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人類的思想,自以為自由極了,我們試把牛頓的學說擴大之,把它應用到心理學上,即知道:任你思想如何自由,終有軌道可循,人世上一切事變,無不有力學規律行乎其間,不過一般人習而不察,等於牛頓以前的人,不知有地心引力一樣。特麽對於151看書網我隻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


    老子與諸


    教之關係


    道流而為德,德流而為仁,仁流而為義,義流而為禮,禮流而為刑,刑流而為兵。道德居首,兵刑居末。孫子言兵,韓非言刑,而其源皆出於老子。我們如果知道兵刑與道德相通,即知諸子之學無不與老子相通了。


    (一)中國學術分三大時期


    《老子》一書,當分兩部分看,他說致虛守靜、歸根複命一類話,是出世法,莊列關尹諸人,是走的這條路。他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一類話,是世間法,孔子以仁治國、墨子以愛治國、申韓以法治國等,皆是以正治國。


    (二)《老子》一書是周秦學派之總綱


    宇宙真理,是渾然的一個東西,最初是蒙蒙昧昧的,像一個絕大的荒山,無人開采。後來偶有人在山上拾得點珍寶歸來,人人驚異,大家都去開采,有得金的,有得銀的,有得銅鐵錫的。雖是所得不同,總是各有所得。周秦諸子,都是上山開采的人,這夥人中,所得的東西,是以老子為最多。


    (三)無為之意義


    老子所說的無為,是順其自然、我無容心的意思。當為的就為,當不為的就不為,如果當為的不為,這是有心和自然反抗,這叫做有為,算不得無為。


    (四)“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之意義


    老子洞明萬事萬物變化的軌道,有得於心,故老子言道德。孔子見老子後,明白此理,就用以治人,故孔子言仁。孟子繼孔子之後,故言仁必帶一“義”字。荀子繼孟子之後,注重禮學。韓非學於荀卿,知“禮”字不足以範圍人,故專講刑名。


    (五)絕聖棄智之作用


    老子是叫人把自己的意思除去,到了無知無欲的境界,才能窺見宇宙自然之理,一切事,當順自然之理而行之,如果不絕聖棄智,本著個人的意見做去,得出來的結果,往往違反自然之理。宋儒即害了此病,並且害得很深。


    (六)盈虛消長之理


    老子之學,純是自處於虛,以盈為大戒,虛是收縮到了極點,盈是發展到了極點,人能以“虛”字為立足點,不動則已,一動則隻有發展的,這即是長了。


    (七)老子之兵法


    可知老子用兵,是出於自衛,出於不得已,以慈為主。慈有二意:一是恐我的人民為敵人所殺;二是恐敵人的人民為我所殺。所以我不敢為造事之主,如若敵人實在要來攻我,我才起而戰之,即所謂“不敢為主而為客”。


    (八)《史記》老莊申韓同傳之原因


    莊子與韓非,同是崇奉老子,一出世,一入世,途徑絕端相反,而皆本之於無為。莊子事事放任,猶可謂之無為,韓非事事幹涉,怎麽可謂之無為呢?莊子是順應自然做去,毫不摻加自己的意見,所以謂之無為。韓非是順應自然,製出一個法律,我即依著法律實行,絲毫不出入,也是不摻加自己的意見,故韓非之學說歸於無為。


    (九)老子與其他諸子


    道流而為德,德流而為仁,仁流而為義,義流而為禮,禮流而為刑,刑流而為兵。道德居首,兵刑居末。孫子言兵,韓非言刑,而其源皆出於老子。我們如果知道兵刑與道德相通,即知諸子之學無不與老子相通了。


    (十)孔子不言性與天道之原因


    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已被老子講得透透徹徹,莫得孔子說的,孔子隻好從“仁”字講起走了。老子學說,雖包含有治世法,但是略而不詳,他專言道德,於仁義禮三者,不加深論。孔子窺破此旨,乃終身致力於仁義禮,把治國平天下的方法,條分縷析地列出來。於是老子談道德,孔子談仁義禮,結果孔子與老子,成了對等地位。


    (十一)三教異同之點


    老子重在窺探造化的本源,故絕聖棄智,無知無欲,於至虛至靜之中,領會那寂然不動、虛而逍遙之妙,故而像一初生之嬰兒。向後走是出世法,向前走是世間法。


    (十二)宋學是融合儒釋道三家學說而成


    在宋儒盡管說他是孔門嫡派,與佛老無關,實際是融合三教而成,他們學說俱在,何能掩飾。其實能把三教融合為一,這是學術上最大的成功,他們有了這樣的建樹,盡可自豪,反棄而不居,自認孔門嫡派。這即是為“門戶”二字所誤。


    (十三)宋學含老學成分最多


    宋學是明道開創的,明道之學,既近於老子,所以趙宋諸儒,均含老氏意味。宋儒之學,何以會含老氏意味呢?因為釋氏是出世法,孔子是世間法,老子是出世法世間法一以貫之。宋儒以釋氏之法治心,以孔子之學治世,二者俱是順其自然之理而行,把治心治世打成一片,恰是走入老子的途徑。


    (十四)程明道死後之派別


    明道學術分程朱和陸王兩派,象山相當於伊川,陽明相當於朱子。有了朱子“萬殊歸於一本”之格物致知,跟著就有陽明“一本散之萬殊”之格物致知,猶之有培根之歸納法,跟著就有笛卡兒之演繹法,培根之學類伊川和朱子,笛卡兒之學類象山和王陽明。


    (十五)學術之分合


    大凡一種學說,獨立成派之後,本派中跟著就要分派。韓非說:“儒分為八,墨分為三。”就是循著這個軌道走的。孔學分為八派,秦滅而後,孔學滅絕,漢儒研究遺經,成立漢學,跟著又分許多派。老氏之學,也分許多派。佛學在印度,分許多派,傳入中國,又分若幹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宗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宗吾並收藏厚黑學:全本珍藏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