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怡園的小會議室裏,何偉力、劉明遠、沈浪正在聽取胡江河的匯報。


    大型的電視屏幕上,海龍富郡的3d圖像清晰地顯示出來。項目總工程師王華正在一邊用鼠標挪動畫麵一邊準備講解。


    胡江河說:“我是個大老粗,應該劃入文盲或半文盲之列,但我公司裏文化人很多,王總就是其中的一個,王華不但建築方麵是行家,而且精通祖國文化,公司的文人們尊稱他為‘國粹先生’,今天由他給何市長、劉市長和沈局長匯報。我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我自己沒文化,偏偏要求王總從高文化含量的角度把項目介紹給領導。除了隧道、廊橋和主體工程以外,濱河公園、隧道頂部娛樂休閑度假城、文化森林公園要突出‘文化’二字,以‘文化’作為建築物、構築物的主題,以此來豐富鬆山市的文化內涵。項目中相關的景點、構建築物圖形的設計構思已經基本完成,樓、台、亭、榭和一些主要構建築物的題名,我鬥膽的提出,想請市裏的領導和文人名士為我代勞,雖然我自己不行,但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領導,靠領導和文化名人來提高項目的含金量。當然,我搞的這些活動是有報酬的,報酬雖然不怎麽豐厚,但我絕不會讓你們這些領導和人才搞義務勞動。”


    聽胡江河這麽一說,何偉力的興趣上來了,他招唿小田:“省林業廳通知,原定明天召開的四省市交界五市六縣護林聯防工作會議延期,我難得有一日之閑,你通知文化局長、文化館長、館員、研究員和市誌辦主任,再請文理學院李院長,下午到文化館開會。”他迴頭問劉明遠:“老劉,你看行嗎?”


    劉明遠笑著說;“好,我支持,何市長叫他們一起來給胡老板搞點義務勞動,效果一定不錯。”


    “知我者,明遠也。”何偉力轉向胡江河:“你那整個項目總的名稱怎麽叫呀?”


    “總稱海龍富郡,這個名字是沈局長給起的,我想請何市長,用你的墨寶為我寫個‘郡’名,您一定要賞個臉咯!”


    “隻要你不嫌我的字醜,我也不怕丟人咯!”何偉力哈哈一笑:“老胡,我想,今天上午就讓王總工程師把你的主體工程展示一下,重點是隧道,房屋建築主要介紹你那‘維也納音樂之聲’的風格、特點,突出特色在哪裏。”


    於是,王華按照何偉力的要求做了一番解說。


    上午就這麽過去了。


    當天下午,文化館會議室。


    王華移動鼠標,大屏幕上南濱河公園、隧道頂部娛樂休閑度假城、文化森林公園3d圖像徐徐滑動。


    何偉力看著坐在他右邊的文理學院院長、漢文學教授李先知,十分隨意地說:“我幫胡老板請你們來,是有求於大家,我說這個‘大家’是兩層意思,一是指今天到會的所有的人,二是稱唿象李院長這樣的文學造詣很高的專家、學者。海龍富郡這個項目是我市的重點項目之一,不搞則已,要搞就搞出水平來。既然要豐富鬆山的文化內涵,那今天我們鬆山的文化界的領軍人物基本到齊了,大家就從文化的角度去審視、去充實它。我建議隨著他的電視圖像,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進行評議,弄出個整體效果來,公園的整體布局和景點布置,一是要有高度,二是要有深度,做到雅俗共賞,通過李院長李教授、在座的館長、館員,研究員你們這些高人指點,把這些項目特別是文化公園建成體現鬆山人文化涵養、文化氣質的、高標準的人文景觀。江河,你看呢?”


