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背景】:立教是最高規格,當世僅有儒釋道三個流派,有資格言“教”。接下去是“開宗立派”,以“宗”字作為後綴的宗門,資格品第要高於幫“派”。最頂尖的宗門,往往都會有自己的“下宗”,然後下宗又會有各自的“附庸”幫派。
上宗-下宗-附庸幫派,是“正氣天下”的主要結構,在此之外,獨立的宗派,往往呈現出兩極化,或者極為強大,憑借一己之力就能夠與那些“上宗”抗衡,或者極為弱小,記名在某些大的聯盟體係當中,寄人籬下,苟延殘喘,淪為被層層剝削的底層存在。
其中聖人後裔、衍聖府每一代家主,按例都會成為儒教的教主。但是教主位置隻是虛設,曆代衍聖公甚至從未踏足過【橫渠學宮】一步,也從不插手儒教具體教務。所以儒教的第一副教主(半數出自橫渠學宮),才是真正的“天下斯文宗主”,除了教主和第一副教主外,還有兩位副教主,一位與教主一樣,隻是個榮譽頭銜,往往是學問極大、口碑極好的當世大儒當選,另外一位則負責輔佐第一副教主,他主要是與立儒教為國教的王朝打交道。但是曆史上,也曾出現過兩位副教主貌合心離的情況。
相比“縫縫補補”的道教體係,儒教傳承更為單一、有序和穩固。
【道教具體傳承】
道教:神仙方術、道家學說、鬼神祭祀,占卜、讖緯、符籙、禁咒、巫術。故而聖人雲:“道家之術,雜而多端。”
道教修煉之法:服食,導引、行氣、辟穀、存神、誦經等,最主要是【煉丹】。
道教丹法分外丹和內丹,外丹是在爐鼎中燒煉,服食金丹,即可成仙。外丹往往有毒,若是修士服用,可以延年益壽,但是沒有踏入修行門檻的凡人食用,不僅不能延壽成仙,反而經常中毒致死。所以外丹術在俗世君王那裏的碰壁,給相對安穩的內丹,在修士之外的世俗王朝版圖上,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發展機會。後世被尊奉為“國師”的道教真人,多是內丹派。內丹以人體為爐鼎,以精、氣、神為“大藥”,以神運煉精氣,結而成丹。主張【性命雙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複歸於道。
道教經典:【首經】,【主經】,兼修經文(【輔經】)。【真經】(被王朝尊奉和大肆推廣、帝王下旨欽定的道教經典)。【偽經】托名著作,其中大部分都有其可取之處。
相傳道教祖師留下五千文後,便杳無音信。道教一直堅持是道教祖師為世人留下了證道長生的線索,是他將那道生死門的鎖給打開了,隻需要世人自己推門而入。
道祖的三名嫡傳弟子,依據這部不過五千字的修道經典,各自闡述精義,以此演化出三個流派:上清派,靈寶派,道德派。
?
【一,道教發展前期】
【上清派】:
道祖二弟子所創,被後世尊為【上清教主】,是道教三派中、緊隨靈寶派之後立教的流派。尊奉《上清洞玄真經》(又名《三十六章經》)為首經、《上清黃庭經》為主經,前者是道教第一奇書,宣稱“若得《大洞真經》三十六章者,無需金丹之道,讀之萬遍,即可成仙。”(此宗旨有些類似後世禪宗的明心見性、立地成佛。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在傳道初期,此經文極其受到歡迎,對妖族修行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被譽為“方便法門、登天捷徑”。同時也奠定了後世練氣士如何開竅的堅定基礎。)
經過中前期的鼎盛發展之後,上清派逐漸衰落,僅存【】一宗得以傳承道統香火,在錯過兩次崛起的機會後,最終隻能退居一方。
陸清虛是上清派在“青黃不接”時期、挺身而出的一位神仙人物,以《黃庭經》為修行根本,道法通玄,無敵於世,此人力挽狂瀾,才使得上清道統得以繼續。而陸清虛的道侶魏夫人(真名不詳),親自編撰《上清寶誥》,在當時名聲不顯,卻被後世極為推崇,視為符籙派的主經之一,幾乎所有符籙派都要研習此經。後世一位符籙大派的初代祖師,便自稱扶乩得到魏夫人率領眾真人降授《寶誥》,這才仙法大成。
