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也是一個“闖紅燈”的。


    闖紅燈是使命所在。事實上,正如堯舜禹隻不過“三個代表”,夏商周也不是“三個王朝”。堯舜禹與夏商周,分界線是國家的誕生。堯舜禹代表之前的部落聯盟,夏商周則代表之後的初級階段:夏是草創,商是探索,周是形成。進入西周後,國家就是國家,不再是部落。但即便是西周,也隻有城市國家,沒有領土國家,更談不上“中央集權,天下一統”。因此,夏商周都不是“朝代”,而是“時代”。


    時代總要終結,集權則是趨勢。春秋是準備,戰國是實驗,秦漢是完成。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是反複,唐宋元明清則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再後,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十月革命三聲炮響,這個時代也終結,中國又走到了今天。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夏商周也一樣。


    事實上,夏商周不但是三個階段和三個時代,也是三種文化和三種文明,創造它們的則是三個民族:夏族、商族和周族。當然,他們起先都不是民族,充其量是“部族”。這三個部族,應該大體上同時起源。司馬遷說,夏的始祖禹,商的始祖契(讀如謝),周的始祖棄,都是堯舜聯盟的“內閣成員”。這個說法,並非一點影子都沒有。張光直說,夏商周三代相繼又三國並存,則完全可能是事實。


    奇怪!並存的三家,怎麽會是三代?


    關鍵在於“誰代表中國”。


    什麽叫“中國”?古人所謂“中國”,首先不是政治概念,而是文化概念,意思是“世界文化中心”。這個中心的地理條件是要在中原,因為這是古人心目中的“天下之中”。建立在這個地方的城市,就叫“中國”。


    當然,所謂“中原”,有一個較大範圍;“中國”所在,也有彈性。比如夏啟都安邑,在山西;夏桀都洛陽,在河南;商湯都亳(讀如博),在山東;盤庚遷殷,又在河南。他們都是多次遷都的,所以商又叫“殷”或“殷商”。周的都城則有兩個,一個叫“宗周”(長安),在陝西;一個叫“成周”(洛陽),在河南。反正,夏商周的都城在哪裏,哪裏就是“天下之中”,就是“中國”,就是“華夏”。


    問題是,憑什麽歸他們說了算?


    因為綜合國力最強。


    文化從來就是“趨炎附勢”的。誰是江湖老大,大家就跟誰學。何況綜合國力最強的,往往文化水平也最高,至少當時是這樣。何況夏商周,也會有意識地推行,體麵的說法叫“以文明去教化”,簡稱“文化”,是動詞。為此,他們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先“武化”,再“文化”。劉向的《說苑·指武篇》講得很清楚,“文化不改,然後加誅”。也就是說,我好心好意用文明去教化你,你還死不改悔,那就看刀!


    文化,就是“和平演變”。


    和平演變的背後,則是武力的征服。所以,商周都要發動戰爭。但,隻征服,不消滅。商人的做法,是先驅逐,後同化;周人的做法,則是先安頓,再同化。總之,所謂“三代”,其實是夏商周先後取得了文化的主導權,在曆史舞台上唱主角。原因,則因為後來居上,這才輪流坐莊。


    顯然,所謂“中央之國”,其實就是個“t型台”。夏商周,都要粉墨登場走貓步,擔任中華文明的模特兒,給周邊的各個民族做榜樣。


    不同的,是風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國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國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