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內靈境
中國古代神鬼誌怪小說 作者:笑藏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信州有一個員外,名叫李虞,他一次和秀才楊棱遊覽華山,搜盡了山崖穀地。
當時李虞還沒有入仕做官,他和楊棱都有隱居的誌向,每次遇到在幽靜的地方遊覽欣賞,就作詩吟詠一會。
不久,遇到一個小洞,高有幾尺,進洞不過三、四步,就很高了,但路很平容易
走。
李、楊二人想要進洞去看個究竟,大約走了四、五裏,打算迴來又不行了,隻得暫且相互勉勵往前行進。
又走二、三裏,稍微有些光亮了,不一會兒,到了洞的出口。
這會兒,時間已經到了傍晚五六點的時候。看這裏的山川草木,不象是人間。
也有耕作的人,耕作的人看見李、楊二人很驚異地說:“公子怎麽能到這裏?”李、楊二人就說了進來的全部經過。
他們又走了二裏多路,看見有一座佛堂,佛堂裏有幾個人正在喝茶。
李虞等趁機上前去求宿,其中有一個人說:“這需要報告給洞主。”
不一會兒,看見有一個穿著紫色衣服的人,騎著一匹小馬,有四五個隨從仆役跟隨,開路而來。紫衣人舉止很文雅,他問屬下說:“他們能到這裏來,是為什麽?”有一個人詳盡地述說了經過。紫衣人對李、楊二人說:“這裏偏僻簡陋,請到我的住處。”
於是和李、楊二人一起前往,他們來到一座府第,多半都是竹屋堂舍。房屋坐席都很潔淨。吏役有幾十人。紫衣人自己介紹說:“我姓杜,名子華,遭遇戰亂,避開人世,遇到神仙,在這居住已經有幾百年了。”就留李、楊二人在這兒住宿,飲食都很精美豐厚。這裏麵有駞芊,它的形狀象牛,子華和李、楊二人晝夜談論,順便也問問朝廷的事。
李、楊二人在這裏流連多日,子華各贈送給他們幾件銀器,派使者導引他們返迴。子華說:“這裏可以隱居,頗能住否?”李、楊二人麵有難色。
杜子華笑了,和李、楊二人握手告別,並且請他們不要把這裏泄漏給世人。
後來楊棱又前去尋找那個洞穴卻不見了。楊棱後來改名儉,官至禦使,貶謫到番禺,死在那裏。李虞最終也是四外流蕩。真仙靈境,如果不是實心實意地向往,可不要為了空名貿然前去。以後人們應以此為戒嗬!
【原文】信州李員外虞,嚐與秀才楊棱遊華山,窮搜岩穀。時李公未仕,及楊君俱有棲遁之誌,每遇幽賞,即吟詠移時。俄至一小洞,巉高數尺,不三四步,甚高,路極平易。二人欲窮其跡,約行四五裏,擬迴又不可,且相勉而進。更二三裏,稍明。少頃至洞口。時已申酉之際,川岩草樹,不似人間,亦有耕者。耕者睹二人頗有驚異,曰:“郎君何得到此?”乃具言之。更二裏餘,有佛堂,數人方飲茶次。李公等因往求宿。內一人曰:’須報洞主。”逡巡見有紫衣,乘小馬,從者四五,嗬路而至,拜起甚雅,曰:“得到此何也?”一個備述曰:“此處偏陋,請至某居處。”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潔,人吏數十。因自言曰:“某姓杜,名子華,逢亂避世,遇仙侶,居此已數百年矣。”因止宿,飲饌皆甚精豐,內有駞芊,其狀如牛。晝夜論語,因問朝廷之事。留連累日,各遺銀器數事,遣使者導之而返。曰:“此可隱逸,頗能住否。”二子色難。子華笑,執手而別,且請無漏於人。後楊君複往尋其洞穴,不可見矣。楊君改名儉,官至禦史,謫番禺而卒。李公終亦流蕩,真仙靈境,非所實好,不可依名而往之也。後君子誡之哉。(出《逸史》)