《大洞真經》在多次戰火中沒能完善保存,不斷遺失、缺漏,後世不斷有“偽經”出現,許多道教人物開始私自添加內容、注疏解釋等等,如今較為正統的《洞玄真經》僅存三部。
附:上清派雖然主支隻存一宗,但是以《洞玄真經》和《上清寶誥》衍生出來的另一個“道教重鎮”——符籙派,與丹鼎派共同成為中後期道教的兩大支柱之一。(符籙派有“六山符籙”之說,即存在六個主要支派,“執掌兩山符籙”或是“主掌三山符籙”,便是後世道教被敕封“國師”後才有的尊榮待遇。曆史上唯有一位道士,有過“主掌五山符籙”的記錄,但也“名不副實”,並不為後世道教正統認可。)
主要教義:“請天地神祇靈氣,以合己身。其訣:謹請太微小童幹景精,字會元,子常守兆舌本之下,死氣之門,口吐赤雲,繞兆一身,化生血液,上凝泥丸,泥丸堅明,百神方位。”
“書符:第一章書太微小童消魔玉符。其訣:當書符時用黃繒,書成佩身,存唿小童內諱名,字鎮我,舌本之下,固液凝神,斷塞死源,乃叩齒九通,次再咽液三過。
——(此處就是符籙派的根腳之一。)
典故:根據終止山純陽宗記載,“時高祖得魏夫人以眾真親筆真跡,其經缺文十二頁,令禮部侍郎何蔚持賁璽書信幣、詣終止山純陽觀,請清風祖師補書。高祖曾對何蔚言:朕不敢讓尋常官吏叨擾先生,委卿專往,必冀神仙手筆,今古相續耳。”“何蔚至終南山,仙鶴飛旋,龍虎長嘯。清風祖師寫經之時,神人降世護衛,皆精誠所致。”
【靈寶派】:
奉《洞玄靈寶經》作為本派首經。此派初代祖師為道祖大弟子,奉靈寶天尊為太上教主。
宗門擁有一座【元始洞天】外,還占據“七寶林”這塊玄妙福地。【靈寶天尊】當時試圖自立為教,取名為【太上教】,引來其餘兩派的攻訐,成為三派徹底分裂、轉入衝突的導火索。靈寶天尊是道祖“開山弟子”,“聞道最久,故而得道最多”,所以靈寶派早期勢力最大,其餘兩派隻能聯手抗衡。在斬魔台一役中,靈寶派大傷元氣,從此開始蟄伏。
靈寶派的“中興之祖”李鬱,撰寫《天真合道集》,被譽為丹經之祖,且主張外儒內道、積極入世,《天真集》分內外篇,外篇講述外煉金丹,內篇闡述內煉之法,廣為流傳,是丹鼎派的立身之本,所以李鬱是後世公認丹鼎派祖師爺。
李鬱使得原本式微的靈寶派重新崛起,並且迅速融入世俗王朝,成功占據一席之地,也成為後世佛道之爭的主要力量,靈寶派著名道士柳圓宗撰寫的《道祖化胡文》,就是佛道相互傾軋的產物。
一些主要教義:“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悲恐驚憎,如是等故,皆相伴左右,如影隨形,掙之不脫,惱之更惱,苦也。其根乃七情所定,六欲所生,噫!若非洞破迷障,何獲清靜清涼清自在。狂躁魔窟火燒天也。”
“真本現,妙門開,縱橫天地耶有阻,肖遙九天任我遊。神通?小術也。挾道真者,勿以小術而宣揚,有辱【太上正教】。”
“清靜六根,斷諸邪障。道清神明,六門自開,六賊自除,六根乃靜。迴照寂然,諸魔邪孽,由此而消,六天妖魅,由是而滅。寂然不動,【與道合真】,歸府清虛,享【清微大道】也哉。”
“【我即元始,元始即我】。布度運化之時,即顯玄妙。三界之眾,一切仙凡聖賢神鬼等眾,均不出乎無極運化,不出乎金鬥混元。但得一氣之功,升玄入妙,見證道真。聖意假立文言,故名曰經。無私濟度,三界共用,【無量功德】。”
“通玄靈妙,以靜篤而入妙門也。道淵謂:文烹也。破邪金剛,勇猛清進,諸天邪魔自退,內景自清。道淵謂:武煉也。”——此處是靈寶派認為他們同時是世間練氣、武道開山鼻祖的根據之一。
“靈道訣雲:蓮發於天心,體現於蓮台。道真存於胸膺,乾坤隻在掌內。”——靈寶派的三大鎮派功法,有兩處來源於此,一個是防禦極強的【天心蓮台】,一個是攻擊力無窮的【掌握乾坤】。