    胡江河立馬站起來:“這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我隻有感激加感謝。”


    “那就開始吧,王總工程師!”何偉力似乎有些急。


    王華移動的鼠標,與會人員的思維進入了虛擬的場景中。


    屏幕上顯示第一個構建築物是森林文化公園的園門,氣勢磅礴的大門兩邊用五米高、一米寬、八十公分厚的中國紅花崗岩立成門柱,暗喻我要發(518)門柱上是用隸書雕刻的對聯,上聯是:


    八百嶽嶺踞地虎,


    下聯為:


    三千江河蟠天龍。


    大門右前方直立一塊從百花山采來的天然蛇紋石化大理岩,高約三米,中部寬一米五,下部略窄,上部寬八十公分,頂部呈尖峰狀,坐落在底盤約二十噸重的巨石上,大理岩正中豎寫魏碑體“鬆山文化森林公園”八個大字。進入大門,左前方立一石碑,碑上楷書刻就屈原《離騷》名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大門兩邊用琉璃瓦蓋成門票室,新穎、別致。入園後路分三條:東西向各一條曲徑向兩邊延伸,中間一條青石梯路,拾級而上,轉彎抹角,經聽雨亭、鬆濤閣、通天宇、迴頭榭、讀書樓、桂花台、菊苑,多數都在懸崖峭壁之上,通過九百九十九步石梯後,到了猴崖峰山頂,山頂是難得一見的一塊相對平坦、開闊的樹林,蒼鬆挺立,翠柏蔥鬱,元稹館和念紅館就建立在山頂上的蒼鬆翠柏林中,分布於東西兩端,互為拱衛。


    何偉力問大家:“感覺如何?”眾人都說感覺良好。


    王華繼續往下拉動屏幕。


    隨著屏幕的拉動,眾人來到元稹館。


    元稹館的館舍由一排五間平房組成,兩邊各兩間,擺放、懸掛著與元稹有關的書、畫、琴、棋,相傳,唐元和十年元稹被貶為江州司馬離開通州時,通州百姓自發組織起來,十裏相送,登高相望,直到望不見他的身影,這送別元稹的場麵,用好幾幅油畫表現出來,元稹和通州百姓元九登高、元稹和摯友白居易賦詩的情景,則用國畫再現。正中一間是主館,前有石梯一十九級,石梯下麵是一花園式廣場,在高大的鬆柏掩映之下,廣場四周的草地和鮮花帶令人賞心悅目,靠裏一圈兩行桂花樹,傘形樹冠,每棵樹下有一條三人長凳,為黑美人花崗岩製成,共有九十九條。廣場中央,九級麻灰色花崗岩鋪成的圓台上,矗立著三米高漢白玉圓雕,元稹左手撚須,右手握書卷,兩眼睥睨前方,作深思狀。中堂白底黑字,是市書法協會理事長倪伯君渀歐陽修行草所書元稹代表作、長詩《連昌宮詞》:


    “連昌宮中滿宮竹,


    歲久無人森似束。


    又有牆頭千葉桃,


    風動落花紅簌簌。


    ············


    年年耕種宮前道,


    今年不遣子孫耕。


    老翁此意深望幸,


    努力廟謨修用兵。


    一共有九十句,六百三十字。龍飛鳳舞,字字珠璣。


    側壁東牆懸掛七絕《得樂天書》:


    遠信入門先有淚,


    妻驚女哭問何如。


    尋常不省曾如此,


    應是江州司馬書。


    西牆懸掛七絕《重贈樂天》:


    休遣玲瓏唱我詩,


    我詩多是別君詞。


    明朝又向江頭別,


    月落潮平是去時。


    李先知笑道:“既然是受何市長、胡老板所托,那我就不怕諸位見笑了,我認為,中堂用他的《連昌宮詞》長卷很好,有氣勢,字也寫得漂亮,能夠表現出他老人家的風格。但是側壁都掛與白樂天相關的條幅難免牽強,從美學角度看,有重複之嫌。”


    何偉力對胡江河說:“真神開口了哦!”他轉過頭去望著李先知,不無調侃地說:“先生既開尊口,學生願聞其詳!”李先知哈哈大笑:“承蒙抬愛,那我就信口開河了哦!


    “先說一句:唐元和五年至元和十年之間,元稹在通州任司馬,我們鬆山那時屬通州所轄,在這裏建元稹館意義深遠,作為文化界的人,我要感謝建館的主人家想得周到。


    “元稹一生很重朋友感情,他和白居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之間友誼很深,元稹單詠白居易和他倆友情的詩就有《西歸絕句》、《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得樂天書》、《酬樂天頻夢微之》、《重贈樂天》等許多首,特別是他在元和五年即公元八百一十年,因彈劾和懲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劉士元衝突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後又改授通州司馬,白居易也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二人惺惺相惜,鴻雁傳書,感情濃鬱而深厚,他們之間純真的友情,曆來為後來的文人所傳唱。但是,值得我們推崇的,元稹還有另外一麵,那就是他對夫妻感情十分珍重。年僅二十七歲的妻子韋叢去世後,他悲痛萬分,寫了不少追憶和悼念的詩,如《遣悲懷三首》、《六年春遣懷八首》等等,而我最喜歡他那《離思五首》,這五首中的第四首是這樣的: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迴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在一旁的文化館教授級館員張敏之接口道:“李院長說得對極了,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致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麵,‘懶迴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的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詩絕句中的決勝境界。‘曾經滄海’、‘除卻巫山’二句尤為人稱誦。”


