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選一個對手,就選自己最想成為的那個人,這樣你才會費盡心思,拚盡全力,去成就那個未來的自己。


    不要從別人身上找安全感


    1


    在一次新書簽售會上,我一本一本地在書上認真簽上自己的名字,還會寫一些祝福語。但一輪下來,手都累到抽筋了。拍完照,簽售會結束,人群慢慢散去,我正揉著雙手,舒展身體,抬眼就看到一個男生抱著書站在角落裏偷偷看我。


    我走過去,問他道:“別人都走了,你怎麽還在這兒?你是一個人來的嗎?”我拿過他手裏的書,以為沒給他簽名。


    他比較內向,隻是朝我點點頭,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我問:“你有什麽需要我幫助的嗎?”這時候,我翻開書,看到扉頁上已經有簽名了。


    他這才鼓起勇氣跟我說:“呂白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你。我在一所專科大學上學,雖然我的成績在學校排第一,作品還在許多雜誌上發表過,我感覺自己已經比周圍的人優秀很多了,但我還是會經常對未來感到迷茫。”


    他繼續說:“在宿舍裏,我看到室友們逃課、打遊戲,我也學著逃課,隻是期末臨時複習一下,但最後還是能考第一。”


    我微笑著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別人都說我很聰明,年年考第一,但是我不知道……”


    我接過話說:“你不知道是自己聰明,還是他們過於懶散?”


    他沒迴答,算是默認了。看到他的樣子,我像是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2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就自己運營微信公眾號了,做得還算不錯,寫出過一些閱讀量“10萬+”的文章,所以我在學校裏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因為學校裏沒有幾個人能夠寫出閱讀量“10萬+”的文章。但那隻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本科學校,我隻是將自己與周圍的同學做比較,想從中找到優越感。


    這導致我在大學期間經常會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安和不自信。我總會想,我是否真的那麽優秀?我是不是根本就沒有什麽能力?那時,我與這位男生一樣,對未來感到很迷茫,但我一直找不到原因。


    直到有一次,我偶然在網上看到一句話:不要從別人身上找安全感。


    我的腦子一下就清醒了。原來我認為,自己隻要比周圍的同齡人優秀就足夠了。但是,真的足夠了嗎?我覺得不夠。


    優秀不是靠別人來襯托的,而應該是自己的實力。


    3


    我出第一本書的時候,與一些作家朋友吃飯。在飯桌上,其中一位朋友半開玩笑地說:“千萬不要寫太好啊,別超過行業水平太多。”


    我尷尬地迴答說:“我能不拖後腿就好。”


    市麵上雖然有很多水平參差不齊的書,但好書更多。對我來說,出書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迴到家之後,我仔細思考了這個玩笑。我發現,我不能這麽做!我必須得過我自己這一關,更要對得起每一個看到我的書的人。


    所以,我的第一本書賣得還可以,成績最好的時候,位居當當新書榜第一名。


    不去跟別人比較,因為你的對手隻有你自己。隻有跟自己“死磕”,你才會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你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安全感,一次次地跟自己較量,這樣你才不會患得患失,輕易感到迷茫。當你自己足夠優秀的時候,你才會有一種從腳底貫穿全身的底氣。當然,前提是你需要將自己作為對手。


    沒有強大的對手,你永遠不知道提醒自己要努力,隻會待在舒適區,以一種安逸的姿態活著,覺得自己已經很優秀了,不需要進步了。


    如果非要選一個對手,就選自己最想成為的那個人,這樣你才會費盡心思,拚盡全力,去成就那個未來的自己。


    思維落地:給自己規劃一幅未來藍圖


    菲爾普斯曾在床頭貼著對手的照片,每天起床後和睡覺前都會對著照片默念,今天我一定要再努力一點,因為對手同樣也在努力,所以我要比對手更加努力才行。


    這樣日複一日地給自己心理暗示,菲爾普斯才成為奧運會上獲得金牌最多的運動員。雖然他已經成為世界冠軍,但他還是會給自己挑選一個強勁的對手,那就是他自己。


    建議大家給自己寫下未來藍圖。《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有一種說法是做任何事都要經過兩次創造: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第一次創造,然後付諸實踐,即體力上的第二次創造。


    你在頭腦中思考想要達到的目標,這就是第一次創造。你把這些目標寫下來,將其可視化,這就是第二次創造,這一步看似不重要,實際上很有用。大家每天要思考很多事情,大腦的負荷很重,你把這些想法分點寫下來,就相當於給大腦減負。同時,你寫下來的是更利於行動的可視化計劃。


    1.找來紙筆,寫下自己想成為什麽樣的人。


    2.重新迴顧前文關於自我認知的內容。


    看完這本書之後,你有一些想法可能會發生變化,去補充和刪減吧。


    要不要當第一?


