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宗都沒法想象,遼陽城在孫龍出降後究竟能有多亂。
這幫人本來就都想投降,隻是白雲龍和孔有德兩頭怕,才形成對歹青詭異的忠誠,作勢死守。
孫龍出降,打破了這一平衡,也讓看上去固若金湯的遼陽城亂了套。
孫龍帶兵押遼民填壕的場景一出現在北城外,城上據守的全節心就慌了。
他當然知道孫龍為何投降,更知道孫龍一定會把偽降計告訴劉承宗,因此在填壕那段時間悄悄派人占住水門的戰船,並下令借著黃昏天暗,把家眷逐次送到船上。
遼陽的守軍本就少,根本不足以應對守城時警戒街道,避免閑雜人等上街的情況。
偏偏,恭順王孔有德打的主意,也是先把家眷送上船。
他倒沒想直接棄城,所有人裏,孔有德是最舍不得遼陽城的人,這是他的駐地,沒了遼陽和兵馬人口,他這個恭順王在歹青帝國啥都不是。
隻是留個後手,萬一出事還能登船逃跑。
就連這事,都是孔有德跟白雲龍商量過後做出的決定。
白雲龍本來就不看好守城,一聽孔有德開竅了要留後手,整個人是大喜過望,又不敢表現得太明顯,還一臉忠誠像的跟孔有德查漏補缺。
讓他別光顧著自家人,還有耿仲明及天佑兵將校家眷,一並都得運出去。
在這一點上,白雲龍也忠實地做到了侍衛的本份。
孔有德光自己跑出去有啥用,到時候別說遼陽丟了黃台吉要殺他,就算黃台吉不殺,耿老二那幫人看家眷都丟在城裏,你孔有德還活著,弄不好天助兵先內訌把他殺了。
隻不過,如此一來,本來秘密留後手的部署,就變成明目張膽的運送家眷了。
那麽多人,拋下誰都不合適啊。
說實話,這個計劃本來挺完美。
元帥軍沒有船隻,也不能控製太子河,甚至都沒有向太子河東岸派遣兵馬封鎖渡口。
元帥軍的攻城在夜晚肯定停止,隻要沒爬上城頭,再開打就是明早。
城內大小幾十條船,在東門外交替運送,隻要幾個來迴,就能把天助軍將校的家眷送到對岸,到時候趁夜東行,哪怕留給元帥軍一座空城都有可能。
偏偏全節也在派人找船,兩撥找船的人碰一塊了。
白雲龍的侍衛們是想調船把人都運到對岸去,而全節的兵是想奪了船自己跑。
狹路相逢,狠的贏。
白雲龍的侍衛還沒反應過來,以為是孔有德還派全節的兵調船,還頤指氣使地讓漢軍把船都調過來,結果就被砍翻大半。
白雲龍收到消息的時候都氣炸了。
媽的,狗漢奸咬主子了。
全節搶了二十多條大船,不僅帶家眷,臨出城時士兵還穿街過巷,把遼陽南城的鋪子搶了一遭,城外看見的黑煙,就是他的人搶劫時放的火。
順手的事兒。
因為全節想清楚了,留在城裏,劉承宗饒不了他;逃出城去,黃台吉和孔有德也一樣饒不了他。
所以這家夥一不做二不休,搶的都是大船,帶來八百多個兵,登船就往西北開。
他的計劃是一路開到三岔河入海,帶著戰船再投東江鎮去。
至於東江鎮的沈世魁能不能接收暫且不說,大不了占個小島再圖後事,反正遼東是不能待了。
他的船隊跑得火急火燎,因為航線途徑北城,看見了高應登的部隊強攻城頭,把全節看得心驚肉跳。
他怕的不是殺上城頭肉搏的元帥軍,那玩意誰都會。
而是元帥軍的攻城陣地,太規整。
護城河外沿一道土壘,土壘後頭是一排小炮,小炮後頭是一排壕溝,壕溝是長銃手;再往後是大炮的陣地。
而在這三道陣地之間,每隔幾十步就有一座正在修築的土山,能看出來,那玩意隻要修好了就比城牆高,邊上是一列列端大追風槍。
劉承宗的抬槍,原版就是遼鎮的大追風槍。
差別僅在於大追風槍是用引線直接懟進火門裏擊發,而元帥軍的抬槍則是改進形製後更換燧發槍機,用燧石發火。
