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寬離開後院,迴到前麵的店鋪。掌櫃一看東家出來了,趕緊招唿,李寬也沒閑坐,迴楚王府了。
連著幾ri,田老實在外尋找造紙的作坊,李寬也著急,暗想實在不行,隻招幾個工匠,自己研究,沒等李寬下決定,田老實帶來了好消息,離賣書鋪子不遠的一家造紙作坊老板,要迴鄉守孝,將作坊出手給田老實了,李寬大喜,讓田老實駕車就去作坊。
田老實雖然忙好了李寬交代的事,還不明白楚王買個造紙作坊幹什麽,要知道造紙從漢代改良後,技術大幅度提升,可產量不高,買個作坊加加減減,沒什麽利潤,為啥子要買。
李寬坐在車上,興致較高,與田老實閑聊起來,“老實,你知不知道造紙術對一個國家的幫助?”田老實本想和楚王套套近乎,哪知楚王問的問題,聽多沒聽明白,田老實沮喪不已。
李寬等了會還聽不到田老實的聲音,納悶了,“老實,你說說看”
“王爺,我都沒聽懂,你啥意思?”
李寬一想,也對這問題滿高深的,不過今天心情好,“老實,那我給你講講紙怎麽來的。”田老實一人駕車,也難受,平ri不好和楚王閑聊,今天難得楚王有興趣說話,趕緊捧場。
{“造紙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
“王爺,紙好像不是蠶繭做的”
“你接著聽,還沒講完。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幹之後剝離下來,這就是剛開始的紙,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田老實越聽越有興趣,忍不住插話,“王爺,那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的蔡倫紙,怎麽迴事?”
難得有個聽眾,李寬興致不減,“蔡倫改進了造紙原料,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在造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現在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田老實還準備問幾個問題,哪知到站了,田老實停下車,等李寬下車後,忙在前帶路,李寬看看周邊環境,雖然也在西市,不過夠偏的,一股股腐臭的氣味在空氣中飄蕩,難怪周邊沒幾戶人家,不過也沒人投訴舉報什麽的,李寬想等過段時間,還是把這造紙作坊移個地方。
李寬跟著田老實進了作坊裏麵,一個四十幾的男子走過來,穿著葛sè麻衣,手不安的來迴搓著,手上滿口裂紋,這是個做事的人,李寬一眼就判斷,果不其然,真是這個作坊了班頭,和田老實一個姓,田柱。
田柱這幾天和作坊的工人,都惴惴不安,老東家迴鄉守孝去了,把作坊連他們一起賣了,可這新主子到底怎麽樣,還不知道。
李寬疑惑的看著田老實,田老實一緊,忘了說了,“田柱,這是我們東家,楚王,你們以後的主子”田柱一聽楚王,提著的心放下來,長安城附近的災民哪個沒受楚王大恩,都說楚王仁慈,今一看,人雖然小,但沒有絲毫紈絝子弟的風氣,估計假不了。
李寬和田柱稍微聊了下他們今後的安排,馬上轉入正題,“田柱你們現在造紙,怎麽造?”田柱真是個專注造紙的人才,剛剛還不安,聽到李寬讓他介紹本職工作,立馬挺直腰板,講話一套一套的。李寬邊聽,邊提取有用的話,得出結論
現在大唐的造紙術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月兌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幹燥,即把濕紙曬幹或晾幹,揭下就成為紙張。
田柱講的很好,就是田老實這個外行也明白造紙流程,“田柱,你們現在造紙用什麽原料?”
“王爺,現在用竹、檀皮、麥杆、稻杆等作為造紙原料”李寬一聽,不對啊,造紙原料滿多的,那產量怎麽上不去?“田柱,這麽多可以做原料的,你們產量怎麽上不去?”