    1


    我有一個頭銜——《一站到底》的冠軍。


    《一站到底》是江蘇衛視的答題闖關類節目,由李好哥和曉敏姐夫妻搭檔主持,從2012年播出至今,收獲了許多忠實觀眾。


    我取得冠軍,可以說是“躺贏”[34],這要感謝“不二賽霸”李莉。她是來自唿倫貝爾大草原的北方姑娘,畢業於謝菲爾德大學,參加過50多場大小比賽,大部分都獲得了冠軍,永遠以第一名為目標,是名副其實的“冠軍收割機”。


    記得比賽進行到中後期的時候,李莉已經打敗了3位選手,還剩4位,分別是“飛得更高”“聽媽媽的話”“旺旺汪汪”“後來的我”。在做選擇時,她毅然決然地說:“我要選擇名人堂選手。”主持人問她為什麽,她迴答道:“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今天我叫‘不二賽霸’,因為我深知‘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


    當時我就覺得這個看起來柔弱的女孩真的很霸氣,心裏猜想她可能就是我們這場比賽的冠軍。但實際情況是,她挑戰名人堂選手,以失敗告終。那位名叫“飛得更高”的選手想選擇我作為挑戰對象,問我是不是單身,我說是,他以為我就是“旺旺汪汪”。選完對手之後,他發現自己的對手是名人堂的優秀選手“小辣椒”,最終挑戰失敗。舞台上的我莫名其妙地“躺贏”了,沒有迴答一道題就成了那群人中的第一名,成為那場比賽的冠軍。


    有時候,有些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成為所謂的贏家,不是因為刻苦努力,可能隻是單純運氣好。不得不說,這冠軍頭銜還是很有分量的,因為節目本身影響力很大,我去很多地方做活動,或者在一些場合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加一句“我是《一站到底》的冠軍”,大家就會覺得我好厲害。


    2


    好運氣羨慕不來,可“不二賽霸”真的算輸嗎?


    你們身邊有沒有像李莉一樣的女孩?凡事都希望得第一,永遠抱著追求卓越的心態,他們的父母和所受的家庭教育也應該很優秀吧。當然,這隻是我的猜想。他們的父母可能是老師,他們或許從小就活在父母的期待、同學的期待裏,不斷地想要做得更好。這樣的追求漸漸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成為一種習慣。當優秀成為習慣時,一般人都會覺得這是一件挺“嚇人”的事情。2018年,北京大學的徐凱文副教授在做報告時談到,在出現自殺危機的學生中,父母從事教師職業的比例最高,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其次是醫護人員和公務員。


    這隻是一個小樣本數據,雖無法作為嚴謹的結論,但也反映了一些現象。有些父母,特別是從事教師職業的父母,尤其在意孩子的成績,不停地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當你得第二名時,他們會問你為什麽沒得第一名;當你考98分時,他們會希望你下次能考100分。


    當然,也有“佛係”父母,相當隨意,覺得孩子快樂成長最重要。“知足常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挺好的”之類的話,是這類父母常說的話。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十分長遠的,並非處於高壓之下就一定能成長為優秀的人,也並非“放養式教育”之下就不能培養出成功人士。


    3


    我的一位朋友叫小蘇,北京女孩,短發,長相可愛,喜歡日係穿衣風格,看起來很文藝、知性,給人感覺就是個“乖乖女”。她本科攻讀的是國內名牌大學的會計專業,她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考上那所大學。但熬過了大學四年,她卻沒有按照既定的路線發展。她說這個專業是她母親選的,她自己不喜歡。畢業後,在與母親的一次爭吵中,小蘇終於爆發了,她哭訴說自己從小就受到壓力,她說自己喜歡文字,想去國外讀傳媒專業。後來,她去了英國。畢竟是親生父母,他們苛刻的愛也是愛,雙方中終會有一方妥協。


    現在小蘇是自由職業者,從家裏搬出來自己住,接一些零碎的活,掙的錢也夠用。她時常帶著蘋果筆記本電腦出門,雖然不用像普通白領早起去公司打卡,但也很少能睡到自然醒,有時還得熬夜整理采訪稿。她還在愛彼迎(airbnb)平台上掛了體驗項目:夜晚帶人逛北京胡同裏的特色酒吧,聽世界各地的人講他們的故事。我曾經跟她討論過當前的生活,問她是否覺得滿意。她答:平淡,知足,挺好的。當時在名牌大學就讀的小蘇是贏家嗎?現在活得開心瀟灑、自由自在的小蘇是輸家嗎?


