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些人為方麵和大環境方麵的問題,方醫生基本上迴答的很客觀了。”


    黃正良道:“中醫門檻高,不外乎方醫生說的幾種情況。”


    “是啊。”


    林江宇道:“現在我們接受的教育,基本上一開始就給西醫打好了基礎,中醫方麵確實很欠缺。”


    隨著簡體字和白話文的普及,確實方便了全民教育,也方便了全民識字,但是同時,大多數人對古文方麵的理解就欠缺了。


    除了專門研究古文學的一部分人,大多數人對文言文的理解都不夠深入,這也導致,傳統古文化底蘊欠缺。


    都說,秀才學醫,籠中抓雞,放在以前,隻要是讀書人,學醫基本上是比較容易的,自古至今,自學成材的中醫名家並不少。


    即便是不專門行醫的人,大多也懂一些醫理。


    因而我們看一些古裝電視劇的時候,好像但凡有人生病,不少人都會診個脈,開個方,好像對方還不是郎中,但是,這種情況卻是普遍的。


    反觀到了現在,反而越是高學曆的知識分子,對中醫越是反感,越是不相信,更為相信中醫的反而是一些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人。


    這是因為,越是高等的教育,所學的一些東西,其實越背離中醫的理論,越是講所謂的科學,越是不認可中醫。


    “方醫生對中醫認識的很深刻,不僅僅自身醫術精湛,更是對中醫的各種情況了如指掌。”


    徐近良輕聲道:“如果中醫能夠昌盛,我覺得可能要應在方醫生身上。”


    “現在中醫其實極度需要一位有水平,有能力,又有影響力的帶頭人。”黃正良點頭道。


    中醫到了現在,境遇其實已經相當尷尬了。


    隨著一部分中醫名家的相繼離世,有水平的中醫人越來越少,同時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隨著醫療情況的複雜,反而讓不少人開始思念中醫。


    現在看病難,看病繁瑣的問題已經逐漸的被大多數人重視,人們從最初的看好病已經逐漸變成要更簡單的看病,花最少的錢看病。


    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現在醫療製度帶來的一些東西,著實讓人很頭疼。


    像一些常見病,慢性病,大多數人都沒多少時間去看,工作忙,請假難,難得有一天假,去醫院一整天,可能檢查都做不完。


    花上大半個月或者好幾個月的工資,浪費時間,排隊,排隊,再排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遇到高水平的中醫,那絕對算是福音了。


    同時,國家對中醫也開始重視,特別是隨著中醫藥的發展,雖然一部分人高喊醫藥分離,但是中醫藥必然要帶動中醫。


    到了這種時候,確實是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影響力的中醫人來帶動,來發聲,來改變中醫的現狀。


    至於鞏泰初等老一輩名家,年齡大了,進取不足,精力不足,很多事其實都有心無力了。


    黃正良看著方彥,道:“方醫生或許真的是中醫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拯救者。”


    和方彥越接觸,黃正良等人越能發現方彥的不簡單,眾人越發的眾誌成城,圍繞在方彥周圍。


    方彥挑的幾個人,除了醫術,還有一點,那就是,醫德醫品都不錯。


    “方醫生,既然中醫的很多方麵不能量化,那麽為什麽不去製定一個標準?”


    剛才問話的同學繼續問:“如果能製定一個標準,那麽學習起來是不是更簡單?”


    這一次不等黃正良迴答,方彥就問:“中醫發展了多少年了?”


    “算上炎黃時期,五千年了。”


    “那麽這五千年中,中醫又誕生了多少名醫?”方彥又問。


    “多不勝數。”問話的同學道。


    這五千年間,中醫誕生的名醫並不少,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還有不少名氣並不是很大,但是水平其實並不差的。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曆代名醫,也大都是因為留下了重要文獻,為中醫作出了貢獻,所以名垂青史。


    但是,除了這些人,曆朝曆代肯定都有名醫。


    “那麽,大家覺的大家聰明還是古人聰明?”方彥繼續問。


    “我們可能比古人見識多一些,眼界開闊一些,可要說聰明,真不一定。”有同學高聲道。


    “對,這才是客觀事實。”


    方彥笑著道:“我們可能比古人見識多,眼界開闊,但是要說聰明,真不一定就比古人聰明,曆朝曆代那麽多名家都沒有去想著量化中醫,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麽?”


    不等同學迴答,方彥就繼續道:“其實這也是中醫的特色,中醫的基礎理論大家都知道,在中醫的基礎之上,是沒辦法具體量化的。”


    “中醫以人為本,以人為貴,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量化中醫,本就不符合中醫的理念。”


    方彥繼續道:“就像是理科,我們可以有標準的答案,可以有具體的量化,但是文科,文學,是不可能有標準的答案的。”


    “中醫發展到現在,流派眾多,每個流派都有其獨到之處,正是在中醫的基礎上百花齊放。”


    “中醫是從微觀到宏觀,又從宏觀到微觀。”


    方彥緩緩道:“其實中醫也是有量的,這個量是因人而異,確定疾病得寒、熱、虛、實、瘀、阻、鬱的程度,本就是中醫中醫療效的關鍵,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中醫得定量包括個體特征、時間、地點、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動態綜合,其與現代醫學定量的意義不盡相同。現代醫學強調共性,其定量常常是針對群體而言;中醫強調個性,其定量是針對具體病人的具體情況而言。一個人的定量,不代表所有人的定量;一個人一時的定量,不代表所有時期的定量。”


    方彥看著同學們,道:“所以,中醫並非沒有量,而是隻針對個人,並不針對群體,這個度的把握因人而異,這才是學習中醫的精髓所在。”


    一時間,教室裏麵鴉雀無聲。


    方彥說的這個問題,之前同學們還真沒怎麽考慮過。


    其實想要量化中醫的人很多,卻不知道,一旦群體量化,就脫離了中醫的實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全職中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千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千金並收藏全職中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