【道德派】:道祖三弟子所創,並無立教野心,始終為【道德宗】。一直奉行兼容並蓄。在早期,聲勢不如上清、靈寶兩派,但是後來者居上,道德派在中後期發力,道德派的“正宗”、“祖宗”——【道德宗】不但占據了青溟天下的那座【玄都祖庭】,道德宗之下的兩座“上宗”,【玉清宗】和【大道宗】在正氣天下的版圖上也地位顯赫,皆以宗師、天師作為尊榮稱號,下宗有【寶誥宗】【真龍宗】等數個。道德派並沒有自己的首經,主經則有《太平經》《悟真篇》等,此派高材輩出真人雲集。在後世被尊奉為“國師”、被帝王追封為“真君”的道士,數量之多,在三派中可謂一騎絕塵。編著了《三洞玉錄》《真靈神仙譜品》在內一係列膾炙人口的道教“根本”經典,都是修行的重要依據。
附:《三洞玉錄》製定了道教史上最完整的“清規戒律”、“齋戒儀範”。《真靈神仙譜品》則向世人一定程度上“證明”、或者說“泄露”了天庭諸神的存在,這也直接導致了【神道體係】的衍生發展。
道德派有“東宗四祖”、“西宗五祖”、“十八宗師”和“三十六代天師”等說法。
道德派支派眾多、枝葉茂盛,大體上可以分為東西兩派,“西方真仙道”和“東方天師道”,前者存在意義,主要是為了對抗佛教勢力的向東滲透,後者則主要是龍虎山趙家“一家一戶之興衰”。
【二,道教發展中期】:
在三派鼎立的形勢結束後,迎來了道教史上群雄割據的複雜格局,在此千年期間,數百個道教大小流派驟然興起驟然衰亡,不過絕大多數都是曇花一現,“真人、國師多如牛毛”就是這個時期的獨有景象。
道德派因為率先提出三教合一,加上湧現了一大批天賦出眾、才情驚豔的陸地神仙,地位和勢力大漲,逐漸超過了原本底蘊更加雄厚的上清派和靈寶派。
除了道德派開始領銜天下道教之外,在世俗王朝有意無意或者被迫支持下,出現了十數座大名鼎鼎的“道法重鎮”,道法傳承不如三派那麽“本正源清”,但是更加融入世俗,具備旺盛的生命力。
這其中,就有了後世“六山符籙”(或者說符籙六宗)雛形的六座福地道門,除了隸屬於道德派的龍虎山之外,其餘五山都是在此期間誕生,出現了各山初代的“開山鼻祖”,比如宣朝山祖師王玄淼創立的【神霄宗】,吳筠真創立的【靈符宗】等。
(附:三派紛爭,無暇他顧,於是給了外來之教、佛教對浩然天下的滲透機會,加上三派爭鬥的餘波,波及俗世王朝,列國混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道教追求個人成仙的宗教根祗】,已經無法完全替世俗君王解釋世間的災難苦痛,於是佛教理念“趁虛而入”,很快得到迅猛發展,如星火燎原。)
(附2:“六山符籙”即“符籙六宗”,分正副各三宗。三正宗為分別秉持純正的“上清籙”“靈寶籙”“正氣籙”,副三宗則相對來源駁雜、多有兼修。)
【符籙派】開始出現頂替三清派統治天下信徒的苗頭,隻是此時靈寶派和上清派兩敗俱傷,一蹶不振,而“道德派正宗”忙於在玄都祖庭站穩腳跟,在抵抗化外天魔的同時,還需要開始壓製佛門勢力,所以實在無暇大舉整頓內部,這在後世符籙諸派的大真人眼中,習慣笑稱為“是祖師爺打了個瞌睡,才有了我們這隻新飯碗”。
在這個時候,出現了道教曆史上絕對繞不過去的一位傳奇道士,宋茅廬,此人天賦之高,驚世駭俗,傳言是千年一遇的“三教至寶身”。宋茅廬當時沒有加入任何一個大的道教流派,師從於一位龍首山的普通道士,後者死後,直到宋茅廬在世俗王朝飛黃騰達,才被象征性追贈為“無為普化真人”。精通儒家典籍的宋茅廬在成為真武王朝的國師後,自立門戶,創立了明道宗,宗旨為“儒道不分家”“佛道殊途同歸”,比前輩真人更前進一步的是,宋茅廬真正意義上開始踐行三教合一理論,成為曆史上最具有權柄的道士,“手掌四山法籙”。但是當時天下最大的真武王朝,那一代雄才偉略的皇帝,正值青壯卻莫名其妙暴斃,加上宋茅廬閉關失敗,不知所蹤,原本蒸蒸日上的明道宗就此分崩離析。最深遠的一個影響就是,原本儒道聯手對抗佛家的局麵,也隨之分解崩潰,史書上稱為“釋教大昌,佛法東傳,勢如破竹!”