全節就沒見過有任何部隊大規模列裝這種巨銃的。
他生怕元帥軍調轉炮口轟擊河上船隊,因此各船賣力航行,繞著元帥軍的岸上陣地向西北駛去。
這支船隊給指揮攻城的高應登造成不小驚嚇。
他開始是以為守軍開船出來要拿炮打他呢,結果沒見炮響,隻見船跑,才意識到是有敵人在逃跑,連忙下令讓騎兵去追。
船隊在河裏跑,騎兵在岸上追。
追不上。
但全節,確實點太背了。
他要是帶著船隊往東走,啥事都不會有。
偏偏他率船隊向西,駛出十裏地,剛過河灣,探路的小船沒事,船型較大的旗艦過去就撞在暗樁上,船底都撞裂了。
更倒黴的是黑燈瞎火,後方船艦也看不清,有兩艘撞在旗艦上,在夜幕下發出可怕的巨響。
還有幾艘連忙避讓,但埋暗樁的河段本來就窄,三艘船往中間一堵,不想撞船就得旱地行舟,衝向岸邊。
說實話,把十二名躲在蘆葦蕩裏的元帥軍嚇壞了。
這個小隊是原明軍參將卜應第的寧夏兵,原本被分到看地雷,心裏還多有怨懟,覺得到手的戰功離自己遠去了。
結果萬萬沒想到,盯著西邊安靜的河道,一支船隊居然從東邊過來了,而且直衝衝地紮在他們埋伏的暗樁上,更有船直接衝上了岸。
十二名元帥軍為燃放地雷,本就分成三股,一股就四個人,頓時被這變化嚇住,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僵在蘆葦蕩裏。
最近的一條船,離最近的一股元帥軍,僅有二十步遠。
不過全節的兵更慌,根本沒搜尋沿岸,那大船底被撞漏,他們也顧不上修補,沉船隻是時間問題。
一群人連忙放小船的放小船,卸財貨的卸財貨,趕緊都往岸上轉移。
到底都是老兵了,雖說是突遭變故,但全節的指揮仍在,人們亂糟糟地倉促登陸,一邊集結人手做好防備,再在防備之餘嚐試把河裏的暗樁拆了。
然後就有人聽見了要命的‘嗤嗤’聲。
聲音在地麵移動,熟悉這個聲音的老兵們散陣就跑,但還沒來得及跑出多遠,第一顆埋在地下的地雷就炸開了。
隨著第一聲爆炸響起,接二連三爆炸聲在二百步寬的河灘上交替響起,鐵丸、卵石四處迸射,在黃昏下的河灘地炸出片片硝煙。
絕大多數爆炸,都隻是臨時拚湊的土地雷,震得人腦瓜子嗡嗡,隻要不是運氣極差,通常不會被炸開的碎石擊中。
即使被擊中,對穿戴鎧甲的士兵來說,也隻是像被推了一下,畢竟爆炸物的威力既不是完全取決於裝藥量、也不全與破片大小有關,先決條件是承載火藥的外殼。
外殼被炸開的瞬間,內部火藥燃燒生成的氣體有多大的壓力,這份壓力又能有多少傳導到破片上,才決定爆炸物的威力。
像臨時拚湊的陶罐,火藥都沒燒完三分之一就炸開了,氣體膨脹少得可憐,陶片炸飛的威力自然也很小。
但在這片地雷陣裏,埋了十二顆元帥府火箭彈的戰鬥部,那些玩意是元帥軍工衙經過多次驗證,專門作出的鐵殼子,每顆都帶著五十三顆細小的鐵彈丸,在爆炸中穿透空氣四處亂飛,打出蓬蓬血霧。
一時間岸邊大亂,軍兵家眷爭相逃竄,將校高聲厲唿,聲音卻被爆炸壓製。
與此同時,岸上追擊船艦的元帥軍騎兵也匆匆抵達外圍。
硝煙未散,一支支鷲羽大箭便穿煙而來,射向煙霧中站立的人影。
全節更是因為指揮士兵,喊得動靜最大,被潛伏於附近的元帥軍一刀劈死。
全節的首級被送到中軍時,遼陽城的大火映紅了半邊天。
火是全節的兵在搶船時放的,由於守軍將領爭相渡河逃竄,元帥軍一路追殺入城,錯過了救火最好的時機。
“大帥,我軍迴過頭想救火的時候,南城的鼓樓以東已經全燒起來,隻能拆了兩條街的房子,以防火勢向西蔓延。”
高應登滿麵愧疚,垂頭道:“孔有德,也給跑了。”
“他跑就跑了,又不是專門來殺他的,城內人畜財貨損失如何?”
