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經濟


    見完虞和德的第二天,劉繼業又與張謇和孫多森商定了三聯集團拋售股票後所獲得大筆資金的用途。除去紅利等,最終敲定用於並購產業的資金在三百萬左右。


    其實早在橡皮股票剛開始被炒作起來的時候,劉繼業就已經想到了以上海金融大蕭條為契機,設立銀監會和證監會,由自己參與製定上海金融界的規矩、並以此來逐漸整合中國的資金動向。


    想要達成這個目的,除了大蕭條造成大批錢莊破產之外,劉繼業也必須要將許多有身份有家產的重要角色拉過來,讓他們參與決策中,以此獲得支持。


    虞和德、張謇、孫多森都是盟友。隻要劉繼業自己處事恰到好處,注意方寸,若是時機正確了確實是有相當可能成功。


    一旦整合了上海的金融係統後,除了三聯集團為代表的江南財閥被劉繼業所控製外,就算是傳統的寧波商幫、徽商團體等根基深厚的商界團體也將被影響。隻有控製了上海的金融,劉繼業才能真正影響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和發展,將資本引導向對國家、對工業化最有益處的地方。


    雖然看起來似乎有些不通人情,但為了使劉繼業的目的能夠實現,他就隻能坐視上海的橡皮股票市場崩盤。


    隻有讓大家認清到無序無秩的股市會帶來的危害、銀行錢莊不顧風險的投機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再加上以大量現金救市以及三聯銀行以雄厚資本大肆並購各處錢莊和票號為前提,才能夠集合各大商家坐下來好好討論設定銀監會和證監會的事項。


    具體銀監會和證監會的職能劉繼業倒不是太在意;無非是控製銀行投資風險、設立最低限度的發行保證金等內容。關鍵還是這兩個組織必須是以三聯銀行為主導,逐步將上海的零散商家整合成以幾個銀行為核心的現代性質財閥,並從一開始就對它們施加影響力、使財閥最終成為為國家主義服務的工具而非反過來。


    三天後,劉繼業與堂哥劉繼嗣一起吃飯,席間兄弟兩人將近年劉氏產業的情況好好聊了一遍。


    自從長房劉壽昌接任家主,獲得了劉家的掌控權後,隨著劉繼業的事業與官位越升越高、以及與二房愈發密切的合作,最終使得二房在三房發難的時候站在了長房這一邊。


    此後的兩年間,當長房新增產業已過千萬時,二房相比之下雖然也有所發展,卻已漸漸跟不上長房的步伐了。尤其是三聯集團出現後,二房已從一開始的生意夥伴、盟友,逐漸變成了長房的附庸地位。


    劉繼業不會讀心術,無法確知劉繼嗣對這一現象的內心看法。他隻是知道二房根本不可能分出單幹,隻能緊緊綁在長房的戰車之上,別無選擇。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劉繼嗣是個明白人,因此在上海處理業務時從未出現什麽紕漏,默默地接受了成為自己堂弟‘代理人’性質身份的事實;雙方都保持著默契。


    就以當初二房隨著長房幾乎是投入了全部資產的順豐麵粉廠而言,在長房此後持續大量注資的其建立,如今其所占股份已達到79%,而原本第二大股東的二房則被稀薄地隻剩下11%。此外,二房的許多產業都因劉繼業的緣故而與三聯集團有了合作關係,在獲得不少利潤的同時也被綁上了三聯集團這個大財閥之中。


    自然,劉繼業也不會在自家堂兄麵前擺什麽架子;在處理長房與二房之間分紅等事項的時候也會秉公執行,大家都各自做好份內事情。況且托了劉繼業的富,劉繼嗣也買進了大量的橡皮股票;在與劉繼業同一時間拋售後,也獲利百萬。


    “煤炭與鋼鐵是三聯集團的範圍,像我這樣的小戶,也就搞搞洋火柴之類的小東西了。”


    劉繼嗣前一陣子將從橡皮股票處賺來的錢投資下去,在蘇州、鎮江各地分別興辦了一座火柴廠、一座油墨廠以及一座造紙廠,主要營業範圍依舊是輕工業。


    “火柴非常便捷,必然是大有前途……文遠你可以考慮過些時日從三聯銀行處貸款興辦一座煤油燈廠,我覺得這兩個產品在我國必然會發展迅猛。”


    劉繼嗣聽後點了點頭,非常西式地拿起飯後服務員送上的咖啡,輕抿一口笑道:“我也有這個打算,就是最近資金緊缺啊!”


    “缺資金了,可以找三聯銀行貸款嘛。”


    聽了劉繼業的話,劉繼嗣點了點頭,道:“確實可以考慮一下。這樣吧,等上海風波過去後,我就準備起來。”


    在籌劃整合上海的金融界方麵,劉繼業並沒有瞞著算是極親密的商業夥伴同時也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劉繼嗣,反而聽取了對方不少的建議。


    不過劉繼業暫時不願討論這個,因此轉移話題問道:“蘇北怎麽樣?”


    曾經是劉家的支柱產業;順豐麵粉有限公司,如今已是除開上海之外全國第一大麵粉公司;旗下在江寧有三座工廠、鎮江一座、揚州一座、杭州一座共六座工廠,年產麵粉達六十八萬袋、共磨製二萬八千頓麵粉。


    年產量如此之大,麵粉公司年利潤也在一百三十萬銀元、並且在蘇北大量購置地產,種植小麥,一如南通張謇一般打算自給自足了。


    如此下來投入的資金自然巨大。前一陣子劉繼嗣便專程去了蘇北,在當地忙碌了小半年的時間來購置土地、或是與當地的幾個大地主簽訂販售小麥的合同。


    劉繼嗣聽到劉繼業的問題,眉頭皺了起來,抱怨似地身子朝後靠了靠:“真是不行!我小時還曾去過淮河兩岸,那時印象還算不錯,沒曾想到現如今居然破敗成這樣的程度了!水災、停漕,蘇北現在完全垮了、有錢的沒錢的都來了上海,唉……”


    “不過若不是這些天災*造成地價下跌,我們收購那麽多土地起碼還要多花一百萬銀元出來。”


    “文鹿你怕是不知道,這鄉下人如今的生活可是慘啊……”


    由於劉繼嗣去蘇北是收購土地的,因此也下到鄉裏,算是接觸了一點底層農村的生活,看得他觸目驚心的,向劉繼業好好說了說農村有多麽不容易。


    “三家合用一把菜刀,兄弟倆合穿一條褲子……唉,大前年蘇北水災剛過去沒多久,去年年底又遇上了幹旱。”


    劉繼嗣所說的,劉繼業在其幾個月前去淮安府拜訪段祺瑞時就有所目睹。再次從堂兄的口中聽到農村困苦的生活時,劉繼業心中去農村做調查、準備土地改革策略的心思愈發濃重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時代190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刀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刀法並收藏大時代190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