真武王朝皇帝當時召見憑借“三才法籙”和“神霄天雷”而名聲鵲起的宋茅廬,被賜號“玄教宗師”,授予“道教都提點”,佩金印,與宗藩親王品秩相同。宋茅廬統領真武王朝道教事務的同時,真武皇帝憑借鼎盛國勢、強迫其餘三大王朝認可宋茅廬的“國師”以及“道教都提點”身份,名正言順成為前無古人的“四山宗師”。
當時宋茅廬身邊有四位弟子跟隨,其中大弟子葛修真投身行伍,精通外丹,家族逐漸強大,最終成為真武十柱之一,如今也是天下首屈一指的豪閥。宋茅廬最中意的閉關弟子陳觀亭,唯一一位“留待闕下”的道士,以“玄教嗣師”(佩銀印、位比公卿)的二把手身份,輔佐恩師宋茅廬,並且坐鎮京城。但是在一定意義上,正是此人最後葬送了“道術獨尊”的機會,真武皇帝和宋茅廬一死一失蹤後,陳觀亭不但沒有幫助明道宗穩住局麵,反而任由儒家聯手登基繼位的年輕真武天子,與佛教一起蠶食道教勢力。至於“道法幾近宋仙人”的陳觀亭,為何在關鍵時刻選擇不作為,一直眾說紛紜,始終是如何曆史鉤沉都無法解釋的謎題。
其餘兩位弟子,各自創立流派,也都一閃而逝,傳承不可考據。
(附:明道宗的道統,三傳至大宗師寧終南之後,徹底解體,歸入道德派。)
【三,道教當下發展概況】
道德派領銜,與儒釋兩教對峙。
道德宗坐鎮另一座天下的玄都祖庭,極少露麵。
兩大上宗【玉清宗】【大道宗】分別位於中土的甘露王朝,和海外三洲之一的寶瓶洲。下宗各有兩個,【寶誥宗】,【真龍宗】,【青華宗】,【玉霄宗】。
【青華宗】:
創始於道士齊求真,曾為大麟王朝皇帝召見,賜號“洞微高士”,後又進封為“讚化先生”,經常主持朝廷的醮祭之事,以“通真達靈”名震京師。
根據青華宗記載,齊求真之後,經王宏真、馬德真、宋存真、張洞真、孔敬真、盧至真、薛頤真而傳給林靈真。林靈真開東華之教,成為一代真師,以濟生度死為己任,常建普度大會。被授為“靈寶通玄弘教法師教門高士”,主持山海觀道務,門徒百餘人。東華派的齋醮吸取內丹法,以內丹為用符籙之根本。是中土東南沿海一帶,勢力最大的宗門之一。
【神霄宗】
淵源極淺,不屬於道教三派,而是一個新興的鼎盛符籙派。兩百年前,後唐道士劉真君,托稱得到南極長生大帝傳授的仙家雷法,被後唐皇帝召見,很快拜為“太素真人”,又很快升為“凝神殿真君”。麾下徒弟三十餘人,一律被封為“金門羽客”和“凝神殿真人”。該派稱其符法出自《道藏》所載的“神霄真王”,為【萬雷總司】。該派在後唐發展迅猛,如雨後春筍,後唐皇帝下旨天下諸州都要建立神霄玉清長壽宮、以祀神霄大帝。神霄派符法由此傳承不絕,衍生出許多支派。
其內丹法源於南宗一派,強調內煉外用都須以“本性元神”為主,內煉為本,符籙為用。神霄道士堅持“人身小天地、宇宙大天地”,認為雷法中所召攝的雷神將吏,實際上是自身的精氣神以及五髒之氣。之後受到道德派和儒家的影響,漸漸重視道德實踐,守持戒法,忠孝為先。
之外道門還有諸多流派,勃勃發展。
有的道派不尚符籙丹鼎,也不“侈談”神仙,而以清心寡欲、“煉氣全神”、識心見性為主。道徒皆出家守戒,住廟清修。有的視符籙齋醮。甚至有的公然揚言要“清正道統,除去三派偽法”,有的專門研究屍解之術,等等。從道教典籍寶誥中,演化出來的“遊仙詩”、“步虛詞”、“青詞”等,幾乎泛濫成災。
上宗-下宗-附庸幫派,是“正氣天下”的主要結構,在此之外,獨立的宗派,往往呈現出兩極化,或者極為強大,憑借一己之力就能夠與那些“上宗”抗衡,或者極為弱小,記名在某些大的聯盟體係當中,寄人籬下,苟延殘喘,淪為被層層剝削的底層存在。