    撇開單身這一點,現在的我是符合傳統意義上的人生贏家的標準的,有車有房,年薪百萬,《一站到底》的冠軍,出版的書曾在某榜單排名第一,等等。可曾經的我又何嚐不是別人眼裏的輸家呢?曾經班裏專業課第一名的同學這麽想過,曾經接到我所發傳單的路人這麽想過,曾經在公司裏見證我的稿子被“斃”50次的同事這麽想過。如果當年我把所學的專業(以前我學的是航空乘務專業)掌握好,在頭等艙服務,看到前女友和她的老公卿卿我我,我也一定會覺得自己是一個輸家。


    我現在能成功,多虧曾經那些力爭第一,追求卓越的人。


    一種情況是,他們太想得到第一,反而沒有得到,讓我“躺贏”了。另一種情況是,他們讓我懂得合理地分散精力,在自己更有潛力的地方做得更好。


    我不太喜歡事事都追求卓越,也沒有活在別人的期待裏。在騰訊工作的那段時間,公司的績效考核采用五星製。“大廠”的職級分明,給員工提供了雙通道職業發展體係,不管你是走專業發展通道,從骨幹到權威,還是從基層管理者到高層管理者,都得用績效說話。除了晉升之外,績效跟你的直接收入也緊密相關。工作做得好,就會有各種名目的獎勵,這些都會體現在收入上。每一塊粗糙的獎牌和每一麵小紅旗背後,都意味著獲得更多的年終獎和獎金紅包。但是,五星員工的比例隻有5%左右。連續幾年被評為五星員工,除了年終獎多以外,第二年的加薪幅度也會隨之提高。


    大家都想得五星,而當時我的工作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繼續努力的話,完全可以衝五星,但是我沒有。我覺得能得到普普通通的三星以上的及格成績就好,我沒有在衝五星這件事情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是去做了其他的事情。因為我發現,做其他事情所獲得的收益遠比年末績效考核拿五星所得的獎金多。當同事們還在為拿五星評級而不斷努力的時候,我已經跳槽到其他地方當總監了。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對工作消極、懈怠,而是讓大家換一種角度看待卓越與輸贏。把優秀當作習慣當然很好,追求卓越,能力出眾,要承受的壓力和付出的努力也是成倍的。如果你天性如此,從小受到的教育以及成長環境也讓你能欣然接受,這樣做,並且享受其中,那也未嚐不可。因為成為家長們茶餘飯後閑談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也是一種榮光。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不管是“二八定律”還是“正態分布”,都直觀地告訴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你想成為什麽樣的人?無論是過輕鬆平淡的日子,還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又或是關注當下,知足常樂,都可以。所謂的成功、卓越,所謂的輸贏,都沒有絕對的定義。


    你的人生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別人隻會看結果。真正的人生是一段經曆,是一個過程,包含著最真實的切身體驗,這其中的艱難困苦、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隻能自己去感受,因為世上本就沒有感同身受這迴事。


    李莉、小蘇,都不是輸家。在不同的道路上,她們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我也是。


    思維落地:重新審視藍圖,看清你自己


    生活要有目標,但不能隻為了目標而活。當你追逐一個又一個第一名,並實現目標以後,你可能會發現,這些目標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罷了。


    1.你可以多問問自己,你到底想要什麽。


    2.想一想那些讓你能坦然麵對的生活,那些讓你能更輕鬆地保持專注的時刻,那些讓你多年後迴想起來依舊驕傲滿滿的片段……這裏麵究竟有什麽事是你真正熱愛的。


    電影《無問西東》中有個人物叫吳嶺瀾,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是一個文科成績優異,但理科成績糟糕的學生。梅貽琦找他談話,想勸他讀文科。他不願意,因為他覺得在那個時代,所有優秀的人都在學實科。


    梅貽琦接著問他求學的目的是什麽。他迴答,不管學什麽,把自己交給書本,就覺得踏實。


    梅貽琦又對他說,他忽略了一件事——真實。


    吳嶺瀾不解。


    梅貽琦娓娓道來:“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隻有這些日子。你看到什麽,聽到什麽,做什麽,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是短暫的、有限的,希望大家擁有放鬆的心態和自信,活出最閃耀、熱情、真實的自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底層邏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呂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呂白並收藏底層邏輯最新章節