    李先知繼續接著往下說:“張老師所言極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雲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鬆櫟,美若嬌姬。因而,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麵上看是說經曆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不知是李先知和張敏之的一番高論勾起了何偉力的情趣呢,還是其他啥原因,何偉力頓時雅興大發,他隨之侃侃而談:“我讚成你二人所言,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迴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裏為什麽卻說‘半緣修道半緣仙’呢?白居易在《和答詩十首》中稱讚元稹‘身委《逍遙遊》,心付《頭陀經》’,說明元稹是尊佛奉道的,我們也可以把這裏的‘修道’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月兌的一種感情上的寄托。‘半緣修道’和‘半緣仙’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半緣修道’更覺含義深沉。”


    何偉力的發言,令眾人歎服。一個個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停了片刻,何偉力說:“胡老板,王總工程師,東牆的條幅改成這一首,怎麽樣?”


    胡江河說:“我這個大老粗,砌個磚拌個砂漿還行,這方麵就是歪的了。王總,何市長是在問你呢!”


    王華說:“何市長不愧是中文係的高材生,文學功底之深厚,實在是令人佩服。李教授、邱館長和張館員的高見,也使我們耳目一新,我們馬上改過來。”


    文化館館長邱裼鐵捋了捋他那幾根稀疏的白發,慢條斯理地說道:“其實,元稹的《菊花》一詩,也是在通州寫成,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讚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一首詠菊詩則別出心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它的原詩是這樣的——”他故意拖長聲音,然後象唱帖一樣念道: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對,對,對,邱師說到點子上了,詩人正是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邱裼鐵話音一落,文化局長邊懷山摘下近視眼鏡,用絨布輕輕地擦拭著,同樣慢吞吞地說道。


    “詠菊,一般要說說菊花的可愛。但詩人既沒有列舉‘金鉤掛月’之類的形容詞,也未描寫爭芳鬥豔的景象,而是用了一個比喻——‘秋叢繞舍似陶家’。一叢叢菊花繞著房屋開放,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一樣。秋叢,就是叢叢的秋菊,對吧,李院長?”聽了邊懷山對邱錫鐵的恭維,何偉力接過話題說道,而且出口不凡。


    “說得非常正確,這真是絕妙的詠菊論,不得不讓我們生出這樣的感慨:何市長從政真是文化界的一大損失啊!”


    眾人都感到很驚異,急忙迴頭看是誰在說這話。


    眾人迴頭一看,原來說話的是市誌辦主任、文史研究員倪文凱。隻見頗有老態的倪文凱雙手撐在桌子上,慢條斯理地說,“東晉陶淵明獨愛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的名句。這裏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園盛開的景色更不難想象。”


    邱裼鐵接著說:“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因此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誌地繞籬觀賞,以至於太陽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渲染了愛菊的氣氛。”


    “那麽,詩人為什麽如此著迷地愛菊呢?”何偉力問道。


    “何市長這是明知故問,老朽寧願班門弄斧。這首詩的三、四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就說明了詩人喜愛菊花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後凋謝的,一旦菊花凋盡,便無花可賞了,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最後凋謝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使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深微的道理,迴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特殊的愛菊之情,菊花曆盡風霜而後凋,這種堅貞的品格,正是詩人所讚美並一生堅守的。”


    “這首詩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邱師,你說對吧?”何偉力問道。


    邱裼鐵習慣地捋了捋稀疏的白發,“是的,此詩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以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過渡,筆鋒一頓,跌宕有致,最後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老胡、王華,應該把這首詩安排進主館。”何偉力說:“下一站是念紅館吧,我們把時間抓緊點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鬆山迷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果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果仁並收藏鬆山迷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