其中聖人後裔、衍聖府每一代家主,按例都會成為儒教的教主。但是教主位置隻是虛設,曆代衍聖公甚至從未踏足過【橫渠學宮】一步,也從不插手儒教具體教務。所以儒教的第一副教主(半數出自橫渠學宮),才是真正的“天下斯文宗主”,除了教主和第一副教主外,還有兩位副教主,一位與教主一樣,隻是個榮譽頭銜,往往是學問極大、口碑極好的當世大儒當選,另外一位則負責輔佐第一副教主,他主要是與立儒教為國教的王朝打交道。但是曆史上,也曾出現過兩位副教主貌合心離的情況。
相比“縫縫補補”的道教體係,儒教傳承更為單一、有序和穩固。
【道教具體傳承】
道教:神仙方術、道家學說、鬼神祭祀,占卜、讖緯、符籙、禁咒、巫術。故而聖人雲:“道家之術,雜而多端。”
道教修煉之法:服食,導引、行氣、辟穀、存神、誦經等,最主要是【煉丹】。
道教丹法分外丹和內丹,外丹是在爐鼎中燒煉,服食金丹,即可成仙。外丹往往有毒,若是修士服用,可以延年益壽,但是沒有踏入修行門檻的凡人食用,不僅不能延壽成仙,反而經常中毒致死。所以外丹術在俗世君王那裏的碰壁,給相對安穩的內丹,在修士之外的世俗王朝版圖上,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發展機會。後世被尊奉為“國師”的道教真人,多是內丹派。內丹以人體為爐鼎,以精、氣、神為“大藥”,以神運煉精氣,結而成丹。主張【性命雙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複歸於道。
道教經典:【首經】,【主經】,兼修經文(【輔經】)。【真經】(被王朝尊奉和大肆推廣、帝王下旨欽定的道教經典)。【偽經】托名著作,其中大部分都有其可取之處。
相傳道教祖師留下五千文後,便杳無音信。道教一直堅持是道教祖師為世人留下了證道長生的線索,是他將那道生死門的鎖給打開了,隻需要世人自己推門而入。
道祖的三名嫡傳弟子,依據這部不過五千字的修道經典,各自闡述精義,以此演化出三個流派:上清派,靈寶派,道德派。
?
【一,道教發展前期】
【上清派】:
道祖二弟子所創,被後世尊為【上清教主】,是道教三派中、緊隨靈寶派之後立教的流派。尊奉《上清洞玄真經》(又名《三十六章經》)為首經、《上清黃庭經》為主經,前者是道教第一奇書,宣稱“若得《大洞真經》三十六章者,無需金丹之道,讀之萬遍,即可成仙。”(此宗旨有些類似後世禪宗的明心見性、立地成佛。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在傳道初期,此經文極其受到歡迎,對妖族修行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被譽為“方便法門、登天捷徑”。同時也奠定了後世練氣士如何開竅的堅定基礎。)
經過中前期的鼎盛發展之後,上清派逐漸衰落,僅存【】一宗得以傳承道統香火,在錯過兩次崛起的機會後,最終隻能退居一方。
陸清虛是上清派在“青黃不接”時期、挺身而出的一位神仙人物,以《黃庭經》為修行根本,道法通玄,無敵於世,此人力挽狂瀾,才使得上清道統得以繼續。而陸清虛的道侶魏夫人(真名不詳),親自編撰《上清寶誥》,在當時名聲不顯,卻被後世極為推崇,視為符籙派的主經之一,幾乎所有符籙派都要研習此經。後世一位符籙大派的初代祖師,便自稱扶乩得到魏夫人率領眾真人降授《寶誥》,這才仙法大成。
《大洞真經》在多次戰火中沒能完善保存,不斷遺失、缺漏,後世不斷有“偽經”出現,許多道教人物開始私自添加內容、注疏解釋等等,如今較為正統的《洞玄真經》僅存三部。
