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修士練氣士和純粹武夫兩種路徑。


    隻不過在高高在上的練氣士眼中,沒有修道天賦、才隻好退而求其次去武道修行之人,屬於“下九流”——因為武道剛好分九個境界。


    【修士十五境界】


    【下五境】:又被稱為“登山五境”,牽引人體之外的天地元氣,來澆築、砥礪人體的皮肉筋骨血。


    皮:【銅皮】大成境界,激發真氣時,皮膚呈現紫銅色。


    肉:【草根】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寓意此境大成者出眾的血肉恢複能力。


    筋:【柳筋】曾經有一位驚才絕豔的柳姓修士,單憑煉筋就直接登入上五境,成就無上仙身,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故而專門以柳筋命名此境。又有“留人境”的說法,因為許多奢望走捷徑的修士,誤入歧途,在這個境界上對柳姓修士遺留的殘缺秘籍,去鑽牛角尖,耽擱太久,貽誤終身。


    骨:【骨氣】來源於一位前輩修士“造就千金重骨、方有一兩氣”的說法。儒教修士在此境界,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儒家重視養育浩然正氣,一般而言,牽引數量比其他人都要略多,質量也更好。


    體:【鑄爐】或者【築廬】:“人生天地間,體魄為熔爐”。算是一隻腳踏入修行的門檻,佛道兩教修士在此境界優勢最大。


    (這也是三教鼎立的原因所在)


    【中五境】:每個境界分上中下三重樓。


    【洞府】:府門洞開,即開竅納氣,開始從天地間汲取靈氣,人體三百六十五個竅穴,就像三百六十五座天然而生的洞天福地,這也是為何說人是萬靈之長。除去人誕生之際就自然而然開竅的“七竅”,男子隻需要再開九個竅穴就可以躋身下一個境界,女子卻需要開竅十五才能進階,很多女子修士境界不高的根源,就在於被擋在這裏,不過女子在此境界開竅越多,往往在中五境收益越多。


    洞府境界,極其艱難,因為一旦決定開竅,就意味著人體竅穴要接納體外靈氣的同時,也會形成一種“海水倒灌”的險峻局麵——因為體外靈氣的攫取,必須從天地無數蕪雜氣機之中汲取,開竅就像是世俗世界的沙場,守城一方放棄僅有優勢,主動開門迎敵,很容易被強大敵人一擊而潰。海水倒灌——人體竅穴和經脈就像城鎮和道路,深陷水災,土地荒蕪,從此一蹶不振。所以【洞府】境界,是修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道門檻。許多修士、尤其是野路子修士、以及沒有靠山背景的小宗門練氣士,因為害怕洞府失敗後,徹底喪失成仙的根骨,就一直滯留在下五境的最後一個境界裏。


    【觀海】:取自“我登樓觀百川入海即入我懷”之意,天地靈氣開始擴大人體經脈(如同最終入海的江河、又如同人間擴充驛路官道),靈氣漸漸凝聚、升華,開始反哺肉身,從而使得修士延年益壽。尋常此境界練氣士能夠長壽至百歲高齡。


    【龍門】:沉澱在丹田(氣海)的充沛靈氣,最終凝聚成一股精華氣息,在體內逆流而上,如同鯉魚跳龍門,成則化龍,敗則遍體鱗傷。修士若是衝關失敗,就會一口氣跌迴洞府境界,丹田氣海徹底幹涸。所以這一關隘是修士的第二個大門檻,龍門境修士一輩子有三次機會,所以有“事不過三”的說法。一旦三次都失敗,一輩子就隻能止步於洞府境界。


    【金丹】:“結成金丹客,方是我輩人”,又被形容為是“鯉魚跳龍門”之後的“點睛”。整座氣海凝聚濃縮為一顆金丹,結丹的體內意境,修士之間各有不同。有些修士天才,結丹時氣勢宏偉,甚至會引來天地異象。練氣士各自的“丹室”之間,大小有著巨大差異,優劣也有雲泥之別。但也存在著“大而空”、“小卻妙”等特殊情況,天意難測,莫過於此。