劉承宗並不在意沒擒住孔有德,隻是在寺中正堂懸掛的輿圖上搜尋布防圖,便看便道:“我記得城東有幾個大倉,也燒了?”
“是燒了,鼓樓以東有兩倉一庫,還有孔有德的宅邸,倉庫挨著大街,燒起來前搶出不少槍炮甲械,那兩個糧倉……”
高應登搖搖頭,隨後又抬頭道:“不過在岸邊,千總李八兩奪了糧船三條,載米千餘石,甲械三百餘套,金銀器物財貨九十三箱。”
隻有千餘石米,劉承宗尋思這三條船夠小的,要麽就是撤離匆忙,米糧運不過來,隻顧著裝金銀了。
但這九十三箱金銀器物,可不少。
咱大老遠打過來,為的不就是這個嘛。
“什麽九十三箱,交於你大營軍匠,就地開爐都熔煉成錠,城內也別閑著。”
劉承宗盤算著時間,道:“人口牲畜財貨,統統檢出數目,可以往邊外運了,沿著入邊的路,快馬傳信給王承恩,讓他派兵過來接應人畜。”
說著,劉承宗抬手指向輿圖的西城,問道:“我看鼓樓以東,也就占了城內三成,鼓樓以西還有三倉一庫,裏麵是空的?”
“迴大帥,不空。”
高應登立即搖頭,報告道:“三倉極大,廒房眾多,但存糧不多,也就三萬石,還有不少陳米,不過有許多布匹毛皮雜貨。”
“倒是那神機庫裏,存了不少火器,連城牆上的火炮一並,目下三種型號的大將軍炮有一百二十位,多為萬曆年間的老炮,但也有新的,城上還有四門兩千多斤的紅夷大炮。”
“神機庫旁邊有個苑馬寺,有六百多匹馬,看著也不錯。”
“除此之外,單眼、三眼槍極多,那些老東西就不要了吧?”
“要,幹嘛不要!”
劉承宗瞪了眼,抬手指向遼陽城的方向,道:“看時間,先緊著城內牲畜錢糧往外運,錢糧運完運槍炮雜貨,明日下午,東邊要是還沒消息就把人也都帶出來。”
“出城之前,先扒它兩麵城牆,城磚都給我扔河裏,黃台吉要是來的慢,再燒上一把大火,一粒火藥、一顆鉛丸、一塊木頭都不給他留。”
劉獅子心說這些槍炮之前在遼陽城裏,以後還在遼陽城裏,那他不白來了?
