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曾經居住著五百多口人,如今卻隻剩下了五十三口人,全部都是老人與孩子。
老人們的年齡都在六十五歲以上,最小的也有六十八歲,他們一個個行動不便,出不了山,所以都留了下來,也許,他們是這裏的最後一代人。
孩子並不多,隻有九個,最大的十二歲,最小的七歲,都到了上學的年齡,不過卻隻有五個孩子在讀書。這並不是因為孩子們不想讀書,而是由於從這裏到學校要走上三個小時,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還十分險峻,翻山越嶺,橫渡長河,太小的孩子很難走到學校。
學校也不是什麽正規小學,而是在另一個村子裏辦的學校。沒有教學樓,沒有操場,沒有任何體育設施,有的隻是一個破舊的小房,二十多平米,二十幾個學生,沒有窗戶,沒有年級之分,無論是十三四歲的大孩子,還是七八歲的小孩子,都在一起上課。
老師隻有一個,校長兼數學老師兼語文老師兼體育老師兼音樂老師…總之,隻會基礎數學和語文的他,卻比任何一所學校的全能老師都要“全能”。一天的課程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小時的大班,一個小時的中班,一個小時的小班。所謂大班、中班和小班是按年齡算的,大一點的上大班,小一點的上小班,中間的上中班。其中一個班在上課的時候,其他的孩子坐在那裏寫作業。他們沒有固定的上課下課時間,管理得比較鬆散。
家裏離得近一些的孩子每天放學之後會迴家,不過,家離的遠的孩子晚上就要住在學校了,他們要等到周五放學之後才能迴家,然後,周一早上再趕迴來。因為路途遙遠,為了孩子們可以在天黑之前趕到家中,所以周五的課隻上一個上午。
學校的條件很差,幾乎沒有多少資金,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但是卻要照顧在這裏生活的孩子,因此,校長特意在後院開辟了一個小菜園。孩子們在上課的同時也要照看學校後院的蔬菜,那是他們的夥食,而主食則需要一些孩子們的家裏自行提供。
在這裏上學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跟著爺爺奶奶,老爺姥姥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父母都去大城市打工了,兩三年才會迴來一趟,甚至更長,有些孩子甚至已經忘記了父母們的樣子,爸爸媽媽隻是他們腦海中的一個印象。
前幾年,來上學的孩子還有四五十人,可是,這兩年陸陸續續的都不來了,那些在外麵打工掙了一些錢的家長紛紛把孩子接到了大城市,而留下來的孩子或是因為父母還沒有掙到錢,或是因為父母已經離異又重新組建了家庭,或是因為早已經沒有了父母的音訊。
沒有人知道這群孩子未來的出路究竟在哪裏,他們每周穿梭在學校與破舊的家,雖然生活艱辛而又貧苦,不過,孩子們的臉上卻都洋溢著幸福的笑榮,上學放學的路上是他們嬉戲的樂園,抓小蟲,射小鳥,弄草帽,總有一些大自然的美妙在等待著他們。這群孩子應該是真的快樂,因為沒有沉重的學習壓力,沒有強烈的奮鬥欲望,有的,隻是孩子們最原始的天真。可是,誰都知道,等他們長大了以後,生活將會變得異常艱辛,因為,他們是真正輸在了起跑線上的人。
課本用的是早已經被淘汰了的課程,老師的發音也並不標準,甚至每周都要上的音樂課也就是那屈指可數的幾首曲調,因為這位老師隻會這些。
村子裏的留守老人也不好過,很多都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疾病與殘疾,行動不便,更不要說是勞動了,許多老人的生活依靠的是他人的捐贈,或者是撿一些野菜,基本上隻是不被餓死的水平線。老人留在這裏,隻是在等待著生命的結束。
夏暮晨從來沒有想過,中國還有如此貧困的山區,生活在中國最繁華城市的他並不知道,世界很大,幸福卻很小。
一次的山區行終於讓夏暮晨明白了什麽是貧困,也終於使他懂得了慈善對於一個社會的必要性。