    【元嬰】:修士養育出一尊陽神或者陰神,識海之內如有稚童居住,儒教修士溫養出來的這位“稚童”,或捧書狀或捧玉笏、或身穿各種補子官服,甚至有可能手持鎮國玉璽(此者要麽是擅權宰相、要麽就是千古名相)。佛家的稚童或坐蓮台、或結印、或菩薩低眉或金剛怒目。道教修士的陰神除了各式各樣之外,“璞玉道胎”資質的修士,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天生自帶一部道教典籍,能夠讓修士日後修行路途上一日千裏。劍道修士是捧劍童子的模樣,但是所持之劍,品第有高下之分。有些“天生劍胚”,氣運所鍾,所持之劍會是那些曆史上大名鼎鼎的神兵名劍。


    兵家修士的陰神,除了都披掛甲胄之外,其它則五花八門,有人騎馬持槍、有人背負神弓、有人扛鼎等等。


    世間所謂的真佛轉世,是說天生就蘊含有前世化身的陰神,道教的謫仙人,劍士的天生劍胚,儒家的讀書種子,兵家的忠烈英魂,同理。


    此境第二重樓,就能夠讓元神出竅遠遊,汲取日月精華、餐霞飲露作為給養,天賦強盛者,已經能夠驅使陰陽元神出竅殺敵。陰神也能夠白日現身,陽神在夜間,對鬼魅邪物而言,就如同“人間大日”。元嬰靈智開始開七竅,相當於人類七八歲的孩童。陰神陽神的性情往往迥異。所謂修士之間的“天作之合”,就是此境修士若是各自元神相互吸引,便可結為“道侶”。如果同性別的陰神也看對眼,天意使然,那麽作為各自主人的練氣士,就隻能自己看著辦了……


    第三重樓:在識海自成一方小千世界,儒家“君子”之上的儒聖,道教的陸地神仙,佛家的金身羅漢,都是躋身這個境界之後才能擁有的稱唿。


    “地界”的重要性開始凸顯,例如在學宮書院之中,陸地神仙和金身羅漢就很難與一位儒家聖人抗衡。


    躋身此境後,陽壽最少三百年,最多則有六百年。


    【上五境】又被譽為“長生五境”


    【玉璞】:練氣大成,返璞歸真,同時使得肉身趨於圓滿,修煉成“無垢琉璃之軀”、“大羅金仙之身”等,天然能夠水火不懼、萬邪不侵。


    壽命最少五百年,最多八百年,甚至千年。能夠不懼任何汙穢氣息的入侵身體,對靈氣的積累逐漸達到一個瓶頸,所以山上修行山下修行,已經區別不大,遠比元嬰境界修士的“不動如山”,要更為靈活隨意。女子修士最夢想躋身這個境界,是因為能夠擁有一次改變或者說美化原始容貌的機會,並且保證“不壞氣數”,(一個人打從娘胎起就成為“定式”的麵相,其實涉及到一個人氣數,俗世的老百姓忌諱破相,並非空穴來風,隻不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此境分天地兩層境界。


    因此修士的圈子裏,有“不怕遇到老,就怕遇到小”、“山中一甲子、世上已千年”等說法。


    道教主宰的“青冥天下”,中樞為玄都祖庭,此間修士中高層,多是玉璞境界。


    【仙人】:分左右兩個境界,仙在前、人在後,前者是說如今修煉得道,已經高高在上。(實則真相是修士需要以人間各種氣數作為進階食物,靈氣已經無法提升境界)後者則是提醒此境大神通修士,莫要忘記先人後仙的本心初衷。(實則是俗人之氣數、甚至是尋常底層練氣士的氣數,都已經填不飽這些仙人的肚子了,必須吞噬整個一國一朝代的磅礴氣運。)


