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這種文體興起於六朝時期,唐代之前便已存在,所以不用擔心把《嶽陽樓記》寫出來驚世駭俗。
範仲淹寫《嶽陽樓記》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開篇說明寫這篇記的原因,接著寫陰天的嶽陽樓景物和他的感受,然後寫晴天的嶽陽樓景物和他的感受,最後寫由此引發的感概。
王勃複製這個格式,把其中的語句做了修改,形成了符合龍門特色的一篇記,取名《龍門山記》。
開篇,王勃寫明了遊龍門山的原因,接著寫陰晴兩次遊龍門山的所見和感受,最後抒發自己的感概:
嗟夫!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當王勃把最後一道作文題也寫完後,考桌上的一支蠟燭才燃到一半,而看別的考生,有的咬著筆杆苦思,有的寫寫停停,有的望著棚頂發呆……不一而足。
眼看時間還早,王勃把毛筆放到筆山上,揉了揉手腕,做了做擴胸運動,然後背靠在考棚後牆,閉目養神。本來是閉目養神的,後麵竟然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唐代每場考試,每燃盡一支蠟燭,都有專人通告考生,提醒考生考試時間,讓考生合理安排。
當第一支蠟燭燃盡的時候,一人跑到王勃考桌前,想要提醒他時間,見他正在睡覺,想了想,還是覺得應該叫醒他,但是不等他說話,王勃就閉著眼睛開口道:“別煩某,某睡一覺。”
那人嘴角抽了抽,憤然離去,心想:好心當成驢肝,看某下次提不提醒你,就你這作死的樣子,提醒跟沒提醒結果都一樣,哼,省得爺爺口舌。
果然第二支蠟燭燃完的時候,那人也沒來提醒他。
直到第三支蠟燭燃完,王勃才被一陣考試結束的鍾聲驚醒。王勃抬起頭,揉了揉脖子,隻見天上一輪殘月低懸,考場外麵依稀傳來稀疏的人聲。
當考卷被收走,王勃離開了考棚,舒服地伸了個懶腰,睡了一天一夜,王勃精神前所未有的好,跟他相比,其他考生就慘了,一個個都頂著黑眼圈,萎靡不整,臉上反射著一種菜色的油光。
在出貢院的路上,見到了賈青雲、賈升官和何乃才,除了何乃才這個老油條,其他兩人的樣子跟那些熬通宵的考生沒什麽兩樣。
三人問起牛大,王勃實話實說,三人聞言,都目瞪口呆,顯然沒想到牛大竟如此彪悍。
出了貢院,王勃與他們揖別,迎著清晨微寒的風優哉遊哉地朝王府方向走去,心裏麵做著打算:還是先去牛家把牛大拖出來,到沒日崖打打太極,月奴不需要叫,相信她這個時候已經起床,正準備趕去沒日崖。
王勃完全不用擔心牛大昨晚沒睡好,因為如果他會為失去參加童試資格而寢食不安,那鐵樹都會開花。
考生可以離去,但考官們卻還要繼續工作,他們的工作內容從監督考生變成了閱卷。
作為主考官,韋縣令也不敢偷懶,這童試考試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出了問題,他這烏紗帽肯定是不保的,他也知道自己的能耐,能在龍門這個中等縣為官十幾年,可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進士出身。
進士出身隻給他搏了一個縣令的位置,而能讓他在這個位置上呆這麽多年,則是因為他素來的小心謹慎,大事親力親為,不大不小的事盯著屬下親力親為,小事讓屬下盯著屬下的屬下親力親為。
所以對於童試這種不大不小的事,他必須盯著他的屬下們工作。
但盯著手忙腳亂的考官閱卷也確實無聊,畢竟這不是鄉試能出現什麽妙文,可以讓自己解解乏。
見韋縣令哈欠連天,一旁也百無聊賴的武縣尉忽然想到了一個人,於是提議道:“韋明府,你既然如此看好王勃,何不將他的試卷找出來,讓某也瞻仰瞻仰這位武後欽點的神童文章,看看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說到這,他看了一眼韋縣令的臉色,見他一臉淡然,這才道,“徒有虛名。”
韋縣令瞄了他一眼,意味深長,嘴角勾起,淡淡地道:“武縣尉,某聽說你的侄子今年十三歲,也在這場考試中,不如也將他的試卷找出來,把他與王勃的試卷交予幾位考官評閱,勝負自見分曉如何?”
