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老板喝了一口水,接著講道:“商鞅變法讓秦國的百姓隻有兩種職業可以選擇,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士兵,前者讓秦國有源源不斷的生產資料可以輸出,而後者讓秦國的土地不斷擴大,這便形成了良性循環,糧食的多產讓秦國可以不斷地增加人口,而新增的人口則成為了善勇殺敵的士兵,勇敢的軍隊讓秦國的土地快速擴張,而擴張的土地又讓更多的農民有田可種。在某種程度上,秦國變得越來越強大了,全國民眾個個都是農民,人人皆為戰士,所有的獎懲都圍繞在種糧之多少和殺敵之多少上,其極端地體現了一個國家以生產力至上的功利主義,整個國家彌漫著極端主義的進取氛圍,百姓成為了國家的工具。同時,商鞅還設立的郡縣製,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了官僚製度的根本,使得秦朝以後的中國成為了一個中央集權的民族,直到現在的中國,依然如此。”
馬老板把他的故事講完了,不過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沒有迴應,他們坐在那裏迴味著馬老板的故事,在這一刻,他們似乎明白了,今天的中國之所以是今天的樣子,是幾千年曆史沉澱的結果,若想改變,恐怕並不是十年、二十年就可以做得到的。他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不斷地摸索新的出路,並且改變早已深刻進基因裏的習慣。
“想想這兩個人吧,一個管仲,一個商鞅,他們的改革似乎是經濟社會的兩個極端,一個提倡商業,一個反對商業,他們是如此的不同,就如同鍾表左右的兩個極端,後來所有的改革都如一個擺鍾一般,在兩者之間來迴搖擺,從來沒有超出過他們所設定的邏輯。而在絕大多數的中國曆史時期,人們所走的路更接近於商鞅的治國理念,他的法家思想與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了影響中國曆史最大的兩個流派。雖然人們口口聲聲地強調中國更推崇儒家的治國方針。但是,真正的中國其實是兩者並取的,儒家的思想被說在口上,而法家的思想被藏在心裏,中國的治國策略因此而被稱作為‘內法外儒’。”
馬老板再一次停了停,然後感慨道:“所以,我在最開始的時候說過,中國在最初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其實是有多條路可以選擇的,如果管仲的思想被後來的執政者所使用,那麽中國這片土地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的地區。然而,曆史並沒有這麽選擇,我們的祖先選擇了商鞅的法家,然後又選擇了孔孟的儒家,中國,因此而變成了後來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在馬老板做完最後總結的那一刻,沈斌鵬拿起了酒杯,然後對大家說道:“馬老板給大家講訴了這麽精彩的故事,我們是不是應該一同敬馬老板一杯呀?”
沈斌鵬的話音落下,每一個人都舉起了酒杯。
沈斌鵬接著說道:“說句實話,每一次同馬老板一起吃飯都能讓我收獲良多,今天同樣如此。來,這杯酒,我一敬馬老板的知識淵博,二敬馬老板的春風化雨。以後,我一定要多多和馬老板一同吃飯,這樣,我的知識也能變得淵博。”
沈斌鵬的話看似有幾分戲虐,不過卻是每一個人的心聲。大家聽著馬老板所講述的故事,一個個的都沉浸在了曆史的長河中,當馬老板的故事講完,大家才迴到了現實,不過,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多了一層深深的思考,這思考讓他們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新的人生觀。
喝完了這杯酒,馬老板笑道:“現在,我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在你們心中,管仲、商鞅和孔子,他們誰的治國理念是你們所希冀的呢?或者說,如果你是一個君王,你會采取誰的治國方式呢?”
馬老板的問題似乎很容易尋找到答案,尤其是在當下這個以金錢為美的社會思潮中,更是如此。
不過,馬老板似乎並沒有讓大家來迴答這個問題的意思,他緊接著說道:“我想,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一定會更喜歡管仲的治國理念,因為他更符合我們所熟知的市場經濟。不過,在我看來,我之所以更喜歡管仲,而不喜歡儒家那一套的仁義道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管仲的治國思想讓人們可以按照自己內心的本質來追求利益,而孔子則讓人們成為了天天把仁義道德放在口中的偽君子。”
聽到了馬老板的這句話,酒桌上的每個人又把注意力放到了他的身上。因為他們沒有想到,馬老板提倡管仲治國方針的理由是要拿儒家的思想做對比。
隻見馬老板向後坐了坐,然後舒服地靠在了椅背上,繼續說道:“從猿類到人類,再到文明的出現,人類經曆了幾十萬年,甚至是上百萬年的進化。在這段時間,由於生產力的落後,人類所能獲得的生存資源是相當有限的,我們的祖先在饑餓與死亡中掙紮,沒有人可以保證死神不會在明天到來。在這樣的進化環境下,人類慢慢地學會了一些東西——貪婪與自私,或者可以叫做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為了活下去,我們的祖先必須要不斷地與其他人類爭搶稀少的土地、果實和水源;為了有更多的耕地可種,人類必須燒毀大片的森林;為了讓明天不用擔心饑餓的降臨,人類必須在保障今天吃飽的同時繼續存儲更多的食物…在那樣競爭的環境下,更善於為己爭奪利益的人類種族被延續了下來,而無私奉獻和競爭能力不強的人類族群則被淘汰掉了曆史進化的長河中。也就是說,幾十萬年的進化史讓人類成為了一種極端崇尚利益的物種,男人隻有獲得更多的女人才能保證自己的基因更多地被延續,女人隻有獲得更有能力的男人才能保證自己的孩子在成人之前不被殺死,而整個人類則必須不斷地充實‘個人財產’,才不必擔心在明天可能出現的饑荒中會被餓死。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馬老板繼續說道:“直到今天,這樣的基因依然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我們仍然要與其他人爭奪有限的資源,即使我們已經擁有了大量的資源。就如同國家與國家之前,公司與公司之間,雖然很多大國已經擁有了大片的土地,雖然很多公司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市場,但是他們依然要不惜餘力地爭奪更廣闊的土地與市場,因為人類基因中的恐懼與貪婪讓他們擔心如果不去擴張,明天就有可能遭遇其他國家的入侵,或是其他公司的侵蝕。因此,在我看來,人類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就是極端的功利主意。”