說句難聽話,那三眼槍賣給漠北蒙古也算個東西,大將軍炮能放進鬆漠府城,甚至哪怕釘了炮眼堵了炮門沉進河裏,也比留給黃台吉來的好。
當日淩晨,遼陽幾座城門,一隊隊押運糧草財貨的馬車騾車絡繹不絕。
肅清門外,支起十餘座大爐,煎煉金銀。
碩大的銀冬瓜隻消片刻,就用鑄鉛錠的模具澆鑄出一排排銀條。
劉承宗可以預見,將來後金國盛產白銀的傳說,在元帥府肯定是坐實了。
單是一座遼陽城,對人口搜檢尚未結束,隻是繳獲孔有德、耿仲明兩家的財貨,就至少價值二十至三十萬兩。
李八兩搶的那三艘船上,就有十二個打著耿字印的大銀瓜,也不知道他弄這玩意是想幹啥,每一隻都重三千二百兩。
劉承宗都能想象,耿仲明收到這消息的時候,一準能氣吐血。
等到第二天中午,城外傳來報告,一斤重的小銀條,煉了一萬七千多根,金條一千二百多根。
煎煉金銀的軍匠還沒來得及休息,張獻忠又押著三千多人,趕牛車騾車、驅趕浩浩蕩蕩的牲畜迴來,又在西門外卸下從左近莊寨搶來的二百多箱財貨。
大爐子的火還沒熄,又加上了炭。
張獻忠興奮得眼都紅了,也不管人家大學士錢士升想不想聽,嘰哩哇啦地自顧自分享劫掠見聞。
劉承宗嫌他嘴碎,揮手叫李鴻嗣帶營兵前往信地休息,又把唐通的援兵營配屬給張獻忠,叫他接著帶人渡過太子河,到河東的東京城去,能搶點啥就搶點啥。
最重要的是防備黃台吉從東邊突襲而來。
不過正當他算著日子,估摸著黃台吉會比北邊王承恩的接應先到的時候,散布於太子河沿岸的遊騎卻在奔馳的揚塵中帶來警報。
“大帥急報,有船隊自西而來,載甲兵攜大炮,三十裏外!”
是尚可喜。
自從聽孫龍說尚可喜是個善於把握時機的投機者,劉承宗就考慮,尚可喜多半會在關鍵時刻用水師來給他找麻煩。
不過他這個時候來,劉承宗隻能算他倒黴——太子河已經堵上了,水師沒辦法截斷他向北運糧的路。
尚可喜要想搗亂,隻能在二十裏外登陸作戰。
“傳高應登、左光先,讓遊兵營帶上一旅的千斤野炮,去會會尚可喜的船隊!”
? ?早上好!
? (本章完)
這幫人本來就都想投降,隻是白雲龍和孔有德兩頭怕,才形成對歹青詭異的忠誠,作勢死守。
孫龍出降,打破了這一平衡,也讓看上去固若金湯的遼陽城亂了套。
孫龍帶兵押遼民填壕的場景一出現在北城外,城上據守的全節心就慌了。
他當然知道孫龍為何投降,更知道孫龍一定會把偽降計告訴劉承宗,因此在填壕那段時間悄悄派人占住水門的戰船,並下令借著黃昏天暗,把家眷逐次送到船上。
遼陽的守軍本就少,根本不足以應對守城時警戒街道,避免閑雜人等上街的情況。
偏偏,恭順王孔有德打的主意,也是先把家眷送上船。
他倒沒想直接棄城,所有人裏,孔有德是最舍不得遼陽城的人,這是他的駐地,沒了遼陽和兵馬人口,他這個恭順王在歹青帝國啥都不是。
隻是留個後手,萬一出事還能登船逃跑。
就連這事,都是孔有德跟白雲龍商量過後做出的決定。
白雲龍本來就不看好守城,一聽孔有德開竅了要留後手,整個人是大喜過望,又不敢表現得太明顯,還一臉忠誠像的跟孔有德查漏補缺。
讓他別光顧著自家人,還有耿仲明及天佑兵將校家眷,一並都得運出去。
在這一點上,白雲龍也忠實地做到了侍衛的本份。
孔有德光自己跑出去有啥用,到時候別說遼陽丟了黃台吉要殺他,就算黃台吉不殺,耿老二那幫人看家眷都丟在城裏,你孔有德還活著,弄不好天助兵先內訌把他殺了。