武縣尉聽到這裏,心下一驚,沒想到對方已經看出了他心底的想法。
事實也確實如此,他侄子自小聰明,八歲能文,十歲能詩,龍門同僚誰見了不誇他一句神童,然而自從王勃崛起,他侄子頓時黯然失色,提到神童二字,誰都不會想到他侄子,而是王勃。
這讓他很沒麵子。
此次童試,王勃竟然也來參加,他感到很大的壓力,但他也意識到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他侄子能在第一場考試中得第一名,那王勃的神童光芒就會被壓下去,世人關注王勃的同時,更會關注他侄子,因為他侄子打敗了武後欽點神童,是比神童更厲害的天才。
一想到這裏,他就很激動,這也就是他為什麽處處針對王勃的原因了。
現在既然被人看出了心思,那就沒什麽好隱藏的了,他答應了下來。
於是考官將王勃和他侄子的試卷分別找了出來,交由幾位考官評閱。唐代這個時候還沒實行“糊名製”,直到武則天稱帝以後才實行,所以隻要找名字就能把快地把試卷找出來。
這幾位考官素來與武縣尉交好,對他侄子的試卷自然要與王勃的試卷分開對待,所以先閱的是他侄子的試卷。這讓武縣尉很滿意,臉上很有光。
“好,武郎君果然博學多才,填空一題全無一錯,想來四書五經已然精通。”
“你們再看,武郎君這文章同樣出類拔萃,字字珠璣,文采斐然,觀之如音樂餘音繞梁,不絕於耳啊,妙哉,妙哉!”
“由此觀之,童試第一名非武郎君莫屬了。”
三位資曆最老的考官做出評價,其他考官也紛紛附和。
武縣尉臉上頓時路露出得意的笑容。
“這話說得過早了,再看王勃的試卷,評閱後再談勝負不遲。”韋縣令雙目微眯,隨即又恢複常態,淡然道。
聞言,武縣尉心底冷笑不已,王勃不過一介小兒,作詩或有能耐,但這作文章的功夫卻未必厲害,就算他文章寫得好,寫得比某侄子武世美還好,但這些考官可不是傻子,他們知道該怎麽做。
幾位考官應韋縣令的話複將王勃的試卷舀出來評閱,填空題同樣一道沒錯,在這上麵可不好做手腳,於是又看文章。
隻看開頭,三位老資格的考官隻覺平淡無奇、索然無味;但是當他們看到中間那些描寫陰天和晴天的龍門山兩種不同景貌以及作者的心境的句子事,臉上才泛出光彩。
當最後看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等佳句後,皆怕案驚奇。
武縣尉被他們拍案而起的動作嚇了一大跳,問:“諸位何以如此激動?”
“好,說得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等佳句,令人觀之振奮,卻又肝腸寸斷,老朽有生之年能閱此佳作,死而無憾矣!”一個年老考官激動地手舞足蹈,全然不顧自己平日的形象,涕泗橫流地叫道。
聞言,武縣尉心裏頓時一咯噔。
這時又聽令一較為年輕的考官仰麵歎息道:“可憐我等在龍門這彈丸之地,為些蠅頭小利爭得頭破血流,還沒有一個九歲孩童看得明白,看得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聞之當令某輩汗顏啊!”
接著又一考官讚而憤慨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真賢臣之風,王勃果然不負神童之名!那陳世美何德何能與之相提並論?真是刻畫無鹽,唐突西施!”
武縣尉聽了這些讚譽之詞,心已經沉到了穀底,但他又不信邪,遂將試卷取來,一看,頓時動容。
方才聽他們東一句西一句地讚美,他隻把心思放在他侄子恐怕要輸這個想法上麵,沒怎麽注意他們說了些什麽,現在看完整篇文章,方才知道他侄子果真不如王勃,甚至舀他的文章跟王勃的這篇《龍門山記》做比較,都是在侮辱《龍門山記》。
麵對這樣的文章,他也忍不住想大讚一句。
身後伸來一隻手,一把搶過試卷,卻見正是一臉激動的韋縣令。武縣尉敢打賭,跟他共事多年,是第一次見他如此激動。
看罷文章,韋縣令心情激蕩,久久難平,這篇文章就是放在會試上,那也是狀元之文章;而這樣的文章竟出自一個九歲孩童之手,簡直匪夷所思。
他本以為已經高估了王勃,卻沒想到他的才華竟如此可怕。
忽然他仰天大笑起來。
眾人驚奇,他解釋道:“薛仁貴薛將軍乃某大唐白袍虎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有如天上的武曲星;而王勃天縱之才,文采風流,有如天上的文曲星,某龍門得此雙星,焉有不昌盛之理?”