馬老板把他的故事講完了,不過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沒有迴應,他們坐在那裏迴味著馬老板的故事,在這一刻,他們似乎明白了,今天的中國之所以是今天的樣子,是幾千年曆史沉澱的結果,若想改變,恐怕並不是十年、二十年就可以做得到的。他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不斷地摸索新的出路,並且改變早已深刻進基因裏的習慣。
“想想這兩個人吧,一個管仲,一個商鞅,他們的改革似乎是經濟社會的兩個極端,一個提倡商業,一個反對商業,他們是如此的不同,就如同鍾表左右的兩個極端,後來所有的改革都如一個擺鍾一般,在兩者之間來迴搖擺,從來沒有超出過他們所設定的邏輯。而在絕大多數的中國曆史時期,人們所走的路更接近於商鞅的治國理念,他的法家思想與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了影響中國曆史最大的兩個流派。雖然人們口口聲聲地強調中國更推崇儒家的治國方針。但是,真正的中國其實是兩者並取的,儒家的思想被說在口上,而法家的思想被藏在心裏,中國的治國策略因此而被稱作為‘內法外儒’。”
馬老板再一次停了停,然後感慨道:“所以,我在最開始的時候說過,中國在最初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其實是有多條路可以選擇的,如果管仲的思想被後來的執政者所使用,那麽中國這片土地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的地區。然而,曆史並沒有這麽選擇,我們的祖先選擇了商鞅的法家,然後又選擇了孔孟的儒家,中國,因此而變成了後來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在馬老板做完最後總結的那一刻,沈斌鵬拿起了酒杯,然後對大家說道:“馬老板給大家講訴了這麽精彩的故事,我們是不是應該一同敬馬老板一杯呀?”
沈斌鵬的話音落下,每一個人都舉起了酒杯。
沈斌鵬接著說道:“說句實話,每一次同馬老板一起吃飯都能讓我收獲良多,今天同樣如此。來,這杯酒,我一敬馬老板的知識淵博,二敬馬老板的春風化雨。以後,我一定要多多和馬老板一同吃飯,這樣,我的知識也能變得淵博。”
沈斌鵬的話看似有幾分戲虐,不過卻是每一個人的心聲。大家聽著馬老板所講述的故事,一個個的都沉浸在了曆史的長河中,當馬老板的故事講完,大家才迴到了現實,不過,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多了一層深深的思考,這思考讓他們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新的人生觀。
喝完了這杯酒,馬老板笑道:“現在,我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在你們心中,管仲、商鞅和孔子,他們誰的治國理念是你們所希冀的呢?或者說,如果你是一個君王,你會采取誰的治國方式呢?”
馬老板的問題似乎很容易尋找到答案,尤其是在當下這個以金錢為美的社會思潮中,更是如此。
不過,馬老板似乎並沒有讓大家來迴答這個問題的意思,他緊接著說道:“我想,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一定會更喜歡管仲的治國理念,因為他更符合我們所熟知的市場經濟。不過,在我看來,我之所以更喜歡管仲,而不喜歡儒家那一套的仁義道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管仲的治國思想讓人們可以按照自己內心的本質來追求利益,而孔子則讓人們成為了天天把仁義道德放在口中的偽君子。”
聽到了馬老板的這句話,酒桌上的每個人又把注意力放到了他的身上。因為他們沒有想到,馬老板提倡管仲治國方針的理由是要拿儒家的思想做對比。
隻見馬老板向後坐了坐,然後舒服地靠在了椅背上,繼續說道:“從猿類到人類,再到文明的出現,人類經曆了幾十萬年,甚至是上百萬年的進化。在這段時間,由於生產力的落後,人類所能獲得的生存資源是相當有限的,我們的祖先在饑餓與死亡中掙紮,沒有人可以保證死神不會在明天到來。在這樣的進化環境下,人類慢慢地學會了一些東西——貪婪與自私,或者可以叫做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為了活下去,我們的祖先必須要不斷地與其他人類爭搶稀少的土地、果實和水源;為了有更多的耕地可種,人類必須燒毀大片的森林;為了讓明天不用擔心饑餓的降臨,人類必須在保障今天吃飽的同時繼續存儲更多的食物…在那樣競爭的環境下,更善於為己爭奪利益的人類種族被延續了下來,而無私奉獻和競爭能力不強的人類族群則被淘汰掉了曆史進化的長河中。也就是說,幾十萬年的進化史讓人類成為了一種極端崇尚利益的物種,男人隻有獲得更多的女人才能保證自己的基因更多地被延續,女人隻有獲得更有能力的男人才能保證自己的孩子在成人之前不被殺死,而整個人類則必須不斷地充實‘個人財產’,才不必擔心在明天可能出現的饑荒中會被餓死。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馬老板繼續說道:“直到今天,這樣的基因依然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我們仍然要與其他人爭奪有限的資源,即使我們已經擁有了大量的資源。就如同國家與國家之前,公司與公司之間,雖然很多大國已經擁有了大片的土地,雖然很多公司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市場,但是他們依然要不惜餘力地爭奪更廣闊的土地與市場,因為人類基因中的恐懼與貪婪讓他們擔心如果不去擴張,明天就有可能遭遇其他國家的入侵,或是其他公司的侵蝕。因此,在我看來,人類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就是極端的功利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