“王爺,其實原料也不足,檀皮、麥杆、稻杆都是季節xing的,竹子不怎麽好用,紙一不小心就破,產量是不高,但是我們的作坊比一般作坊,產量還是高出不少,一月能產兩仟多張紙。”不對,竹子一年四季都有,怎麽會原料不足?田柱還在講著,
李寬越聽越糊塗,從他看的史書上,從唐代開始利用竹子為原料製成的竹紙,標誌著造紙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
怎麽不是這麽迴事,剛好作坊裏麵在用竹子熬紙漿,李寬仔細看了會,恍然大悟,難怪田柱說竹子不好用,沒殺青怎麽好用,李寬沒空解釋原理,直接照搬《開工天物》裏麵殺青竹子造紙的步驟,
上山砍竹,把女敕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浸到水裏一百天開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後洗掉粗殼與青皮(這一步驟就叫做“殺青”)。這時候的竹穰就像苧麻一樣,再用優質石灰調成ru液拌和,放入楻桶裏煮上八天八夜。
停止加熱一天後,揭開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裏漂洗幹淨。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縫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汙(造粗紙時不必如此)。竹麻洗淨之後,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鍋內按平,鋪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後,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繼續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卻以後,要煮沸再淋洗。這樣經過十多天,竹麻自然就會腐爛發臭。把它拿出來放入臼內舂成泥狀(山區都有水碓),倒入抄紙槽內。
……
烘焙紙張時,先用土磚砌兩堵牆形成夾巷,底下用磚蓋火道,夾巷之內蓋的磚塊每隔幾塊磚就留出一個空位。火從巷頭的爐口燃燒,熱氣從留空的磚縫中透出而充滿整個夾巷,等到夾巷外壁的磚都燒熱時,就把濕紙逐張貼上去焙幹,再揭下來放成一疊。
李寬把用竹子造紙怎樣加快的步驟說了一遍,又把烘幹技巧說了下,田柱激動不已,這些能傳家啊,楚王一點不藏私。李寬讓田柱趕緊組織人進行竹子造紙,不過要四五個月才看到成果,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該做的都做了,現在隻有等了,李寬也沒法子,不過要是雕版印刷和竹子造紙都成功了,氏族不足畏懼了。
(本想更新兩章,鑒於龜速,隻能一章,這是昨天欠的,今天一章會在周末補上,做個好夢,諸位。)
;
連著幾ri,田老實在外尋找造紙的作坊,李寬也著急,暗想實在不行,隻招幾個工匠,自己研究,沒等李寬下決定,田老實帶來了好消息,離賣書鋪子不遠的一家造紙作坊老板,要迴鄉守孝,將作坊出手給田老實了,李寬大喜,讓田老實駕車就去作坊。
田老實雖然忙好了李寬交代的事,還不明白楚王買個造紙作坊幹什麽,要知道造紙從漢代改良後,技術大幅度提升,可產量不高,買個作坊加加減減,沒什麽利潤,為啥子要買。
李寬坐在車上,興致較高,與田老實閑聊起來,“老實,你知不知道造紙術對一個國家的幫助?”田老實本想和楚王套套近乎,哪知楚王問的問題,聽多沒聽明白,田老實沮喪不已。
李寬等了會還聽不到田老實的聲音,納悶了,“老實,你說說看”
“王爺,我都沒聽懂,你啥意思?”
李寬一想,也對這問題滿高深的,不過今天心情好,“老實,那我給你講講紙怎麽來的。”田老實一人駕車,也難受,平ri不好和楚王閑聊,今天難得楚王有興趣說話,趕緊捧場。
{“造紙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
“王爺,紙好像不是蠶繭做的”
“你接著聽,還沒講完。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幹之後剝離下來,這就是剛開始的紙,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田老實越聽越有興趣,忍不住插話,“王爺,那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的蔡倫紙,怎麽迴事?”