當時李虞還沒有入仕做官,他和楊棱都有隱居的誌向,每次遇到在幽靜的地方遊覽欣賞,就作詩吟詠一會。
不久,遇到一個小洞,高有幾尺,進洞不過三、四步,就很高了,但路很平容易
走。
李、楊二人想要進洞去看個究竟,大約走了四、五裏,打算迴來又不行了,隻得暫且相互勉勵往前行進。
又走二、三裏,稍微有些光亮了,不一會兒,到了洞的出口。
這會兒,時間已經到了傍晚五六點的時候。看這裏的山川草木,不象是人間。
也有耕作的人,耕作的人看見李、楊二人很驚異地說:“公子怎麽能到這裏?”李、楊二人就說了進來的全部經過。
他們又走了二裏多路,看見有一座佛堂,佛堂裏有幾個人正在喝茶。
李虞等趁機上前去求宿,其中有一個人說:“這需要報告給洞主。”
不一會兒,看見有一個穿著紫色衣服的人,騎著一匹小馬,有四五個隨從仆役跟隨,開路而來。紫衣人舉止很文雅,他問屬下說:“他們能到這裏來,是為什麽?”有一個人詳盡地述說了經過。紫衣人對李、楊二人說:“這裏偏僻簡陋,請到我的住處。”
於是和李、楊二人一起前往,他們來到一座府第,多半都是竹屋堂舍。房屋坐席都很潔淨。吏役有幾十人。紫衣人自己介紹說:“我姓杜,名子華,遭遇戰亂,避開人世,遇到神仙,在這居住已經有幾百年了。”就留李、楊二人在這兒住宿,飲食都很精美豐厚。這裏麵有駞芊,它的形狀象牛,子華和李、楊二人晝夜談論,順便也問問朝廷的事。
李、楊二人在這裏流連多日,子華各贈送給他們幾件銀器,派使者導引他們返迴。子華說:“這裏可以隱居,頗能住否?”李、楊二人麵有難色。
杜子華笑了,和李、楊二人握手告別,並且請他們不要把這裏泄漏給世人。
後來楊棱又前去尋找那個洞穴卻不見了。楊棱後來改名儉,官至禦使,貶謫到番禺,死在那裏。李虞最終也是四外流蕩。真仙靈境,如果不是實心實意地向往,可不要為了空名貿然前去。以後人們應以此為戒嗬!
【原文】信州李員外虞,嚐與秀才楊棱遊華山,窮搜岩穀。時李公未仕,及楊君俱有棲遁之誌,每遇幽賞,即吟詠移時。俄至一小洞,巉高數尺,不三四步,甚高,路極平易。二人欲窮其跡,約行四五裏,擬迴又不可,且相勉而進。更二三裏,稍明。少頃至洞口。時已申酉之際,川岩草樹,不似人間,亦有耕者。耕者睹二人頗有驚異,曰:“郎君何得到此?”乃具言之。更二裏餘,有佛堂,數人方飲茶次。李公等因往求宿。內一人曰:’須報洞主。”逡巡見有紫衣,乘小馬,從者四五,嗬路而至,拜起甚雅,曰:“得到此何也?”一個備述曰:“此處偏陋,請至某居處。”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潔,人吏數十。因自言曰:“某姓杜,名子華,逢亂避世,遇仙侶,居此已數百年矣。”因止宿,飲饌皆甚精豐,內有駞芊,其狀如牛。晝夜論語,因問朝廷之事。留連累日,各遺銀器數事,遣使者導之而返。曰:“此可隱逸,頗能住否。”二子色難。子華笑,執手而別,且請無漏於人。後楊君複往尋其洞穴,不可見矣。楊君改名儉,官至禦史,謫番禺而卒。李公終亦流蕩,真仙靈境,非所實好,不可依名而往之也。後君子誡之哉。(出《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