眾人恍然,原來這是他要升官的節奏啊。
範仲淹寫《嶽陽樓記》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開篇說明寫這篇記的原因,接著寫陰天的嶽陽樓景物和他的感受,然後寫晴天的嶽陽樓景物和他的感受,最後寫由此引發的感概。
王勃複製這個格式,把其中的語句做了修改,形成了符合龍門特色的一篇記,取名《龍門山記》。
開篇,王勃寫明了遊龍門山的原因,接著寫陰晴兩次遊龍門山的所見和感受,最後抒發自己的感概:
嗟夫!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當王勃把最後一道作文題也寫完後,考桌上的一支蠟燭才燃到一半,而看別的考生,有的咬著筆杆苦思,有的寫寫停停,有的望著棚頂發呆……不一而足。
眼看時間還早,王勃把毛筆放到筆山上,揉了揉手腕,做了做擴胸運動,然後背靠在考棚後牆,閉目養神。本來是閉目養神的,後麵竟然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唐代每場考試,每燃盡一支蠟燭,都有專人通告考生,提醒考生考試時間,讓考生合理安排。
當第一支蠟燭燃盡的時候,一人跑到王勃考桌前,想要提醒他時間,見他正在睡覺,想了想,還是覺得應該叫醒他,但是不等他說話,王勃就閉著眼睛開口道:“別煩某,某睡一覺。”
那人嘴角抽了抽,憤然離去,心想:好心當成驢肝,看某下次提不提醒你,就你這作死的樣子,提醒跟沒提醒結果都一樣,哼,省得爺爺口舌。
果然第二支蠟燭燃完的時候,那人也沒來提醒他。
直到第三支蠟燭燃完,王勃才被一陣考試結束的鍾聲驚醒。王勃抬起頭,揉了揉脖子,隻見天上一輪殘月低懸,考場外麵依稀傳來稀疏的人聲。
當考卷被收走,王勃離開了考棚,舒服地伸了個懶腰,睡了一天一夜,王勃精神前所未有的好,跟他相比,其他考生就慘了,一個個都頂著黑眼圈,萎靡不整,臉上反射著一種菜色的油光。
在出貢院的路上,見到了賈青雲、賈升官和何乃才,除了何乃才這個老油條,其他兩人的樣子跟那些熬通宵的考生沒什麽兩樣。
三人問起牛大,王勃實話實說,三人聞言,都目瞪口呆,顯然沒想到牛大竟如此彪悍。
出了貢院,王勃與他們揖別,迎著清晨微寒的風優哉遊哉地朝王府方向走去,心裏麵做著打算:還是先去牛家把牛大拖出來,到沒日崖打打太極,月奴不需要叫,相信她這個時候已經起床,正準備趕去沒日崖。
王勃完全不用擔心牛大昨晚沒睡好,因為如果他會為失去參加童試資格而寢食不安,那鐵樹都會開花。
考生可以離去,但考官們卻還要繼續工作,他們的工作內容從監督考生變成了閱卷。
作為主考官,韋縣令也不敢偷懶,這童試考試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出了問題,他這烏紗帽肯定是不保的,他也知道自己的能耐,能在龍門這個中等縣為官十幾年,可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進士出身。
進士出身隻給他搏了一個縣令的位置,而能讓他在這個位置上呆這麽多年,則是因為他素來的小心謹慎,大事親力親為,不大不小的事盯著屬下親力親為,小事讓屬下盯著屬下的屬下親力親為。
所以對於童試這種不大不小的事,他必須盯著他的屬下們工作。
但盯著手忙腳亂的考官閱卷也確實無聊,畢竟這不是鄉試能出現什麽妙文,可以讓自己解解乏。
見韋縣令哈欠連天,一旁也百無聊賴的武縣尉忽然想到了一個人,於是提議道:“韋明府,你既然如此看好王勃,何不將他的試卷找出來,讓某也瞻仰瞻仰這位武後欽點的神童文章,看看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說到這,他看了一眼韋縣令的臉色,見他一臉淡然,這才道,“徒有虛名。”
韋縣令瞄了他一眼,意味深長,嘴角勾起,淡淡地道:“武縣尉,某聽說你的侄子今年十三歲,也在這場考試中,不如也將他的試卷找出來,把他與王勃的試卷交予幾位考官評閱,勝負自見分曉如何?”