隻不過,如此一來,本來秘密留後手的部署,就變成明目張膽的運送家眷了。
那麽多人,拋下誰都不合適啊。
說實話,這個計劃本來挺完美。
元帥軍沒有船隻,也不能控製太子河,甚至都沒有向太子河東岸派遣兵馬封鎖渡口。
元帥軍的攻城在夜晚肯定停止,隻要沒爬上城頭,再開打就是明早。
城內大小幾十條船,在東門外交替運送,隻要幾個來迴,就能把天助軍將校的家眷送到對岸,到時候趁夜東行,哪怕留給元帥軍一座空城都有可能。
偏偏全節也在派人找船,兩撥找船的人碰一塊了。
白雲龍的侍衛們是想調船把人都運到對岸去,而全節的兵是想奪了船自己跑。
狹路相逢,狠的贏。
白雲龍的侍衛還沒反應過來,以為是孔有德還派全節的兵調船,還頤指氣使地讓漢軍把船都調過來,結果就被砍翻大半。
白雲龍收到消息的時候都氣炸了。
媽的,狗漢奸咬主子了。
全節搶了二十多條大船,不僅帶家眷,臨出城時士兵還穿街過巷,把遼陽南城的鋪子搶了一遭,城外看見的黑煙,就是他的人搶劫時放的火。
順手的事兒。
因為全節想清楚了,留在城裏,劉承宗饒不了他;逃出城去,黃台吉和孔有德也一樣饒不了他。
所以這家夥一不做二不休,搶的都是大船,帶來八百多個兵,登船就往西北開。
他的計劃是一路開到三岔河入海,帶著戰船再投東江鎮去。
至於東江鎮的沈世魁能不能接收暫且不說,大不了占個小島再圖後事,反正遼東是不能待了。
他的船隊跑得火急火燎,因為航線途徑北城,看見了高應登的部隊強攻城頭,把全節看得心驚肉跳。
他怕的不是殺上城頭肉搏的元帥軍,那玩意誰都會。
而是元帥軍的攻城陣地,太規整。
護城河外沿一道土壘,土壘後頭是一排小炮,小炮後頭是一排壕溝,壕溝是長銃手;再往後是大炮的陣地。
而在這三道陣地之間,每隔幾十步就有一座正在修築的土山,能看出來,那玩意隻要修好了就比城牆高,邊上是一列列端大追風槍。
劉承宗的抬槍,原版就是遼鎮的大追風槍。
差別僅在於大追風槍是用引線直接懟進火門裏擊發,而元帥軍的抬槍則是改進形製後更換燧發槍機,用燧石發火。
全節就沒見過有任何部隊大規模列裝這種巨銃的。
他生怕元帥軍調轉炮口轟擊河上船隊,因此各船賣力航行,繞著元帥軍的岸上陣地向西北駛去。
這支船隊給指揮攻城的高應登造成不小驚嚇。
他開始是以為守軍開船出來要拿炮打他呢,結果沒見炮響,隻見船跑,才意識到是有敵人在逃跑,連忙下令讓騎兵去追。
船隊在河裏跑,騎兵在岸上追。
追不上。
但全節,確實點太背了。
他要是帶著船隊往東走,啥事都不會有。
偏偏他率船隊向西,駛出十裏地,剛過河灣,探路的小船沒事,船型較大的旗艦過去就撞在暗樁上,船底都撞裂了。
更倒黴的是黑燈瞎火,後方船艦也看不清,有兩艘撞在旗艦上,在夜幕下發出可怕的巨響。
還有幾艘連忙避讓,但埋暗樁的河段本來就窄,三艘船往中間一堵,不想撞船就得旱地行舟,衝向岸邊。
說實話,把十二名躲在蘆葦蕩裏的元帥軍嚇壞了。
這個小隊是原明軍參將卜應第的寧夏兵,原本被分到看地雷,心裏還多有怨懟,覺得到手的戰功離自己遠去了。
結果萬萬沒想到,盯著西邊安靜的河道,一支船隊居然從東邊過來了,而且直衝衝地紮在他們埋伏的暗樁上,更有船直接衝上了岸。
十二名元帥軍為燃放地雷,本就分成三股,一股就四個人,頓時被這變化嚇住,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僵在蘆葦蕩裏。