附:上清派雖然主支隻存一宗,但是以《洞玄真經》和《上清寶誥》衍生出來的另一個“道教重鎮”——符籙派,與丹鼎派共同成為中後期道教的兩大支柱之一。(符籙派有“六山符籙”之說,即存在六個主要支派,“執掌兩山符籙”或是“主掌三山符籙”,便是後世道教被敕封“國師”後才有的尊榮待遇。曆史上唯有一位道士,有過“主掌五山符籙”的記錄,但也“名不副實”,並不為後世道教正統認可。)
主要教義:“請天地神祇靈氣,以合己身。其訣:謹請太微小童幹景精,字會元,子常守兆舌本之下,死氣之門,口吐赤雲,繞兆一身,化生血液,上凝泥丸,泥丸堅明,百神方位。”
“書符:第一章書太微小童消魔玉符。其訣:當書符時用黃繒,書成佩身,存唿小童內諱名,字鎮我,舌本之下,固液凝神,斷塞死源,乃叩齒九通,次再咽液三過。
——(此處就是符籙派的根腳之一。)
典故:根據終止山純陽宗記載,“時高祖得魏夫人以眾真親筆真跡,其經缺文十二頁,令禮部侍郎何蔚持賁璽書信幣、詣終止山純陽觀,請清風祖師補書。高祖曾對何蔚言:朕不敢讓尋常官吏叨擾先生,委卿專往,必冀神仙手筆,今古相續耳。”“何蔚至終南山,仙鶴飛旋,龍虎長嘯。清風祖師寫經之時,神人降世護衛,皆精誠所致。”
【靈寶派】:
奉《洞玄靈寶經》作為本派首經。此派初代祖師為道祖大弟子,奉靈寶天尊為太上教主。
宗門擁有一座【元始洞天】外,還占據“七寶林”這塊玄妙福地。【靈寶天尊】當時試圖自立為教,取名為【太上教】,引來其餘兩派的攻訐,成為三派徹底分裂、轉入衝突的導火索。靈寶天尊是道祖“開山弟子”,“聞道最久,故而得道最多”,所以靈寶派早期勢力最大,其餘兩派隻能聯手抗衡。在斬魔台一役中,靈寶派大傷元氣,從此開始蟄伏。
靈寶派的“中興之祖”李鬱,撰寫《天真合道集》,被譽為丹經之祖,且主張外儒內道、積極入世,《天真集》分內外篇,外篇講述外煉金丹,內篇闡述內煉之法,廣為流傳,是丹鼎派的立身之本,所以李鬱是後世公認丹鼎派祖師爺。
李鬱使得原本式微的靈寶派重新崛起,並且迅速融入世俗王朝,成功占據一席之地,也成為後世佛道之爭的主要力量,靈寶派著名道士柳圓宗撰寫的《道祖化胡文》,就是佛道相互傾軋的產物。
一些主要教義:“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悲恐驚憎,如是等故,皆相伴左右,如影隨形,掙之不脫,惱之更惱,苦也。其根乃七情所定,六欲所生,噫!若非洞破迷障,何獲清靜清涼清自在。狂躁魔窟火燒天也。”
“真本現,妙門開,縱橫天地耶有阻,肖遙九天任我遊。神通?小術也。挾道真者,勿以小術而宣揚,有辱【太上正教】。”
“清靜六根,斷諸邪障。道清神明,六門自開,六賊自除,六根乃靜。迴照寂然,諸魔邪孽,由此而消,六天妖魅,由是而滅。寂然不動,【與道合真】,歸府清虛,享【清微大道】也哉。”
“【我即元始,元始即我】。布度運化之時,即顯玄妙。三界之眾,一切仙凡聖賢神鬼等眾,均不出乎無極運化,不出乎金鬥混元。但得一氣之功,升玄入妙,見證道真。聖意假立文言,故名曰經。無私濟度,三界共用,【無量功德】。”
“通玄靈妙,以靜篤而入妙門也。道淵謂:文烹也。破邪金剛,勇猛清進,諸天邪魔自退,內景自清。道淵謂:武煉也。”——此處是靈寶派認為他們同時是世間練氣、武道開山鼻祖的根據之一。
“靈道訣雲:蓮發於天心,體現於蓮台。道真存於胸膺,乾坤隻在掌內。”——靈寶派的三大鎮派功法,有兩處來源於此,一個是防禦極強的【天心蓮台】,一個是攻擊力無窮的【掌握乾坤】。
