代。這兩個夢都實現不了,就開始做“治世夢”。這是帝國時代的“中國夢”。
治世夢也包括三個內容。首先是希望有一個仁慈而明智的好皇帝,這就是“聖君夢”。其次是希望各級官員清正廉潔,這就是“清官夢”。如果聖君和清官都指望不上,則希望有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就是“俠客夢”。
聖君,清官,俠客,是中國人的千年夢。
這三個夢,羅貫中都幫我們圓了。聖君就是劉備,清官就是諸葛亮,俠客或俠士就是關羽和張飛。三個夢三個代表,都在劉備集團,尊劉貶曹豈能不大得人心?
至於曆史的真相,則無人關注。
事實上,《三國演義》創造的文學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原本來自民間,之後又在民間廣泛流傳,變本加厲。兩股力量的齊心協力,使這段曆史與它的本來麵目漸行漸遠。
這並不奇怪。畢竟,治世是萬眾之向往,忠義乃核心之價值。作為農業民族,或者說,作為非商業民族,我們沒有契約精神,沒有法治觀念,沒有公民意識。結果,就隻有君臣父子、綱常倫理和江湖義氣。
忠義作為核心價值,也應運而生。
不可否認,這裏麵有著美好的願景和良善的動機:忠用來規範自己,義用來規範別人。我忠誠,你仗義,秩序便得以維持,關係便得以維係,天下便得以太平。
這是一個“桃園夢”。
然而忠義作為核心價值,卻又十分可疑。實際上,它的內部充滿矛盾和悖謬。比方說,清官要盡忠,俠客要仗義,聖君呢?忠也好,義也罷,用在他身上都不合適。
如此說來,皇帝豈非就該不忠不義?
為君不易,為臣也難。比如張遼要對曹操盡忠,便隻好對關羽不義,將關羽要走的意思如實匯報。關羽要對曹操行義,也隻好對劉備不忠。要知道,他殺袁紹的大將顏良時,劉備可正在袁紹那裏寄人籬下。
然而不殺顏良,就無法報答曹操的大恩大德,也就不能問心無愧地迴到劉備身邊,關羽豈非兩難?
好在關羽獲得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我們唯一無法弄清的是:為什麽關羽的依曹、反曹、降曹、別曹、放曹都是忠義,如果換成呂布就是不義?
可惜無人迴答,也沒人問。
弘揚忠義的《三國演義》則走了麥城:代表明君夢的劉備“長厚而似偽”;代表清官夢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代表俠客夢的關羽既投降了敵人,又放走了敵人。[5]
羅貫中先生想過這些嗎?
也許沒有。因為他表達的,是他們的時代意見。
時代不同了。老調子已經唱完,瞞和騙的藝術也可以收場了。我們需要建立的,是新的社會觀、道德觀、曆史觀和核心價值觀,非如此不能實現民族的偉大複興。
這是隻能通過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法製建設來完成的。《三國演義》可以謝幕,桃園結義可以夢醒。
現在,讓我們迴到曆史。
[1]三種形象的說法是朱維錚先生提出的。
[2]三種意見的說法是錢穆先生提出的。
[3]見《三國誌·關羽傳》。
[4]請參看胡適《〈三國誌演義〉序》。
[5]請參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