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媛徵驗
中國古代神鬼誌怪小說 作者:笑藏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衎kàn是江淮人,中明經舉人。
元和初年,他到河陰縣,因病而荒廢了學業,做鹽鐵院的秘書,每月兩千錢,娶妻安居樂業,沒有考慮以其他為業。
一年多之後,有運米進京路過三門的,因為不識字,就請宋衎一齊去。
主管記帳,每月給八千文。
宋衎對妻子說:“而今幾個月得不到八千,假如一個月可得,是很有利可圖的。”
他的妻子楊氏很賢惠,勸他不要去,說:“三門是水路,非常險惡,人身遇到危險,利有什麽用呢?”
宋衎不聽,就去了。
他到了那個地方,果然遇到風暴襲擊,那些船都沉沒了。
隻有宋衎進到水裏,摸著一捆粟槁gǎo,漸漸漂近岸邊,浮槁靠岸,於是得救。其餘幾十人都沒得救。
他抱著槁而拜謝道:“我這小命,是你賜給的,一定要保存,決不拋棄。”
於是抱著槁快走了幾裏,到一個老婦人賣茶的地方,有兩間茅草房,就到那裏去住,並把經曆的事告訴她。
老婦人同情他,於是為他準備了粥飯,等到第二天早晨。
在屋南麵曬衣服,解開槁來曬,在槁中得到一個竹筒,打開,卻是金剛經。
過了一會就問老婦人,也不知道那裏的詳細情況。
老婦人說:“這是你的妻子從你出來之後,蓬頭禮念,寫經的心懇切,所以能救你。”
衎感動流淚請求迴去,老婦人指著東南一條道說:“隻從這走,走二百裏,後天就可以到家了。”並給他二升米。
衎便拜謝出發。果然二天到達河陰,看見妻子慚愧謝罪。
楊媛驚訝地問:“你怎麽知道的?”
衎便從頭說起,楊氏感到奇怪。
衎就拿出經書,楊媛哭泣。
頂禮膜拜。衎說:“用什麽做記號呢?”
說:“寫的時候,執筆的人誤用羅漢字,空維上沒有四,就到護國寺禪和尚那裏請添上,和尚年老眼花,筆點很重,字跡都昏黑。隻是十天來,不知道它那裏去了。”
拿出來驗證,果然象她說的那樣。
衎更加嗚咽拜謝他的妻子。
於是每天焚香在靜室裏拜經,並對楊媛說:“河濱的老婦人,不可以忘了。”
就派人拿茶和絹送給她。
使者到了,那個房子和人都不見了,向牧童打聽,說:“已到了水漲無邊的時候,哪裏有人賣茶?”並且說:“並沒有什麽路,是神的點化。”
幾年後,相國鄭公因做東都留守,才召迴衎和楊媛,問他們的經曆,並讓他把書拿來。
給他兒子武官職位,每月給他五千錢,並向他索取那個經書。
至今被鄭氏所供奉。
嶽州刺史丞相弘農公因目睹了這一事,才講敘這件事。取名為“”。
【原文】宋衎,江淮人,應明經舉。元和初,至河陰縣,因疾病廢業,為鹽鐵院書手,月錢兩千,娶妻安居,不議他業。年餘,有為米綱過三門者,因不識字,請衎同去,通管簿書,月給錢八千文。衎謂妻曰:“今數月不得八千,苟一月而致,極為利也。”妻楊氏甚賢,勸不令往,曰:“三門舟路,頗為險惡,身或驚危,利亦何救?”衎不納,遂去。至其所,果遇暴風所擊,彼群船盡沒。唯衎入水,扔得粟槁一束,漸漂近岸,浮槁以出,乃活,餘數十人皆不救。因抱槁以謝曰:“吾之微命,爾所賜也,誓存沒不相舍。”遂抱槁疾行數裏,有孤姥鬻茶之所,茅舍兩間,遂詣宿焉,具以事白。姥憫之,乃為設粥。及明旦,於屋南曝衣,解其槁以曬,於槁中得一竹筒。開之,乃金剛經也。尋以訊姥,且不知其詳,姥曰:“是汝妻自汝來後,蓬頭禮念,寫經誠切,故能救汝。”衎感泣請歸,姥指東南一徑曰:“但尋此去,校二百裏,可以後日到家也。”與米二升,拜謝遂發,果二日達河陰,見妻愧謝。楊媛驚問曰:“何以知之?”盡述根本。楊氏怪之,衎乃出經,楊媛涕泣,拜禮頂戴。衎曰:“用何以為記?”曰:“寫時,執筆者誤羅漢字,空維上無四,遂詣護國寺禪和尚處請添。和尚年老眼昏,筆點過濃,字皆昏黑。但十日來,不知其所在。”驗之,果如其說。衎更嗚咽拜其妻,每日焚香禮經於淨室,乃謂楊媛曰:“河濱之姥,不可忘也。”遣使封茶及絹與之。使至,其居及人皆不見。詰於牧豎,曰:“比水漲無涯際,何有人鬻茶?”複雲:“路亦並無,乃神化也。”數歲,相國鄭公絪為東都留守,乃召衎及楊媛往,問其本末。並令將經來,與其男武職,食月給五千。因求其經,至今為鄭氏所尊奉。故嶽州刺史丞相弘農公因睹其事,遂敘之,名曰“”。(出《報應記》)
元和初年,他到河陰縣,因病而荒廢了學業,做鹽鐵院的秘書,每月兩千錢,娶妻安居樂業,沒有考慮以其他為業。
一年多之後,有運米進京路過三門的,因為不識字,就請宋衎一齊去。
主管記帳,每月給八千文。
宋衎對妻子說:“而今幾個月得不到八千,假如一個月可得,是很有利可圖的。”
他的妻子楊氏很賢惠,勸他不要去,說:“三門是水路,非常險惡,人身遇到危險,利有什麽用呢?”