【道德派】:道祖三弟子所創,並無立教野心,始終為【道德宗】。一直奉行兼容並蓄。在早期,聲勢不如上清、靈寶兩派,但是後來者居上,道德派在中後期發力,道德派的“正宗”、“祖宗”——【道德宗】不但占據了青溟天下的那座【玄都祖庭】,道德宗之下的兩座“上宗”,【玉清宗】和【大道宗】在正氣天下的版圖上也地位顯赫,皆以宗師、天師作為尊榮稱號,下宗有【寶誥宗】【真龍宗】等數個。道德派並沒有自己的首經,主經則有《太平經》《悟真篇》等,此派高材輩出真人雲集。在後世被尊奉為“國師”、被帝王追封為“真君”的道士,數量之多,在三派中可謂一騎絕塵。編著了《三洞玉錄》《真靈神仙譜品》在內一係列膾炙人口的道教“根本”經典,都是修行的重要依據。
附:《三洞玉錄》製定了道教史上最完整的“清規戒律”、“齋戒儀範”。《真靈神仙譜品》則向世人一定程度上“證明”、或者說“泄露”了天庭諸神的存在,這也直接導致了【神道體係】的衍生發展。
道德派有“東宗四祖”、“西宗五祖”、“十八宗師”和“三十六代天師”等說法。
道德派支派眾多、枝葉茂盛,大體上可以分為東西兩派,“西方真仙道”和“東方天師道”,前者存在意義,主要是為了對抗佛教勢力的向東滲透,後者則主要是龍虎山趙家“一家一戶之興衰”。
【二,道教發展中期】:
在三派鼎立的形勢結束後,迎來了道教史上群雄割據的複雜格局,在此千年期間,數百個道教大小流派驟然興起驟然衰亡,不過絕大多數都是曇花一現,“真人、國師多如牛毛”就是這個時期的獨有景象。
道德派因為率先提出三教合一,加上湧現了一大批天賦出眾、才情驚豔的陸地神仙,地位和勢力大漲,逐漸超過了原本底蘊更加雄厚的上清派和靈寶派。
除了道德派開始領銜天下道教之外,在世俗王朝有意無意或者被迫支持下,出現了十數座大名鼎鼎的“道法重鎮”,道法傳承不如三派那麽“本正源清”,但是更加融入世俗,具備旺盛的生命力。
這其中,就有了後世“六山符籙”(或者說符籙六宗)雛形的六座福地道門,除了隸屬於道德派的龍虎山之外,其餘五山都是在此期間誕生,出現了各山初代的“開山鼻祖”,比如宣朝山祖師王玄淼創立的【神霄宗】,吳筠真創立的【靈符宗】等。
(附:三派紛爭,無暇他顧,於是給了外來之教、佛教對浩然天下的滲透機會,加上三派爭鬥的餘波,波及俗世王朝,列國混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道教追求個人成仙的宗教根祗】,已經無法完全替世俗君王解釋世間的災難苦痛,於是佛教理念“趁虛而入”,很快得到迅猛發展,如星火燎原。)
(附2:“六山符籙”即“符籙六宗”,分正副各三宗。三正宗為分別秉持純正的“上清籙”“靈寶籙”“正氣籙”,副三宗則相對來源駁雜、多有兼修。)
【符籙派】開始出現頂替三清派統治天下信徒的苗頭,隻是此時靈寶派和上清派兩敗俱傷,一蹶不振,而“道德派正宗”忙於在玄都祖庭站穩腳跟,在抵抗化外天魔的同時,還需要開始壓製佛門勢力,所以實在無暇大舉整頓內部,這在後世符籙諸派的大真人眼中,習慣笑稱為“是祖師爺打了個瞌睡,才有了我們這隻新飯碗”。
在這個時候,出現了道教曆史上絕對繞不過去的一位傳奇道士,宋茅廬,此人天賦之高,驚世駭俗,傳言是千年一遇的“三教至寶身”。宋茅廬當時沒有加入任何一個大的道教流派,師從於一位龍首山的普通道士,後者死後,直到宋茅廬在世俗王朝飛黃騰達,才被象征性追贈為“無為普化真人”。精通儒家典籍的宋茅廬在成為真武王朝的國師後,自立門戶,創立了明道宗,宗旨為“儒道不分家”“佛道殊途同歸”,比前輩真人更前進一步的是,宋茅廬真正意義上開始踐行三教合一理論,成為曆史上最具有權柄的道士,“手掌四山法籙”。但是當時天下最大的真武王朝,那一代雄才偉略的皇帝,正值青壯卻莫名其妙暴斃,加上宋茅廬閉關失敗,不知所蹤,原本蒸蒸日上的明道宗就此分崩離析。最深遠的一個影響就是,原本儒道聯手對抗佛家的局麵,也隨之分解崩潰,史書上稱為“釋教大昌,佛法東傳,勢如破竹!”