武縣尉聽到這裏,心下一驚,沒想到對方已經看出了他心底的想法。
事實也確實如此,他侄子自小聰明,八歲能文,十歲能詩,龍門同僚誰見了不誇他一句神童,然而自從王勃崛起,他侄子頓時黯然失色,提到神童二字,誰都不會想到他侄子,而是王勃。
這讓他很沒麵子。
此次童試,王勃竟然也來參加,他感到很大的壓力,但他也意識到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他侄子能在第一場考試中得第一名,那王勃的神童光芒就會被壓下去,世人關注王勃的同時,更會關注他侄子,因為他侄子打敗了武後欽點神童,是比神童更厲害的天才。
一想到這裏,他就很激動,這也就是他為什麽處處針對王勃的原因了。
現在既然被人看出了心思,那就沒什麽好隱藏的了,他答應了下來。
於是考官將王勃和他侄子的試卷分別找了出來,交由幾位考官評閱。唐代這個時候還沒實行“糊名製”,直到武則天稱帝以後才實行,所以隻要找名字就能把快地把試卷找出來。
這幾位考官素來與武縣尉交好,對他侄子的試卷自然要與王勃的試卷分開對待,所以先閱的是他侄子的試卷。這讓武縣尉很滿意,臉上很有光。
“好,武郎君果然博學多才,填空一題全無一錯,想來四書五經已然精通。”
“你們再看,武郎君這文章同樣出類拔萃,字字珠璣,文采斐然,觀之如音樂餘音繞梁,不絕於耳啊,妙哉,妙哉!”
“由此觀之,童試第一名非武郎君莫屬了。”
三位資曆最老的考官做出評價,其他考官也紛紛附和。
武縣尉臉上頓時路露出得意的笑容。
“這話說得過早了,再看王勃的試卷,評閱後再談勝負不遲。”韋縣令雙目微眯,隨即又恢複常態,淡然道。
聞言,武縣尉心底冷笑不已,王勃不過一介小兒,作詩或有能耐,但這作文章的功夫卻未必厲害,就算他文章寫得好,寫得比某侄子武世美還好,但這些考官可不是傻子,他們知道該怎麽做。
幾位考官應韋縣令的話複將王勃的試卷舀出來評閱,填空題同樣一道沒錯,在這上麵可不好做手腳,於是又看文章。
隻看開頭,三位老資格的考官隻覺平淡無奇、索然無味;但是當他們看到中間那些描寫陰天和晴天的龍門山兩種不同景貌以及作者的心境的句子事,臉上才泛出光彩。
當最後看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等佳句後,皆怕案驚奇。
武縣尉被他們拍案而起的動作嚇了一大跳,問:“諸位何以如此激動?”
“好,說得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等佳句,令人觀之振奮,卻又肝腸寸斷,老朽有生之年能閱此佳作,死而無憾矣!”一個年老考官激動地手舞足蹈,全然不顧自己平日的形象,涕泗橫流地叫道。
聞言,武縣尉心裏頓時一咯噔。
這時又聽令一較為年輕的考官仰麵歎息道:“可憐我等在龍門這彈丸之地,為些蠅頭小利爭得頭破血流,還沒有一個九歲孩童看得明白,看得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聞之當令某輩汗顏啊!”
接著又一考官讚而憤慨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真賢臣之風,王勃果然不負神童之名!那陳世美何德何能與之相提並論?真是刻畫無鹽,唐突西施!”
武縣尉聽了這些讚譽之詞,心已經沉到了穀底,但他又不信邪,遂將試卷取來,一看,頓時動容。
方才聽他們東一句西一句地讚美,他隻把心思放在他侄子恐怕要輸這個想法上麵,沒怎麽注意他們說了些什麽,現在看完整篇文章,方才知道他侄子果真不如王勃,甚至舀他的文章跟王勃的這篇《龍門山記》做比較,都是在侮辱《龍門山記》。
麵對這樣的文章,他也忍不住想大讚一句。
身後伸來一隻手,一把搶過試卷,卻見正是一臉激動的韋縣令。武縣尉敢打賭,跟他共事多年,是第一次見他如此激動。
看罷文章,韋縣令心情激蕩,久久難平,這篇文章就是放在會試上,那也是狀元之文章;而這樣的文章竟出自一個九歲孩童之手,簡直匪夷所思。
他本以為已經高估了王勃,卻沒想到他的才華竟如此可怕。
忽然他仰天大笑起來。
眾人驚奇,他解釋道:“薛仁貴薛將軍乃某大唐白袍虎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有如天上的武曲星;而王勃天縱之才,文采風流,有如天上的文曲星,某龍門得此雙星,焉有不昌盛之理?”
眾人恍然,原來這是他要升官的節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