最近的一條船,離最近的一股元帥軍,僅有二十步遠。
不過全節的兵更慌,根本沒搜尋沿岸,那大船底被撞漏,他們也顧不上修補,沉船隻是時間問題。
一群人連忙放小船的放小船,卸財貨的卸財貨,趕緊都往岸上轉移。
到底都是老兵了,雖說是突遭變故,但全節的指揮仍在,人們亂糟糟地倉促登陸,一邊集結人手做好防備,再在防備之餘嚐試把河裏的暗樁拆了。
然後就有人聽見了要命的‘嗤嗤’聲。
聲音在地麵移動,熟悉這個聲音的老兵們散陣就跑,但還沒來得及跑出多遠,第一顆埋在地下的地雷就炸開了。
隨著第一聲爆炸響起,接二連三爆炸聲在二百步寬的河灘上交替響起,鐵丸、卵石四處迸射,在黃昏下的河灘地炸出片片硝煙。
絕大多數爆炸,都隻是臨時拚湊的土地雷,震得人腦瓜子嗡嗡,隻要不是運氣極差,通常不會被炸開的碎石擊中。
即使被擊中,對穿戴鎧甲的士兵來說,也隻是像被推了一下,畢竟爆炸物的威力既不是完全取決於裝藥量、也不全與破片大小有關,先決條件是承載火藥的外殼。
外殼被炸開的瞬間,內部火藥燃燒生成的氣體有多大的壓力,這份壓力又能有多少傳導到破片上,才決定爆炸物的威力。
像臨時拚湊的陶罐,火藥都沒燒完三分之一就炸開了,氣體膨脹少得可憐,陶片炸飛的威力自然也很小。
但在這片地雷陣裏,埋了十二顆元帥府火箭彈的戰鬥部,那些玩意是元帥軍工衙經過多次驗證,專門作出的鐵殼子,每顆都帶著五十三顆細小的鐵彈丸,在爆炸中穿透空氣四處亂飛,打出蓬蓬血霧。
一時間岸邊大亂,軍兵家眷爭相逃竄,將校高聲厲唿,聲音卻被爆炸壓製。
與此同時,岸上追擊船艦的元帥軍騎兵也匆匆抵達外圍。
硝煙未散,一支支鷲羽大箭便穿煙而來,射向煙霧中站立的人影。
全節更是因為指揮士兵,喊得動靜最大,被潛伏於附近的元帥軍一刀劈死。
全節的首級被送到中軍時,遼陽城的大火映紅了半邊天。
火是全節的兵在搶船時放的,由於守軍將領爭相渡河逃竄,元帥軍一路追殺入城,錯過了救火最好的時機。
“大帥,我軍迴過頭想救火的時候,南城的鼓樓以東已經全燒起來,隻能拆了兩條街的房子,以防火勢向西蔓延。”
高應登滿麵愧疚,垂頭道:“孔有德,也給跑了。”
“他跑就跑了,又不是專門來殺他的,城內人畜財貨損失如何?”
劉承宗並不在意沒擒住孔有德,隻是在寺中正堂懸掛的輿圖上搜尋布防圖,便看便道:“我記得城東有幾個大倉,也燒了?”
“是燒了,鼓樓以東有兩倉一庫,還有孔有德的宅邸,倉庫挨著大街,燒起來前搶出不少槍炮甲械,那兩個糧倉……”
高應登搖搖頭,隨後又抬頭道:“不過在岸邊,千總李八兩奪了糧船三條,載米千餘石,甲械三百餘套,金銀器物財貨九十三箱。”
隻有千餘石米,劉承宗尋思這三條船夠小的,要麽就是撤離匆忙,米糧運不過來,隻顧著裝金銀了。
但這九十三箱金銀器物,可不少。
咱大老遠打過來,為的不就是這個嘛。
“什麽九十三箱,交於你大營軍匠,就地開爐都熔煉成錠,城內也別閑著。”
劉承宗盤算著時間,道:“人口牲畜財貨,統統檢出數目,可以往邊外運了,沿著入邊的路,快馬傳信給王承恩,讓他派兵過來接應人畜。”
說著,劉承宗抬手指向輿圖的西城,問道:“我看鼓樓以東,也就占了城內三成,鼓樓以西還有三倉一庫,裏麵是空的?”