難得有個聽眾,李寬興致不減,“蔡倫改進了造紙原料,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在造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現在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田老實還準備問幾個問題,哪知到站了,田老實停下車,等李寬下車後,忙在前帶路,李寬看看周邊環境,雖然也在西市,不過夠偏的,一股股腐臭的氣味在空氣中飄蕩,難怪周邊沒幾戶人家,不過也沒人投訴舉報什麽的,李寬想等過段時間,還是把這造紙作坊移個地方。
李寬跟著田老實進了作坊裏麵,一個四十幾的男子走過來,穿著葛sè麻衣,手不安的來迴搓著,手上滿口裂紋,這是個做事的人,李寬一眼就判斷,果不其然,真是這個作坊了班頭,和田老實一個姓,田柱。
田柱這幾天和作坊的工人,都惴惴不安,老東家迴鄉守孝去了,把作坊連他們一起賣了,可這新主子到底怎麽樣,還不知道。
李寬疑惑的看著田老實,田老實一緊,忘了說了,“田柱,這是我們東家,楚王,你們以後的主子”田柱一聽楚王,提著的心放下來,長安城附近的災民哪個沒受楚王大恩,都說楚王仁慈,今一看,人雖然小,但沒有絲毫紈絝子弟的風氣,估計假不了。
李寬和田柱稍微聊了下他們今後的安排,馬上轉入正題,“田柱你們現在造紙,怎麽造?”田柱真是個專注造紙的人才,剛剛還不安,聽到李寬讓他介紹本職工作,立馬挺直腰板,講話一套一套的。李寬邊聽,邊提取有用的話,得出結論
現在大唐的造紙術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月兌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幹燥,即把濕紙曬幹或晾幹,揭下就成為紙張。
田柱講的很好,就是田老實這個外行也明白造紙流程,“田柱,你們現在造紙用什麽原料?”
“王爺,現在用竹、檀皮、麥杆、稻杆等作為造紙原料”李寬一聽,不對啊,造紙原料滿多的,那產量怎麽上不去?“田柱,這麽多可以做原料的,你們產量怎麽上不去?”
“王爺,其實原料也不足,檀皮、麥杆、稻杆都是季節xing的,竹子不怎麽好用,紙一不小心就破,產量是不高,但是我們的作坊比一般作坊,產量還是高出不少,一月能產兩仟多張紙。”不對,竹子一年四季都有,怎麽會原料不足?田柱還在講著,
李寬越聽越糊塗,從他看的史書上,從唐代開始利用竹子為原料製成的竹紙,標誌著造紙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
怎麽不是這麽迴事,剛好作坊裏麵在用竹子熬紙漿,李寬仔細看了會,恍然大悟,難怪田柱說竹子不好用,沒殺青怎麽好用,李寬沒空解釋原理,直接照搬《開工天物》裏麵殺青竹子造紙的步驟,
上山砍竹,把女敕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浸到水裏一百天開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後洗掉粗殼與青皮(這一步驟就叫做“殺青”)。這時候的竹穰就像苧麻一樣,再用優質石灰調成ru液拌和,放入楻桶裏煮上八天八夜。
停止加熱一天後,揭開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裏漂洗幹淨。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縫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汙(造粗紙時不必如此)。竹麻洗淨之後,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鍋內按平,鋪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後,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繼續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卻以後,要煮沸再淋洗。這樣經過十多天,竹麻自然就會腐爛發臭。把它拿出來放入臼內舂成泥狀(山區都有水碓),倒入抄紙槽內。
……
烘焙紙張時,先用土磚砌兩堵牆形成夾巷,底下用磚蓋火道,夾巷之內蓋的磚塊每隔幾塊磚就留出一個空位。火從巷頭的爐口燃燒,熱氣從留空的磚縫中透出而充滿整個夾巷,等到夾巷外壁的磚都燒熱時,就把濕紙逐張貼上去焙幹,再揭下來放成一疊。
李寬把用竹子造紙怎樣加快的步驟說了一遍,又把烘幹技巧說了下,田柱激動不已,這些能傳家啊,楚王一點不藏私。李寬讓田柱趕緊組織人進行竹子造紙,不過要四五個月才看到成果,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該做的都做了,現在隻有等了,李寬也沒法子,不過要是雕版印刷和竹子造紙都成功了,氏族不足畏懼了。
(本想更新兩章,鑒於龜速,隻能一章,這是昨天欠的,今天一章會在周末補上,做個好夢,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