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也會有路的,但這兒沒有。


    遠遠看去,有幾行歪歪扭扭的腳印。


    順著腳印走吧?不行,被人踩過了的地方反而鬆得難走。隻能用自己的腳,去走一條新路。迴頭一看,為自己長長的腳印高興。不知這行腳印,能保存多久?


    擋眼是幾座巨大的沙山。隻能翻過它們,別無他途。上沙山實在是一項無比辛勞的苦役。剛剛踩實一腳,稍一用力,腳底就鬆鬆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厲害。才踩幾腳,已經氣喘,不禁惱怒。


    我在浙東山區長大,在幼童時已經能夠歡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蠻勁,還能飛奔峰巔。這兒可萬萬使不得蠻勁。軟軟的細沙,也不硌腳,也不讓你磕撞,隻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氣力。你越發瘋,它越溫柔,溫柔得可恨至極。無奈,隻能暫息雷霆之怒,把腳底放鬆,與它廝磨。


    要騰騰騰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這兒來。有的是棧道,有的是石階,千萬人走過了的,還會有千萬人走。隻是,那兒不給你留下腳印——屬於你自己的腳印。來了,那就認了吧,為沙漠行走者的公規,為這些美麗的腳印。


    心氣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頂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簡直像兒時追月。


    已經擔心今晚的棲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罷,爬!再不理會那高遠的目標了,何必自己驚嚇自己。它總在的,看也在,不看也在,那麽,看又何益?


    還是轉過頭來打量一下自己已經走過的路吧。我竟然走了那麽長,爬了那麽高!腳印已像一條長不可及的綢帶,平靜而飄逸地畫下了一條波動的曲線,曲線一端,緊係腳下。


    完全是大手筆,不禁欽佩起自己來了。


    不為那越來越高的山頂,隻為這已經畫下的曲線,爬。


    不管能抵達哪兒,隻為已耗下的生命,爬。


    無論怎麽說,我始終站在已走過的路的頂端——永久的頂端,不斷浮動的頂端,自我的頂端,未曾後退的頂端。


    沙山的頂端是次要的。爬,隻管爬。


    腳下突然平實,眼前突然空闊,怯怯地抬頭四顧——山頂還是被我爬到了。


    完全不必擔心棲宿,西天的夕陽還十分燦爛。


    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進行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淨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麵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風,把風脊、山坡塑成波蕩,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


    於是,滿眼皆是暢快,一天一地都被鋪排得大大方方、明明淨淨。色彩單純到了聖潔,氣韻委和到了崇高。


    為什麽曆代的僧人、信眾、藝術家要偏偏選中沙漠沙山來傾注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這兒,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頂端與山的頂端合在一起,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剛剛登上山脊時,已發現山腳下尚有異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鳥瞰一過,此時才敢仔細端詳。那分明是一灣清泉,橫臥山底。


    動用哪一個藻飾詞,都會是對它的褻瀆。隻覺它來得莽撞,來得怪異,安安靜靜地躲藏在本不該有它的地方,讓人的眼睛看了很久還不大能夠適應。再年輕的旅行者,也會像慈父心疼女兒一樣叫一聲:這是什麽地方,你怎麽也跑來了!是的,這無論如何不是它來的地方。要來,該來一道黃濁的激流,但它是這樣清澈和寧謐。或者,來一個大一點的湖泊,但它是這樣纖瘦和婉約。按它的品貌,該落腳在富春江畔,雁蕩山間,或是從虎跑到九溪的樹陰下。


    漫天的飛沙,難道從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颶風,難道從未把它吸幹?這裏可曾出沒過強盜的足跡,借它的甘泉賴以為生?這裏可曾蜂聚過匪幫的馬隊,在它身邊留下一片汙濁?


    我胡亂想著,隨即又愁雲滿麵。怎麽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巔,它委身山底。向著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時此刻,剛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


    向往峰巔,向往高度,結果峰巔隻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隻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與惶恐。


    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穀。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隻構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譏謔,於是亟亟地來試探下削的陡坡。


    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峰發現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看來,注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總要出點事了,且把脖子縮緊,歪扭著臉上肌肉把腳伸下去。一腳,再一腳,整個骨豁都已準備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


    然而,奇了,什麽也沒有發生。才兩腳,已出溜下去好幾米,又站得十分穩當。不前摔,也不後仰,一時變作了高加索山頭上的普羅米修斯。


    再稍用力,如入慢鏡頭,跨步若舞蹈,隻十來下,就到了山底。


    實在驚呆了:那麽艱難地爬了幾個時辰,下來隻是幾步!想想剛才伸腳時的悲壯決心,啞然失笑。康德說,滑稽是預期與後果的嚴重失衡,正恰是這種情景。


    來不及多想康德了,亟亟向泉水奔去。


    一灣不算太小,長可三四百步,中間最寬處相當一條中等河道。水麵之下,漂動著叢叢水草,使水色綠得更濃。竟有三隻玄身水鴨,輕浮其上,帶出兩翼長長的波紋。真不知它們如何飛越萬裏關山,找到這兒。水邊有樹,不少已虯根曲繞,該有數百歲高齡。


    總之,一切清泉靜池所應該有的,這兒都有了。至此,這灣泉水在我眼中又變成了獨行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張羅出了一個可人的世界。


    樹後有一陋屋,正遲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懸項佛珠,滿臉皺紋布得細密而寧靜。


    她告訴我,這兒本來有寺,毀於二十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來源,訥訥地問,她指了指屋後一路,淡淡說:會有人送來。


    我想問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為何孤身一人長守此地?什麽年歲初來這裏?終是覺得對於佛家,這種追問過於鈍拙,掩口作罷。目光又轉向這脈靜池,答案應該都在這裏。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於世無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後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曆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唯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曆史才有風韻。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當她在陋室裏聽夠了一整夜驚心動魄的風沙唿嘯時,明晨,即可借明淨的水色把耳根洗淨。當她看夠了泉水的湛綠時,抬頭,即可望望燦爛的沙壁。


    山,名為鳴沙山;泉,名為月牙泉。皆在敦煌縣境內。


    點評一:


    每個人都會有的爬山心得,被作者描摹得細致入微。對泉水的擬人化描寫,透露出作者胸中迷人的丘壑。小夜曲般的獨奏,呈現的卻是“尋找”與“隱匿”的主題。對自然造化的禮讚,因為作者的虔誠,使本來略顯做作的感悟也可令人接受。(老愚)


    點評二:


    本文看上去就像一首散文詩。作者對上、下鳴沙山有著飽含質感的描述。然後對隱於鳴沙山的月牙泉進行抽象的精神分析,並一步推衍至人生、世界、曆史的開闊語境,對此,好之者自然會看出深度、大氣之類,惡之者則以為勉為其難。倒是“獨行俠”用詞精準,尤其是那個從泉邊陋屋閃出的老尼,讓人眼睛陡然一亮。(馬策)


    點評三:


    本文寫景述理。第一部分寫關於沙中的腳印的思考,表達的意象是人應走自己的路,開自己的道。第二部分寫爬山的感悟,那些關於“頂端”的議論多少有點禪悟禪意。第三部分寫遊月牙泉,讚月牙泉,悟遊泉之路——不上高峰發現不了月牙泉,上了高峰又難以親近它。第四部分是作者概括和聯想部分,是對全文的升華和揭旨。(廖國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摩挲大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秋雨並收藏摩挲大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