真武王朝皇帝當時召見憑借“三才法籙”和“神霄天雷”而名聲鵲起的宋茅廬,被賜號“玄教宗師”,授予“道教都提點”,佩金印,與宗藩親王品秩相同。宋茅廬統領真武王朝道教事務的同時,真武皇帝憑借鼎盛國勢、強迫其餘三大王朝認可宋茅廬的“國師”以及“道教都提點”身份,名正言順成為前無古人的“四山宗師”。
當時宋茅廬身邊有四位弟子跟隨,其中大弟子葛修真投身行伍,精通外丹,家族逐漸強大,最終成為真武十柱之一,如今也是天下首屈一指的豪閥。宋茅廬最中意的閉關弟子陳觀亭,唯一一位“留待闕下”的道士,以“玄教嗣師”(佩銀印、位比公卿)的二把手身份,輔佐恩師宋茅廬,並且坐鎮京城。但是在一定意義上,正是此人最後葬送了“道術獨尊”的機會,真武皇帝和宋茅廬一死一失蹤後,陳觀亭不但沒有幫助明道宗穩住局麵,反而任由儒家聯手登基繼位的年輕真武天子,與佛教一起蠶食道教勢力。至於“道法幾近宋仙人”的陳觀亭,為何在關鍵時刻選擇不作為,一直眾說紛紜,始終是如何曆史鉤沉都無法解釋的謎題。
其餘兩位弟子,各自創立流派,也都一閃而逝,傳承不可考據。
(附:明道宗的道統,三傳至大宗師寧終南之後,徹底解體,歸入道德派。)
【三,道教當下發展概況】
道德派領銜,與儒釋兩教對峙。
道德宗坐鎮另一座天下的玄都祖庭,極少露麵。
兩大上宗【玉清宗】【大道宗】分別位於中土的甘露王朝,和海外三洲之一的寶瓶洲。下宗各有兩個,【寶誥宗】,【真龍宗】,【青華宗】,【玉霄宗】。
【青華宗】:
創始於道士齊求真,曾為大麟王朝皇帝召見,賜號“洞微高士”,後又進封為“讚化先生”,經常主持朝廷的醮祭之事,以“通真達靈”名震京師。
根據青華宗記載,齊求真之後,經王宏真、馬德真、宋存真、張洞真、孔敬真、盧至真、薛頤真而傳給林靈真。林靈真開東華之教,成為一代真師,以濟生度死為己任,常建普度大會。被授為“靈寶通玄弘教法師教門高士”,主持山海觀道務,門徒百餘人。東華派的齋醮吸取內丹法,以內丹為用符籙之根本。是中土東南沿海一帶,勢力最大的宗門之一。
【神霄宗】
淵源極淺,不屬於道教三派,而是一個新興的鼎盛符籙派。兩百年前,後唐道士劉真君,托稱得到南極長生大帝傳授的仙家雷法,被後唐皇帝召見,很快拜為“太素真人”,又很快升為“凝神殿真君”。麾下徒弟三十餘人,一律被封為“金門羽客”和“凝神殿真人”。該派稱其符法出自《道藏》所載的“神霄真王”,為【萬雷總司】。該派在後唐發展迅猛,如雨後春筍,後唐皇帝下旨天下諸州都要建立神霄玉清長壽宮、以祀神霄大帝。神霄派符法由此傳承不絕,衍生出許多支派。
其內丹法源於南宗一派,強調內煉外用都須以“本性元神”為主,內煉為本,符籙為用。神霄道士堅持“人身小天地、宇宙大天地”,認為雷法中所召攝的雷神將吏,實際上是自身的精氣神以及五髒之氣。之後受到道德派和儒家的影響,漸漸重視道德實踐,守持戒法,忠孝為先。
之外道門還有諸多流派,勃勃發展。
有的道派不尚符籙丹鼎,也不“侈談”神仙,而以清心寡欲、“煉氣全神”、識心見性為主。道徒皆出家守戒,住廟清修。有的視符籙齋醮。甚至有的公然揚言要“清正道統,除去三派偽法”,有的專門研究屍解之術,等等。從道教典籍寶誥中,演化出來的“遊仙詩”、“步虛詞”、“青詞”等,幾乎泛濫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