    附:這個境界的根源,來源於《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即“天道”的特點在於減少有餘而補給不足,而“人道”恰恰相反,是“貪得無厭”和“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因此,練氣士的修行和長生,本身就是一件“大逆不道”的悖逆之舉,是逆流而上,沒有退路的,因為人有轉世投胎,一旦修行,隻要無法躋身最後兩個境界,依然都會灰飛煙滅,徹底成為天道磨盤碾壓下的碎末,再無來世一說。而儒家的積極入世,佛家的勸人向善、道教的不染因果,其實皆是各教祖師爺在“學究天人、勘破生死”“一頭撞見南牆”、“路至河邊渡不得”後的無奈妥協之舉,是為了延緩減少天道的威壓反彈。


    “長生之後,才知生死之間,大有玄機。”


    【飛升】:已是“天下”之巔峰頂點,來世也不過如此(隻是世人看法,其實這個境界的修士都發現一個尷尬困境,自身已經根本沒有來世可言了,所以隻能破開天地屏障,飛升而去,去往傳說中的天庭。)隻是一入此境界,便會被天道察覺,認為是天地之大盜巨寇,必須除之後快,為天地不容。所以這個境界的頂尖練氣士,輕易都不會現世,否則就要被迫飛升,一旦失敗,就是魂飛魄散的慘況。所以被“那位讀書人”譏諷為“千年王八萬年龜”。


    【失傳二境】:任何修士都三緘其口,始終秘不示人,天機不可泄露。一直被揣測為“已證天道”、得以躋身“天上之天”的天庭,是謂“天仙”了(仙人境界,習慣性被稱為人仙),真正做到與天地同壽。


    【武道九境】:


    煉體三境界:


    1泥胚境:粗糙不堪。巔峰圓滿之時,自身如一尊泥菩薩,氣沉丹田,不動如山。


    2木胎境:由粗入細。大成境界,肌膚紋理精密,如通篆刻銘文。拓寬經脈,“開山”境,打熬骨骼,滴水穿石。


    3水銀鏡:血液濃稠如水銀,重量卻更加輕盈,氣血凝聚合一。突破門檻,需要渡過一劫,叫“泥菩薩過江”。


    煉氣三境:英魂,雄魄,最終塑就一顆武膽。統稱為小宗師境界。


    煉神三境界:大宗師境界。


    金剛境:又被稱為小宗師境界。此境佼佼者,甚至可以修煉出佛家所謂的金剛不敗之軀、或是道教所謂的無垢琉璃、金仙之體。可以以驅使、聘請、祈求三種方式,加


    羽化境:能夠虛空懸停,禦風而飛。故而又稱“遠遊境”。


    山巔境:最後一重境界,被譽為“止境宗師”:形容腳下的武道已經走到盡頭。雖不至於搬山倒海,卻亦是能夠拳裂城牆、掌劈大江,一身雄渾罡氣,百邪不侵,千軍辟易。肉體強橫至極,猶勝佛家羅漢之身。練氣士一旦被近身,十丈之內,除非有上品護身法寶或者更高,否則必死無疑。


    附:武道九品境界,根腳和核心在於“散氣”二字,所以與練氣士的道路,截然相反。


    在煉體境界,第一步,就是需要將身體內所有後天之氣,無論是汙穢之氣還是精華元氣,全都盡量摒棄排除。而練氣士不同,練氣過程,是去蕪存菁的過程,需要小心篩選,盡可能截留下自身元氣,作為修行之路的“根基”、那棟氣海高樓的“台基”。


    而兵家修士之所以能夠兩者兼修,必然先走武道,煉體圓滿之後,再練氣。義無反顧地瘋狂汲取戰場殺氣、戾氣、死氣,以此來充斥自身體魄竅穴,打造出與練氣士氣象截然不同的氣海,所以兵家修士所塑元嬰,全是陰神。


    附2:仙家修行,既要修力,也要修心,修心又分山上修和山下修,山上修“登天梯子,我上得去”,山下則是修“紅塵泥濘,我出得來”。俗世裏摸爬打滾的時日太久,出世太少入世太深,以至於淪落到“下得去起不來”的地步,二十年虛耗光陰,修為不進反退。


    附3:除了前期解釋武道境界的來源外,中後期一般都用更加簡潔的稱號,從低到高,分別是九品高手到一品高手。


    【修士位階、法寶靈器等級劃分】:


    匠物:尋常匠人打造的物品,較為精良。


    重器:世俗高手眼中“削鐵如泥”、“吹毛斷發”的神兵利器,隸屬此類。材質較好,精心鑄造。一般修行中人,尤其是無根浮萍的野修、散仙、“門外漢”“山腰人”,隻能擁有這個程度的物品。


    靈兵:天地所鍾情,孕育出靈氣,讓修行之人操控起來,事半功倍。關鍵時刻,還能以毀壞根基的代價、反哺主人。


    法寶:蘊含天地運行規律的大道法則。


    仙器:往往需要放置在洞天福地之中。


    功德神物:造化功德,自行演化,蘊育有神靈。


    1,儒家稱號體係:士子(多高閥世族、郡望豪族出身),賢人,君子(為重要的分水嶺,有君子頭銜的儒士,大多占據廟堂要津,位列中樞,同氣連枝。能夠被別人尊稱為“先生”。)


    儒家亞聖:多數是儒教七十二書院的山主,有資格稱為夫子。


    儒家聖人(死後能夠陪祭文廟,永享皇家和天下香火。)


    儒家至聖先師:宋家聖人。被後世尊為儒教教主。衍聖公府邸,與龍虎山天師府趙家;世襲罔替的墨家矩子家族,司馬家族;傳承千年的陰陽家陸家。共稱四方聖人府邸,都屬於超一流“割據”勢力。


    2,道士等級階級劃分:


    道童,道士。真人。


    真君:亦稱大真人,能夠擁有世間獨一份的前綴,例如無瑕真君,無垢真君,元霞真君。世俗所謂的“陸地神仙”。


    天君,天尊:道教神仙,金仙。


    3,僧人等級:沙彌。僧人。


    羅漢:修成金身不敗之身,血液為金黃色。


    菩薩:能夠“借來”諸佛法相。


    4,羽衣卿相:一國國師,朝廷敕封授予某某真人頭銜的著名道士,龍虎山天師府的黃紫貴人,等等。


    四方行者:專指托缽遠遊的大寺僧人,苦行僧,有資格與人講法。


    5,【世俗王朝版圖上的各路正神】:


    (1)分別坐鎮江河湖海的各路水神,這類能夠光明正大享受百姓香火的神道神祗、神靈,來曆駁雜,可能是投水而死的前朝忠烈名臣,可能是成精化形、然後被王朝招安的水族精怪,或是尚未化龍的諸多龍屬種族。敕封文書,規格為“金字玉冊”、“朱字金冊”以及更次一等的“朱漆銀冊”。


    (2)遍布州郡縣的城隍爺,類似人類官場的縣令,牧守一方,位卑卻權重。


    (3)地方上的文武兩廟,文廟就是王朝皇宮那座文廟的縮減版,隻樹立一尊儒教至聖的塑像,其餘陪祭聖人無須造像,陪祀於地方文廟的塑像本尊,多是當地縣誌上名垂青史的文臣名相、士林文豪和道德楷模。文廟,大多時候即是規模大小幾乎與城隍閣相等的文昌閣。


    武廟供奉的神靈,來曆根源五花八門,可能是出身於當地的古代武將、曾經鎮守此地的名將,或是某些與人親近的幽靈,被朝廷“朱字紅漆”敕封後,從此升格為神靈和武道尊者。


    (4)娘娘廟:供奉誥命夫人等尊貴女子,死後受封,專職庇護轄境內的婦人女子。尤其被青樓女子最為尊敬,也被待字閨中的女子當成姻緣廟。俗世集市很多設置在娘娘廟前廣場,擺攤算卦求姻緣簽,頗為靈驗。


    (5)山神:五嶽山神。洞天福地和名山形勝,都被封神,納入天庭神道體係。


    附:淫祠:不被官方正統認可的祭祀場所,老百姓擅自建造、擅自安放神位、神龕的寺廟道觀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劍來大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念化滄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念化滄海並收藏劍來大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