宋衎不聽,就去了。
他到了那個地方,果然遇到風暴襲擊,那些船都沉沒了。
隻有宋衎進到水裏,摸著一捆粟槁gǎo,漸漸漂近岸邊,浮槁靠岸,於是得救。其餘幾十人都沒得救。
他抱著槁而拜謝道:“我這小命,是你賜給的,一定要保存,決不拋棄。”
於是抱著槁快走了幾裏,到一個老婦人賣茶的地方,有兩間茅草房,就到那裏去住,並把經曆的事告訴她。
老婦人同情他,於是為他準備了粥飯,等到第二天早晨。
在屋南麵曬衣服,解開槁來曬,在槁中得到一個竹筒,打開,卻是金剛經。
過了一會就問老婦人,也不知道那裏的詳細情況。
老婦人說:“這是你的妻子從你出來之後,蓬頭禮念,寫經的心懇切,所以能救你。”
衎感動流淚請求迴去,老婦人指著東南一條道說:“隻從這走,走二百裏,後天就可以到家了。”並給他二升米。
衎便拜謝出發。果然二天到達河陰,看見妻子慚愧謝罪。
楊媛驚訝地問:“你怎麽知道的?”
衎便從頭說起,楊氏感到奇怪。
衎就拿出經書,楊媛哭泣。
頂禮膜拜。衎說:“用什麽做記號呢?”
說:“寫的時候,執筆的人誤用羅漢字,空維上沒有四,就到護國寺禪和尚那裏請添上,和尚年老眼花,筆點很重,字跡都昏黑。隻是十天來,不知道它那裏去了。”
拿出來驗證,果然象她說的那樣。
衎更加嗚咽拜謝他的妻子。
於是每天焚香在靜室裏拜經,並對楊媛說:“河濱的老婦人,不可以忘了。”
就派人拿茶和絹送給她。
使者到了,那個房子和人都不見了,向牧童打聽,說:“已到了水漲無邊的時候,哪裏有人賣茶?”並且說:“並沒有什麽路,是神的點化。”
幾年後,相國鄭公因做東都留守,才召迴衎和楊媛,問他們的經曆,並讓他把書拿來。
給他兒子武官職位,每月給他五千錢,並向他索取那個經書。
至今被鄭氏所供奉。
嶽州刺史丞相弘農公因目睹了這一事,才講敘這件事。取名為“”。
【原文】宋衎,江淮人,應明經舉。元和初,至河陰縣,因疾病廢業,為鹽鐵院書手,月錢兩千,娶妻安居,不議他業。年餘,有為米綱過三門者,因不識字,請衎同去,通管簿書,月給錢八千文。衎謂妻曰:“今數月不得八千,苟一月而致,極為利也。”妻楊氏甚賢,勸不令往,曰:“三門舟路,頗為險惡,身或驚危,利亦何救?”衎不納,遂去。至其所,果遇暴風所擊,彼群船盡沒。唯衎入水,扔得粟槁一束,漸漂近岸,浮槁以出,乃活,餘數十人皆不救。因抱槁以謝曰:“吾之微命,爾所賜也,誓存沒不相舍。”遂抱槁疾行數裏,有孤姥鬻茶之所,茅舍兩間,遂詣宿焉,具以事白。姥憫之,乃為設粥。及明旦,於屋南曝衣,解其槁以曬,於槁中得一竹筒。開之,乃金剛經也。尋以訊姥,且不知其詳,姥曰:“是汝妻自汝來後,蓬頭禮念,寫經誠切,故能救汝。”衎感泣請歸,姥指東南一徑曰:“但尋此去,校二百裏,可以後日到家也。”與米二升,拜謝遂發,果二日達河陰,見妻愧謝。楊媛驚問曰:“何以知之?”盡述根本。楊氏怪之,衎乃出經,楊媛涕泣,拜禮頂戴。衎曰:“用何以為記?”曰:“寫時,執筆者誤羅漢字,空維上無四,遂詣護國寺禪和尚處請添。和尚年老眼昏,筆點過濃,字皆昏黑。但十日來,不知其所在。”驗之,果如其說。衎更嗚咽拜其妻,每日焚香禮經於淨室,乃謂楊媛曰:“河濱之姥,不可忘也。”遣使封茶及絹與之。使至,其居及人皆不見。詰於牧豎,曰:“比水漲無涯際,何有人鬻茶?”複雲:“路亦並無,乃神化也。”數歲,相國鄭公絪為東都留守,乃召衎及楊媛往,問其本末。並令將經來,與其男武職,食月給五千。因求其經,至今為鄭氏所尊奉。故嶽州刺史丞相弘農公因睹其事,遂敘之,名曰“”。(出《報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