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室石經
中國古代神鬼誌怪小說 作者:笑藏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幽州有一位出家人,叫釋智苑。
他精通佛法,學識廣博。
隋朝大業年間,他費盡心思刻石經藏起來,以防佛法滅絕。
因此便在幽州北山的懸崖壁上開鑿石室,磨平四壁,在壁上刻寫經文;又取方形石板,磨平後刻上經文,存放在石室中。每裝滿一室,就用石裝頭堵住洞門,並用鎔鐵填塞縫隙。(保密工作做得真好。)
當時隋煬帝駕臨涿縣,皇後的胞弟,內史待郎蕭瑀,深信佛法,把智苑刻石經的事向皇後稟告,皇後就布施了一千匹絲絹及財物資助智苑達成此事。
蕭瑀也施舍了五百匹絲絹,當時朝中官員及民間士紳聽說,都紛紛前來供養,讓智苑法師順利完成這個大願。
智苑覺得刻經工匠眾多,僧俗混雜在一起不是很好,於是想在山崖前,建造木佛堂以及食堂、寢室,但想到木料磚瓦不易取得,又怕占用刻經經費,所以遲遲沒有動工。
一天夜裏,忽然下起大雨,雷電交加,振動山林。
第二天早上天晴後,看到上千根粗大的鬆柏樹,被洪水衝到山下,堆積在道路兩旁。山的東麵很少樹木,尤其是鬆柏類的更是稀有。
眾人都感到很驚訝,不知道這些樹木來自何處。
便順著漂流的方向追尋,原來是來自很遠的西山,山崖崩塌樹木倒下,倒下的樹木順水漂流而來。
於是當地的民眾就歎服了,都說這是神仙在幫忙。
智苑隻是叫工匠挑選合用的木材,其餘全部分給附近的鄉親。
鄉親們十分高興,都來幫助建造佛殿和食堂,沒多久全部建好,實現了智苑法師的心願。
貞觀十三年,智苑圓寂了,他刻的石經已經裝滿了七間石室,他的弟子仍續承他的誌業。
【原文】幽州沙門釋智苑,精練有學識。隋大業中,發心造石經藏之,以備法滅。既而於幽州北山,鑿岩為石室,即磨四壁,而以寫經。又取方石,別更磨寫,藏諸室內。每一室滿,即以石塞門,用鐵錮之。時隨賜帝幸涿郡,內史侍郎蕭瑀皇後之同母弟也,性篤信佛法,以其事白後,後施絹千匹,餘錢物,以助成之。瑀亦施絹五百匹。朝野聞之,爭共舍施,故苑得遂其功。苑嚐以役匠既多,道俗奔湊,欲於岩前,造木佛堂並食堂寢屋。而念木瓦難辨,恐分費經物,故未能起作。一夜暴雨雷電震山,明旦既晴,乃見山下有大鬆柏數千株,為水所漂流,積道次。山東少林木,鬆柏尤稀,道俗驚駭,不知來處,推尋蹤跡,遠自西山,崩岸倒木。漂送來此,於是遠近歎服,謂為神助。苑乃使匠擇取其木,餘皆分與邑裏。邑裏喜悅,而共助造堂宇,頃之畢成,皆如其誌焉。苑所造石滿七室,以貞觀十三年卒。弟子猶繼其功(殿中丞相裏玄奘。大理丞釆宣明等。皆為臨說雲爾。臨以十九年從車駕幽州。問鄉人。亦同雲爾而以軍事不得雲)。《冥報記》-唐-唐臨
幽州有一位出家人,叫釋智苑。
他精通佛法,學識廣博。
隋朝大業年間,他費盡心思刻石經藏起來,以防佛法滅絕。
因此便在幽州北山的懸崖壁上開鑿石室,磨平四壁,在壁上刻寫經文;又取方形石板,磨平後刻上經文,存放在石室中。每裝滿一室,就用石裝頭堵住洞門,並用鎔鐵填塞縫隙。(保密工作做得真好。)
當時隋煬帝駕臨涿縣,皇後的胞弟,內史待郎蕭瑀,深信佛法,把智苑刻石經的事向皇後稟告,皇後就布施了一千匹絲絹及財物資助智苑達成此事。
蕭瑀也施舍了五百匹絲絹,當時朝中官員及民間士紳聽說,都紛紛前來供養,讓智苑法師順利完成這個大願。
智苑覺得刻經工匠眾多,僧俗混雜在一起不是很好,於是想在山崖前,建造木佛堂以及食堂、寢室,但想到木料磚瓦不易取得,又怕占用刻經經費,所以遲遲沒有動工。
一天夜裏,忽然下起大雨,雷電交加,振動山林。
第二天早上天晴後,看到上千根粗大的鬆柏樹,被洪水衝到山下,堆積在道路兩旁。山的東麵很少樹木,尤其是鬆柏類的更是稀有。
眾人都感到很驚訝,不知道這些樹木來自何處。
便順著漂流的方向追尋,原來是來自很遠的西山,山崖崩塌樹木倒下,倒下的樹木順水漂流而來。
於是當地的民眾就歎服了,都說這是神仙在幫忙。
智苑隻是叫工匠挑選合用的木材,其餘全部分給附近的鄉親。
鄉親們十分高興,都來幫助建造佛殿和食堂,沒多久全部建好,實現了智苑法師的心願。
貞觀十三年,智苑圓寂了,他刻的石經已經裝滿了七間石室,他的弟子仍續承他的誌業。
【原文】幽州沙門釋智苑,精練有學識。隋大業中,發心造石經藏之,以備法滅。既而於幽州北山,鑿岩為石室,即磨四壁,而以寫經。又取方石,別更磨寫,藏諸室內。每一室滿,即以石塞門,用鐵錮之。時隨賜帝幸涿郡,內史侍郎蕭瑀皇後之同母弟也,性篤信佛法,以其事白後,後施絹千匹,餘錢物,以助成之。瑀亦施絹五百匹。朝野聞之,爭共舍施,故苑得遂其功。苑嚐以役匠既多,道俗奔湊,欲於岩前,造木佛堂並食堂寢屋。而念木瓦難辨,恐分費經物,故未能起作。一夜暴雨雷電震山,明旦既晴,乃見山下有大鬆柏數千株,為水所漂流,積道次。山東少林木,鬆柏尤稀,道俗驚駭,不知來處,推尋蹤跡,遠自西山,崩岸倒木。漂送來此,於是遠近歎服,謂為神助。苑乃使匠擇取其木,餘皆分與邑裏。邑裏喜悅,而共助造堂宇,頃之畢成,皆如其誌焉。苑所造石滿七室,以貞觀十三年卒。弟子猶繼其功(殿中丞相裏玄奘。大理丞釆宣明等。皆為臨說雲爾。臨以十九年從車駕幽州。問鄉人。亦同雲爾而以軍事不得雲)。《冥報記》-唐-唐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