他與肖廣在小村子裏住了三天,陪伴著孩子們去過學校,也聽過老人們講了許多村落的往事。臨走時,他們把所有帶來的東西留了下來,隻帶著迴去時必要的旅途費和一些私人物品。
在這個村子裏,夏暮晨與肖廣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好的,肥皂、手巾、拖鞋…這些他們眼中的“廢物”,孩子和老人們卻把它們當做是奇珍異寶一樣地珍藏著,不敢輕易使用。
迴北京的路上,夏暮晨沒有太多的話語。一路,他的眼前始終迴放著那些孩子們的笑臉,那一張張天真,而又有一些脹兮兮的小臉蛋,給予夏暮晨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真實的笑容,他們沒有什麽奢望,隻要有口飯吃就好,隻要在不在上學的路上遇到山獸就行,他們也沒有什麽夢想,隻希望遠在他鄉的父母可以在這一年的過年時,迴家來看看。
迴憶著這群孩子奔跑時的畫麵,迴首著老人們靠在舊牆時的場景,夏暮晨也在思考,他可以為這些孩子與老人做些什麽。
這算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他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學習用品,食物,書籍,醫藥用品,甚至是直接捐贈金錢。可是,他又什麽也都做不了,因為他所能提供的每一樣東西都是短暫的,它們隻會讓孩子與老人們開心一時,卻無法真正地改善他們的生活。夏暮晨的能力有限,即使他是一家公司的老總。
“也許,隻有讓社會都知道這樣的群體,才會真的使他們的人生有所改變。”這是夏暮晨迴家途中少有的一句話。這一刻,他有幾分感謝邱雪來,若不是她,夏暮晨也許這一生都不會看見這樣的群體,也不會為他們做出任何貢獻。
到貧困地區對夏暮晨的心靈是震撼的,也是從那裏迴來之後,慈善兩個字不再是夏暮晨心中的形式,而是變成了一個真真正正有意義的事情。
從那一刻起,他下定決心,要讓《二次元》成為一款可以傳播慈善,推廣慈善的軟件。
老人們的年齡都在六十五歲以上,最小的也有六十八歲,他們一個個行動不便,出不了山,所以都留了下來,也許,他們是這裏的最後一代人。
孩子並不多,隻有九個,最大的十二歲,最小的七歲,都到了上學的年齡,不過卻隻有五個孩子在讀書。這並不是因為孩子們不想讀書,而是由於從這裏到學校要走上三個小時,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還十分險峻,翻山越嶺,橫渡長河,太小的孩子很難走到學校。
學校也不是什麽正規小學,而是在另一個村子裏辦的學校。沒有教學樓,沒有操場,沒有任何體育設施,有的隻是一個破舊的小房,二十多平米,二十幾個學生,沒有窗戶,沒有年級之分,無論是十三四歲的大孩子,還是七八歲的小孩子,都在一起上課。
老師隻有一個,校長兼數學老師兼語文老師兼體育老師兼音樂老師…總之,隻會基礎數學和語文的他,卻比任何一所學校的全能老師都要“全能”。一天的課程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小時的大班,一個小時的中班,一個小時的小班。所謂大班、中班和小班是按年齡算的,大一點的上大班,小一點的上小班,中間的上中班。其中一個班在上課的時候,其他的孩子坐在那裏寫作業。他們沒有固定的上課下課時間,管理得比較鬆散。
家裏離得近一些的孩子每天放學之後會迴家,不過,家離的遠的孩子晚上就要住在學校了,他們要等到周五放學之後才能迴家,然後,周一早上再趕迴來。因為路途遙遠,為了孩子們可以在天黑之前趕到家中,所以周五的課隻上一個上午。
學校的條件很差,幾乎沒有多少資金,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但是卻要照顧在這裏生活的孩子,因此,校長特意在後院開辟了一個小菜園。孩子們在上課的同時也要照看學校後院的蔬菜,那是他們的夥食,而主食則需要一些孩子們的家裏自行提供。