“迴大帥,不空。”
高應登立即搖頭,報告道:“三倉極大,廒房眾多,但存糧不多,也就三萬石,還有不少陳米,不過有許多布匹毛皮雜貨。”
“倒是那神機庫裏,存了不少火器,連城牆上的火炮一並,目下三種型號的大將軍炮有一百二十位,多為萬曆年間的老炮,但也有新的,城上還有四門兩千多斤的紅夷大炮。”
“神機庫旁邊有個苑馬寺,有六百多匹馬,看著也不錯。”
“除此之外,單眼、三眼槍極多,那些老東西就不要了吧?”
“要,幹嘛不要!”
劉承宗瞪了眼,抬手指向遼陽城的方向,道:“看時間,先緊著城內牲畜錢糧往外運,錢糧運完運槍炮雜貨,明日下午,東邊要是還沒消息就把人也都帶出來。”
“出城之前,先扒它兩麵城牆,城磚都給我扔河裏,黃台吉要是來的慢,再燒上一把大火,一粒火藥、一顆鉛丸、一塊木頭都不給他留。”
劉獅子心說這些槍炮之前在遼陽城裏,以後還在遼陽城裏,那他不白來了?
說句難聽話,那三眼槍賣給漠北蒙古也算個東西,大將軍炮能放進鬆漠府城,甚至哪怕釘了炮眼堵了炮門沉進河裏,也比留給黃台吉來的好。
當日淩晨,遼陽幾座城門,一隊隊押運糧草財貨的馬車騾車絡繹不絕。
肅清門外,支起十餘座大爐,煎煉金銀。
碩大的銀冬瓜隻消片刻,就用鑄鉛錠的模具澆鑄出一排排銀條。
劉承宗可以預見,將來後金國盛產白銀的傳說,在元帥府肯定是坐實了。
單是一座遼陽城,對人口搜檢尚未結束,隻是繳獲孔有德、耿仲明兩家的財貨,就至少價值二十至三十萬兩。
李八兩搶的那三艘船上,就有十二個打著耿字印的大銀瓜,也不知道他弄這玩意是想幹啥,每一隻都重三千二百兩。
劉承宗都能想象,耿仲明收到這消息的時候,一準能氣吐血。
等到第二天中午,城外傳來報告,一斤重的小銀條,煉了一萬七千多根,金條一千二百多根。
煎煉金銀的軍匠還沒來得及休息,張獻忠又押著三千多人,趕牛車騾車、驅趕浩浩蕩蕩的牲畜迴來,又在西門外卸下從左近莊寨搶來的二百多箱財貨。
大爐子的火還沒熄,又加上了炭。
張獻忠興奮得眼都紅了,也不管人家大學士錢士升想不想聽,嘰哩哇啦地自顧自分享劫掠見聞。
劉承宗嫌他嘴碎,揮手叫李鴻嗣帶營兵前往信地休息,又把唐通的援兵營配屬給張獻忠,叫他接著帶人渡過太子河,到河東的東京城去,能搶點啥就搶點啥。
最重要的是防備黃台吉從東邊突襲而來。
不過正當他算著日子,估摸著黃台吉會比北邊王承恩的接應先到的時候,散布於太子河沿岸的遊騎卻在奔馳的揚塵中帶來警報。
“大帥急報,有船隊自西而來,載甲兵攜大炮,三十裏外!”
是尚可喜。
自從聽孫龍說尚可喜是個善於把握時機的投機者,劉承宗就考慮,尚可喜多半會在關鍵時刻用水師來給他找麻煩。
不過他這個時候來,劉承宗隻能算他倒黴——太子河已經堵上了,水師沒辦法截斷他向北運糧的路。
尚可喜要想搗亂,隻能在二十裏外登陸作戰。
“傳高應登、左光先,讓遊兵營帶上一旅的千斤野炮,去會會尚可喜的船隊!”
? ?早上好!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