在這裏上學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跟著爺爺奶奶,老爺姥姥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父母都去大城市打工了,兩三年才會迴來一趟,甚至更長,有些孩子甚至已經忘記了父母們的樣子,爸爸媽媽隻是他們腦海中的一個印象。
前幾年,來上學的孩子還有四五十人,可是,這兩年陸陸續續的都不來了,那些在外麵打工掙了一些錢的家長紛紛把孩子接到了大城市,而留下來的孩子或是因為父母還沒有掙到錢,或是因為父母已經離異又重新組建了家庭,或是因為早已經沒有了父母的音訊。
沒有人知道這群孩子未來的出路究竟在哪裏,他們每周穿梭在學校與破舊的家,雖然生活艱辛而又貧苦,不過,孩子們的臉上卻都洋溢著幸福的笑榮,上學放學的路上是他們嬉戲的樂園,抓小蟲,射小鳥,弄草帽,總有一些大自然的美妙在等待著他們。這群孩子應該是真的快樂,因為沒有沉重的學習壓力,沒有強烈的奮鬥欲望,有的,隻是孩子們最原始的天真。可是,誰都知道,等他們長大了以後,生活將會變得異常艱辛,因為,他們是真正輸在了起跑線上的人。
課本用的是早已經被淘汰了的課程,老師的發音也並不標準,甚至每周都要上的音樂課也就是那屈指可數的幾首曲調,因為這位老師隻會這些。
村子裏的留守老人也不好過,很多都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疾病與殘疾,行動不便,更不要說是勞動了,許多老人的生活依靠的是他人的捐贈,或者是撿一些野菜,基本上隻是不被餓死的水平線。老人留在這裏,隻是在等待著生命的結束。
夏暮晨從來沒有想過,中國還有如此貧困的山區,生活在中國最繁華城市的他並不知道,世界很大,幸福卻很小。
一次的山區行終於讓夏暮晨明白了什麽是貧困,也終於使他懂得了慈善對於一個社會的必要性。
他與肖廣在小村子裏住了三天,陪伴著孩子們去過學校,也聽過老人們講了許多村落的往事。臨走時,他們把所有帶來的東西留了下來,隻帶著迴去時必要的旅途費和一些私人物品。
在這個村子裏,夏暮晨與肖廣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好的,肥皂、手巾、拖鞋…這些他們眼中的“廢物”,孩子和老人們卻把它們當做是奇珍異寶一樣地珍藏著,不敢輕易使用。
迴北京的路上,夏暮晨沒有太多的話語。一路,他的眼前始終迴放著那些孩子們的笑臉,那一張張天真,而又有一些脹兮兮的小臉蛋,給予夏暮晨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真實的笑容,他們沒有什麽奢望,隻要有口飯吃就好,隻要在不在上學的路上遇到山獸就行,他們也沒有什麽夢想,隻希望遠在他鄉的父母可以在這一年的過年時,迴家來看看。
迴憶著這群孩子奔跑時的畫麵,迴首著老人們靠在舊牆時的場景,夏暮晨也在思考,他可以為這些孩子與老人做些什麽。
這算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他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學習用品,食物,書籍,醫藥用品,甚至是直接捐贈金錢。可是,他又什麽也都做不了,因為他所能提供的每一樣東西都是短暫的,它們隻會讓孩子與老人們開心一時,卻無法真正地改善他們的生活。夏暮晨的能力有限,即使他是一家公司的老總。
“也許,隻有讓社會都知道這樣的群體,才會真的使他們的人生有所改變。”這是夏暮晨迴家途中少有的一句話。這一刻,他有幾分感謝邱雪來,若不是她,夏暮晨也許這一生都不會看見這樣的群體,也不會為他們做出任何貢獻。
到貧困地區對夏暮晨的心靈是震撼的,也是從那裏迴來之後,慈善兩個字不再是夏暮晨心中的形式,而是變成了一個真真正正有意義的事情。
從那一刻起,他下定決心,要讓《二次元》成為一款可以傳播慈善,推廣慈善的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